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南民族大學第1508條推送
「大喜的日子到了唉,土家山寨好鬧熱,擺手歌兒唱起來,擺手舞兒跳起來,盤咚盤,喲嗬吔!」
「做的時候做,歇的時候歇,冷的時節冷,熱的時節熱,人間日子好過了。」
——《擺手歌》
「好啊!美酒舉得高高。我頭戴紗帽啊,身穿金銀袍,奉請誰啊?——頭王太公呀,我向你稟告。」
「奉你啊,你的披風好華麗,啊!頭髮如柳絲啊!啊!衣袖飄如水!」
——《梯瑪歌》
可曾想,如果用英語將這些內容表達出來,會是怎樣的呢?
近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土家族民歌系列圖書」《擺手歌》《梯瑪歌》兩部譯著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
這一系列譯著正是由我校外語學院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庫翻譯研究基地負責人張立玉教授主持,多名青年教師參與完成的。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業委員會常務會長王宏印為這兩本著作作序。
它們均為土家族人民口耳相傳,世代流傳,具有濃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史詩。
《擺手歌》又稱《舍巴歌》或《社巴歌》,是土家族群眾在舍巴節擺手活動中所唱的古歌總稱。
《梯瑪歌》以土家族民間儀式為載體,集歌、舞、詩、樂為一體,講述了土家族的起源、生產勞作、婚喪嫁娶、民族遷徙,以及盤古開天、后羿射日、遠古洪荒等故事,具有典型的民族史詩特徵。
這些都是對人們道德觀念、行為活動產生深遠影響的文化結晶。
//////////
在張立玉看來,因為語言的障礙,很多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經典傳播的途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南方的少數民族眾多,比如雲南就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還有11個跨境民族,他們的典籍留存相當豐富,文化歷史獨特悠久,十分值得研究和傳播。」
張立玉迫切希望能把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推廣到全世界的文化背景之下,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燦爛文化向全世界展示,把中國故事講生動、講精彩。
起初,團隊做的很多項目都缺少標誌性科研成果,團隊遇到發展的瓶頸。後來經過多次調研,張立玉意識到,未來他們要做的項目必須凝鍊一個方向才有價值。於是,團隊決定將少數民族與語言學結合起來,對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進行翻譯,使其走出國門。
「為什麼要做土家族文化翻譯研究?」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張立玉不厭其煩地解釋了許多遍。由於學校地處湖北,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他們首先選擇了土家族的文化翻譯研究。
經過了幾年的努力,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2014年,土家族主要典籍英譯及研究正式獲批為國家項目,內容包括創世史詩、擺手歌以及梯瑪歌。
「我們的目標是把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歷史典籍都用外語展示給世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百花齊放、燦爛悠久的文化,這既是民族院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也是我們的驕傲。」張立玉說。
2014年7月,團隊深入湖北省恩施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來鳳縣進行實地考察。一年後,他們帶著翻譯初稿,啟程前往湖南省龍山縣。因為《梯瑪歌》《擺手歌》是口傳文學,需要有人唱完之後把它記錄下來再整理,為了更好地翻譯,團隊成員經常進行實地調研。
他們每次會花費大概一周時間,與當地人交流、體驗土家民俗、開座談會、拜訪專家等。四年內,團隊裡的每個成員都多次前往土家族地區考察。
團隊成員與土家族文化專家及民間藝人合影
作為少數民族典籍作品,張立玉深知這一英譯工作的不易。大量的土家文化特色詞彙,涉及土家宗教、歷史、地理等方方面面,這對譯者構成了一定的挑戰。為了高度真實傳達原作的思想內涵與藝術風格,團隊十分注意降低「漢語過濾器」的幹擾作用。
在翻譯「服司妥」「報家先」「和事錢」等土家詞語時,他們會靈活採用音譯、音譯加注等方法,幫助讀者理解。面對「呃埋」「揉昂」「嗨嗨」等口頭詞,他們會以英語中的感嘆詞替代,儘可能保留原文的表演特徵。
《擺手歌》中,有一章記載了土家族人民的民族遷徙之旅。「草鞋九十九雙穿了,光棍九十九根斷了。太陽出哩落了,月亮出哩落了,幾年幾月走了哩,曉也曉不得哩。」
這也可以用來形容團隊的翻譯過程。四年來,譯稿經歷4輪專家評審、翻譯團隊交叉互校,幾經打磨,才呈現出如今的模樣。
「大田九十九丘做成了,土九十九塊做的成了」,翻譯工作雖然冗長繁瑣,但團隊在張立玉老師的帶領下,辛勤耕耘,最終「做成」了《擺手歌》和《梯瑪歌》這兩塊「田「和」土」。
這只是漫長翻譯之旅的兩個驛站。
「把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歷史典籍都用外語展示給世界!」為了這個理想,這些年,團隊作了很多努力。
為培養民族典籍翻譯人才隊伍,他們實施了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與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外國專家局等單位保持長期戰略合作,選派了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到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進修訪學,現已初步形成梯隊化、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育體系。
他們會同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等單位,不斷促進民族典籍翻譯與民族社會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交叉融合,為典籍翻譯註入民族文化內涵。
團隊成員到恩施進行實地考察
團隊目前與雲南古籍辦達成共識,準備長期合作,更好地去做典籍翻譯工作。其中,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庫翻譯研究基地英譯的苗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景頗族和漢族等10餘個民族的20餘部典籍文獻現已進入定稿和校稿階段,即將出版。
「月亮掉落天亮了,草鞋穿著路走要,山山嶺嶺路過著,大小河流過著。」太陽升起,草鞋穿上,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庫翻譯研究基地的學者們將繼續翻山越嶺,踏實前行。
「這樣優美的文字,這樣優美的畫面,這樣優美的想像,不能不令人陶醉。不能不令人想把它翻譯給外國讀者看一看,讓他們也陶醉一番,想像一番,感受一番。」王宏印在序言中這樣寫道。
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民族典籍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的同時,也滋養著世界文明。
//////////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字編輯排版 | 陳雪兒 農詩祺 張雅楠
圖片視頻來源 | 外語學院
責任編輯 | 陳鵬冰
投稿郵箱 | weixinminda@163.com
-scuec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