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失明,六次東渡日本傳下「奇效丸」,直到17世紀仍有人服用
咻咻前幾天看到一則舊聞,1985年,日本僧人供奉鑑真大師的佛像到達揚州「省親」,引得二十多萬人參觀。說到中日的交流,由來已久,最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鑑真作為唐朝佛學交流的友好使者,以六十五歲高齡東渡日本,最後死在日本。乾漆做成的佛像,被供奉至今。如果僅僅是交流佛學,他擔不起這樣的待遇,鑑真當時真的只是弘揚佛學嗎?不是。請聽咻咻慢慢講給大家聽。
鑑真大師何許人也?
鑑真大師俗姓淳于,出生在江蘇揚州,生於公元688年。他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曾受過戒。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佛學典籍。十四歲那年,鑑真隨父去往大雲寺,對那裡的佛學和醫學都產生了深厚的興趣,當場請求父親允許他出家。父親看他侍佛之心真誠,欣然答應了這個請求。自此,俗世少了一人,佛門多了一個高僧。佛學上講究五明,其中一個稱之為「醫藥明」。鑑真大師對於醫藥明的研究頗為精深,參加過隋朝皇室醫書典籍的修復工作。在這期間,他跟隨弘景大師學會了「奇效丸」的製作。在唐時,他的醫術就受到了百姓們的讚揚。
鑑真大師為何要東渡?
公元733年,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到達中國。其時佛教是日本的國教,卻因為沒有嚴格的戒律制度,僧侶們沒有約束,完全不像樣子。他們來到唐朝後,看到這裡的僧人們最為注重的就是戒律,於是起了特色高僧去日本弘揚佛法的打算。剛好他們找到了鑑真大師。鑑真大師的師父慧思圓寂前曾說,日本的長屋王子信奉佛教,希望他能把佛教傳到日本。雖然說鑑真大師已經五十四歲了,依然信心滿滿地答應下來。
艱難的東渡之行。
唐朝的造船技術落後,去往日本的航行十分艱難,可謂九死一生。公元743年,鑑真大師第一次東渡,結果被門下弟子誣告,當地官府沒收了他們的船隻。接下來的三次,都因別的原因,沒有成功。直到第五歲,鑑真大師雖然沒有到達日本,卻來到了海南島,對當地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第六次到達日本。
伴隨著前五次東渡的失敗,公元753年,鑑真大師終於踏上了日本的國土。在弘揚佛學的過程中,他發現日本的醫學還處於起步階段,醫人的事專屬於僧侶。於是他著重給僧人們講五明中醫方明。
司藥的僧侶對於從國外帶來的草藥不明藥理,眼睛已盲的鑑真大師通過吃藥的味覺,手摸藥的形狀,鼻子聞藥味的手段把這些如何用,如何搭配,如何保存一一說得明明白白。不止如此,他還傳下了奇效丸、三陳丸、熱病方、心疼方等藥方,為日本的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拿奇效丸來說,直到十七世紀,日本藥店出售的奇效丸,還是鑑真大師的配方。
公元763年,一代名僧最終在日本坐化,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天皇欽賜他過海大師的稱號,並把他的乾漆佛像供奉起來,成為日本的國寶。到了民國,有人勸弘毅大師效仿鑑真大師東渡傳佛,弘毅大師說:「那裡的海水都是用中國人的血水染成的,我為什麼要去?」可憐鑑真大師醫治了日本人的身體,卻對於後來日本帶給中國人的那場災難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