說到我國歷史上兩個著名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和隋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秦朝終結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時代,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它的存在可謂是具有劃時代意義。而隋朝則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大一統。
並且秦朝主張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可謂是打通了天下九州的交流之路。隋朝「廢祖制,開科舉,創立三省六部」打破了世族對科舉的壟斷,為天下貧寒學子提供了進身之階。可偏偏這樣兩個偉大的王朝在我國歷史上卻都只是曇花一現,為何這兩個偉大的開創之潮都如此短命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秦朝和隋朝之所以滅亡的如此迅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二者同屬開創之朝
開創之朝這四個字雖然聽起來讓人覺得很高大上,但想要將一個全新的王朝順利地延續下去,讓其永葆生機卻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所謂的開創,就是面前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他們在走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道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當你的前方沒有任何的經驗教訓或成功事例可以借鑑的時候,那你自然免不了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
而且作為開創之朝的秦朝和隋朝,在前進的過程中,必然會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種困難。而這個新興的政權恰好沒有足夠的經驗去解決這些困難,那麼他們的失敗自然也就成為必然了。反觀秦朝和隋朝之後的漢唐兩大盛世,他們之所以能夠開創盛世並延綿百年,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他們各自的前面都有一個優秀的借鑑者。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所以他們才能創造後來的輝煌。
二、動亂初息民族矛盾嚴重
眾所周知,秦始皇是通過滅掉六國才能順利達到統一。而且滅掉六國之後,他迅速以鐵血手段頒布了一系列看起來非常嚴苛的法令。「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秦始皇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偉大的,於國家層面來說,他的這些做法毫無疑問能夠奠定一個民族的基礎。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他這樣的做法卻顯得冷酷而不近人情。特別是在當時的六國人看來,秦始皇不但滅亡了自己的國家,甚至連他們僅有的文化也要一同毀滅。
在他們看來,秦始皇的一系列做法都不過是為了將其六國人「秦化」罷了。對於剛剛亡國的六國人來說,這樣的做法無疑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並且秦始皇依靠強大的武力徵服了六國,對於倖存的六國人來說,他們與秦國之間即使隔著家仇,又橫亙著國恨。這樣的深仇大恨只能通過人口的更新換代來逐步消除,而這樣一件事,沒有幾十年是無法完成的。可秦朝顯然沒能等到那個時候,在強烈的民族矛盾和衝突之下,它僅僅堅持了15年便滅亡了。
隋朝同樣如此,隋朝的建立雖然結束了五胡亂華的混亂局面。但此時混亂剛剛過去,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依然非常尖銳。此時新的政權雖然已經建立,但人們還沒有辦法很快地放下彼此之間的偏見與仇恨。同時他們也沒有辦法迅速的忘掉自己的故國,轉而去做這個全新國家的良民。
與秦朝不同的是,隋文帝對於這個問題處理的比較溫和。他通過廣施仁政的方式來緩解民族矛盾,同時也達到籠絡民心的目的。但到了隋煬帝當政時期,他就不像自己的父親那麼好說話了。再加上開鑿大運河,出徵朝鮮等種種勞民傷財的舉動導致了國內本就岌岌可危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從而葬送了隋朝的大好河山。
三、濫用民力,實行暴政
古語有云「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和隋朝後期都修建了許多勞民傷財的工程。秦朝修長城,建阿房宮,隋朝修洛陽宮,開鑿大運河。長城和大運河等項目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堪稱「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民生工程。但就當時的社會狀況來看,這種勞民傷財的工程只能體現君王的昏庸與無能。這些工程不但重創了當時的社會經濟還使統治者一步步失去了民心。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個失去百姓信任的王朝,註定走不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