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門語言嗎?

2020-12-24 騰訊網

背景介紹: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方式,是人類在演化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偉大發明。人們藉助於語言不僅能夠相互傳達信息,更能傳遞思想、表達觀點。雖然全球各地有著截然不同的語言,但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們都有著自己語言。音樂和語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那麼音樂是否也是一門語言?

Is music a language, as Stevie Wonder sang?

是否像史提夫·汪達所唱的那樣,音樂也是一門語言?

One of the liveliest debates in linguistics is over whether all languages shar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If so, perhaps language is a universal feature of evolution. To find out, scholars have looked to other universal features, and one in particular: no society on Earth lacks music. The comparison illuminates what is special about both.

語言學中最具爭議的一個話題就是,是否所有語言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如果真的如此,那麼語言或許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普遍特徵。為了找到答案,學者們將目光投向了人類進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其他普遍特徵上,尤其有一點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音樂同樣普遍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通過比較方能闡明兩者之間的特別之處。

Music and language seem intimately linked, but how? Did language start with song, as Darwin believed? Or is music 「auditory cheesecake」 that developed from language and other useful faculties, as Steven Pinker, a Harvard psychologist, has said? Is music itself a language, as Stevie Wonder intoned? Might the two be fundamentally the same?

音樂和語言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但它們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聯?是否就像達爾文所認為的那樣,語言是由音樂發展而來?亦或像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所說的那樣,音樂是由語言及其他能力發展而來的「聽覺盛宴」?音樂本身是一門語言嗎?兩者從本質上來說是否具有一致性?

Some similarities are obvious. Both can utilise the unique human vocal tract. Both have a kind of beat. Both can express emotion. Both can be either carefully composed or spontaneously improvised. And both are highly social. Although the origin of music is unclear, it seems likely to have involved celebration, communal worship or martial inspiration and co-ordination.

音樂和語言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兩者都依靠人類獨特的聲道、都具有節奏感、都能用來表達情感、都可精心創作或即興發揮、都呈現高度的社會化。雖然音樂的起源仍然是個謎,但它的由來似乎與慶典、集體禮拜、士氣鼓舞以及排兵布陣有關。

At a structural level the parallels are striking, too. With a finite set of notes or words, and a finite set of rules, an inexhaustible variety of novel melodies or sentences can be created. This 「discrete infinity」 is often said to be the hallmark of human language. Animal communication, by contrast, is only able to convey a limited number of thoughts (the location of a source of food, for example, or the presence of a predator).

兩者在結構方面也同樣非常相似。只需有限的音符或詞彙,加之有限的規則或語法,就能創造出無窮無盡的新奇旋律與妙語。這種「離散無限性」的特點常常被看作是人類語言的標誌。相比之下,動物之間的交流則僅能傳達有限的信息(比如交流獵物的位置,或提醒捕食者的到來)。

Aniruddh Patel of Tufts University has argued that music and language, rather than being essentially the same, rely on the same bit of the brain. In an experiment he presented his subjects with a sentence that contained a grammatical trick (「The scientist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was being studied in his lab」), revealing one word at a time. The subjects were to press a button for each word at their own pace. Many paused at the unexpected 「was」. 「The scientist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seemed a complete sentence.

塔夫斯大學的阿尼魯德·帕特爾認為,音樂和語言在本質上並不相同,只不過調用的大腦部位相同。為此他做了一項實驗,他向受試者展示了一個包含語法技巧的句子(「Thescientist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was being studied in his lab」),但每次只顯示一個單詞。受試者按照自己的節奏在每個單詞出現時按下按鈕。許多人在「was」突然出現時停頓了一下。因為「Thescientist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似乎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了。

They also heard music as they performed this exercise. Some were treated to a new chord in a pleasing progression with every word that was revealed. Others heard a jarring chord at the moment they reached the trick word 「was」. Both groups slowed down—but those given the discordant notes did so much more. Mr Patel hypothesises that this is because sentence structur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harmony, draw on shared, limited resources in the brain.

他們在參與這項實驗的過程中還會聽到音樂。其中一部分人在整個實驗過程都伴以舒緩愉悅的音樂。而另一部分人則會在暗藏玄機的「was」出現時突然聽到刺耳的音樂。兩組參與者都會在「was」出現時停頓一下,但聽到刺耳音樂的人停頓的時間更久。帕特爾認為,這是因為加工句子或音樂所佔用的是大腦同一塊區域的有限資源。

For all the overlap,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Both music and language can make you feel and even think, but only language is truly propositional. A quip attributed to Bertrand Russell—「no matter how eloquently a dog may bark, he cannot tell you that his parents were poor but honest」—might be adapted for music. Language can express contingencies, pose counterfactuals and talk about the future. Music’s nuances are of a different order.

雖然兩者確有相似之處,但也大有不同。音樂和語言都能讓你為之觸動甚至引人思索,但只有語言才能真正地表達觀點。伯特蘭·羅素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一隻狗叫得再動聽,它都無法告訴你,它的父母雖然窮但很誠實。」這句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音樂。語言可以用來表達偶發事件、提出反設事實,還能展望未來。音樂的精妙所在則截然不同。

Another stark contrast lies in the range of human aptitude for each ability. Nearly all children produce complex sentences by the age of three and become fluent speakers just a few years after that. As adults, they create striking and novel utterances every day. Conversely, only a minority of adults are talented musicians; even fewer are skilled composers of new, hitherto unheard works.

兩者之間的另一個鮮明對比在於,人類掌握這兩種能力的天賦不同。幾乎所有的三歲小孩都能說出複雜的語句,再過幾年就能流利地與人交流。而成年人更是能夠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反之,天賦異稟的音樂家卻很少見,而能夠創作出新穎絕倫樂曲的作曲家更是少之又少。

Victor Wooten, a bass player and music teacher, has an explanation for that disparity. Children, he points out, learn to talk by being constantly surrounded by linguistic virtuosos—fluent older speakers who, in musical parlance, are 「jamming」 with the novices almost from birth. Their fumbling efforts are encouraged. On the other hand, students of music often keep company with other beginners, and are stopped every time they make a mistake.

貝斯手兼音樂教師維克多·伍頓就這一差異進行了解釋。他指出,孩子們自打一出生就在語言大師(那些能夠流利交談的年長者)的薰陶下不斷地學習語言,用音樂術語來說,這些人自打一出生起就在和語言大師「即興合奏」。人們往往會對牙牙學語的孩子加以鼓勵。反之,音樂生通常是和其他初學者一起學習,一旦犯錯便會受到老師的嚴厲斥責。

It is not that simple, reckons Jay Keyser,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a jazz trombonist. For him, music is not like spoken prose, which almost everyone can do proficiently, but instead resembles a specific, rhythmic form of language: poetry. And, he says, 「most human beings are bad at poetry.」 The number of grammatical sentences is vast. But the number that are fit for verse, in terms of both meaning and prosody, is much smaller. Finding those is hard—like composing music, or improvising jazz.

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榮譽退休教授、爵士長號手傑伊·凱瑟認為,事情或許並沒那麼簡單。在他看來,音樂不同於幾乎人人都能張口就來的口語化散文,它更像是一種特定、有節奏的語言形式:詩歌。他還說:「大多數人都不擅長詩歌創作。」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不勝枚舉。但既具有含義、又具有韻律的詩歌卻少之又少。因此,詩歌的創作就好比作曲或即興說唱一樣很難。

On Mr Keyser’s plausible view, using ordinary language is a less rarefied talent than making music. But while it may not instil wonder and joy, as music can, it is still a miracle—just an everyday one.

在凱瑟看來,日常語言交流不比創作音樂那般需要天賦。雖然語言不像音樂那樣能給人帶來震撼與快樂,但語言的誕生仍然是個奇蹟——只不過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了。

重難點詞彙:

illuminate[ lu m ne t] v. 闡明;說明;照亮

hallmark[ h lmɑ rk] n. 標誌;印記 v. 使具有…標誌

contingency[k n t nd nsi] n. 意外事件;偶發事件

fumble[ f mbl] v. 笨手笨腳地做;摸索

emeritusprofessor 名譽教授;榮譽教授

prosody[ prɑ s di] n. 韻律

圖片來源:pexels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相關焦點

  • 音樂是一門有「語法」而無「詞彙」的語言
    我認為一個內心世界夠豐富的人(這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種天賦)一聽到音樂就自然而然去聯想它的感覺和意義。加一句題外話,最早那些「絕對音樂」的理論家都不是職業音樂家。因此,在這件事上如果我們請教真正的音樂家,他們通常會引用類似孟德爾頌說過的話:「人總會抱怨音樂是模糊的,聽音樂時不知道該想什麼,而對文字總是能夠理解得一清二楚。
  • 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音樂是語言的靈魂!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音樂是語言的靈魂。當你有話說不出口,或者難以言表時,可以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心聲。音樂是人們共同的語言,人們容易在其中找到共鳴,「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可以說,音樂是人們心態、心願、心聲的一種體現。鮑羅丁《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夜曲」》,Kontras Quartet不是什麼都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相反大多數時候語言都是最蒼白無力的。
  • 本科畢業可以去義大利讀研嗎?關於小語種學習哪一門語言好呢?
    1本科藝術史論專業可以去義大利讀研嗎?你又是留學生,政策上來說相對寬鬆些;2美國和義大利哪個國家美聲專業好一些,為什麼全球前幾的音樂學院大部分都是美國的?怎麼說呢,我覺得從藝術的範疇裡不能簡單的從排名判斷一個院校的好壞吧。而且義大利音樂學院是沒有排名一說的,學院都是以城市命名。
  • 粵語,到底是一門方言還是一門語言
    網際網路上經常有人爭論說,粵語是門語言,而四川話、東北話、吳語、閩語都只是一種方言。他們聲稱自己會多種語言時,就包含了粵語。粵語真的這麼特別嗎?它算得上一門語言嗎?
  • 音樂與語言的融合
    竹裡2020語言創造工作坊成果匯報(一)在我們的生活中,音樂無處不在。幾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文化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音樂:低吟有媽媽哼唱給嬰兒的搖籃曲,高昂有鼓舞士氣的戰爭之歌,這兩種風格的音樂如同坐標軸,人類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創新。
  • 初學者入門大數據,為什麼要先學習一門程式語言?
    很多人了解到大數據發展的前景和空間很好,適合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那麼零基礎的新手想轉行學習大數據,可是,在進入正式的大數據技術學習之前,0基礎為什麼要先學習一門程式語言作為基礎呢?首先,0基礎入門大數據,先從一門程式語言入手。加米谷大數據建議,如果你想往大數據開發方向走,學習Java,想學數據分析或者數據挖掘,那就選Python。為什麼一開始的入門要學習編程呢?
  • 音樂的語言特徵,音樂旋律語言,音樂內容的語言
    語言特徵這裡我們所說的語言特徵實際上是音樂與其他藝術相比之下所具備的特性——語言性。實際上音樂中的語言性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是音樂旋律的語言,其次就是音樂內容(歌詞)的語言,這兩個方面的特性共同構成了音樂語言的特徵。
  • 北大的課 | 一門有「魔力」的音樂課
    在北大的選課制度中,有一個特別的「點」:意願點——當一門課的選課人數超過限選人數時,同學們可以通過投入自己的意願點增加自己成功選上的概率。每位同學都有隻有99個意願點可供分配。所以,願不願意投入自己有限的點數,願意投入多少,體現了同學們對課堂及其所授知識的熱切程度。
  • 音樂的語言是很糟糕的
    聽起來美妙的音樂,背後原來有著如此糟糕的語言。其實我一開頭就沒指望音樂會有很好的語言,可是沒想到它可以糟到這種程度,難怪這麼多人講來講去也講不清楚,很多人學音樂最後都是以放棄告終。這兩個星期看了許多的視頻講解,其中好幾個音樂博士。每一個都說自己能解釋清楚,結果沒有一個是真的清楚的,卻還是很多人評論說「被其他人弄得稀裡糊塗,終於找到了你!」 書也買了兩本了,換來換去的看著,忍著。
  • UBC教授開設了一門旨在探索粵語音樂的全球現象的新課程
    Hedy Law將一門令人興奮的、與她出身的香港文化緊密相連的新課程呈現給UBC,這是北美大學的第一門此類課程。        一直以來,Dr. Hedy Law都感覺自己學術生涯的核心所在有某種諷刺意味。她是18世紀法國歌劇和啞劇專家,但從小就沉浸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她的母親是一位粵劇老師。        直到最近,她才意識到這種衝突是多麼的令人深思。
  • 揚州大學舉辦「語言音樂學」音樂會展示新興專業教研成果
    演唱會現場 (陳瑜 攝)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陳瑜) 2021年1月13日,揚州大學音樂學院舉辦全國首場「語言音樂學」聲樂教研實踐音樂會,展示了這門新興專業的階段性教研成果。馮凌燕在演唱會現場致辭 (陳瑜 攝)所謂語言音樂學(linguistics of music ),是音樂學和語言學相融合的交叉學科,借鑑現代語言學方法(記憶方法、數字科技手段等),結合音樂學方法,以地域性音樂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側重點:一是人類各群體聲樂品種的原生唱詞音聲本體,及其與腔的關係;二是各群體母語與相關地域音樂的關係。
  • 說話是一門技術,三星座語言能力超強,改變命運要改變所用的語言
    語言是一門高深的技術,在很多時候我們一句普通的話也許會引人深思,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辦法做到心思透徹,或許會對這句話有著更多的理解,進而也沒有辦法知道對方真正表達的意思,而語言也是一個人社交上的重中之重
  • 謝安琪:音樂,是我最心愛的語言
    喜帖街》嗎?更是在社交平臺上發表:「音樂,是我最心愛的語言是日夜都,沒有廢話只有埋藏在歌曲裡的,密碼。」,正因為家人對音樂的喜愛,所以6歲的的謝安琪已經開始正式學習音樂與鋼琴,並拿下了8級的鋼琴資格,更是會彈吉他。
  • 何為音樂的語言
    作曲家創作樂曲,也象文學家寫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
  • 對於Supper Moment的音樂來說,音樂要用什麼語言來唱,真的那麼重要嗎?
    對於Supper Moment的音樂來說,音樂要用什麼語言來唱,真的那麼重要嗎?
  • 【音樂百科】音樂語言,學音樂的人都應該掌握的知識
    語言,從內容看,無論是美景怡情,還是民俗雅趣,無論是英雄志氣,還是離怨愁緒,都令人心醉神迷!語言的這種人文性與音樂的本質極為相似。語言文字給人無窮魅力是音樂無法完全具體表現的,但我們只要充分利用音樂的變化來表達一定的語言內涵,把音樂和語言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人們在欣賞時產生更多美妙享受,就會對語言藝術更加熱愛。藝術是相通的,在一定程度上語言可以用音樂來表現。作樂曲時,也就像文學家寫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
  • 上海一周音樂現場傳送門!
    樂隊音樂感覺受到Nirvana,Rage agrainst the machine與NWOBHM等等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樂隊之影響 ,音樂形式難以明確界定。 ThePearl現場雷鬼音樂會 08月05日 周五 17:00-23:30上海 虹口區 乍浦路471弄20RMB 預售/150RMB 現場 (門票包含一杯飲料)
  • 音樂,我學習的新語言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學習語文,英語,數學……諸如此類,現在想來其實都逃不過被語言總結。一句話,他們都是一種語言的展示。還記得那是大學的一次詩人授銜儀式,詩人是印度的,我呢英語不是很好,詩人雖說,可口音太重,完全聽不懂,我本來以為會很尷尬,但誰知音樂一起,他就明白我要表達什麼意思,那眼神的篤定,我瞬間就明白他的讚賞之詞。當時覺得一笑而過,現在回想,才發現,音樂的語言是不用說,靠聽和體會就能明白,這種明白是發自內心的體會。
  • 音樂傳遞的語言魅力有哪些?
    #高考作文全民寫作大賽#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不同的語言打開不同的世界,音樂、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語言豐富著生活,演繹著生命,傳承著文明。那麼,關於音樂的語言傳遞有哪些呢?音樂語言的魅力有哪些?下面來談談音樂帶給我的一些思考。
  • 音樂是第二語言,愛唱歌跳舞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更上一層樓
    可見,是音樂讓孩子的語言學習「無師自通」。,他們都在用聲音練習,父母可以從音高、音色、韻律、節奏和肢體語言的微妙結合中明白孩子的意思,這些就是音樂語言和姿勢語言,他們先於孩子的能說會寫----------《孩子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