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經紀業務日漸式微 如何抓住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兩大風口?

2020-12-24 新浪財經

來源:券商中國

大變局!經紀業務日漸式微,如何抓住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兩大風口?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隨著傳統通道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將是未來填補傳統經紀業務收入的兩大風口。

財富管理端,當前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突破200 萬億元大關,而市場的散戶特徵正在顯著下降,產品化趨勢越發明顯;機構端,隨著基金、銀行、保險、信託、外資機構等未來增配權益市場,將帶來巨量的交易業務和服務需求。兩者業務形態各異,但又處於同一生態鏈條之下。

各家券商在業務變革的前夜打造何種能力勢必將奠定未來的行業格局。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圍繞這兩大風口,不少券商已在積極求變。

財富管理:多家券商調整組織架構

今年,申萬宏源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都對財富管理的組織架構做了調整。為做對比,券商中國記者還調研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銀河證券,各家因歷史積澱因素情況大有不同,但也不乏共性思路。

申萬宏源:

申萬宏源證券今年做了組織架構的調整,財富管理事業部下設七個部門:網際網路金融部、私人財富管理部、私募和同業部、資產配置和產品中心、融資融券部、質押融資部和運營管理部。公募、保險等機構客戶的對接職能在機構客戶總部。財富管理事業部和機構客戶總部向同一分管領導匯報。

中金公司:

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中金公司的財富管理架構(現落地在中金財富證券)分為客戶端和能力端兩個模塊,客戶端按照客群區分,能力端提供服務支持。中金公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中金公司的財富管理業務主要為個人、家族及企業客戶提供範圍廣泛的財富管理產品及服務,滿足客戶的交易、投資及資產配置需求,具體包括交易服務、資本服務、產品配置服務等,其中資本服務主要包括融資融券業務及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等。

中信證券:

中信證券按照客戶經營和經營支持進行劃分,與中金、申萬宏源的思路也有異曲同工之義。

2018年12月,中信證券原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並調整組織架構,承擔起公司經紀業務全面向財富管理轉型升級的職能。本次更名與架構調整,不僅更加聚焦於財富管理發展,亦更好地體現了分客群經營、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真正全面地從業務導向轉移至客戶導向。

目前,財富管理委員會下設負責客戶經營、經營支持的多個二級部門。客戶經營部門牽頭滿足客戶需求,如結合客戶特點和產品性質進行針對性銷售組織;經營支持部門,如金融產品部牽頭進行金融產品的引入並在公司配合下進行產品審核。二者協同配合但互不幹涉。

國泰君安:

國泰君安證券今年4月將零售業務和分支機構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下設4個一級部門:原零售業務部更名為零售客戶部;原財富管理部更名為私人客戶部;原產品金融部更名為金融產品部,劃入財富管理委員會;原網絡金融部更名為數字金融部。目前,產品銷售的職能歸口在零售客戶部,產品引入由零售客戶部和機構線下的銷售交易部組成的聯合小組共同決定。

銀河證券:

銀河證券於2018年底將經紀業務總部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銀河證券的財富管理條線下設5個一級部門,分別是財富管理總部、產品中心、證券金融總部、託管部和數字金融中心。其中,公募的引入、審核和銷售職能都在財富管理總部,私募則是在產品中心。

產品中心按照業務鏈條共設有8個團隊。兩個產品引入團隊分別負責權益類私募和固收產品的引入,銷售團隊組織分支機構進行銷售,PB團隊負責給管理人提供系統,此外還有產品評價團隊、外包團隊、綜合運營團隊和質控團隊。

有業內人士分析,上述頭部券商的財富管理條線架構調整的背後是券商從業務經營思路向客戶經營理念的變化。在居民理財需求的「洪流」推動下,行業高喊了多年的「以客戶為中心」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同時,伴隨著財富管理內涵外延的不斷延展,複雜程度的提升也驅動頭部券商財富管理條線的分工不斷細化、做強做重。

機構:極速交易、大銷售、衍生品,多點布局

居民理財需求帶來的產品化和傳統交易業務機構化的大趨勢下,眾多機構管理人也帶來了新的業務機遇。圍繞管理人的需求,券商機構業務在迅速迭代變化,服務對象從過去服務公募基金為主,向服務公募、私募、WFOE、QFII、理財子等眾多專業機構轉變;服務模式從單純的研究銷售,向研究、託管、兩融、衍生品、投行配售等綜合服務轉變;業務收入從以公募分倉佣金為主,向佣金、息費、權利金、承銷業務收入等多元化收入來源轉變。

在此過程中,機構業務的範圍也在不斷延展,除傳統的投研服務外,信息技術、託管外包、財富管理、衍生品、兩融等一系列綜合服務,都將成為影響券商機構業務發展的關鍵因素。

今年,包括申萬宏源證券、國聯證券、萬和證券等多家券商相繼推出極速交易系統,正式進入機構交易服務領域的廝殺。在此之前,中泰證券、華寶證券、華鑫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等券商都有自己的極速交易平臺。

場外衍生品作為非常靈活的工具已經在近兩年迎來爆發,大券商在這一領域的比拼也非常激烈。

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20年9月證券公司場外業務開展情況報告,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本期新增交易量排名前五名分別是,華泰證券(1648.80億元)、中信證券(909.37億元)、中信建投(730.70億元)、中金公司(680.51億元)、申萬宏源(678.98億元)。

證券公司場外衍生品交易量本期環比變化排名顯示,合計交易量增長較快的前三名是中信建投(543.70億元)、 中金公司(247.66億元)、申萬宏源(194.34億元)。

趨勢:業務壁壘打破,深度融合加速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傳統經紀業務轉型進一步加速,產品化、機構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並且兩者之間的聯動也更加頻繁。從各家券商的組織架構也可以看出,券商各業務之間需要進行更多的交叉協同。

對於券商而言,財富管理轉型不再只是簡單的產品銷售,還會涉及到交易落戶,研究支持,券源銜接,衍生品發行,系統對接,託管外包等環節,甚至可能還會進一步延伸到券商與銀行及信託公司等外部合作夥伴的產銷聯動。

比如,銀河證券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管理人市場知名度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在券商的銷售能力以外,託管、外包、投研、衍生產品、兩融的券源券息等綜合實力成為提高客戶粘性的關鍵。

上海一家中大型券商的資深經紀業務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公私募管理人與證券公司的各業務環節都開始深度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會對證券公司的內部協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由財富管理開始,貫穿到機構經紀,再到對外的合作,整個業務鏈條很難在一個部門或者條線內形成閉環,跨條線之間如何打破隔閡並形成合力。在保證客戶體驗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各環節的利益關係,進而實現公司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這些問題或許是證券公司財富管理進入下一階段前需要思考的。

再往下一步想,現階段券商的財富管理業務線都在打造自己的產品銷售能力,但實際上券商相對於銀行等渠道的核心優勢在於能夠提供給客戶平滑配置波動的各類金融工具,比如互換、期權等場外衍生品。提前準備好這些能力,才能在未來抓住風口,乘風破浪。

相關焦點

  • 大變局!經紀業務日漸式微 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經紀業務日漸式微,這些券商已經率先謀變   隨著傳統通道業務佣金率持續下降,財富管理和機構業務將是未來填補傳統經紀業務收入的兩大風口
  • 最後一塊大屏落幕!30年營業部時代變遷,業務上線溫情不變,財富管理...
    資本市場三十年風雨變遷,作為最基礎最一線的證券業務,經紀業務的發展模式也不斷更新換代。從營業部的交易大屏,到手機APP的小屏,從傳統經紀業務轉型財富管理,從散戶化到機構化的時代腳步一直未停。在這匆匆的變化中,不變的是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和陪伴,溫度與情感。
  • 中泰13年經紀業務老將離職 下一站將是民生證券 或分管經紀業務
    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中泰證券經紀業務管理委員會委員、經管委經紀業務部總經理劉洪松日前已經提出辭職,下一站是民生證券。  中泰證券也在推行多元化發展戰略,加大金融科技投入,順應財富管理趨勢,不斷優化業務結構,降低對傳統經紀業務的依賴。  民生證券經紀業務現狀如何?  公開信息顯示,民生證券上一任財富管理部總經理為夏剛。
  • 高盛高華陸天:資產管理、財富管理業務將是中長期發展重點
    從公司戰略層面考慮,高盛高華未來將在全方位增碼IBD、經紀、自營等業務的同時,著重關注中國資本市場資產管理業務、財富管理業務發展。  此外,他表示,近期,海外市場對短期投資A股興趣加強,長期來看,海外投資者也較為看好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
  • 華泰證券2019年淨賺90.02億元 財富管理業務為重要收入來源
    財富管理業務為重要收入來源        多元市場環境下,證券公司從傳統通道服務向全面財富管理業務和綜合金融服務轉型發展成為行業共識。    2019年,華泰證券繼續推進財富管理轉型工作,在財富管理領域,不斷迭代升級移動金融戰略,運用大數據技術洞察,有效推動客戶規模和客戶活躍度增長。
  • 東吳證券王碩:以大集合為抓手 打開資管業務新局面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過渡期延長至2021年底。證監會也宣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及其配套規範性文件、《證券公司大集合資產管理業務適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操作指引》過渡期同步延長至2021年底。
  • 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2019年同比增加20%
    新華社香港8月26日電(記者張歡)根據香港證監會25日晚間公布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所管理的資產規模同比增加20%至287690億港元。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儘管全球市場在2019年面對多項挑戰,但是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仍然收穫強勁增長。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包括:資產管理、基金顧問、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證監會認可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信託持有資產。
  • 最後一塊大屏落幕:30年營業部時代變遷 財富管理轉型戰鼓正響
    資本市場三十年風雨變遷,作為最基礎最一線的證券業務,經紀業務的發展模式也不斷更新換代。從營業部的交易大屏,到手機APP的小屏,從傳統經紀業務轉型財富管理,從散戶化到機構化的時代腳步一直未停。在這匆匆的變化中,不變的是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和陪伴,溫度與情感。
  •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當如何「破局」?
    弘業期貨總經理周劍秋向期貨日報記者表示,期貨資管是大資管行業的一員,而隨著央行、銀保監會及證監會相繼發布對應的資管行業管理規則後,資管行業之間的監管套利逐漸消失,各機構之間將通過差異化形成各自的競爭優勢,並獲得各自市場份額。大浪淘沙之後,擁有主動管理能力和高效運營管理能力的機構最終將得到市場的認可,並越來越強。
  • 瞄準直播風口的藝人經紀公司
    6月1日,壹心娛樂董事會發表2020公開信,宣布將「二次創業」,重建戰略布局和業務板塊,逐步向演藝經紀、影視製作、直播經紀「三駕馬車」轉型。根據壹心娛樂最新的招聘崗位來看,目前壹心的直播經紀板塊將涉及短視頻和電商直播兩大種類,主播籤約方面還未有相關消息流出。為什麼看中直播?
  • 網際網路存款大變局!滴滴金融、360你財富仍在售網際網路存款產品
    原標題:網際網路存款大變局!存款產品遭遇大變局!這些高風險機構自身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網際網路平臺存款佔比過高進一步增加了其負債資金的不穩定性,飲鴆止渴,流動性隱患突出。部分銀行依靠平臺存款彌補流動性缺口,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同業融資。   另外,在目前仍在銷售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平臺中,有兩大風險點值得關注。
  • 解碼瑞銀:財富管理巨頭的秘密
    瑞銀業務涵蓋財富管理、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和投資銀行四大板塊,其中財富管理板塊,資產份額僅佔32% ,但貢獻54%的營收和48%利潤,其資管規模超3萬億美元,是全球第3大資管機構和第1大私人銀行。瑞銀成長為財富管理巨頭,既有瑞士舉全國之力締造的制度因素,也是自身經營積累的碩果。
  • 廣發證券曲東榮: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有兩大挑戰
    12月23日,廣發證券電子商務部總經理曲東榮向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表示,財富管理的核心要義在於為客戶提供有關財富規劃、保值增值、財富傳承等問題的專業建議和解決方案。曲東榮認為,目前證券行業在財富管理轉型方面主要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是相對於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而言,券商在理財客戶投資管理方面的競爭力不足;二是尚未建立不依賴於佣金的投顧服務收費模式(例如,國外通行的一種模式是基於客戶資產規模收費)。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手握最為廣泛的客群,漸進實現高端客戶的滲透,在財富管理市場舉足輕重。
  • 【MCN風口記】獨家揭秘湖南廣電如何打造MCN機構:整個頻道向綜合性MCN機構轉型!
    孵化MCN機構完全可以成為傳統電視臺尤其是省級地面頻道、城市臺等媒體轉型升級的一種有效路徑。」李志華表示。 但他也提醒到,必須警惕的是,如果電視臺繼續沿用原有的機制布局MCN業務,結局不可能會好,唯有將內容導向變為市場導向,按照市場的邏輯和節奏來運營,才能將MCN做大做強。
  • 鏈家、貝殼、德佑三大業務合併變局之下,左暉的野心與焦慮共生
    2019年1月11日,鏈家貝殼在內部組織了一個高管會議,確定成立貝殼COO線,整合城市內經紀、新房及加盟業務管理。根據新的高管任命,貝殼COO線下設東、南、西、北、中五個戰區,下轄26個省區、91個城市。而原有的貝殼大中華南區、大中華北區以及代理事業部則被取消。
  • 中信證券首次透露財富管理轉型成效:200萬以上客戶已超12萬戶
    2018年末,中信證券在行業內率先啟動組織架構改革,將經紀業務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正式轉型財富管理,隨後各家券商紛紛舉起「財富管理」轉型的大旗,並付諸實踐。至2020年,監管已將相關指標納入2020年證券公司分類評價標準中,多家券商亦將代銷金融產品視為經紀業務的首要發力點,意味著財富管理成為行業公認的發展趨勢。
  • 發揮光大優勢,打造財富管理生態圈
    來源:新財富雜誌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民財富不斷積累,理財需求日益增長,財富管理以其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穩定的輕資產業務模式,逐漸成為券商經紀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方向。與此同時,在資管新規落地實施、金融科技日新月異,產品創新層出不窮的背景下,如何以規範專業的一站式服務滿足客戶多樣需求,正成為擺在眾多理財機構面前的一道難題。
  • 經紀業務誰是老大?國君中信銀河佔牢總收入前三,代銷金融產品中信...
    財聯社(上海,記者 吳丹,實習記者 胡啟元)訊,一直被調侃為「看天吃飯」的經紀業務,2019年收成如何?各券商力推的財富管理轉型又有怎樣的收效?李興認為,國內全市經濟業務發展建議,國內券商中,華泰證券依靠科技賦能財富管理,自主研發打造高效率中後臺,多年位居股基交易市佔率榜首。雖然國內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佔比不斷下降,但經紀業務部門作為券商與客戶接觸第一線,是券商業務的流量口,可以為投行資管等其他部門引入增量業務,證券公司做大經紀業務還是很有必要性。
  • 網際網路保險業務迎新規:機構需持牌 從業人員要持證
    《辦法》規定,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的保險業務,即為網際網路保險業務:一是保險機構通過網際網路和自助終端設備銷售保險產品或提供保險經紀服務;二是消費者能夠通過保險機構自營網絡平臺的銷售頁面獨立了解產品信息;三是消費者能夠自主完成投保行為。眾安保險戰略規劃專家祝峰表示,《辦法》抓住「投保」這一關鍵環節,明確提出3個條件,劃定網際網路保險業務邊界。
  • 5名券商從業人員受處罰,經紀業務9條紅線不能碰
    在行業佣金率持續下滑、經紀業務加速轉型大背景下,券商經紀人面臨的挑戰越發嚴峻,不時曝出的違規行為也使得券商進一步加強內控迫在眉睫。早在2009年,《證券經紀人管理暫行規定》便為券商從業者從事經紀業務活動劃定紅線。現在,證券經紀人如何一邊合規有序發展,一邊積極擁抱財富管理轉型,成了擺在各家券商面前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