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使者怎麼總是被殺?真不怪其他國家,主要是漢朝太無理

2020-12-23 聊文談史

在漢書《蘇武傳》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南越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他們的九郡都被平定。宛王殺了漢朝的使者,結果自己的頭顱被掛在了宮殿的北門。朝鮮殺了漢朝的使者,很快就被誅滅。只有匈奴沒受到懲罰。

《蘇武傳》當中這段話的背景是匈奴的單于要殺了蘇武,而蘇武就向單于說,如果殺了自己,那麼來大漢肯定來懲罰單于。

蘇武此言在當時的確起到了作用,單于不敢殺他了,只是把蘇武扔到了北海邊讓他放羊。

有句古話說得好,叫做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但是聽蘇武說的這段話意思,好像漢朝的使者經常讓其他國家殺害。那麼為什麼漢朝的使者這麼危險?當時漢朝兵力強盛,這些國家殺了大漢的使臣,難道不怕漢朝出兵嗎?

其實,這還真不怪其他國家,主要是漢朝使者在人家地盤上做的事太離譜了。

先來看看《蘇武傳》中說的第一個: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

漢武帝時期,南越國國王去世,新上任的國王非常年輕,對於處理國事方面一竅不通,所以當時南越國內的大小事務都是由南越太后一手操辦。

漢武帝知道南越國情況之後,讓安國少季去南越做使者。

而安國少季這個人,除了是漢朝使者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南越國太后的老情人。

要是一般的情人,這時候談話那就想著怎麼樣吞掉國家財產了。但是這兩個人可不一樣,他們一個是太后,一個是大漢使者,所以他倆談論的,是怎麼想辦法讓大漢直接吞掉南越。

不僅如此,這兩個人還想方設法地將南越的錢財悄悄送到了大漢。慢慢的,漢武帝也開始覺得,南越都讓自己使者滲透成這樣了,不如就出兵直接攻下南越吧。

但是南越人可不樂意了,南越有一位大臣叫做呂嘉,他知道自己這邊的太后和漢朝使者有私情,經常怒斥太后,但是無奈國家大權都在太后手中,他一個大臣實在是做不了什麼。

後來呂嘉知道大漢已經對南越出兵了,自己無力回天,於是直接叫上士兵,衝進皇宮殺了太后和安國少季。

這就是南越為什麼殺漢朝使者的原因。

再來看看第二個:

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

宛國地處中國西北部,那邊大部分都是草原,所以宛國出產的馬非常優質。而漢武帝同樣看中了這裡的馬,所以就讓自己的使者上宛國去買來一些馬。

但是呢,宛國這個地方畢竟是一片大草原,他們除了馬就沒有什麼其他東西了,自己家最寶貴的財富如何捨得賣給漢人?

於是宛王並沒有聽從漢朝使者的意見,他也不打算賣給漢朝馬種。這樣一來,漢使可不樂意了,他覺得自己沒買到宛國的馬就等於沒完成皇帝給他的任務。於是一生氣指著宛王的鼻子就大罵起來,甚至還把宛王寶貴的金馬直接給砸爛了。

這一下宛王可是忍不了了,直接讓人殺死了漢使。

不過如此一來宛國也沒好過,因為大漢很快就出兵直接攻佔了宛國。

你不賣我馬,那我就來搶了

最後來說一下朝鮮這個:

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朝鮮當時國內經濟繁榮,有許多在漢朝待不下去的人就想著全家都去朝鮮那邊發展發展。而隨著去朝鮮的人越來越多,漢武帝坐不住了,他想著既然朝鮮那邊這麼好,不如自己把它給打下來?

但是漢武帝肯定不能直接出兵啊,得想個理由。所以就派了使者讓他去朝鮮勸說朝鮮王,說你這地方不錯,大漢很喜歡,不如你就做大漢的附屬國吧。

試問一下哪個國王能同意這樣的要求?

朝鮮王自然是不同意,但是漢朝使者這時候也不高興了,他想著我大漢讓你當我的附屬國,你還不樂意?你這讓我回去怎麼交差?

所以漢朝使者就想了個辦法,他不能無功而返啊。於是就在臨走前把前來送自己的朝鮮裨王給殺了,想著回去跟漢武帝說朝鮮不同意,但是我也殺了他們一個朝鮮裨王,不算是什麼事都沒做。

但是朝鮮王在知道這件事之後,非常生氣,立刻派兵去殺了漢使。

不過漢武帝知道自己的使者被朝鮮殺了之後,本來就愁著打你沒理由呢,這下好了,直接出兵進攻朝鮮。

其實以我們現在人的眼光來看,漢朝使者在人家國家做的這些事,確實是很過分,讓人家國家殺了可真是半點也沒冤枉。

不過話語權永遠是掌握在強者手中,誰讓那會大漢天威,睥睨天下呢。

哦對了,蘇武就算是沒讓匈奴殺,但是匈奴畢竟是囚禁了漢朝使者,所以在不久之後匈奴也被大漢給滅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漢朝使者能在西域十分囂張?
    透過司馬遷的筆觸,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國人為了一句承諾、一份使命、一份賞識,可以在異域忍飢挨餓、不忘初心,可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可以「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可以「牧羊驅馬皆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他們可以憑藉著這種沒有被馴化的生命衝動對內對抗封建國家機器,對外開疆擴土、鞭笞四夷。
  • 漢朝:漢服就是漢朝服飾?NO!
    就是那個什麼漢朝的服裝,你看我說的對不對?那些個小姑娘都個頂個愛穿,我正打算給我們七妹置辦兩身。全金髮:沒想到你也只會跟風罷了,漢服怎麼能偏指漢朝服飾呢?韓寶駒:我這不是門外漢不懂嘛,要不然你給我科普科普?全金髮:也難為你不了解,恐怕大部分人都對漢服有誤解。
  • 漢朝和羅馬是怎麼看對方的?史書記載很有趣!
    漢朝和羅馬經常被歷史粉遊戲粉拿來比較,甚至爭吵不休互扣帽子。但在漢羅記錄中,似乎都非常欣賞對方,神交已久。實情到底怎樣,小編今天就引據分析一下。不一定對如有錯請指正。
  • 漢朝的使者出使南越國,因為喝到一種美酒,悟到了奇襲該國的妙計
    可是在漢朝時期,有一位使者來到南越國,喝到了一種美酒,就悟到了奇襲該國的妙計。你可知道這是這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百越皆用「越」命名,秦末至漢初的趙佗,又在此地建立了國家——南越國。
  • 號稱全球第一的帝國要吞滅漢朝,結果悲劇了!
    特別是最關鍵的軍隊問題,在草原上打得北匈奴滿地爬的漢朝精銳,在西域卻見不著多少影,西域地區的治安維護,主要還是靠各個小國自家的軍隊。對付這群羔羊,自以為戰鬥力猛如悍狼的閻膏珍王,還是相當有信心的。從實際情況說,閻膏珍王掌握的情報,都是很準確的。比起西漢開拓西域的不惜血本來,東漢卻常年很節約,出兵打仗這件事上,更是極其謹慎。
  • 三國殺變六國殺,晉國漢朝神仙打架,什麼時候出秦始皇?
    三國殺變六國殺,晉國漢朝紛紛登場,什麼時候出秦始皇?眾所周知,三國殺並不是真的只有三個勢力,因為三國在220年才開始成型,所以在此之前的許多武將被統一歸入群雄勢力,這個是很合理的一個設定,直接形成了當年國戰群雄特技一家獨大,稱霸國戰。
  • 對漢朝歷史一些看法
    漢儒與其他朝代的儒家不同。氣象宏大,簡易練達。易經上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簡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如鑄造模具,模具不一樣,器就不一樣。漢朝的建立,是經過大難的。削平大難。秦末農民戰爭,生民傷亡極大。前秦諸侯爭霸,生民傷亡前所未有。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遺一,念之斷人腸。天下思治。此乃大勢,實乃天道,天道周星,物極必反,此乃宇宙絕對規律,非人力可以為也。
  • 漢朝如何尊老,漢朝木簡記載:無故毆打七十歲以上老人的判死刑
    甚至,「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即為了讓子孫贍養老人,國家減免徭役與賦稅,家有九十歲以上老人的直接全家免除。 春秋戰國時代,雖然戰亂頻繁,但尊老傳統未變。春秋時期,晉國一位73歲的老人被徵去築長城,大夫越孟獲悉後,立即將之接回,分給他田地,並誠懇道歉,還撤銷了主事官員職務。
  • 漢朝第一個漢奸是中行說,為什麼他要出賣漢朝?
    在漢宮中,像中行說這種讀書的人不少見,所以顯現不出他的才能,但是匈奴不一樣,這是一群成天跟野獸打架的野蠻人,從來沒近距離領教過文化的魅力。中行說一出現,老上單于一看,哇!哥哥你太有才了,I服了U。中行說告訴他們,匈奴所有人口加起來上不足漢朝的一個郡,匈奴人所有的資產加起來,也不低漢朝物產的十分之二。如果匈奴人習慣了漢人的生活方式,離不開漢人的服裝和食物,那就糟了,漢朝只需要十分之二的物產,就買了整個匈奴。
  • 中行說如何成為漢朝第一大漢奸?
    當然,李陵的事跡經過司馬遷的加工,大家都對其充滿了憐憫,但這擺脫不了李陵漢奸的身份。所以,中行說並不是漢朝的第一個漢奸,也不是最後一個,在西漢與匈奴長達100多年的對峙中,有很多漢朝人投降了匈奴,那麼漢朝人如何對待匈奴降人的呢?答案是,像匈奴利用「漢奸」一樣利用,把他們變成匈諜。
  • 漢朝為什麼分西漢和東漢?
    你可曾想過,那麼多的朝代為什麼只有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還有那南宋北宋又是怎麼回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尋找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的原因。然而漢朝進入鼎盛之後,國家的權利卻握在輔佐大臣手裡,這是為什麼?dvdf武帝晚年身陷「巫蠱之禍」冤殺了自己的太子劉據,傷心不已。駕崩之後,立年僅8歲的劉弗陵登基,為漢昭帝,昭帝年幼,就命霍光任輔政大臣。我們來看看霍光輔佐的幾位皇帝的不同命運。
  • 姚大力教授說漢朝為自己利益對匈奴太殘酷:匈奴被殺很可憐
    近日姚大力教授表示,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並不是正義的事業,漠南就是非常適合匈奴放牧。漢朝為什麼這麼殘酷無情的對待匈奴,非要把他們趕到漠北去呢?是不是為了漢朝的利益,可以致人死地呢?教授還表示可不可以人道一點,為了保衛漢朝的利益,不能殘酷的限制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肉體消滅。
  • 匈奴嚇跑的一支「中國人」,竟建立了印度帝國,還與漢朝齊名
    鮮為人知的是,大月氏後人並不慫,其中一支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威震中亞,規模竟然與漢朝齊名。歷史上的大月氏,由休密、雙靡、貴霜、胖頓、都密五部歙侯組成,雖然屬於歐亞人種,高鼻深眼,但從如今地域上看,卻是地道的「中國人」!
  • 美麗的貝加爾湖畔,有一位孤獨的使者,持節放牧捍衛國家尊嚴!
    班固在《漢書》中說:「孔子稱志 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漢書 李廣蘇建傳》)西漢時期,「和戰」是漢帝國和匈奴之間的主旋律,在經過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長達十年的軍事打擊之後,關係有所緩和,大的軍事衝突沒有,小的摩擦時有發生。
  • 竇太后——漢朝最幸運的「豬隊友」
    這件事情教育我們,擁有一副好身體,是多麼重要啊…… 更重要的是,竇猗房的名聲,不是一般的好,很多人都認為,漢朝著名的「文景之治」,與她有著很大關係。竇猗房篤信黃老之學,主張「無為而治」,漢朝初年的時候,百姓日子過得相當不錯,竇猗房居功至偉。在漢朝的所有皇后太后太皇太后中,她簡直就是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被稱為「賢后」。
  • 漢服就是漢朝服飾嗎?淺析漢朝女子服飾的樣式和特點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其中漢朝又被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輝煌的一筆,對後世的影響也很深遠。但是漢朝同時的獨尊儒術的思想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思想的開端,使得在繼漢朝之後的朝代都在儒學思想中誕生和衰亡。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但是,今天的外國人卻把中國人稱為「唐人」,遍布在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區被稱為「唐人街」,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兩個盛世帝國對外交往的特點找到答案。
  • 漢朝的徵伐,引發中亞動蕩,世界格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最主要的危險來自於經常襲擊北部邊界的遊牧民族匈奴。漢朝採取遠嫁和親的外交政策來與匈奴交好,此時漢朝由於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所以進入戰略防禦階段。這種求和政策實際上呈現出儒家的帝國和諧理想,但是漢朝對匈奴的綏靖策略也曾遭受批評。西漢時期擔任太傅的賈誼曾表示,強盛的帝國向他人低頭是讓人無法接受的事。
  • 張良的兒子,在15歲的一句話,差一點就毀了整個漢朝
    其實主要是熟悉張良的人都知道這一定說的是張良,因為子房就是張良。他在這首詩中大概的概括了一下張良這一生中所經歷的事情,在李白的詩中,他也毫不避諱對張良的稱讚。不得不說,在中國的歷史上,不僅只有李白一個人曾經讚揚過張良。還有很多人覺得張良是一位如同天神下凡般的智囊。都知道漢朝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草根王朝。劉邦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而樊噲他的妹夫是一個屠夫,韓信也曾經流離失所。被別人欺負。
  • 漢羌矛盾:漢朝西部邊陲的羌族起兵叛亂,成為矛盾徹底激化的標誌
    不過,要說漢朝和羌族矛盾的緣由,還要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講起。羌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他們以部落為單位,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在漢武帝之前,主要分布於今天的西藏北部、青海以及甘肅西南部分地區。由於受生產、生活環境影響,羌族人天性勇敢、體格強壯,並且喜好戰爭,甚至以病死為恥,以戰死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