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血染朝鮮戰場,常寶堃葬禮極盡哀榮,馬三立為此嚴肅

2020-12-28 北晚新視覺網

1951年5月17日,天津萬人空巷,從海口路到南市沿途店鋪全部打烊,門前擺著點心桌子,馬路兩邊放著免費的綠豆湯。戴黑紗的人群穿過幾個街區,到處都能看到掩面而泣的天津市民。半個天津城都出動了,只為送別犧牲在抗美援朝前線的相聲演員常寶堃。

1951年3月,常寶堃加入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戰場的第一線慰問抗美援朝戰士;兩個月後,他血灑朝鮮。

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們在英勇戰鬥,他們的身後,是祖國人民舉國一心的鼎力支持。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勝利。

「小蘑菇」常寶堃在朝鮮戰場慰問演出。

抗美援朝前線侯寶林慰問演出現場。

穿梭在朝鮮公路上的志願軍汽車隊。

梅蘭芳參加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為志願軍表演京劇。

主動報名

1951年3月的一天,原本常駐天津的相聲演員常寶堃,風塵僕僕來到北京,看望父親常連安。正在屋裡看報紙的常連安見兒子來了,劈頭就問:「寶堃,這次入朝慰問團,你沒報名吧?」

1950年9月,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很快便越過「三八線」,戰火眼看燒到了中朝邊境。10月底,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1年1月,中央決定號召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勞動模範、各界知名人士和文藝工作者組成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慰問奮戰在前線的志願軍戰士。

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團長由時任中宣部副部長廖承志擔任。經過研究,廖承志提出應該多組織一些曲藝界著名演員加入慰問團。朝鮮前線條件艱苦,既不可能帶很多道具,也不可能拉開架勢表演大戲,而評書、相聲、快板等曲藝演出,不但節目短小精悍、方便演出,而且能活躍氣氛,緩解戰士們的緊張情緒,可謂是慰問團的不二之選。報名的號召一發出,曲藝界人士紛紛踴躍報名,特別是北京的曲藝演員幾乎都報名了。常連安問兒子:「北京的侯寶林、關學曾都報名了,可沒聽見你們天津的動靜呀!」其實,常寶堃就是為這事兒來的。

常寶堃的弟弟常寶豐告訴記者,第一屆赴朝慰問團並沒給天津留名額,常寶堃聽說後,主動寫申請書表示:「抗美援朝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我們人人都有責任參加。我雖然不是拿槍的戰士,但我可以用相聲去慰問我們的志願軍戰士,也是間接地打擊美帝國主義。」

常氏相聲在京津兩地相聲界享有很高聲譽。父親常連安既會雜技又說相聲,六個兒子都是相聲演員。1939年,常連安在西單商場成立啟明茶社,開了北京相聲大會的先河。

為了能讓長子常寶堃有所成就,他特意讓寶堃拜在「相聲八德」之一的焦德海門下。常寶堃從小聰明伶俐,天賦極高,再加上名師指點,11歲便走紅京津兩地。常寶堃是在張家口出生的,因為當地盛產蘑菇,所以父親給他起了個小名叫「小蘑菇」。新中國成立時,二十多歲的「小蘑菇」已經是天津相聲界的代表人物。

時任天津市市長黃敬看到常寶堃的「請戰書」十分感動,立即請示中央。組織上很快便批准了常寶堃的請求,同意他加入第一屆赴朝慰問團。

組織上是同意了,但父親同不同意,常寶堃心裡沒底。沒想到,剛一見面父親便問起赴朝慰問的事兒,常寶堃覺得有門兒,立刻把組織上批准他參加赴朝慰問團的事兒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常連安高興地說:「好,我早就琢磨著你應該去。」有了家人的支持,常寶堃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了。

俗話說,槍子兒不長眼睛。常年生活在城市裡的演員們,突然奔赴戰場,說不害怕那是假的。當時在赴朝慰問團負責宣傳工作的劉大為在回憶文章中提供了一個細節。出發前,有演員提出要增發棉大衣,團部幾位同志很不以為然:「已經春天了,天氣越來越熱,發棉大衣幹什麼?」

團長廖承志卻十分理解演員們的心理。他說:「對你們這些經過戰爭炮火鍛鍊的部隊同志來說,到朝鮮戰地去,生活上不是大轉折。可是,對一直生活在城市裡,沒有經過任何戰鬥,沒有聽過槍聲炮聲的曲藝演員來說,到日夜遭受數十數百架飛機轟炸的前方去是過生死大關。從他們的發言中可以看出,許多人都是做了犧牲的準備,有人發言中,引用過悲壯的『馬革裹屍』的詞句。恰好要求發大衣的就是這位準備『馬革裹屍還』的同志。發大衣的要求不是不合理,而是他們認為到朝鮮去很危險,下了犧牲的決心。」

為了讓演員們克服恐懼心理,更好地適應戰地生活。組織上將慰問團拉到瀋陽東郊,模擬朝鮮戰地環境,來了一個實戰大演練。從編班登車、夜間行車,到遇到照明彈、敵機轟炸掃射等一系列情況,統統演練了一遍。

為了適應夜間登車,演員們用毛巾把眼睛蒙起來,或者戴上墨鏡製造夜間環境。還有遭遇敵機如何跳車,遇到轟炸如何保護自己和樂器,如何在不開燈的情況下進行軍事行動……演員們演練得腰酸背疼,但事實證明這些訓練都非常必要。真正的前線遠比模擬場景慘烈得多,也危險得多。

戰地洗禮

1951年4月中旬,以廖承志為總團長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慰問團開赴朝鮮。包括常寶堃、侯寶林、郭啟儒、魏喜奎、金業勤三兄妹在內的23名曲藝雜技演員組成了「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闊如任隊長。

慰問團進入朝鮮境內,慘烈的戰爭現場便出現在演員們面前。侯寶林後來回憶,一過丹東就看到一片廢墟,很難找到一座整房子,凡是他們路過的大城市都這樣。其中一個地形很像青島的城市給侯寶林留下很深印象,房子依山而建,原來一定很美,不過當時連一間完整的房子都沒有。

令慰問團成員感到震撼的是,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朝鮮人民表現出的淡定和不屈。「他們照常生活,不像我們這些沒見過戰場的人,一聽見大炮響了、槍響了、飛機扔炸彈了就那麼害怕。」侯寶林回憶。過了幾天,演員們也都適應了戰場的節奏。甚至敵機上的機關炮「噠噠噠」從頭頂掃射過去,他們在屋裡也照睡不誤。侯寶林說:「不是說我大膽,而是麻木了吧。」

慰問團副團長陳沂回憶,從北京出發前,有人對他說怪話:「寧帶千軍萬馬,不帶十個雜耍。」意思是說,這些生活在城市中的演員,組織、紀律性差,適應不了艱苦的戰地生活。可曲藝界的文藝輕騎兵們用實際行動把這句怪話打掉了!

行軍中,演員們不僅要背著沉重的個人行李——棉襖棉褲、大衣雨衣,還有5斤大米和餅乾,還要照顧到演出要用的道具和樂器。如果說身體上的勞累還能克服,那麼猝然而至的敵機轟炸,則把他們推到了生死考驗的第一線。

當時志願軍還沒有制空能力,美軍飛機每天不停地在朝鮮上空盤旋,見著亮就追著掃射轟炸。因此志願軍汽車部隊多是夜間行車。行車不但不能開車燈,而且還得把風擋玻璃翻起來,一是為了避免反光暴露目標,二是為了能使駕駛員往外看得更清楚些。遇到被炸翻的公路,大家就要下來推車。

據同為慰問團成員的雜技演員金業勤回憶,慰問團一般都住在山溝裡的農村裡,可敵機連山溝也不放過。「經常來掃射,一梭子機關炮打出來能看到一顆一顆的小亮點。子彈頭像小手指那麼大。」

慘無人道的轟炸,給朝鮮國土留下片片火海和深深淺淺的彈坑,更給朝鮮人民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孩子緊緊地摟著媽媽淌血的屍體嚎哭,群眾抬著被炸的傷員飛奔……這些血與火的畫面,深深震撼著慰問團成員。在上前線的路上這更使他們暗下決心,要「克服一切困難,竭盡全力為最可愛的人演出好」。

慰問演出多在夜間進行,有時在月光下,有時就大膽地點起汽燈演出。漫山遍野布滿了志願軍的崗哨,只要發現敵機就鳴槍警報,馬上熄滅一切燈火,等警報解除再接著演。

常寶堃的搭檔趙佩茹曾給寶堃之子常貴田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敵機來了,部隊領導馬上叫慰問團疏散,鑽防空洞,可戰士們卻原地未動。常寶堃發現這個問題,向部隊領導追問。領導回答:「戰士習慣了,也有經驗了,他們不怕。」「戰士不怕,我們也不怕,演!」常寶堃斬釘截鐵的回答,贏得了戰士們的滿堂彩。他靈機一動現場砸掛說:「咱們得感謝老美呀。天黑了,知道大家看不清楚,(用手一指照明彈)給咱們安了幾個臨時電燈!」

相聲演員有一種天生的特質,面對任何艱難困苦都能用玩笑化解。一個「包袱」便把緊張的氣氛一掃而空。因此在朝鮮前線,相聲是最受歡迎的節目。幾十年後,慰問團副團長陳沂回憶,志願軍戰士看相聲表演常常放聲大笑,讚不絕口,總是在幾個「再來一個」之後才放相聲演員離場。

慰問團的文藝工作者給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帶來了歡笑與慰藉,組織上也對這些文藝工作者給予了最大的保護與珍視。劉大為記得,慰問團團長廖承志曾囑咐說:「大夥都說,咱們赴朝慰問團是由『國粹』和『國寶』組成的。『國粹』就是指各位代表,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精華;『國寶』就是你們曲藝大隊的這些演員。你們帶領這些『國寶』跨過江,到了朝鮮戰地,情況就緊張了,一定要萬分小心慎重,保護這些『國寶』。」

雖然隨行人員格外謹慎小心,但是常寶堃、程樹棠還是不幸犧牲了。

「半個天津城都給他下葬」

1951年4月下旬,慰問活動接近尾聲,團員們開始陸續踏上回國的道路。一天,曲劇演員顧榮甫在宿營地聽一名志願軍戰士說:「你們有一個相聲演員犧牲了!」顧榮甫一驚,忙問:「誰呀?」戰士說:「侯寶林!」顧榮甫說:「不能夠呀!侯寶林就在我身邊呢!坐著跟人說話那就是侯寶林!」這時那戰士才醒過悶兒來說:「是小蘑菇!」「小蘑菇」常寶堃是與侯寶林齊名的著名相聲演員,所以那位戰士才會搞混。

侯寶林回憶,當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嗡」的一下,頭腦中響了一個霹靂。出發前,他們雖然都對戰地的艱苦和危險做了思想準備,但是一路上部隊同志對他們保護和照顧得很好,所以大家都沒有害怕、緊張,聽到常寶堃犧牲的消息,大家震驚了。

4月23日,常寶堃所在的中隊結束了慰問任務,下午就準備回國。大家洗洗頭、洗洗臉、換換衣服,吃完飯正在屋裡聊天,氣氛輕鬆而和諧。常寶堃拿著缸子和勺,踱到搭檔趙佩茹的房間,剛說了幾句話,敵機來了。一陣瘋狂的掃射,一顆子彈正中常寶堃頭部,他當場犧牲。趙佩茹胳膊中彈。

與常寶堃一同犧牲的還有單弦演員程樹棠。侯寶林回憶,程樹棠很有學問,不但是位琴師,還是位作家。他老師白雲鵬的好多唱詞都是他寫的。1951年程樹棠正在把魯迅先生的《祝福》改寫成單弦作品,只寫了第一段,就在朝鮮犧牲了。

常寶堃犧牲的當天下午,噩耗就傳到了國內。當時,常寶堃的四弟常寶華正在天津紅旗戲院演出,一段《數來寶》剛完,天津市文化局副秘書長何遲到後臺找到他:常寶堃犧牲了。

常寶華把這個噩耗告訴二哥常寶霖、三哥常寶霆,大家悲痛欲絕。從小朝夕相處的大哥突然犧牲,他們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哀痛之餘,哥兒幾個商量該怎麼把這個消息告訴父母、嫂子和年僅9歲的小侄子。

犧牲那年常寶堃年僅29歲,但他當時已經是與侯寶林齊名的著名相聲演員了。常寶堃年少成名,既與他自己的超高天賦分不開,也與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近乎嚴苛的童子功分不開。

常寶豐告訴記者,1927年寶堃隨父親在張家口街頭「撂地」賣藝。數九寒天,他脫掉棉襖,光著瘦小的乾巴脊梁雙手握著根木棍。父親把他的兩隻小胳膊硬硬地從前胸翻到後背,關節發出「咯咯嘣嘣」的響聲。小寶堃凍得兩腿打顫,脊梁青紫。此時,觀眾人人穿著棉襖,戴著棉帽,見一個五六歲的孩子被大人折磨,大家大聲斥責常連安:「不能這樣,孩子太小,你不能這麼狠!」一位中年人衝進場子說:「他不是你親生兒子,也不許這樣。」

常連安慚愧得無地自容,恨不得找個地縫兒鑽進去。聰明的小寶堃接過話茬兒說:「哎,大爺,這回你可沒猜對。他呀,還真是我的親爹,錯不了。」觀眾一下子被逗樂了。

後來常寶堃又拜在著名相聲大師張壽臣門下,年紀輕輕就成為相聲名角。常寶堃的每一步成長都傾注著父親的心血,寄託著父親的期望,老年喪子對常連安像天塌下來一樣,他能承受得了嗎?

哥兒幾個商量來商量去,決定讓常寶華和上級派來的同志去趟北京。見了面,常寶華不敢直接告訴父親,先一個勁兒地跟他扯閒篇,然後再將話題慢慢引向慰問團。常連安問:「慰問團回來沒有?寶堃回來沒有?」二人不敢直說,兜兜轉轉地講了好多志願軍戰士見到祖國親人備受鼓舞,戰場上如何艱苦,難免會掛彩負傷。常連安聽話茬兒不對,問:「你們倆別兜圈子了,寶堃是負傷了,還是犧牲了?」

聽到這話,常寶華和那位同志眼淚「唰」地流了下來,事先準備好的話一句也說不出來。常連安老淚縱橫,許久才說:「這人嘛,就是活一百歲,最後也難免一死,寶堃為國捐軀,也不枉活一世啦!」

1951年5月15日至17日,天津各界舉行了三天公祭活動。常寶堃的徒弟、後來的相聲名家蘇文茂回憶:「那時候天津市區240萬人,差不多來了三分之一。每天都擁擠不堪,只好按單位、按系統分時間來,一來就是一隊人。師父的大照片在中間,我們都身穿重孝在兩邊守靈,司儀在那喊著行禮——獻奠——我記得,一位80歲的老太太,因為都是按單位進來祭奠,門口不讓她進來。她舉著拐杖打了進來說:『我是來看小蘑菇的,他是我心裡最愛的演員,給我們帶來好多笑聲。他犧牲了,我一定要來,你們攔著我,你們死了我絕對不來。』老太太說完,大家都哭了。」

常寶豐說:「後來父親把我們哥兒幾個叫到身邊說:『一個藝人,身後之事辦得如此風光,開天闢地也未有過啊……你們一定要向你大哥學習,今後再有慰問活動,你們一定要積極報名,我絕不扯你們後腿。如果不嫌我年老不中用,我還真想到朝鮮戰場看看親人們哪!』」

常寶堃犧牲後,更多的文藝工作者投入到赴朝慰問的隊伍中。在臺上詼諧幽默的馬三立先生也少有地嚴肅起來。他向天津市文藝工會主席主動請纓,要求接續寶堃赴朝慰問。工會主席握著他的手說:「好,天津有你去太好了!」

截至1953年4月,共有三屆赴朝慰問團奔赴朝鮮戰場,七八千名各民族人民、各民主黨派人士、人民團體、軍烈士家屬、勞動模範、戰鬥英雄,以及各界知名人士、文藝工作者參與其中。他們不但給志願軍戰士帶去了祖國人民的溫暖,更堅定了他們必勝的信心。

(原標題:相聲演員血染慰問路,下葬時半個天津城都出動送行)

來源:北京日報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記相聲名家「小蘑菇」常寶堃
    血灑朝鮮戰場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新時代來臨了。1949年7月2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常寶堃作為天津曲藝界代表參加了大會,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
  • 「小蘑菇」常寶堃血染朝鮮,下葬時慟哭半個天津城
    常氏相聲在京津兩地相聲界享有很高聲譽。父親常連安既會雜技又說相聲,六個兒子都是相聲演員。1939年,常連安在西單商場成立啟明茶社,開了北京相聲大會的先河。為了能讓長子常寶堃有所成就,他特意讓寶堃拜在「相聲八德」之一的焦德海門下。常寶堃從小聰明伶俐,天賦極高,再加上名師指點,11歲便走紅京津兩地。
  • 當年天津相聲一哥之爭,常寶堃侯寶林領先,馬三立落榜有隱情
    其次,雖然有五檔相聲的說法,但這五檔相聲中的五對組合尤其是五個逗哏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戴少甫和馬三立並非同時紅或同時出現,在走紅的程度上也是有很大區別的。
  • 常寶堃並不希望兒子子承父業 常貴田吃相聲這碗飯 原因出人意料
    腰包鼓起來後,他在天津開了一相聲園子,名號「寶和軒」,馬三立跟搭檔耿寶林就曾在那裡說過相聲。有段時間,生意不好,馬三立就跟女藝人一起演反串劇。馬三立不是扮醜婆子,就是演傻楞子,反正都是丑角。不是馬三立想作賤自己,而是被老闆桑振奎逼的。桑振奎也很無奈,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放大招。限於篇幅的關係,這件事蕭陶就不展開細說了,免得跑題。 因為長輩之間的這層特殊關係,桑秀茹十歲時就認識了常寶堃。
  • 常寶堃即使沒有英年早逝,後來也很難與侯寶林大師並駕齊驅
    提到建國之後最著名的相聲演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也許就是侯寶林。侯寶林當時在相聲界的輩分儘管不是最高,至少還有德高望重的馬三立在世,但如果說起對相聲行業的影響,開宗立說的作為,以及提升相聲的文化品味方面,當時的很多年裡侯寶林都是一面旗幟,被稱為相聲大師和語言大師。
  • 馬三立回憶天津混混霸劇團,袁文會打罵藝人,還把常寶堃推為團長
    當時天津的相聲五檔,張壽臣侯一塵、馬三立劉寶瑞、常寶堃趙佩茹、侯寶林郭啟儒、戴少甫於俊波。檔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檔次或者級別,而是搭檔的意思,也就是這五組人是當時天津最火的相聲藝人。嚴格說這五檔相聲演員在當時的名望排名是張壽臣侯一塵最高,但人氣的話應該是常寶堃趙佩茹第一,戴少甫一度也後來者居上,不過因為不小心惹了袁文會,結果被整了幾次就過世了(當然也跟他常年吸大煙毀了身體有關係)。
  • 天津文藝界追憶革命烈士常寶堃
    本報訊(記者 張恩傑)近日,天津市文藝界舉辦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座談會,革命烈士常寶堃家屬、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寶豐在座談會上追憶了兄長常寶堃在朝鮮戰場慰問演出時,遭遇敵機瘋狂投彈掃射不幸中彈壯烈犧牲的英雄事跡。
  • 品常寶華收侯耀華為徒妙處,看相聲三大家族紐帶為何是常家
    常寶堃的名氣和水平就更不用說了,常寶霆的相聲藝術那是有口皆碑,下一代的常貴田也是相聲名家。 建議讀者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一段常氏家族和蘇文茂的群口相聲《酒令》,這段相聲集合了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寶豐、常貴田、常貴德和蘇文茂六個半常家人,堪稱群口相聲的典範,也是常氏家族相聲的經典代表作。
  • 這對搭檔壽命加起來只有88歲,卻是相聲史上首屈一指的組合
    這話確實沒錯,比如本文要說的這對相聲搭檔,他們在最輝煌的時候年齡加起來也不過四五十歲,由於他們都是英年早逝,因此就算把兩個人的壽命相加,也不過才88歲。這個數字非常小,要知道,現在還屬於年輕相聲演員的陳印泉侯振鵬年齡加起來都已經有七十多了。
  • 常寶堃:29歲遭空襲,出殯時市長拉靈,80萬市民泣不成聲
    後來抗戰結束,國民政府找到常寶堃希望他能夠加入自己的陣營,並編排一些諷刺其他黨派的相聲。常寶堃一身傲骨,怎會被威逼利誘所恫嚇,因此他義正言辭地拒絕了。常寶堃的事跡自此開始流傳開來,他既有技藝又有藝德,是位真正的藝術家。
  • 原來相聲藝人的藝名都是這麼來的,馬三立有文化,閻鶴祥嚇一身汗
    這個得分開說,比如現在最火的德雲社演員張雲雷,原名張磊,藝名就是張雲雷,外號小辮兒,二師兄,二爺等等。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聊聊很多相聲演員的藝名或者外號是怎麼來的,當然咱聊的是那些名氣最大,外號比較正經的那種。像馬三立有個綽號叫「牙籤」,這一看就是天津觀眾對馬三爺身體消瘦的一種調侃,還有侯寶林有個綽號叫「么雞」,這……咱就不討論了,說點正個瓤子的。
  • 中國相聲180年:郭德綱就是一個看墳的
    常寶堃把話頭接過來,當成相聲說:這是我的親爸爸,沒錯兒。 9歲時,常寶堃正式說相聲,跟著父親出入深宅大院,為有錢有勢的人走堂會。叼著雪茄菸的老爺們把他光頭當菸灰缸,要滅煙直接往上一摁。 為了翻身,常寶堃只能拼命學藝。每天除了呼吸,就是背詞。連吃飯的時候也在背詞,筷子都掉了,在那扒空氣都不知道。
  • 他是被師父常寶堃「寵壞」的徒弟,一輩子的摯愛就是相聲和麻將!
    在文字輩相聲藝人中能被賦予「文哏大師」的殊榮,足以證明盛名之下無虛士。歷數相聲界名家前輩,偏愛使文哏活的大有人在,但唯獨蘇文茂成為了觀眾們最認可的那一位。倘若把今日的成就完全歸於祖師爺賞飯,天賦使然,顯然是不客觀的。更多還是得遇名師指點和「山後練鞭「下的苦功。
  • 相聲大師沒有官方認定,央視曾評出相對權威的七位大師
    其次,張壽臣徒弟眾多,中間有能耐的也非常多,常寶堃,劉寶瑞,戴少甫等人均為相聲界一時的大明星。最後,張壽臣個人相聲水平登峰造極,他也是給相聲行業添產業最多的藝人之一。張壽臣的相聲大師稱號毫無爭議。3、常寶堃如果從年齡上看,常寶堃評為相聲大師似乎有些欠妥,因為他在29歲就壯烈犧牲了,但僅從他這短暫而輝煌的相聲生涯看的話,他成為相聲大師也是夠資格的。首先,常寶堃年少成名,相聲生涯的高峰期足有十幾年之多,這是很多高壽相聲藝人也達不到的成就。
  • 常寶堃犧牲前都沒傳給徒弟這兩段相聲!沒想到讓他意外發揚光大!
    在這29年當中,常寶堃的相聲表演藝術可分為兩個階段。15歲之前,是父親常連安給他量活,從小孩兒哏的《家堂令》《父子詞》到吃功夫的《鬧公堂》《賣估衣》都說過,在當時屬於典型走到哪火到哪的娃娃紅。小孩兒本來長得就上人見喜,又口齒清楚、聰明伶俐,故而每每演出都能贏得臺下觀眾的熱情追捧。15歲之後,常寶堃遇到了能與他在藝術上「雙劍合璧」的搭檔夥計,他是同樣天賦極高的趙佩如。
  • 常寶堃用數來寶擠走侯寶林疑點多,背後可能是天津大混混隻手遮天
    轉折點在6月份到來,原來在西單商場一起說相聲的戴少甫在天津燕樂戲院紅了,誰知他得罪了袁文會被打了一頓攆回北京(這是第一次,戴後來又去天津再次挨打送命)。於是燕樂戲院再次來北京邀請演員,這次他們看上了侯寶林。侯寶林和郭啟儒到天津燕樂戲院演出,第一場行內叫「打炮戲」(別想歪了),你行不行,觀眾買不買帳這第一場很關鍵。當初戴少甫就是憑藉一段新編的《數來寶》走紅天津。
  • 當年天津最紅的五檔相聲都是誰,代表了相聲藝術第一個高峰期
    在相聲行業第一個高峰期裡,出色的相聲藝人很多,但要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天津的五檔相聲應該當之無愧。這五檔相聲一般公認的說法是,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一檔,馬三立一檔和侯寶林一檔。五檔相聲在當年的天津,實打實說啊,馬三立算是名氣最小的一位,因為常寶堃他們走紅的時候,馬三立正滿世界走穴跑碼頭呢。等他回到天津,又被弄進了兄弟劇團差點死在裡面,直到四十年代末(大概在1947年-1948年左右),馬三立才開始走紅,解放以後全國聞名。
  • 馬三立弟子、相聲表演藝術家尹笑聲也走了,短短仨月相聲界痛失6位名家
    尹笑聲,1938年生人,相聲演員,天津人。出身相聲世家,父親尹壽山(藝名「尹傻子」、原名尹福增)是他的啟蒙老師。6歲隨父尹壽山學習相聲,7歲開始演出,受到了相聲大師馬三立的鐘愛,並收他為弟子。8歲即在南市連興茶社走紅,藝名「小傻子」。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與馮寶華合作,到前線進行慰問演出。回國後,參加天津市和平區曲藝團相聲隊。
  • 鞏漢林、黃宏、範偉相聲演員出身!
    劉流、鞏漢林、黃宏、範偉其實都是相聲演員出身。雖然參賽沒有得什麼重要獎項,但是卻是為數不多,甚至是唯一一次得到馬三立先生的認可的段子。 那次比賽的冠軍是《武松打虎》。
  • 鞏漢林、黃宏、範偉相聲演員出身
    劉流、鞏漢林、黃宏、範偉其實都是相聲演員出身。只是趕上相聲不景氣的年代,各自想辦法幹別的了。這二位還有我們更熟知的名字,那就是單口相聲大王劉寶瑞先生和「小蘑菇」常寶堃先生。結果,現在很多演員在面對觀眾表演的時候,也口述這四個字,可謂生搬硬套,東施效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