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個學期
北大都會開設近2000門課程
從概論到精讀,從大眾到小眾
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每逢學期初的選課時分
同學們將手中的
99個意願點全拋而出
只為「砸中」心儀課程
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期
《西方音樂欣賞》
收穫32671個意願點
成為收穫意願點最多的課程
這門課究竟好在哪裡?
在北大的選課制度中,有一個特別的「點」:意願點——當一門課的選課人數超過限選人數時,同學們可以通過投入自己的意願點增加自己成功選上的概率。
每位同學都有隻有99個意願點可供分配。所以,願不願意投入自己有限的點數,願意投入多少,體現了同學們對課堂及其所授知識的熱切程度。
而《西方音樂欣賞》(下稱《西音》)的受歡迎程度,從選課意願點上已窺見端倪。今年秋季學期,《西音》收穫32671個意願點,是本學期收到意願點最多的課程。再看每周五晚上的理教108,總是座無虛席,擠滿了慕名前來的學生。在這個不算小的教室裡,時而揚起貝多芬的交響曲,時而響起一陣愉悅的笑聲,《西音》的課堂就像一曲奏鳴曲,宛轉悠揚。
「每周坐在那裡聽兩節課,好像有魔力一般,一周的負能量都會在老師的講解下煙消雲散。」
「在這門課上學到的東西,其實不止是音樂,很多理念甚至可以用到專業課程的論文寫作中。」
「這門課讓我從音樂角度了解自己,然後帶著這種感受去感悟生活,去搭建更高級的東西。」
這是三位曾經上過《西音》的同學的評價。對於很多選修過這門課的同學而言,課程會結束,但他們與《西音》之間的情感卻一直在延續。
西方音樂欣賞課堂現場
呈示部 — 專業的「大學音樂」課
德國基礎教育音樂教材中的第一句話是:本課程旨在引發學生對聲音一生的興趣。
引發學生對聲音的興趣,為學生帶來獨立於文字之外的音樂體驗,培養起學生對於「音樂是上界的語言」的想像的實踐,也正是《西方音樂欣賞》課程的追求。
在課堂內容設置上,《西音》按照升級聆聽的思路來設計課程,開創性地提出關於音樂欣賞的四種模式:健腦化、科學化、實踐化和精銳化,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指導學生如何入門、如何聽歌、如何聽曲、如何聽人、如何聽美、如何聽道,拒絕以形容詞描述音樂,拒絕以歷史知識代替欣賞技術,讓音樂實證而可分析,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多埠與音樂對接,以獨家秘方的招數解決中國大學生聆聽音樂的技術和藝術問題。
在《西音》的課堂上。從不是生搬硬套樂理,更不是簡單選曲播放即可完成的事情,而是精聽精解,將正確欣賞音樂的方式教給學生,把音樂的本真傳遞給學生。
「學生的需求是寓教於樂,不希望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太多負擔。但站在老師的角度,除了寓教於樂,還是要設置一定的挑戰。」《西音》任課教師畢明輝說道。
學生們來自大江南北,在小學、中學和高中接受的音樂教育也各不相同,而在這門音樂課上需要兼顧這些差異,讓不同起點、不同背景、不同基礎的同學都能學有所獲。
既要兼顧學生接受程度,也要讓課堂內容達到一定的高度,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此,《西音》選擇了一種「化繁為簡」的方式,讓枯燥乏味的內容以一種日常、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大學以後課堂知識能力的互動與互換,最迷人之處在於十年或二十年後某一個瞬間,你會突然意識到當時老師說得是有道理的。」這是畢明輝在《西音》課堂上的闡述,也是他的目標。
在講解音符節奏型時,畢明輝有許多獨家秘笈,例如用「貓(四分音符)、老鼠(兩個八分音符)、電燈泡(三連音)」等日常語音習慣來實現一對一形象化助記,讓學生能夠輕鬆學到知識點。
除此以外,《西音》十分強調學習音樂的順序感和有效性。課堂上,畢明輝會讓學生們聆聽不同版本的《戰馬奔騰》,用音樂開啟認知「文化身份」的大門;也會通過觀察《卡農》的作曲法,讓學生對「音樂是個球體」產生具象化的理解和想像,將理性與感性、聆聽與欣賞、審美與創造結合為一體。
《西音》課堂現場
展開部 — 「最好」的音樂課
2009年時,《西音》曾在暑期學校短暫登場過,此後因畢明輝忙於其他課程,暫時擱置了《西音》課堂的開設計劃。直至2016年,在吸納其他課程經驗的基礎上,畢明輝重新開啟了《西音》課堂。自此,《西音》的輻射面積一路擴大,課程形式不斷調整,內容也愈發豐盈。
很多人不知道,理教108其實是為了藝術欣賞課而「量身特製」的教室。
由於音樂教學的特殊性,對於課程的音響設備以及播放環境都有著很高的要求。為了能在課堂上呈現出最佳的音樂效果,在畢明輝的建議和參與下,學校改裝理教108教室。現在的理教108,變成了一間聲音效果良好的教室。
在《西音》課堂上,每一個有趣的「梗」,每一次新鮮的嘗試都經過反覆考量與思索。
為了讓課程設計更具有層次和層遞性,在本學期,畢明輝特地邀請了英國皇家院士、愛丁堡大學終身教授Nigel Osborne進行分享。從主題設置到分享細節,每一個環節畢明輝都會反覆與對方溝通、確認。最後這堂課達到了預計之外的分享效果,學生們甚至可以跟隨Nigel Osborne教授學習《歡樂頌》的演唱。
把每一個看似輕易的事情做好,做到極致,這也是《西音》的特色之一。不論是一次分享會還是日常課堂內容的講解,畢明輝都盡力做到最好。
「北大的音樂課一定要和別的學校不一樣,一定要是最好的。」畢明輝說道,將《西音》做成最好的音樂課,是他的目標,他也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幾乎一直在思考,怎樣找到一瞬間就能讓學生理解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現今,畢明輝也成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將課堂上的一些精華內容摘錄出來,以供學生們回顧與思考。
《西音》課堂板書
再現部 —
尊重與平等,是此課最終的落腳
畢明輝作為《西音》的授課老師,可以說是這門課的核心吸引力。在他身上,有著對音樂的熱枕,對教育的尊重,以及對學生的理解。
畢明輝助教團的一位成員,從大一入學至今,已經連續聽了五期《西方音樂欣賞》,卻表示「自己依舊期待每一堂課」。沒有功利心的追求,只是單純地「想聽畢老師講課」。
在畢明輝眼裡,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首先,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人,要把學生當作和自己一樣的『人』。」作為老師,他要做的不是評判,不是區分,而是理解與尊重。
「唱不好,還能唱壞嗎」,是他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每位學生的成長經歷、音樂天分與基礎都是不盡相同的,但他希望每位學生能在《西音》課程上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能夠感受到這門課的「溫度」。
為此,他曾專門向助教提要求:在課下為學生答疑時,要把講臺的燈打開,好讓他能看清每張學生的面龐。在他眼裡,人與人之間不是總有機會「撞個滿懷」,更多是擦肩而過。
今年秋季學期的《西音》課堂中,畢明輝對自己在備課過程中遇到的煩惱坦率直言。對於老師而言,呈現出一個毫無差錯、完美無瑕的課程是幾乎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但選修《西音》的學生們卻十分寬容。課後,各種鼓勵的郵件紛至沓來。
畢明輝習慣把學生稱呼為「孩子們」,「孩子們為什麼會原諒你?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畢明輝說道,學生能夠諒解老師的問題,說明師生間真正理解著彼此。「這是一種人性的溫暖,是大家互相取暖的狀態。」
《西音》課堂現場
「善始善終」是畢明輝一貫的宗旨。在每期《西音》的課程結束後,他在看完所有卷子後會針對學生總體問題寫課程總結並發在教學網上,同時會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發送郵件進行解答。
這並不是因為畢明輝注重於課堂形式,而是因為「你答應說要給學生回饋,你就一定要有一個像模像樣的回饋給學生。」
畢明輝
榮獲「接收意願點最多的課程」,《西音》受歡迎的程度毋庸置疑。畢明輝對此表示道:「意願點是北大學生選課態度的反映,音樂課引起他們的興趣,認為值得投點,作為一個音樂教師,我很高興,也很自豪。」
但這卻並不是他心中的「成功」。「我始終覺得,這門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原本學生認為『做音樂』這件事情是遙不可及的,在聽完課後,覺得可以試一試,讓音樂成為他們的朋友。」畢明輝說道。
採訪最後,畢明輝透露到,《西音》全新慕課全球上線公開在即,全新教材《音樂鑑賞》和配套APP《音樂鑑賞》也不日將發布,混合教學與深度教學將成為《西音》下一階段的目標。
《西音》諧音「吸引」,相信未來的《西音》也會醞釀得愈發迷人。
查看視頻,聽《西方音樂欣賞》課程導語
↓ 小彩蛋 ↓
北大課堂
11:19
80%
微信
西音經典語錄��(500)
「音樂面前人人平等,眾生皆樂。」
「大學的課堂每節課都是倒計時,每節課都是師生永遠的擦身而過。」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只有誰比誰更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不要活在別人的評價裡。」
「年齡越小,越容易聽音樂的情緒,年齡越大,越聽情感。」
「約翰凱奇將音樂還原為時間,幾乎還原了音樂的科學本質:哲學。」
「當你很困的時候上課睡著,有時會突然驚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就是你聽到了無聲。」
「越是觀察聲音,越是發現聲音對了解自己是非常有幫助的。越發現聲音能夠激發對世界的全新理解,越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實在的。既然有聽覺的能力,也有聽覺的權利,為什麼不用它呢?」
「莫扎特除最後三部外的其他交響曲,是被重新發現的。當一個作曲家被重新發現的時候,只能說明當代創作的枯竭。在音樂消費的過程中,時效性、商業性越高,音樂的精研性就越低。」
「形成經驗,就是要形成評價體系。自己對於一件事情的評價,公理或者公式性的總結,最後會變成你自己的價值體系,這是一個人完成自己成長的必經階段。」
「怎麼樣這個作品才是經典的、好的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可能解決不了,但是要留著。大學是不求唯一解的。」
「如何聽美?不是距離產生美,而是比例產生美。在穩中求變、在靜中求動,才是音樂非常重要的美學指標。」
「身邊的同學,即使同年同月同日生,也可能存在代溝。這個代溝不是按照時間,而是按照觀念來進行衡量的。進入群體之後,如何讓自己成為和這一代人有區別度的人,在藝術創作中特別重要。」
忘了我,記住音樂。
(語錄整理自學生課堂筆記)
相關閱讀
北大教授呂植的公開課:山水之間,擇一事終一生
教學成就獎獲得者閻步克:北大任教三十載不下講臺,他的課一座難求!
@北大跨學科 | 數據科學:北大這個學科竟然教「煉丹」?!
來源:北大教務部
採訪:黃聖勳、馬俊
文字:黃聖勳、馬俊、徐萌
插圖及語錄整理:課程助教團
語錄美編:茄汁、筱羽
封面圖片:金琪靈
排版:燕唯一
原標題:《北大的課 | 一門有「魔力」的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