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是新中國建立後的第一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是一場一個新生的弱國對抗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一場創造了奇蹟的戰爭。這場二戰後最大的局部戰爭很大程度決定了世界戰後的格局,對今天無數的國家影響巨大。甚至對整個人類近代歷史也影響極為深遠。
在這場關乎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命運的戰爭中,無數人身不由己被捲入其中。對於這場戰爭,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一個特殊的群體,也就是當年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和當年他的手下的那些滿清皇族和偽滿洲國的漢奸們對這場戰爭的反應和解讀。其中過程很有意思,其後結果也頗耐人尋味。
讓我們先來看看溥儀的生平,這個其實朋友們應該都很熟悉,但為了後面的敘述,不得不簡單介紹下。因為其中的一些故事是導致後面溥儀一生境遇的引子。
溥儀是清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在人生中經歷過頗多磨難和頗多悲催色彩的皇帝。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自己女人主動提出離婚的皇帝,同時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的皇帝。僅從這些描述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命運的曲折多舛。
第一次登基時,溥儀年僅三歲,因其年號而被稱為宣統皇帝。然而,皇帝寶座坐了還不到四年,隨著武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辛亥革命爆發,溥儀被迫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五年後的張勳復闢事件使年少的溥儀重新又做了12天的皇帝,但隨著段祺瑞軍隊的進城又被迫再次退位。
而第三次當上皇帝,便是他後來被詬病一生的一段時期,1931年11月9日,在日本關東軍支持下,在土肥原賢二的策劃下溥儀逃到東北,當上了滿洲國皇帝。這不但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個最大汙點,也直接影響了其整整後半段人生。對於這位末代皇帝的遭遇,我們在對其走上賣國漢奸這條道路而感到不恥的同時,也不由不為為其人生經歷的曲折坎坷感到可惜和唏噓。
不過客觀地說,憑心來講,相信溥儀內心是不希望當漢奸的,先不說大節,最起碼來說是違背了祖訓。當年滿清皇族祖訓中赫然有一條就是:勤政愛民,社稷為先。而滿清皇帝一直是以孝治天下,皇族祖訓是萬不可違背。縱觀滿清末年的幾位皇帝,雖然有過求和,有過屈辱,但那確實某種角度上看只能算無奈之下的委曲求全之舉,在國家民族大義的氣節上基本都還算是沒什麼大問題的。
而當上偽滿洲國皇帝的溥儀,完全成了一個日本人的傀儡,在此期間,為日本人最大化攫取東北的利益成了一個最大的幫兇,讓東北成為日本大後方的一個重要基地,給東北人民和中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想來當年氣吞萬裡如虎的努爾哈赤地下如果有知,知道後世子孫竟然出現這麼一位以身投靠外邦而出賣國家求榮的不爭氣的子孫,不知道會不會氣得連棺材板都給掀翻。
不過歷史遠不是那麼簡單,讓我們真實還原下歷史,從某種角度來分析,客觀地說,溥儀的投敵事件上當年的國民政府也有著一定不可推卸的責任。
溥儀退位後,後來的政府對其基本上還是很優待,就連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後,溥儀先是居住在北京的醇親王府,後於1925年移居天津日租界內的張園和靜園,一直過著舒適,安靜的寓公生活。此時的溥儀已經認命,已經安於現狀。如果不是下面這個事件,相信他也就會如同歷史上許多末代皇帝一樣,迅速湮滅在浩瀚塵煙之中,至多也只會在某部史料上記下寥寥幾筆。
這就是1928年發生的那場轟動全國的清東陵盜墓事件,這件事對溥儀的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的孫殿英利用部隊駐紮在薊縣和遵化一帶的時機,盜掘了乾隆和慈禧的墓。陪葬物品被盜一空不說,更令人髮指的是還把乾隆屍身直接扔在過道上,任人踩踏,現狀慘不忍睹,甚至還據說連慈禧屍身都被盜墓的士兵侮辱過。
對溥儀來說,這無疑是掘了自家的祖墳。相信就算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這也絕對算是奇恥大辱,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事件發生後,滿清皇族遺老無不捶胸頓足、哀聲慟哭,更是聯名上書要求國民政府嚴懲盜墓主犯。而溥儀作為皇族代表人,也是多次憤怒出面嚴正交涉,但對他要求嚴懲作案人的正當要求,以老蔣為首的國民政府出於各種原因多方推諉,最後結果就是直接不了了之。
這已經不光是一種恥辱,更是一種蔑視,權力的失去使這位落地的鳳凰已經還不如一隻雞。對於溥儀的打擊可想而知。後世一些學者就一直認為,清東陵事件是真正促使溥儀與國民政府決裂,決心投靠日本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情的經過就這樣令人唏噓地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到了1931年日本關東軍製造九一八事變,佔領了整個東北。11月8日,溥儀在日本人的幫助下逃離天津到達撫順。次年2月18日東北政務會議發表《滿洲國獨立宣言》宣布滿洲國成立,並推舉溥儀為相當國家元首職務的"執政"。
1932年3月1日溥儀正式就職,立年號為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市)。同年9月,《日滿協定書》籤定,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
雖然是元首,但對溥儀來講當皇帝,恢復大清的祖業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兩年後的1934年3月1日,在日本的扶持下,溥儀改滿洲國國號為大滿洲帝國,改年號為康德,終於正式登基成為皇帝。這也是他人生最後一段頂點的時期。
在此期間,這群由皇族和漢奸組成的利益集團成為日本人的重要幫兇,助紂為虐,為虎作悵,在出賣國家資源和主權上犯下了累累罪行。我們舉個例,僅掠奪我東北物質資源一項就相當驚人。
如這段時間:日本人從東北地區掠走煤炭21661萬噸,鐵1183萬噸。他們還幫助日本人積極推行"糧食出荷",數目逐年增加。如:1940年徵糧720萬噸,到1945年增加到950萬噸,並大量直接運往日本本土和支援對華戰爭。對中華民族欠下的罪行難以細數。
1945年8月,蘇軍進攻東北。隨後溥儀被蘇軍俘虜。被帶到了蘇聯關押。1950年交還給我國,一直被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直到1959年12月4日被特赦,此後直到1967年10月去世,去世後遺體火化被安葬於八寶山公墓,1995年,重新被安葬於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廢帝,命運註定了其一生的坎坷波折,其中因為其那段賣國歷史導致爭議極大,其家族的後裔在1967年給溥儀上了個廟號"憲宗",但一直都未獲得後世承認。
反觀溥儀的一生,可以說其實一直都是活在戰戰兢兢、謹小卑微的環境中,退位時期,年少的他隨時要擔心新政府和軍閥們的加害,到了日本人手中,又要隨時面臨作為一個傀儡的朝不保夕。在蘇聯被關押期間,他更是擔心遭到和前沙皇同樣的命運,以致把兩箱故宮國寶都捐獻給蘇聯政府以求保命,後來在撫順關押期間,他同樣為將來不可預知的命運成天惴惴不安、膽戰心驚。
作為一個皇帝,他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高貴,但作為一個末代皇帝,他又身不由己地活得如此可憐卑微。可以說,這是一個歷史大轉換的浪潮下活得相當辛苦,相當悲催的皇帝。
我們今天就要說的是韓戰爆發時期溥儀和手下們的擔心和表現,其中過程頗讓人尋味。
1950年,韓戰爆發。對於這場關乎民族命運的戰爭,當時由於撫順戰犯管理距離邊境太近,出於安全考慮,這批戰犯被轉移到哈爾濱。溥儀和他的手下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正在被轉移的火車上,他們對於這個消息的獲得來源是管理人員提供的報紙和給他們作的報告。不過他們最初的表現是根本不相信。
這個確實能理解,當時的美軍號稱世界一級的軍事強國,而中國軍隊孱弱實力在抗戰中已經表露無遺,他們無論如何都不相信這樣一個新生的羸弱的國家竟敢與美軍去硬碰硬。同時無獨有偶,就連當年關在功德林中的那些無數身經百戰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戰俘也是這麼想的。
在解放戰爭中,在功德林被俘獲的這些戰犯中,很多人還抱有一種不服氣的心態,其中就以杜聿明為首。認為他們的失敗有很多天時地利和其政府內部傾軋的偶然因素。如果沒有這些因素幹擾,絕對不會失敗的。甚至當剛剛知道美軍在仁川登陸時,有不少功德林的國民黨高級戰犯還抱著一種幸災樂禍。
他們認為從此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美國必勝。其中還有層不可言喻的意思就是,我雖然被你打敗了,但總有人收拾你。甚至其中以杜聿明、黃維為首的有些死硬派學員還毫不掩飾地公開表達了這種想法。
比如其中戰犯管理處的一位李姓科長就曾找到過國軍中將文強,對於這位曾經過分析判斷,最早得出了日軍將進攻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國民黨中將參謀長,政府對他的看法極為重視,讓他就當前戰爭局勢寫一篇預測的時候。文強毫不推辭,提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五千多字的長文,文章最後的結束語赫然是:"美國是不可戰勝的"。
當時其實抱著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在少數,畢竟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列強的戰爭基本多以失敗而告終。而此時的美國無疑正是世界第一經濟軍事強國,功德林裡眾多戰犯僅從當年美國提供的援助中就多少見識到了它實力的強大,而當時中國國力的孱弱是有目共睹的,產生這種想法並不奇怪,基本上可以說這些人中的一種共識,只是有的沒有像文強那麼直接表達出來而已。
當然,他們不知道的是,也沒有分析到的是,被精神和意志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已經早已今非昔比。最後,戰爭的結果讓抱有這些悲觀看法的戰犯們被狠狠打了一次臉。也對他們的思想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衝擊。讓這些人開始正視到自己當年的失敗並不是偶然,從此轉變態度,認真接受改造。
而在東北這邊,溥儀和他的手下也是同樣如此,他們對於韓戰的走勢異常關心,因為在他們知道,那已經不僅僅是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大事,更是可能涉及到他們自身生命的安危。
在溥儀的回憶錄中就記載過這樣一件事,當得知韓戰爆發的消息後,溥儀寢食難安,夜裡怎麼也睡不著,就去問同樣也憂心不已而無法入眠的弟弟溥傑。看上去已經絕望的傅傑有氣無力地回答了句:"出國參戰,簡直是燒香引鬼。眼看就要全完啦!"
溥儀在回憶錄中說到,我領會他說的所謂"完啦"的意思:
一方面指中國必然輸掉這場戰爭,東北可能會被美軍佔領。另一方面最擔心害怕的是共產黨看到"大勢已去",會先動手處決我們這批人,免得落到美國人手裡。
按照溥儀和手下這些人的推斷,美軍會一路凱歌猛進,一直打進中國的東北。當共產黨頂不住的時候,肯定就會把他們這些囚犯全部就地處決。客觀地說,這也是一種符合常情的推理。他們自然會感覺恐懼萬分。
隨著韓戰的進程,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的勝利,我方拿下平壤的這些消息依然讓他們覺得不可信,認為這一切都是出自官方宣傳需要而散布的假消息,甚至第三次戰役後我方拿下漢城的消息傳來,而他們當時的判斷是,那很可能是其實美軍正在逼近瀋陽。
當時在他們心目中一致認為,美國人不僅擁有原子彈,還擁有天下第一的常規軍事和經濟實力,即使不使用原子彈,僅憑常規武器美國人就足以無敵,那些說打敗了美國軍隊的消息,肯定都是假消息。
期間甚至溥傑還向戰犯管理所提交了一份請願書,請求前往朝鮮參戰。他是做好了兩手打算,即便戰敗可以避免被處決,戰勝的話還能是個英雄,同樣能保住自己性命。可是當時的管理人員目光如炬,早看穿了他內心的這些小把戲,沒有理會。
但隨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的報導都是一直只在平壤和漢城之間展開。這些當年的漢奸們才覺得不對,看來美軍是真的退出了平壤,退守漢城了。這看來應該是真的。但同時他們又覺得非常奇怪,按常識判斷,戰局怎麼可能會這樣呢?
當年滿洲國的這些人軍事才能和判斷能力如何我們不知道,但他們關於此點的推理根據卻是完全正確的。那些溥儀的手下,他們告訴溥儀的一條重要的推理根據是:戰爭中的報導,殺敵多少,那些都是完全可以編造的。攻城掠地的消息也是同樣可以編造的,但這一切都不可能長期編造的。
在溥儀回憶錄的記載中也表示:"後來,我們漸漸發現,共產黨人不大像是說空話的人"。同時他手下一名曾當"旅長"的將領也表示:"也許這裡面還真有問題,我確實不相信美國是'紙老虎',可是不管怎麼不信,這場戰爭的消息讓我們覺得越來越不像我們原先想的那樣,美國也越來越不像個真老虎了。
因為時間一長就必定露餡。如果當時沒有攻下平壤,你還可以暫時編造一個攻佔的消息發出來,但如果一旦接連失利,美軍出現在了東北,那麼一切都會被戳破,沒有任何政府在不利局面下不會顧及其雪崩式的惡劣影響和膽敢長期使用這樣的假消息。
直到此時,他們才終於開始相信,美軍確實被打退了並退出了平壤以北的地區。至此,溥儀方才鬆了一口大氣。
溥儀的恐懼我們能夠理解,大時代下很多人的命運都是身不由己,只是溥儀以己度人,他不了解的是新的人民政府的寬容和胸懷,其實很早中央就對於這些戰犯定下了一個政策:"一個不殺,分批釋放"。只要能接受改造,並表現和態度良好的在後來的日子裡都恢復了自由,成為人民中的一員。
1953年,秦基偉將軍在陳賡大將的邀請下來到這裡為戰犯們對於這場戰爭做了一場特殊的報告,將軍滔滔不絕地講了幾個小時,戰爭中敵人火力的強大,我軍戰士的艱苦卓絕,長津湖戰役的巨大犧牲,上甘嶺坑道戰中的艱難,一個蘋果十幾個人繞兩圈吃都還沒吃完,戰士們缺水的情況下甚至靠喝尿來解決生存......,這一個個震撼的故事,讓這些戰犯們聽的目瞪口呆,愧嘆不已,有的還流下淚來。
這場戰爭的勝利,讓他們終於知道,中國人竟然可以這麼有凝聚力,人民的軍隊為什麼可以這麼有戰鬥力,這是一場足以讓中國人重新煥發起民族自豪感的一戰,也代表中國從此已經不會再任人欺凌。這一切的一切,完全顛覆了他們過去的思維,也看到了這個政權未來的勃勃生機。至此,無數戰犯開始轉變從前的對抗態度,開始積極融入這個新生的大家庭。
1959年12月,新中國的第一批戰犯特赦名單中,赫然就有溥儀,從此開啟了這位末代皇帝的另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