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的自然崇拜和自然禁忌文化

2020-12-28 神奇的人間淨土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第三極」或「世界屋脊」,具有典型的高原乾旱氣候特徵,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高原人選擇適應環境、敬畏環境,經過世世代代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體系規則、生存方式、社會價值,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文化。

高原文化是在高原環境中孕育而成的,高原人用寬容感恩之心對待大自然的饋贈,用崇敬之心對待神靈、對待一切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造就了眾生平等、慈悲博愛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畫卷。

時至今日,每每可以看到藏族人民圍繞著布達拉宮、拉魯溼地、大昭寺等建築、神山、聖湖轉圈祈福時,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對大自然的虔誠崇拜,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當然,通過這樣虔誠、樸素的方式得到大自然、神靈庇佑,共享和諧共生。

每每遊客來西藏遊玩,導遊會提前告知哪個景區嚴禁作出哪樣的行為,包括遵守做人的基本禮貌規則外,還要入鄉隨俗,按照藏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謹慎行事。比如說,在布達拉宮拍照時是不允許穿露出大腿的短褲或短裙,一旦有這樣的行為,是對神聖使命布達拉宮大不敬,也是對藏族文化的蔑視,因此,相關工作人員是嚴禁這樣子的旅客進入的。

在這邊待了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拉薩郊區地段,亦或在鄉下偏遠的地方,野狗隨處可見,有時野狗飢餓難忍亂吠,甚至兇神惡煞,當地人也不會厭惡這群無家可歸的動物,根本不可能像內地一樣,直接弄死他們賣狗肉,相反會時不時送點剩菜剩飯拾掇它們,這是因為狗被藏族人民看作神靈,是不允許人為殺害它們,一旦發生,就會遭受神靈的懲罰,得不到神靈保佑。

「神牛」「神羊」,是藏族人民專門放生來祭奠大自然的,每次放生的牛羊做好標記,任其與大自然相處,直至自然死亡。每到宗教節日(藏曆初一、十五、三十等),藏族人民不殺生,也不吃肉食類食物,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神靈敬畏,希望得到神靈的保佑!

藏族人民對自然的禁忌還有很多,有一些習俗跟內地習俗結果大同小異,但兩者的前提是不一樣的,比如,禁止打獵,藏族人民是依託宗教信仰內心自發出來的,而內地人民是明文規定禁止的。

隨著西藏漢族常住人口增多、來藏務工人員增多,很多傳統文化受到衝擊。在拉薩,食文化就在悄無聲息發生改變,典型的魚文化,藏族人民曾經將魚作為神靈,是不可以吃魚的,現在,魚作為漢族同胞的食材,餐桌上隨處可見,藏漢文化融合,藏族人民也開始慢慢吃魚,吃了魚也不會對神靈產生愧疚之心。

從科學的角度看,藏族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和對自然的禁忌帶有一定的矇昧迷信色彩,但也正是這樣,藏族人民在高原的惡劣環境中將人與自然處理的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達成和諧共處局面,人類才能向未知的未來走地更遠。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因為,這就是青藏高原的神聖古老源頭。在距今17億年以前,整個亞洲還是汪洋一片。此後,亞洲地殼發生了「中嶽運動」:今中國華北和東北、天山一帶零星出現古陸。在青藏高原,當你看到那些歷經海陸變遷、天翻地覆的雪山,銀鑲玉砌,冰川廣布,想到一千萬年前這裡還是海底的海底,印度洋和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世界最年輕的高原成了世界之巔,你會覺得「人定勝天」四個字那麼單薄可笑。青藏高原的存在,給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也留給中華先民以巨大的地理想像空間。古人不知有青藏高原,只知有崑崙山;或將青藏高原混稱為「崑崙山」。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其中的一篇翻譯題青藏高原引起了大家的廣泛注意,你是怎麼翻譯的呢?要說以往的六級翻譯中不會的詞大家都默認用拼音代替,而今年yalaso卻衝上熱搜成了西藏的英語,引起了網友的一片笑聲。其實不然,青藏高原涵蓋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因此青藏高原的英文便是這兩個地方的合稱Qinghai-Tibet Plateau,並不是 Qingzang Plateau,看來六級考試考的不僅僅只有英語水平,還有中國的歷史知識啊!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近期在《科學》雜誌在線發表。  國內外考古界再次聚焦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有怎樣的生活習慣和文化?
  • 李娜《青藏高原》專輯
    專輯名稱:《青藏高原》發行時間:1998-08-08
  • 李娜的歌曲專輯《青藏高原》原來是她唱的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青藏高原》,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好人一生平安》,易茗作詞,雷蕾作曲,李娜演唱,收錄於李娜個人專輯《青藏高原》之中。《青藏高原》,是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李娜的代表作品,由張千一作詞作曲,電視劇《天路》的片頭曲,後又作為2005年電視劇《雪域情》的片尾曲。《青藏高原》獲得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作品金獎。歌詞編輯呀啦索哎?
  • 維塔斯又雙叒叕上央視了,一首《青藏高原》已經爐火純青!
    幾年前,民歌中國分享的「維塔斯與湯燦演唱《青藏高原》」的視頻,閱讀量高達百萬級,後續更是被無數的公眾號所轉載。也因此,「維塔斯+青藏高原」這個標籤,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哈。 視頻:維塔斯新唱《青藏高原》這是近日維塔斯登上央視舞臺,再唱《青藏高原》的視頻。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關於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種,各國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直在努力揭秘。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發現於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齡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我們先聯合青藏高原六省區開展雪豹的研究與保護,採取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來保護雪豹。
  • 快手獨家直播《第三極》電影版,六百萬人共賞青藏高原
    綿延不絕的雪山、豐饒的大地階梯、輪迴往復的流水……7月24日,由北京五星傳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拍攝製作,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紀錄片《第三極》90分鐘典藏版在快手獨家直播。導演曾海若和製片人胡小鹿也做客直播間,分享了紀錄片背後的故事。這場持續兩小時的直播,共吸引了645.5萬人觀看,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5萬人。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為增進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國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青藏高原地區進行了多次系統性的大氣科學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近期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的綜述文章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傅雲飛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馬耀明研究員與國內多家單位的知名學者一起,對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在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雲和降水特徵,及其對下遊天氣影響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總結和展望,要點結論如下: 1) 揭示了陸氣相互作用關鍵參數中的動力學粗糙度比熱力學粗糙度大一個數量級
  • 女歌手的"測試題":眾多版本中,阿魯阿卓版《青藏高原》愛了
    《青藏高原》這首歌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以優美的旋律被歌迷奉為經典,但也因為橫跨了三個八度音階的高音,讓它成為業內公認難度極大的歌曲。正因為這份高難度,《青藏高原》成了所有能唱高音的女歌手用來挑戰自我、證明自己演唱實力的一道&34;。多年來,這首歌的多個翻唱版本廣為流傳。
  • 張千一推新專輯《傳說》帶來不一樣的《青藏高原》
    作曲家張千一 鍾欣 攝 20年磨一劍張千一推新專輯《傳說》 帶來不一樣的《青藏高原》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繼《青藏高原》之後,著名作曲家張千一歷經20餘年的積累和沉澱,推出由彝族歌手阿魯阿卓演唱的少數民族題材歌曲作品新專輯《傳說》。
  • 遊牧文化:解讀高原生態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青藏高原作為牧人生存的自然基礎,當然會對遊牧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它為牧人提供了有別於其他地域的條件,提出了不同的生存挑戰,自然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文化性格。牧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把保護生態的理念深深植根於遊牧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始終堅守一句「祖祖輩輩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我們,我們把地球原原本本傳給子子孫孫」的千古諾言。
  • 弘揚科學家精神 | 他在青藏高原「邊測邊歌」
    該視頻中歌曲的創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2014屆博士生、北京市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胡星。「測湖工作很苦,但也很有趣。」胡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青藏高原所讀博期間的測湖經歷至今讓他難以忘懷。
  • (文化)「晴朗的天空」攝影展聚焦青藏高原各族人民新生活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任沁沁)晴朗的天空下,喜馬拉雅山雄壯逶迤;青藏鐵路上,一列火車穿過拉薩河特大橋;西藏那曲市班戈縣北拉鎮,醫生為當地患者把脈;青海省門源縣珠固鄉東旭村,姑娘們準備去跳鍋莊舞;西藏巴青縣中學,少年們正在進行激烈的足球比賽;四川省阿壩州鄉村小學,師生在國旗下開懷合影……
  • 青藏高原上的小鴨子
    20年過去了,我還是時常想起青藏高原上的那隻小鴨子!咦!啥情況,和同事下班回營地的路上,發現一隻躺在地上的小鴨子,一動不動。這是啥情況,同事們圍著小鴨子左看右看,在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能發現一隻小鴨子,而且是很小的一隻。 青藏鐵路施工前 ,我們都進行過高原凍土施工的培訓,要保護好任何一草一木,愛護所有野生動物。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1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消息表示,該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王成善院士,以及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萬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
  • 青藏高原兩項重要考古成果發布
    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兩個項目非常重要,一項涉及人類起源以及東亞地區人類的發展,一項涉及青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各個民族在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貢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據報導,近日,我國科學家通過化石研究發現,大約4700萬年之前,青藏高原曾經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而且當時它也沒有如今這麼「高冷」,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彌補了此前青藏高原研究過程中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