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前的預告:03月03日(周三)中國電影美術人社群將帶來李淼——《刺殺小說家》的美術直播,歡迎大家加入社群觀看(點擊閱讀原文或識別上方海報二維碼即可加入社群)
我知道《羅馬》是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也是威尼斯金獅獎獲得者。
但《羅馬》入圍\獲得了哪些美術類獎項呢?
第91屆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23屆美國電影美術協會獎
最佳歷史片類(提名)
第17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31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17屆舊金山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24屆美國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23屆金衛星獎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好傢夥,真不少。
目錄
一、關於黑白色調
二、家
三、起義者大道
四、下加利福尼亞大道
五、貧民窟
六、屠殺
七、醫院
八、莊園
九、都市電影院
電影創作背景
(不知道這個的話,下面很多美術總監的表達看不懂)
《羅馬》是關於導演自身經歷的電影,講述墨西哥大時代變革過程中的兩個家庭的生活和危機(女主人家和女僕人家)。
《羅馬》色調處理和八大場景設計
美術總監Eugenio Caballero
綜述
《羅馬》的美術設計是源於我和導演關於他自身成長經歷的促膝長談,包括他的家庭、對城市的記憶以及時代的變遷。美術設計中我也能加入我自己的理解的細節,因為我和他是同一個街區長大的。
導演認為《羅馬》美術不用按部就班的按照劇本來,首先要考慮的是反映電影的根本主題:家庭、墨西哥的變遷、政治操縱、首都中的貧富差距。許多場景來自導演自身的回憶,所以美術團隊決定努力在記憶中的原地點拍攝,但有些建築廢置或改動過大,是需要重新搭景的。如「家」這一場景就是另找的實景進行改造,醫院場景我們是重建的,許多街道改變過大無法還原到50年之前,我們也需要重新搭建。我自己覺得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除了找歷史和建築參考外,我們另外找了許多家庭照片,這樣我們可以豐富「家」場景的布景細節。
關於創作黑白色調
我們想尋找的是一種特殊的黑白感覺,這需要控制灰色之間的對比。這種黑白不是用強烈的對比來吸引懷舊默片的感覺,而是想要創造具有現代感的黑白影像。為了創造這個效果,我們將不同的顏色並將其轉換為灰度,我們將影片中設定的色域和進行大量黑白濾鏡測試,看顏色在黑白濾鏡下是怎麼樣過濾的效果。
如在房子前庭的地磚,即使主角家最初的地磚是鮮豔的黃色(故事就是導演對自己童年的回憶,記憶中就是鮮豔的黃色),但為了銀幕效果,我們將它強行布景成了綠色,以增強家具和布景元素的灰度對比。
我們還注意到,不同的色相明度的組合,可以轉換成相同的灰色。基於此,我們決定增強演員在場景中感知。例如,在「家」的場景裡,本來是藍色或綠色的牆壁,但是我們知道暗淡的米色也能達到相同的灰色,並且暗淡的米色刷牆將給與該場景更具家庭氣氛的感覺,所以我們放棄了藍色綠色,而使用能夠達到相同灰度的米色來刷牆,打造演員在場景中能感受到的強烈氛圍。
「家」場景
美術團隊和導演就他記憶中的房子是什麼樣的談了很久,例如晚餐時間桌上有什麼東西,或者他們下午玩了什麼遊戲。他提供了一些照片參考,原來的房子天台與它的格紋瓷磚,以及一些內部細節,但更多的都來自阿方索的口頭描述。
在原來的房子裡拍攝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年變化很大。最後我們用了三個不同的地點重新創建了整個「家」場景。一個地點,我們拍攝了庭院和內部。第二個地點我們拍攝了房子的外部和鄰裡街道。第三個場地是屋頂。所有的這些地點我們必須對實景進行改造,對場景的視覺外貌做重大的改變。
因為我們是和非專業演員一起拍攝的,所以我們想盡力避免在攝影棚工作,這需要建造或改造實景。
我們知道會花很長一段時間在「家」場景裡拍攝,所以應用了一系列技術來幫助拍攝,這些修改為放置相機和照明場景創造了最佳條件。例如,我們創造了可移動的牆:二樓的主要牆壁像斷頭臺一樣上下移動。照明和布光的設計也被納入到前期美術考量中。
在我們開始拍攝之前,「家」場景已經陸續裝飾近一年,並且已經完工。
從拍攝第一天起,我們就要維護場景,保證道具和布景的原始位置。
家的外部
實景
實景改造
家的車庫
劇照
家的車庫
實景
實景改造
找歷史參考
劇照
家中女僕居所
實景
電影劇照
家的一樓
實景
劇照
概念圖
實景
劇照
家中廚房
實景
概念圖
劇照
家中天台
實景
實景改造
劇照
起義者大道
在對起義者大道的歷史進行了徹底研究,並且實地勘景後,我們認為實地拍攝是完全不可能的。真實的外景地變化很大,所以我們需要造一個新的「起義者大道」。
我們找到了一片200米長廢棄土地,在那裡刷柏油路,修建人行道,街區兩邊的商店(內部也裝修過,不是一個個門面而已),路燈,樹木,排水溝,長椅,電車軌道,廣告牌和燈光指示牌等等。我們還精心挑選了200多輛車,有豐富的各種風格和顏色。美術團隊還對建築物做舊處理,並在人行道中加上歲月造成的縫隙。
概念圖
實景
實景改造
完工圖
劇照
起義者大道的商鋪
劇照
完工圖
大道商鋪細節
下加利福尼亞大道
下加利福尼亞大街代表了該時期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這和起義者大道那樣的商業街有顯著不同。
在我們調查研究的時候,我們注意到兩個大道都有相似的布局,包括車道和馬路寬度。所以,我們的計劃是在「起義者大道」的場地上進行修改,而不是再建一個新的大道。我們需要特別裝飾新的門面,因為這兩條路有不同的用途和感覺:下加利福尼亞反映更多的居住感覺,起義者大道是商業街。這種差異還體現在車型的選擇、道具、服裝設計以及群眾演員的動作上。
設計和尋找車輛是我們美術部門的重要任務,包括公共運輸,有軌電車,垃圾和送貨卡車和小轎車等。我們選擇決定了每一輛車的風格和顏色,使其在黑白兩色中形成對比,同時也反映了墨西哥城不同的社會階層共存的一面。墨西哥沒有美國那樣的專業車輛道具租賃部門,所以很多車輛需要改裝。
概念圖
施工圖
完工圖
劇照
歷史參考車輛和製作車輛對比
貧民窟
為還原1970年代的貧民窟,我們發現了一大片空地,在其中建造了汙水渠,挖了水坑,建造了橋梁。我們還包括設計了街頭小販、臨時搭建的殯儀館和數百根裝有電纜的木桿。
實景
實景改造
劇照
實景改造
劇照
實景改造
劇照
屠殺
屠殺場景是1971年在一次被稱為「Los Halcones」的準軍事團體的抗議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的暴力殺戮活動。我們在事件發生的同一地點重新創建了這一事件。我們為警察和示威者重新製作了汽車、標語、制服、武器等等。
當年發生殺戮事件街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盡力消除那些年代感錯誤的元素,我們把故事視角縮小到家具店裡——這是一棟有窗戶的大樓,窗戶可以看到大屠殺發生的街道。這個大樓本來是一個健身房,我們把它騰空,改造成家具店。我們用木板覆蓋牆壁,並在窗戶上設計和塗上標誌,以便通過它來還原年代感。
實景
實景改
劇照
醫院
我們本想在原來的醫院拍攝,但1985年地震後幾乎整個醫院都被拆除了,但有一個醫院倉庫建築仍然留了下來。這個倉庫具有舊醫院的建築結構和布局,但目前已經被廢棄30年了,已成為一片廢墟。因此我們不得不清理這個廢墟倉庫,然後清潔並重新裝修。我們拆掉了一些牆壁,讓等候廳、樓梯和走廊都有開闊的視野。我們還從重新創建了兒童室和手術室。
實景
歷史參考
概念圖
劇照
實景加工
劇照
實景加工
劇照
醫院外景(實景)
歷史參考
概念圖
劇照
莊園
我們使用了幾個地點呈現莊園場景。莊園的室外、走廊、掛著狗頭的房間,以及舉辦新年派對的室內場景,都是在距墨西哥城不遠的莊園裡拍攝的。服務區、樓梯和廚房是在另一個地方拍攝的。
莊園場景中,僕人們和富人們都在開派對,我們的主要的想法是加強他們派視覺對比。為此,我們在富人場景裡使用了高貴的家具,並用動物標本裝飾它,參加聚會的人喝的是裝在精緻玻璃器皿裡的進口酒,還有一棵假銀塑料樹,這在當時是非常時髦的。僕人場景則完全不同。他們用陶罐喝酒。
森林空地和火災場景是在第三個地點拍攝的。我們改造了地形外貌,根據拍攝的需要添加了池塘。
第四個外景地點是一個田園詩般的場地,我們在土地上犁地,用乾草堆來裝飾框架的中間區域。
劇照
實景
劇照
實景
實景加工
劇照
實景
概念圖
劇照
都市電影院
都市電影是工薪階層和工人階級的電影院,這裡充滿了城市的喧囂和生活氣息。曾經的都市電影院現在變成了一個劇院,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電影的特徵早已消失。
場景包括電影院正門、大廳內部和街道。我們換了一個生活化一點的前臺,上面放著一些還原時代定製的商品。為了還原這一時代,我們重新製作了那個時代的電影海報,更換了200個舊座椅,還更換了光照和窗簾風格等。
實景
歷史資料
概念圖
劇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