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殿堂Vol.11】粵劇的服裝種類及特色

2021-02-19 有為文化南海影劇院

傳統粵劇服裝以明清兩朝的服裝款式為基礎,有些又吸收了唐宋的服裝樣式,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演變,受到崑劇、京劇等其他劇種的影響,形成一套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可舞性、程式化的特點。舊時的粵劇戲班屬於民間組織,不停地遊走江湖,巡迴演出。為了方便存放、運輸、節省開支,把戲服分類存放在十幾個衣箱中,同一套服裝往往要在不同的劇目多次使用。粵劇服裝款式具有通用性,不同年代的相似角色可以穿同一套戲服,但色彩和圖案卻不能穿錯。粵劇服裝的色彩、圖案均有象徵意義,帶有中國傳統服裝制度化的特點,顯示出人物的身份與性格特點。

粵劇服裝的種類

粵劇服飾道具稱為「行頭」,按種類放在衣、盔、雜、把四種大木箱裡,衣箱越多,戲服越齊全。粵劇服裝經過不斷發展,現存七十多個品種。粵劇服裝分蟒、靠、褶、開氅、官衣、帔、衣七類,款式與京劇服裝大同小異。

 (一)官服類

1.蟒

「蟒」在粵劇中是帝王、將相、后妃、大臣專用的禮服。蟒袍來自歷代皇帝穿的龍袍。龍袍是皇帝獨有的服裝,其他人不能穿用,有時皇帝會賜給有功之臣或寵愛之人,就將龍袍上所繡的五爪金龍減去一爪,稱為蟒袍。蟒袍的款式為齊肩圓領,右衽大襟,闊袖,袍長及足,兩側袖根開衩至底擺,裝有兩條寬邊,叫「擺」。腰際左右有環袢,穿掛玉帶。蟒袍上繡有龍、海水、江涯等主要圖案,還襯託著日、月、山、火、雲、八寶等吉祥圖案。女蟒比男蟒短,僅長過膝部,露出裡面的長裙。女蟒除了繡龍,還可以繡丹鳳、牡丹等圖案,有時佩戴雲肩。蟒袍裝飾華美,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服裝的特點。

2.官衣

官衣是中、下級文職官員的官服,粵語又稱「圓領」或「補子」。官衣的款式與蟒袍基本相同,與蟒袍不同的是,官衣沒有遍及全身的圖案,而是用素色綢緞製成,只在胸部和背部有一塊方形的刺繡,稱為「補子」。官衣來源於明、清時期的官服———「補服」。補服為窄袖,官衣為寬袖,更加適合舞蹈。在粵劇表演中,官衣的顏色表示不同人物的官階高低,紫色、紅色級別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

(二)常服類

1.帔

帔是帝後、官宦、鄉紳及其眷屬在家居場合穿著的便服,粵語又稱「帔風」。款式為對襟,半長大領,領下有一對飄帶,左右兩側自胯下開衩,露出裡面的襯裙。男帔長及足面,女帔僅過膝。帔源於中國古代服裝「褙子」。褙子盛行於宋朝,原來是窄袖,對襟,領子直開到底擺,到明朝時,變成大袖,領子也縮短至半長。帔上繡的圖案有很多種,皇帝繡團龍,皇后、貴妃繡團鳳,太后繡團龍鳳,其他人物根據年齡身份,繡團花、團壽字等圖案。夫婦出場時會使用色彩、圖案都相同的「對兒帔」。

2.褶子

褶子是廣泛使用的便服,粵語又稱「海青」「斜領長衫」「道袍」,不論身份高低、文武、男女都可以穿著。男褶長及足,右衽大襟,左右胯下開衩,闊袖。女褶對襟,小立領,衣長過膝。文小生在褶子左下角使用「角花」圖案,武小生用二方連續圖案裝飾在褶子兩側和下擺,武生用團花,文丑、武丑用散點式小碎花圖案。褶子的造型簡潔,穿法多樣,男褶子既可以單獨外用,也可以當作蟒、帔的襯袍。

3.開氅

開氅又稱「海長」,是高級武將、權臣的閒居常服,適用於男性。由於開氅的樣式莊重大方,在某些嚴肅場合也可作為禮服。開氅的款式與褶子相似,不同的是,開氅在衣服的前、後片、袖口及領子邊緣部分有一邊寬邊,底邊更寬,繡有花紋,而且在後衣片兩側,從袖根下有兩條從上至下的「擺」,也繡有花紋。「氅」本指鶖鳥的羽毛。鶖鳥是一種長得像鶴的大型水禽,古人用這種羽毛製成裘,因此把大衣、外套也稱為「大氅」。

 (三)戎裝類

1.靠

靠,是男女武將用於作戰場合的戎裝,也稱「扣」「甲」,分為「大靠」「小靠」,或稱「硬靠」「軟靠」。樣式為圓領,窄袖。靠身長及足,分為前後兩片,雙肩及上臂有蝶翅形繡片覆蓋,胸部兩側各有一塊半圓形繡片連接前後片,以遮護腋下。前腰中部略寬,稱「靠肚」。靠肚下有一塊魚形繡片,稱為「吊魚」。大靠背上扎系「背壺」,插四面三角形「靠旗」,旗頂各有一條飄帶。小靠沒有靠旗。靠服全身繡滿魚鱗紋或人字紋,邊緣繡雙層草龍、回紋、江崖等圖案。女靠頭插翎子,帶狐尾,披雲肩,靠肚下綴有雙層彩色飄帶。靠來源於中國古代服裝中的鎧甲,極具舞臺效果,是粵劇表演具有代表性的服裝。

2.箭衣

箭衣又稱「坐馬」,是輕便的武服,上至王侯將相,下至英雄豪傑、衙役獄卒都可以使用。樣式為長袍型,圓領,大襟,窄袖,有時佩戴「三尖領」,按花色可分為素箭衣、團花箭衣等。箭衣的袖口有兩種,一種為馬蹄形,為身份地位較高的角色穿著;另一種使用白色緊腕小袖,顯示人物英武善戰。箭衣前後、左右都有高開衩,用於騎射、趕路、辦案、行刺等多種情景。除了上述七種主要款式,粵劇服裝還有武生穿的打衣、快衣,旦角穿的小古裝,小旦穿的梅香裝,還有羅傘裝、車裝、囚衣、太監衣、八卦衣等,各式各樣,豐富多彩。

粵劇的服裝種類與特色豐富多彩,想要近距離欣賞這些古老而精緻的設計工藝,來劇院看一場地道的廣府大戲就是最好不過——10月28日廣東粵劇院二團的一眾優秀演員將來到南海影劇院為戲迷朋友演繹已故「蝦腔」鼻祖羅家寶先生的經典名作《夢斷香銷四十年》,演出詳情請返回上一級並回復劇名。

相關焦點

  • 翔實反映粵劇聲腔藝術全貌
    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據悉,12月8日將舉行新書首發式晚會,12月9日將舉行研討會。
  • 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博物館更「大」了 遊客更多了
    粵劇藝術博物館通過持續不斷爭取社會各界捐贈支持和徵集購買等方式,加大專題藏品的徵集力度,現藏品總量為5000多件套,藏品種類涉及戲曲主題通草畫、陶塑、劇本曲本、戲服道具等多個類別。粵劇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楠對向總書記匯報時的情形記憶猶新——她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粵劇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背景,以及粵劇戲服特色、名家流派和傳承情況。馬楠表示,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後的近一年裡,這座嶺南園林式的博物館接待觀眾60多萬人次,「這一年來我們的觀眾接待量大幅度提升。之前是平均每天500人,現在日均2100人。這個國慶期間又創新高——10月4日單日接待遊客10245人。」
  • 惠州戲曲:粵劇的服裝和化妝
    民國時期,惠城區粵劇的早期戲服,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樣縫製而成,裝飾以廣繡與惠州繡結合為主。民國初年,粵劇團反映一些當時社會生活的劇目,受到話劇的影響,曾出現西裝和民初服裝,但時間不長,以後演的劇目全是古裝戲。藝人為提高粵劇的藝術性與欣賞性,在服飾上大做文章,力求標新立異,爭妍鬥麗。
  • 大師小匠:世界級非遺廣東粵劇
    表演藝術綜述:粵劇演員的表演工藝分為四大基本類別——唱、做、念、打。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採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來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階來分類,也會以聲音特色來分類。
  • 粵劇節走進華工,馮漢華帶你走進粵劇面譜藝術的「百花深處」
    11月17日至25日,廣州迎來第八屆羊城粵劇節(原羊城國際粵劇節),期間,海內外粵劇工作者及愛好者齊聚廣州進行粵劇藝術的交流、切磋。羊城粵劇節自1990年開始舉辦,已成功舉辦七屆,是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最具權威性的粵劇文化交流品牌。在海外華人華僑的眼中,粵劇代表了家鄉,是他們與祖國溝通的重要紐帶之一。
  • 粵劇《紅頭巾》舞臺藝術特色初探
    廣東粵劇院醞釀籌備三年之久的粵劇《紅頭巾》終於問世。
  • 重視特色教育 弘揚粵劇文化
    近日,佛山市第三屆少兒粵劇藝術節舉行了頒獎儀式及展演活動。據悉,今年的佛山市第三屆少兒粵劇藝術節共吸引了廣州、佛山兩市的兩百多個節目報名參加,共有35個節目入選決賽。  順德區11家學校參與決賽,獲得了七金八銀的好成績,這不僅肯定了順德中小學校的粵劇持色教育的成果,更肯定了順德區對於粵劇傳承的初心不改、使命不忘。
  • 粵劇文化盛宴:廣州白雲區428名師生同臺展示粵劇傳統教育特色
    」藍色字可加關注       12月19日,由廣州市白雲區主辦、白雲區同和小學承辦的白雲區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教育聯盟現場會暨粵劇文化藝術節舉行來自白雲區的6所粵劇傳統教育特色聯盟學校的428名師生匯聚白雲區同和小學的搭建舞臺,同臺展示聯盟學校在粵劇傳承教育方面的優秀成果。表演粵劇折子戲
  • 執著編纂《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倪惠英:要為粵劇留下根和源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自去年11月推出「做打卷」之後,將於12月8日舉行「唱念卷」的新書首發。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以下簡稱《大全》)主編倪惠英近日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介紹了編纂《大全》的初衷:「為粵劇留下根和源。500年、1000年之後的人要學粵劇,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她說,「沒有傳統、理論支撐的劇種,是走不遠的。」
  • 粵劇服裝設計師袁存的奮鬥之路
    生活中的袁存        偶然的機會,幸運之門悄然為他開啟,他對粵劇的痴迷、執著得到湛江粵劇團的欣賞,終於吸收他入團學藝。從此,袁存便與粵劇結下不解之緣。後來到了廣州粵劇二團任五軍虎(武打演員)。他勤奮好學,給時任團長鍾康祺留下了良好印象,鍾團長特地分配他當演員兼任服裝一職。
  • 江門粵劇名家演繹粵韻芳華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展覽展出的種類繁多,既有反映粵劇發展的木雕、陶瓷、石雕、書畫、古籍等,還有晚清、民國時期的粵劇劇本、木魚書以及民國期間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戲橋,樂器戲服等文物及展品。  江門市收藏研究會會長李巖科介紹,五邑地區的戲劇文化可追溯到明代,現存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新會城區東關路石戲臺。
  • 郵票上的粵劇服飾
    粵劇,顧名思義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它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
  • 《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首發 粵港澳近200位藝術家攜手獻演
    12月8日晚,「《此物最相思》(二)《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首發演出晚會」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本場晚會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纂委員會、廣東粵劇促進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承辦。演出前,《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向中國藝術研究院等6家單位贈送新書。
  • 專訪《粵劇表演藝術大全》主編倪惠英:這套書是中國戲曲界一個示範
    我也經歷過粵劇的低潮。上世紀80年代末,粵劇演出市場「斷崖式」下滑。演員們甚至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演粵劇的。廣州那麼大,粵劇鐵桿觀眾只有一兩千人。一直到21世紀,我們國家的國力提升,藝術迎來發展高潮。從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並加大支持力度。近幾年,粵劇更是獲得很大發展。羊城晚報:到您這個年齡,為何還要勞心勞力編纂這部工程浩大的《大全》?
  • 粵劇
    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我國中原音韻,即戲棚官話。一直到清末民初,逐漸演變為融合南北,中外唱腔藝術和音樂,並以廣州話演唱,從而形成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地方戲劇粵劇。享有「南國紅豆」的美譽[3] 。流行於兩廣和港澳地區。隨著廣府人徙居海外開枝散葉,粵劇也變成了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可謂有華人的地方必有粵劇。
  • 《2016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及粵劇藝術《紅船清揚》在澳門展出
    2016年8月2日由文化局主辦的《第二十七屆澳門藝術節》特設兩大展覽節目,分別是《2016澳門視覺藝術年展—西方媒材類》及《紅船清揚──細說粵劇文化之美》,前者展覽日期由即日起至八月七日於南灣舊法院大樓向公眾展出,供觀眾免費入場,歡迎公眾到場欣賞澳門藝術家之創作。
  • 《三春審父》事件與粵劇「戲改」
    「大家花盡了心思,製作靚服裝布景,加大演出陣容,一心想將粵劇最蔵蕤的玩意兒,拿出去給別省的人們欣賞欣賞,好顯一顯粵劇的不平凡。」[5]沒有人能想到,這些精心製作的「靚服裝布 景」後來成為粵劇發展錯誤路線的例證。1952年9月2日中南區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大會在武漢開幕。
  • 吳川粵劇南派藝術一代宗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國光先生逝世
    他早在1954年加入吳川粵劇團(前身為光藝班),特別對南派藝術感受頗深,師從老天壽、張瑞棠、白面壽、大眼蓮等前輩,勤學苦練,取眾所長,對粵劇各行當的表演程式,傳統排場十分熟悉。戲行知識淵博,造詣甚高,深得粵劇南派藝術第一代傳人老天壽的讚賞,並收他為「入室弟子」。
  • 「新時代·新粵劇——粵劇的發展之路研討會暨粵劇文化廣場工作會議」成功舉行
    由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和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主辦的「新時代·新粵劇——粵劇的發展之路研討會暨粵劇文化廣場工作會議」,於11月17日在廣州舉行
  • 名家新秀聯袂 粵劇《譙國夫人》北京首演成功
    12月19日晚,廣東粵劇院優秀劇目粵劇《譙國夫人》在北京保利大劇院舉行,該劇由國家一級演員曾小敏、歐凱明、黎駿聲、彭慶華、文汝清等聯合主演,由著名編劇王新生、梅曉擔任編劇,著名粵劇編劇家陳錦榮、青年編劇馮敏儀擔任粵劇改編,國家一級導演張平執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