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當代著名日本作家夢枕貘的代表作《陰陽師》系列被搬上大熒幕,引起廣泛討論,其人物所處的平安時代正對應中國的唐末宋初,文化上還可見盛唐氣象的餘威。可若真要論兩國文化交流的巔峰時期,就不能不提與盛唐同時期的日本奈良時代和被譽為「盛唐藝術寶庫」的正倉院。
在日本奈良(710-794年)和平安(794-1192年)時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廳及寺院裡都會專設儲存重要物品的倉庫,稱為「正倉」,幾個正倉集中在一起被稱為「正倉院」。
正倉院外觀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倉庫都消失在歷史中,唯有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被完好保留下來,也就是今天所說的「正倉院寶庫」。寶庫中的藏品主要有三種來源:一是由唐傳入日本的頂級文物;二是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唐朝藝術所做之物。
白琉璃碗,口徑12cm,高8.5cm,6世紀這些藏品不同於考古出土物,而是作為傳世品保留至今,品相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盛唐和日本文藝的精華。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藝術地位,這三個人物至關重要——
01.聖武天皇
八角銅鏡,直徑約28.5cm聖武天皇是日本奈良時代第45任天皇,關於他的即位可謂坎坷不斷:7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因患精神疾病而長期不得與之相見,由祖母元明天皇作為過渡性天皇處理政務(日本歷史上在無適任男性皇族繼位的情況下,可由女性皇族繼承皇位成為過渡性天皇)。此後,當他被正式立為太子後,又因身體不佳而暫時讓姑母冰高皇女(元正天皇)作為過渡性天皇即位。他本人24歲才正式成為聖武天皇。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珍珠母、玳瑁等寶石鑲嵌,總長108.1cm,最寬處約30.9cm,唐裝飾細節
成為天皇后的日子並沒有變得順利。相反,他在位期間,日本國內天災人禍不斷,先後發生了皇族長屋王與外戚藤原氏的針鋒相對,這場權力鬥爭最終以長屋王遭密告咒殺皇子之罪而被迫自殺、藤原氏女兒成為皇后而告一段落;同時,天花與地震頻發,大部分政府高官驟然離世,對社會延續和政治穩定造成極大威脅。
紫檀木畫雙陸局,紅檀木、象牙等,54.3×31×16.7cm,唐好在天皇應對得體,並未造成大的社會動亂。不過連年災禍使他皈依佛門、篤信佛法,從佛經中找尋精神寄託。這也成為了他與大唐文化密切接觸的開端。
紺夾纈絁幾褥
聖武天皇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唐朝最繁盛的時期,唐玄宗在此時開創了開元盛世,迎來大唐極盛之世。這種盛世氣象體現在完備的政治制度、精良的軍事武器、繁榮的經濟生活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上,深刻影響了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社會。
花喰鳥刺繡裂殘片
天皇曾兩次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從制度建設到文化工藝無一闕漏,也因此帶回了大量精美的唐代工藝品——正倉院北倉最著名的三件樂器:螺鈿紫檀五弦琵琶、螺鈿紫檀阮鹹和金銀平紋琴都是來自盛唐的奢華工藝品。日本因此出現了天平文化盛景。
螺鈿紫檀阮鹹,珍珠母、玳瑁等寶石鑲嵌,總長100.4cm,最寬處約39cm,唐這期間,聖武天皇在日本各地建立國分寺和國分尼寺,效仿中國隋唐時期在各地興建國立寺院的作法來為國祈福,並邀請高僧鑑真紮根日本,授戒傳法。聽聞鑑真應允後,天皇喜出望外,不惜舉全國之力興建東大寺,為之後鑑真東渡提供了講學場所。東大寺也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為後世留下了寶貴遺產。
金銀平紋琴,桐木、漆面,總長114.5cm,最寬處約16cm,唐
02.高僧鑑真
前面提到聖武天皇篤信佛法,其實不止是天皇,在災難連綿的背景下,日本民眾大都信奉佛教,期望從經書中尋得精神慰藉。而當時名動天下的高僧鑑真便成為了佛學的象徵,被日本政府多次邀請赴日傳學。
白木古琴,總長158.2cm,寬38cm,唐唐天寶元年(742年),日本留學僧榮叡和普照輾轉來到揚州,帶來國內長屋親王所贈的袈裟,上面繡有四句詩——「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邀請鑑真渡海傳法。值得一提的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兩句詩在2020年初出現在日本捐助武漢的物資紙箱上,給兩國人民帶來跨越千年的感動。
摺疊屏風,鳥羽、顏料,149×56.5cm
當時,許多僧人因隔海難測而畏懼不前,鑑真卻說:「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無奈的是,鑑真五次東渡都因官府阻攔或海上颶風而未能成行,期間還導致他雙目失明、榮叡身亡。
木畫紫檀棋局,紅檀木、象牙等,49×48.8×15.7cm,唐直到天寶十二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揚州向他致禮,再次邀請其赴日本弘揚佛法,鑑真於是決定第六次東渡。好在厄運只是暫時的,這一次他與隨同等人成功抵達日本,讓眾人都舒了一口氣。次年,他被迎入首都奈良東大寺,為日本天皇、皇后、太子等人授戒,為僧侶傳經授道,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
摺疊屏風中的樹下仕女圖(局部)鑑真東渡給日本帶去了大量唐朝的佛經、醫藥、書法、工藝品等,成為盛唐文化的傳播者。這些實物被日本皇室細緻完好地保存在宮廷和東大寺正倉院中,代代流傳至今,成為正倉院唐代遺風的重要來源。
03.光明皇后
如果說聖武天皇和鑑真高僧對唐朝文物傳入日本起了重要作用,那光明皇后則為正倉院成為「唐朝藝術的寶庫」做出了巨大貢獻。
平螺鈿背八角鏡,直徑約27.4cm,唐聖武天皇的皇后本名藤原光明子,其上位之路精彩程度不亞於《甄嬛傳》。當時,天皇除皇后外允許擁有妃子二人、夫人三人、嬪四人,其中皇后和妃子出身皇族,夫人、嬪則為臣庶之女。
光明子原是夫人之一,她的父親藤原不比等為了擴大勢力,必須讓光明子的孩子被立為太子。不巧,光明子的第一胎是女孩(阿倍內親王,後繼承皇位),接著生下了眾望所歸的基皇子,可惜小皇子不到一歲即病死。
手持紅檀香爐,紅檀木、長柄鑲金,長39.5cm裝飾細節
這時,另一位皇子降生且身體健康,這讓藤原氏一族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藤原不比等又生一計,決定讓女兒成為皇后,但排除阻礙的第一步就是除掉政敵長屋王。前文也提到,在第一輪權力爭奪戰中,長屋王輸得一敗塗地,被對手以莫須有的罪名逼至自殺,連帶自己的妻子和已成年的兒子都被賜死。於是,日本歷史上就誕生了第一個臣庶出身的皇后。
玳瑁蓋八角形盒,19號,最長處為39.2cm,高12.7cm,唐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則天,也因此勸說天皇效仿武則天在洛陽造大佛石像的做法,於東大寺建造盧舍那大佛。夫婦二人還致力於學習王羲之書法,正倉院留下了他們二人的翰墨:一件是聖武天皇的《雜集》,另一件則是光明皇后的《樂毅論》。
光明皇后雖是女子,但其字剛勁有力,與她堅毅的性格一脈相承。當時,不僅王室貴族,就連寺廟裡負責倉庫登記的人員都寫得一手好字,可見日本吸收唐文化範圍之廣、受眾之多。
光明皇后發願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染黃紙手卷,26×170cm,8世紀中葉公元756年,聖武太上皇駕崩,光明皇太后怕睹物思人,將其遺物分幾批捐獻給東大寺,被保存在正倉院北倉。因是皇室所屬,這些寶物規格極高,工藝也最為精美。此外,東大寺還接受了大量來自豪門貴族及歷代天皇的捐贈,藏品愈加豐富。
正倉院自落成後一千多年間,只進行過12次天皇敕令的清點曝晾。直到1946年,正倉院才從九千多件文物中遴選出約60件進行公開展出,一年一次,每次兩周左右,這便是「一期一會」的由來。正因如此嚴格的保護制度,文物才得以代代相傳,讓今天的人們有機會從中窺見兩國友好的文化藝術交流史。
精彩回顧:
辣眼or真香,潮鞋遇上中國藝術會怎樣?
在古代,皇帝們如何美顏?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