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第二語言,愛唱歌跳舞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更上一層樓

2020-12-23 墨仔媽媽育兒

最近我一直淪陷在電視劇《錦衣之下》中,每天都會用小音箱播放它的主題曲,今天墨仔正在玩積木,突然唱出了主題曲中的一句歌詞:命運的流轉,看破人世變幻,傷離別,離別太殤。

頓時驚呆了我啊,墨仔肯定是不明白這句歌詞的意思,甚至這幾個詞都是從未聽過的,因為日常對話不太可能出現,但是,就跟著我聽了幾次歌曲,竟然就流利的,一字不差的唱了出來。

後來我和朋友交流這個事情,朋友說她閨女雖然吐字不太清楚,但是很早就能完整的把《小紅帽》這首歌唱出來了,平時也沒有人刻意去教她,只是用早教機放過幾次這個歌。

可見,是音樂讓孩子的語言學習「無師自通」。

01

孩子在學說話前先接觸到的是音樂元素

當孩子最初學話,到話語可以真正傳遞有意義的內容前這幾個月的時間,他們都在用聲音練習,父母可以從音高、音色、韻律、節奏和肢體語言的微妙結合中明白孩子的意思,這些就是音樂語言和姿勢語言,他們先於孩子的能說會寫----------《孩子真正的需要》。

這裡所說的音樂除了現成的歌曲、聲音之外,還包含組成音樂的元素:節奏、韻律、節拍、律動、振動、音調、音色等。

其實孩子很早就接觸到了音樂元素,而不是從聽到的某一首歌開始。

胎兒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了節奏,比如媽媽有規律的心跳聲、呼吸聲、抑揚頓挫的說話聲,或者媽媽播放的胎教音樂。寶寶出生以後前3個月,頻率均勻的白噪音可以安撫寶寶的情緒,比如吹風機的聲音、海浪聲、雨聲、風聲。2個月的寶寶能夠發出有節奏的「咕咕聲」。4個月左右的寶寶出現咿呀語,能夠重複發出一長串和諧的組合元音,比如「babababa」或者「nananana」。學話初期,抑揚頓挫的語調和緩慢有節奏的語速更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這些音樂元素同時也是語言元素,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需要用到語調、語速、斷句、節奏,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音樂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

02

音樂對孩子語言發展的積極作用

關於如何發展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們知道的常規操作就是多跟寶寶說話、交流、互動,其實利用音樂元素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因為音樂也是一種語言。

音樂和語言有很多共同的元素,兩者都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聲音組織的表達,音樂是沒有詞語的語言--------《孩子真正的需要》

音樂元素對語言發展的促進作用體現在:

1、促進視覺與聽覺之間的瞬間雙向轉譯

把一句話說出來,並不是簡單的從嘴裡蹦出來這麼簡單,而是大腦和各個感官協調運作的結果,音樂恰好能夠讓這個運作的過程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就拿和語言能力發展相關的閱讀、書寫這兩個技能舉例,閱讀是將書面上的文字等視覺符號,翻譯為成一個頭腦裡的「內在聲音」圖像,相當於我們所說的「默念」,嘴不出聲,但腦海裡會把看到的文字讀出來。書寫剛好相反,是將腦海裡的「想法、有聲圖像」轉化成書面上的文字等視覺符號。

這個「內在的聲音」就是視覺和聽覺來迴轉換的載體,它是通過孩子早期的傾聽和發聲而獲得的。

也就是說早期孩子傾聽的越多、發聲的機會越多,這個「內在的聲音」的形成就越順利。

如何讓孩子傾聽的越多?發聲的越多?

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抑揚頓挫的語調、緩慢清晰的語調、簡短重複的方式給寶寶說話,然後寶寶會模仿我們這樣的方式練習發聲。

舉個例子,我們和一個3個月的寶寶說話,如果我們像和成人說話那樣:「寶寶,天已經亮了,該起床了,我們開始洗漱換衣服吧」,整個過程沒有面部表情、語速飛快、音調平平,寶寶是不會有反應的,甚至如果你並不是直視他眼睛說出來的話,他都不會尋聲找你。

但是我們換成適合寶寶傾聽的語言模式來說:「寶寶~天亮咯~起床啦~」,稍等一會,再說「換衣服咯~」,整個過程我們直視寶寶,表情豐富、語調誇張、抑揚頓挫,寶寶一定會給你回應。

所以那些給寶寶講故事的音頻,無一例外都是「情感豐富、抑揚頓挫、節奏緩慢」的形式。

只有這樣,寶寶才能有充足的機會「聽進去」。

2、有助於聆聽和發音技巧的掌握

語言表達包含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兩種形式,需要用到「聆聽」和「發音」這兩個技巧,發音技巧能讓我們說話的語速、咬字、音調都很好,聆聽技巧能讓我們清晰捕捉到對方的語言,不會漏聽。

這兩個技巧是可以通過唱歌來加強的,當把詞語賦予音樂的時候,每一個字都有音調和時間值,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聽清和處理每個詞的聲音。

某些被診斷為誦讀障礙的孩子對聲音的解碼比普通的孩子要慢,而且他們「聽」不出個別單詞中那些較小的聲音,但當把說話的聲音放慢,這些孩子就有的了足夠的時間去聽清每一個單詞,唱歌或吟誦也有放慢講話聲音的效果------《平衡發展的孩子》

相反,那些能夠把說唱類型的歌、周杰倫的歌唱利索、聽清楚的人,聆聽技巧一定差不到哪去。

3、幫助訓練語言需要用到的雙側大腦

語言涉及到大腦兩側的功能,右側大腦更多的涉及非口頭語言和情緒的部分(身體語言、直覺以及詞語背後的含義),左側大腦全權控制語言的口頭部分。

音樂首先會在聽眾的右腦中創造一個視覺圖像,然後再由左腦把聲音發出來,這個過程能夠訓練雙側的大腦。

同時,聽音樂也是一種聽覺刺激,而聽覺是語言學習的基礎,音樂的旋律、音調、和聲可以刺激寶寶的大腦發育

4、能夠積累大量的詞彙

大家一定都發現了,孩子背誦唐詩宋詞、童謠的能力非常強,很多孩子只需要聽一兩遍就記住了,那些3、4歲的孩子就能背誦好幾百詩詞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是因為唐詩宋詞、童謠都是有韻律的、有節奏的,讀起來朗朗上口,這是我們中國的漢字之美(當然其他的語言也有屬於自己的押韻的兒歌)。

給孩子多聽、多念這些詩詞,並不需要著急的讓他們理解其中的意思,只需要感受文字的韻律之美即可,不知不覺中還能積累大量的詞彙,兩全其美。

我個人很喜歡《聲律啟蒙》,每天都會放音頻聽,墨仔就這麼跟著背會了很多段,有些句子中的生僻字很多,我聽完一遍很快就忘記怎麼讀,但是墨仔卻可以一字不落的背出來,出門的時候,如果碰到了相關風景,我就會告訴他這是《聲律啟蒙》中的那一句,比如:天浩浩日融融,比如:千樹落花紅。

不論是早教班、還是幼兒園,都會有專門的音樂課程,專業一點的會使用奧爾夫音樂教程,可見,音樂對於寶寶的語言發展、大腦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可以在家中做一些和音樂元素有關的訓練,來發揮音樂的早教作用。

03

如何在家中利用音樂元素助力寶寶語言發展

前文說到,所謂「音樂」不局限於歌曲,而是包含一切有韻律、節奏、音調的活動,所以可玩的遊戲就有很多啦。

1、胎教音樂/故事

媽媽在懷孕的時候,給胎兒聽音樂或者故事,寶寶出生以後,會對這些曾經聽到過的聲音表現出更高的興致,從而增加「傾聽」的機率,鍛鍊寶寶的節奏感、記憶力。

關於胎教音樂,不一定非得是莫扎特的曲子,如果媽媽不喜歡古典音樂但又強迫自己聽,只會起到反作用,因為媽媽的心情、情緒對寶寶的影響遠比音樂大的多。

所以,只要媽媽開心,想聽什麼音樂都可以。

2、和寶寶一起跳舞

舞蹈和音樂配合起來,能夠讓寶寶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到節奏、韻律,舞蹈還可以訓練寶寶模仿、重複、協調的能力,和寶寶一起跳舞的方式有:

家長可以打開有節奏感的音樂,關掉電視,抱著寶寶(注意保護好寶寶的脖子和腦袋)隨著音樂節奏慢速搖擺、慢速旋轉,跳個華爾茲、國標都行。家長邊唱兒歌,邊抱著寶寶上下顛動、旋轉、總之每一個動作要和兒歌的節奏匹配。家長利用撫觸按摩的時機,配合音樂進行有節奏的按摩,這種直接的觸覺刺激也可以讓寶寶感受到韻律和節拍。學步期的寶寶可以和大人學習簡單的動作,比如隨著音樂拍手、下蹲、扭屁股,這個方面,可以發揮老人們的優勢,尤其是愛跳廣場舞的奶奶們。3、教寶寶學唱歌

家長要儘可能的唱歌給寶寶聽,不要覺得自己唱歌不好聽,因為寶寶絕對不會介意,只要你願意唱給寶寶聽,就能帶給他不同的聲音體驗,兒歌也好、童謠也好,或者你自己喜歡的流程歌曲,大聲唱出來吧。

當你抱著寶寶的時候,就可以唱給他聽,唱歌時候你一定是開心的、愉悅的,這種快樂的情緒也會傳遞給寶寶。

家長唱的多了,寶寶自然就學會了唱歌。

所有的聲音都是一種振動,當寶寶學會唱歌以後,每次開口唱歌,身體都會感受到來自聲音的振動,幫助完成「聽覺--聲音迴路」,練習準確的發音。

4、利用鍋碗瓢盆敲打節奏

你有沒有發現,孩子都很喜歡往廚房鑽?因為廚房有好多可以發出聲音的東西,比如鍋碗瓢盆、瓶瓶罐罐。

所以,不如就地取材,拿出幾個不同材質的廚房用具:瓷、玻璃、鋁、塑料等,用筷子有節奏的進行敲打,家長可以和兒歌配合起來,比如:

說:小老鼠,敲:噠、噠、噠

說:上登臺,敲:噠、噠、噠

也可以在塑料瓶子裡裝入大米、豆子,做成沙錘,讓寶寶抓著搖。

5、跟著音樂做運動

這點就和我們做的廣播體操一樣的效果,只是對於嬰幼兒要使用簡單指令的動作,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可以做運動的兒歌,比如我們小時候經常唱的《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

我們開始唱: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然後做示範,拍三下手:啪!啪!啪!最後讓孩子模仿按節奏拍手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肯定是跟不上這個節奏的,也摸不準該在什麼時候拍手,所以要每天重複練習,等著熟練掌握以後再換另一首曲子。

這些方法都是以體驗節奏、韻律為目標的小遊戲,沒有多少成本花費,只是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堅持不懈的毅力,每天抽出一個遊戲和孩子玩5-10分鐘。

當然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直接讓孩子學樂器、學跳舞、學唱歌、參加合唱團等。

音樂是一種美好的聲音,除了能夠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之外,還能陶冶情操,放鬆心情,一家人聽著音樂唱歌跳舞是多麼美好的畫面啊,有了這些畫面,孩子才能開心的說出來:「我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唱歌跳舞。」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及轉發哦

相關焦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愛說話會表達善溝通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說會道,善於溝通,一個會說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受歡迎,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跟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家有二胎的父母應該很有感觸,往往老二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比老大的更強一些!
  • 有心的媽咪這樣培養孩子,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語言表達能力
    這說明了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已經成為一個人生活及事業優劣成敗的關鍵因素。當今社會人際交往對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口語表達訓練已不同於過去地說話訓練,它是一種動態地言語實踐活動,因此,口語表達能力地訓練,絕不能紙上談兵,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大量地言語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口語表達的水平和能力。那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 這部孩子聽得懂的《三國演義》,幫孩子迅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更自信。孩子在成長期,對新事物的接收能力非常強,但前提孩子要對這個新事物感興趣、喜歡。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聽故事的方式,讓孩子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積累詞彙量、鍛鍊思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 只會叫人不會表達,表達能力缺失的語言發育遲緩症狀該怎麼辦?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這麼坎坷,並不是我們想像得那麼順風順水。語言發育遲緩作為高發的兒童發育性問題之一,困擾著很多個家庭。語遲的很多症狀極具普適性,例如說比較典型的孩子只會叫人不會表達。
  • 配音員需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配音就是用語言表達藝術的職業,配音員們對於語言組織表達得到水平肯定是要更加出色,因為職業的特殊要求,配音員必須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才能讓配音出來的各種聲音傳遞更多的知識。 主持人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來自於臺內各種專業的配音員、記者、編輯等,也有來自臺外的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
  • 李嘉欣的兒子會6國語言,為什麼說6歲以前是培養孩子語言能力的黃金期?
    老父親、老母親肉眼可見的衣服小了、鞋小了,會爬了、會走了,會從咿咿呀呀到簡單表達想法了。孩子的身體成長速度超過了我們的想像,尤其在青春期還會迎來一個大爆發。其中語言、感官能力,在6歲後就跌倒谷底,這說明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感官能力,在6歲以前是訓練的黃金時期,6歲以後效果驟減。
  • 想讓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好,在0-6歲關鍵期抓住這三點,事半功倍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一書中寫到:有研究表明,3歲之前,家庭成員對孩子說的話越多,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強。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在3歲時掌握的詞彙量的多寡將直接影響到9至10歲時的語言能力。而且,掌握的詞彙量越多,閱讀時的理解能力就越強。
  • 音樂的語言特徵,音樂旋律語言,音樂內容的語言
    語言特徵這裡我們所說的語言特徵實際上是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之下所具備的特性——語言性。實際上音樂中的語言性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是音樂旋律的語言,其次就是音樂內容(歌詞)的語言,這兩個方面的特性共同構成了音樂語言的特徵。
  • 她們幾個生肖女、語言表達能力超級強
    看到一種事物能夠很好的形容出來,對自己的身邊的人描述的很清楚很準確,這種表達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很強大,唯有一些思想邏輯比較清晰的人才能做道。語言交流是人類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要是想做到擅長交流的話,還是需要技巧的。這幾個生肖的女孩子語言表達能力超加強,無人能敵,天生就很厲害。
  • 成都語言發育遲緩康復訓練,怎樣和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說話
    家長可以對比孩子典型的語言發育時間表,作為參考:孩子的語言發育,不僅指語言表達(生成或使用語言的能力)還包括感受性語言(理解語言的能力)和姿勢溝通(非言語溝通,點頭、搖頭、面部及眼神交流溝通)等,需要家長綜合考量。但如果自家孩子的語言發育和上圖不完全符合的話也沒有關係,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也各不相同。
  • 音樂與語言的融合
    竹裡2020語言創造工作坊成果匯報(一)在我們的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化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音樂:低吟有媽媽哼唱給嬰兒的搖籃曲,高昂有鼓舞士氣的戰爭之歌,這兩種風格的音樂如同坐標軸,人類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
  • 聽故事提高孩子語言能力 Newsmy兒童MP3故事機
    在0到6歲的幼兒成長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正確清楚的發音、一定數量的詞彙、口頭表達能力三個方面。講故事對從以上三方面全面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十分重要。家長應該如何選擇故事類型呢?該以何種講述方式進行?如何調動寶寶複述故事情節的能力?……這都是擺在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面前的棘手問題。
  • 「音樂宅玩家」嚴堡丹:音樂是一種自我表達的語言
    小時候懷揣著一份當歌手的夢想的她,面對「這個世界上唱歌好聽的人太多,機會很少」的現實,一直沒有把當歌手當成自我人生追求的目標。直到大學期間,有一次她幫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的朋友錄小樣時,作品輾轉,被臺灣的音樂人李壽全老師聽到,受到賞識,就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嚴堡丹被福茂唱片籤下。
  • 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
    這說明人在非常激動,內心情感用語言和唱歌都難以充分表達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抒發出來。舞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表達著人們對生命的感恩,對生活的熱情,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我並不是追星族,但自從知道了楊麗萍之後,就一直喜歡著她。她的舞蹈,每次都將我帶入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中去。
  • 佟麗婭兒子金句頻頻:3-6歲語言關鍵期,讓孩子表達力提升N倍
    △《名詞》-這是各種花舉個慄子:3歲的孩子肯定會說,媽媽在唱歌。一個名詞一個動詞能夠很清楚的表達意思。漂亮的媽媽在唱歌。加上形容詞「漂亮的」,來表達孩子對媽媽的一個修飾,他覺得媽媽很漂亮。同樣他也可以覺得媽媽很溫柔,很嘮叨,很嚴肅,很博學.....這就是在增強孩子語言的豐富性和邏輯性。漂亮的媽媽在唱歌,像明星一樣。
  • 音樂是一門語言嗎?
    人們藉助於語言不僅能夠相互傳達信息,更能傳遞思想、表達觀點。雖然全球各地有著截然不同的語言,但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們都有著自己語言。音樂和語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那麼音樂是否也是一門語言? Is music a language, as Stevie Wonder sang?
  •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音樂是語言的靈魂!
    音樂一旦形成,就可以單獨存在,可以超凡脫俗,成為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使心醉神,使流連忘返……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馬友友演奏所謂「言之不足則歌之,歌之不足則舞之」,語言、音樂、舞蹈都是人類表達感情的方式,而他們能表達的感情的強烈程度是遞增的,也就是說音樂能表達比語言更強烈的感情,舞蹈能表達比音樂更強烈的感情。
  • 為了讓顎裂孩子擁有語言,父母們選擇了語言矯正
    如果既沒有進行手術,也沒有語言矯正,會發生什麼?有些顎裂的孩子在手術之前已經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他們會有意無意地用舌、唇、下頜、顎、咽等器官去輔助改善顎咽閉合的問題,試圖得到良好的口腔環境,結果形成了與常人不同的發音習慣,比如前面說到的鼻音重。
  • 語言表達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孩子不善溝通,不敢表達的原因1.孩子內向型性格兒科專家和心理學家通過對近千名嬰兒做出的跟蹤調查,從適應力、情緒、運動能力、對陌生人的反應等多方面進行評估,發現寶寶的先天性格可以大致分為四種類型:觀察型、溫和型、熱情型和探索型。很多孩子天生是觀察型性格,需要更多時間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以及接納,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慢熱。
  • 0~6歲是孩子語言表達形成期,注意4個關鍵期,3個方法需掌握
    本文為糖果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對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有孩子詞不達意會造成誤會,所以大多數家庭都是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的。語言表達可以解除許多人之間的誤會,同時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