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區角山鎮旭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鄒啟夫妻倆。
紅網時刻 通訊員 李佳玲 敖文景 記者 王敏 衡陽報導
「來了,快進屋裡坐!」「最近家裡還有什麼困難?」8月10日上午7時許,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鎮旭東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鄒啟像往常一樣,來到村裡的貧困戶肖文春家中走訪,一見面,兩人就像親人一樣熱情地打著招呼。與此同時,在該村便民服務點內,妻子彭惠玲正在教工作人員整理電腦臺帳。
自2018年3月,33歲的鄒啟和妻子先後來到旭東村,夫妻倆「扶貧」又「扶智」,他們攜手奮戰於扶貧一線,在當地傳為佳話。
夫唱婦隨踏上扶貧路
2018年, 鄒啟接到石鼓區紀委監委的扶貧任務,需要一名年輕幹部長期駐村在石鼓區旭東村扶貧隊,當時孩子剛滿一歲,有人勸他說:「家裡的孩子還小,需要照顧,去那麼艱苦的地方幹啥?」可是鄒啟卻說:「現在是國家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一直以來,我都有個心願,讓農村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現在去駐村正是完成我心願的好機會啊。」鄒啟二話沒說來到旭東村,開始了他的「扶貧」生涯,隨後,與他一起赴任的,還有他的妻子彭惠玲。
「他一天實在太忙了,很多時候晚上還開著電動車到處跑,我得過來照顧他。」彭惠玲說,她在市中心醫院從事行政工作,她發覺,村裡缺少一些青年力量,想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解決村裡電子化辦公難題。最終,經兩人商量決定把一歲的孩子放在長沙老家,彭惠玲白天上班,晚上陪著丈夫東奔西跑,做了不少貧困戶收集整理的工作。
說起快四歲的孩子,彭惠玲眼含淚水,很是想念,她說:「雖然村裡的生活比較艱苦,陪著孩子的時間也很少,但是這份工作很有意義,駐村就是國家扶貧政策的具體實施者,我們就是來真真切切把國家政策落實好。」
齊心幫扶貧困戶,留下佳話眾人傳
在貧困戶楊水蓮的養殖場,她剛給雞餵完食後正在小憩。楊水蓮曾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前幾年,由於丈夫生病欠30多萬,獨自一人撫養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在扶貧隊的幫助下,楊水蓮把屋後原本閒置的山林變成天然的養殖場,引進雞仔餵養,去年增收7萬餘元,成功脫貧。目前,她養殖的3000隻雞即將出欄。
「第一次看到惠玲,我還以為是扶貧隊新來的幹部呢。這小兩口,我們喜歡得很哦!」說起鄒啟夫婦,楊水蓮滿臉笑容,她說,鄒啟夫婦經常來家裡看望她,剛開始幫她宣傳扶貧政策,幫忙貸款養殖,找賣雞的銷路,夫妻倆臉上隨時都是笑呵呵的,自己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跟他們說。
不止是楊水蓮一家,村裡很多人都認識彭惠玲。那是因為彭惠玲在村裡時間長,還經常跟著丈夫入戶做工作。「希望能一起為大家做點啥,也是應該的。」彭惠玲說。
「妻子幫了我很大的忙。」鄒啟說,自己性格較為內向,跟村民交流起來有點困難,而妻子走哪都是一副笑臉,了解情況、化解矛盾之類的工作,彭惠玲反而更讓村民樂於接受。就這樣,完全沒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兩個人,邊做邊學,互幫互助,一步步下來,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勝利在望,全村225人成功脫貧
「駐村前,全村77戶225人貧困戶,目前,未脫貧只有3戶6人,整村脫貧應該是很有希望的。」眼看這兩年的辛苦就要開花結果,鄒啟和妻子喜上眉梢。他們的期待是有底氣的:最新數據顯示,旭東村完成村道硬化8000平方米,油化4500平方米。完成村民房屋提質改造16戶,累計投入資金42萬元。實施產業幫扶全覆蓋,實現了旭東村貧困戶累計增收約6萬元,完成14戶小額信貸入股分紅,累計增收約4萬元。村貧困戶沒有一戶返貧。
「這兩年,村裡的變化太大了。」貧困戶肖文春感慨不已。肖文春是重度殘疾,家裡兩個兒子和殘疾的妻子,生活很是拮据。在扶貧隊的幫助下,家庭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僅養了20多頭豬,承包了3畝的池塘養魚,門前還種植了白菜、瓜類等應季農作物。「扶貧隊幫了我們很多,送飼料、提供技術支持、找銷路,家裡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肖文春笑呵呵地說。
鄒啟說:「我們扶貧的重點工作是幫助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的家庭,精準扶貧,一在精,二在準,每戶的情況各有不同,實現脫貧致富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因戶施策。幫助因病致貧的家庭落實健康扶貧政策;幫助因殘致貧的家庭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家中還有勞動力的幫助提升勞動技能,提供穩定的就業信息和機會……每項扶貧政策落實,扶貧工作隊絕不能漏下一個人。」
「扶貧工作十分有意義,看到這些貧困戶的日子越過越好,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大,心裡充滿了成就感。」採訪期間,鄒啟的電話響個不停。「危房改造正在建,申報一次性的就業補貼也還要抓緊,我得走了。」話音剛落,鄒啟站起身來,向著村子的另一頭走去。緊緊跟在他身邊的,還有他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