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資本市場,可真是風雲變幻,美股多次熔斷,美聯儲大規模放水,油價出現負數……金融行業的經濟學家,一個個都變成了歷史學家,在見證歷史了。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創下了很長時間以來的新低,黃金在短暫的流動性危機過去後,也到了僅幾年以來的高位,而因為央行的放水,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很可能會比想像中的更嚴峻。在這樣的環境,也讓投資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更難以琢磨,那理財能怎樣做,才可以讓資產保持增值,而不是蒙受損失?
投資自己
對於很多非專業的普通投資人來說,通過投資獲得非常高的收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藉助簡單的理財工具,抵禦通貨膨脹的損失就已經是很好的業績了。那與其糾結於投資收益,還不若先專注於自己專業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因為能力的提升,獲得更多的收入,同樣可以彌補通貨膨脹的損失,也有機會在未來積累更多的財富。 在一位日本經濟學家的書《學會花錢》裡,他就強調了,對人的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你想啊,職場的天花板很高,比如阿里的P8,年薪一百多萬,到蔣凡哪個級別,那是千萬起算。當然不是誰都能是蔣凡。
投資優質的公司
今年一季度的業績預告出了不少,在疫情影響下,利潤下降比較明顯,目前的數據大概是10-15%。可即便如此,醫藥和消費類的公司,業績仍是很堅挺,大概只下降了1%。經濟如此糟糕的情況下,好行業的好公司仍還是有很好的盈利能力,並沒有因為外部環境變化有極大的影響。長期來看,投資優質的公司股權,無疑是防止資產縮水非常好的方式。當然,從幾千個公司裡,選擇出好公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對普通投資者來說,選擇行業指數基金,或者頭部公司的指數,可能是相比來說比較簡單的方式。
貨幣貶值對應的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如果所擁有的財產,不做任何的理財管理,在長期通貨膨脹率的作用下,資產就會縮水,也因此,理財最重要的目標是要跑贏通貨膨脹,然後才是財富增值。而專業能力和理財能力,是同等重要的事情。在掌握一些基礎的理財概念之後,可以側重提升專業能力,遊刃有餘之後,再考慮更專業的投資,可能是更適合普通工薪一族的路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