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書《蘇武傳》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他們的九郡都被平定。宛王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自己的頭顱被掛在了宮殿的北門。朝鮮殺了漢朝的使者,很快就被誅滅。只有匈奴沒受到懲罰。
《蘇武傳》當中這段話的背景是匈奴的單于要殺了蘇武,而蘇武就向單于說,如果殺了自己,那麼來大漢肯定來懲罰單于。
蘇武此言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作用,單于不敢殺他了,只是把蘇武扔到了北海邊讓他放羊。
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做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但是聽蘇武說的這段話意思,好像漢朝的使者經常讓其他國家殺害。那麼為什麼漢朝的使者這麼危險?當時漢朝兵力強盛,這些國家殺了大漢的使臣,難道不怕漢朝出兵嗎?
其實,這還真不怪其他國家,主要是漢朝使者在人家地盤上做的事太離譜了。
先來看看《蘇武傳》中說的第一個: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國王去世,新上任的國王非常年輕,對於處理國事方面一竅不通,所以當時南越國內的大小事務都是由南越太后一手操辦。
漢武帝知道南越國情況之後,讓安國少季去南越做使者。
而安國少季這個人,除了是漢朝使者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南越國太后的老情人。
要是一般的情人,這時候談話那就想著怎麼樣吞掉國家財產了。但是這兩個人可不一樣,他們一個是太后,一個是大漢使者,所以他倆談論的,是怎麼想辦法讓大漢直接吞掉南越。
不僅如此,這兩個人還想方設法地將南越的錢財悄悄送到了大漢。慢慢的,漢武帝也開始覺得,南越都讓自己使者滲透成這樣了,不如就出兵直接攻下南越吧。
但是南越人可不樂意了,南越有一位大臣叫做呂嘉,他知道自己這邊的太后和漢朝使者有私情,經常怒斥太后,但是無奈國家大權都在太后手中,他一個大臣實在是做不了什麼。
後來呂嘉知道大漢已經對南越出兵了,自己無力回天,於是直接叫上士兵,衝進皇宮殺了太后和安國少季。
這就是南越為什麼殺漢朝使者的原因。
再來看看第二個:
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
宛國地處中國西北部,那邊大部分都是草原,所以宛國出產的馬非常優質。而漢武帝同樣看中了這裡的馬,所以就讓自己的使者上宛國去買來一些馬。
但是呢,宛國這個地方畢竟是一片大草原,他們除了馬就沒有什麼其他東西了,自己家最寶貴的財富如何捨得賣給漢人?
於是宛王並沒有聽從漢朝使者的意見,他也不打算賣給漢朝馬種。這樣一來,漢使可不樂意了,他覺得自己沒買到宛國的馬就等於沒完成皇帝給他的任務。於是一生氣指著宛王的鼻子就大罵起來,甚至還把宛王寶貴的金馬直接給砸爛了。
這一下宛王可是忍不了了,直接讓人殺死了漢使。
不過如此一來宛國也沒好過,因為大漢很快就出兵直接攻佔了宛國。
你不賣我馬,那我就來搶了。
最後來說一下朝鮮這個: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朝鮮當時國內經濟繁榮,有許多在漢朝待不下去的人就想著全家都去朝鮮那邊發展發展。而隨著去朝鮮的人越來越多,漢武帝坐不住了,他想著既然朝鮮那邊這麼好,不如自己把它給打下來?
但是漢武帝肯定不能直接出兵啊,得想個理由。所以就派了使者讓他去朝鮮勸說朝鮮王,說你這地方不錯,大漢很喜歡,不如你就做大漢的附屬國吧。
試問一下哪個國王能同意這樣的要求?
朝鮮王自然是不同意,但是漢朝使者這時候也不高興了,他想著我大漢讓你當我的附屬國,你還不樂意?你這讓我回去怎麼交差?
所以漢朝使者就想了個辦法,他不能無功而返啊。於是就在臨走前把前來送自己的朝鮮裨王給殺了,想著回去跟漢武帝說朝鮮不同意,但是我也殺了他們一個朝鮮裨王,不算是什麼事都沒做。
但是朝鮮王在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生氣,立刻派兵去殺了漢使。
不過漢武帝知道自己的使者被朝鮮殺了之後,本來就愁著打你沒理由呢,這下好了,直接出兵進攻朝鮮。
其實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漢朝使者在人家國家做的這些事,確實是很過分,讓人家國家殺了可真是半點也沒冤枉。
不過話語權永遠是掌握在強者手中,誰讓那會大漢天威,睥睨天下呢。
哦對了,蘇武就算是沒讓匈奴殺,但是匈奴畢竟是囚禁了漢朝使者,所以在不久之後匈奴也被大漢給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