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詩第一人之陶淵明

2021-01-12 菲哥帶你聊聊酒文化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

《飲酒·疇昔苦長飢》:「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翻譯】昔日苦於長飢餓,拋開農具去為官。休息調養不得法,飢餓嚴寒將我纏。那時年近三十歲,內心為之甚羞慚。堅貞氣節當保全,歸去終老在田園。日月運轉光陰逝,歸來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曠且遼遠,楊朱臨歧哭不前。家貧雖無揮金樂,濁酒足慰我心田。

《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翻譯】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孩子們歡快地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裡。院子裡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裡;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不時地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雲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飲酒·其四》:「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翻譯】

秋菊花盛正鮮豔,含露潤澤採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己酉歲九月九日》:「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翻譯】

衰頹零落秋已晚,寒露悽風相繚繞。蔓草稀疏漸枯萎,園中林木空自凋。清澄空氣無塵埃,天宇茫茫愈顯高。悲切蟬鳴已絕響,成行大雁啼雲霄。萬物更替常變化,人生怎能不辛勞!自古有生即有死,念此心中似煎熬。如何方可舒心意,飲酒自能樂陶陶。千年之事無需知,姑且行樂盡今朝。

從詩中不難看出陶淵明對酒可謂是如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也只有陶淵明了......

相關焦點

  • 李白獨步天下的十首酒詩:首首皆是「酒神仙曲」
    李白獨步天下的十首酒詩:首首皆是「酒神仙曲」酒,是詩仙李白身上一個最鮮明的符號。詩仙的仙氣,一半是靠醇厚的酒香釀出來的。還有一半,來自於李白個性中的獨特氣質。李白的酒詩,是他全部詩歌中最為人稱道的精華之一。他的飲酒醉酒之作,將酒詩推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古往今來酒詩佳作如雲,但能稱得上獨步天下的,惟李白而已。這裡所選的李白十首酒詩,均是千古名篇,首首皆是讓人嘆為觀止的「酒神仙曲」。
  • 人物:「酒詩人」柳朝彪:「把詩歌泡在酒中飲,才有味道」
    或許是命運之神的引導,2017年7月18日,柳朝彪出差來到貴州仁懷,與茅臺集團一位業務員不期而遇。席時,喝的是茅臺集團新品酒——華盛名酒。或許是對「華盛」兩字的敏感,一下勾起了他的思緒浮想,柳朝彪一時來了靈感,當即賦詩一首:「華盛一杯回味長,開壇十裡溢芬芳。伴君夜夜來溫夢,醉在詩園和遠方。」
  • 鮑鵬山:歸去來兮,陶淵明!
    陶淵明曾如一隻失群獨飛的鳥,現在終於找到了庇蔭之地:田園。在詩歌中,在散文、辭賦中,他不厭其詳地津津樂道自己田園生活的樂趣與稱意,他對他的生活給予了由衷的讚美。荒謬的人生一變而為圓滿的人生,這是田園的賜予,是大自然的賜予,更是他心靈孕育的成果。
  • 陶淵明,歸去來兮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連李白也沒資格。蘇東坡就說得更過分了。他說,陶淵明這個人,李白杜甫也比不上:「李杜諸人莫及。」陶淵明為什麼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1某種程度上講,陶淵明和杜甫的命運有些相同,他們的詩,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有很高的地位,是到了後來才被發現並受到推崇。
  • 每天一首古詩詞之陶淵明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於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
  • 陶淵明歸隱,累趴了三任妻子,她們為何支持陶淵明?
    他想通過仕途生涯去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可奈何他又是清高之人,不願與當時的黑暗官宦子弟同流合汙,任官雖然13年,但他正直、堅決不收賄賂,在當時的官僚中是一名難得的清官,所以導致成他雖然在官場待了13年,但還是兩袖清風,家裡並不富足,他家人甚至還是需要種田才能填飽肚子。陶淵明是一名詩人,他浪漫而自在,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對田園生活也是充滿著嚮往的。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關於作者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卒後顏廷之等友朋私諡「靖節」。陶淵明出身於沒落貴族家庭,其曾祖據說是晉大司馬陶侃,其祖父和父親均做過太守一類的官。至陶淵明時,家道已經衰落。他早年懷有建功立業之志,後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彭澤令等職。
  • 小毛每日讀詩詞之陶淵明篇
    責子 陶淵明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慄。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有時,人生就需要像陶淵明一樣自嘲的人,看清生活以後依然熱愛,「雲消雨霽,彩徹區明。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芳飲露。」快意,暢然,逍遙,了無羈絆和牽掛。一卷《述異記》看完,方知世上千奇百怪者如斯有趣,其間不少記錄與晉人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抵世上人皆有織夢之心,只無圓夢之力,因而反覆感慨人生無常世事難料。
  • 陶淵明與菊花
    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讚美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也提到了另一種花——富有個性的菊花,文中說,「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可見,隱逸者已被視為菊花的文化形象之一。
  • 營營碌碌非我屬——陶淵明
    親故多勸餘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裡,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
  • 陶淵明的一生,你的十年.
    提起陶淵明,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那篇《桃花源記》。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魏晉風流裡,以陶淵明為首的文人,似乎很講究風骨二字,你說我驕傲,我就是驕傲,你說我浪蕩,我便不羈與你。
  • 陳翔鶴《陶淵明寫<輓歌>》
    像這樣的好詩,恐怕只有他一人才能寫得出來啦。我的詩似乎可以不必再寫了,只消讀讀他的《詠懷詩》也滿夠味的。」陶淵明不自禁地想起了他平時最所心愛的阮詩來。他念著,念著,輕輕地頻頻地搖著頭,好像是要把那些使人瑟縮的秋氣趕跑似的。就在這時候,一個身穿白布小褂,青布褲子的小孩,八歲左右,皮膚黑黑的,全身胖呼呼的,一蹦一跳地從後面跑出來了。「呀,我知道,我知道,爺爺昨天去廬山來著。
  • 桃花源並不是陶淵明的虛構
    行走·第十五期
  • 陶淵明的桃花源情結
    讀過這篇文字的人,都以為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表達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現在我們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再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桃花源確實存在呢?    我想起了一個叫田疇的人,三國時代的一位俠義之士。
  • 陶淵明乞食
    一陶淵明有一首有名的詩《乞食》: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這個主人也鼓勵我,我也很感動,說著說著就寫下了詩歌——您招呼我吃喝,我就想起了那對韓信有一飯之恩的漂母,可惜我沒有韓信那樣的出息,這輩子也不知道怎麼答謝您,也許只能下輩子了吧。這首詩把一千多年來很多人都讀得心酸:覺得陶淵明這麼個遺世孤高的詩人,竟然落魄到討飯,不知道讓古往今來的文人們情何以堪啊!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田曉菲在《塵幾錄》說,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完美定格,這個畫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陶淵明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解決方案。上一期,我寫《詩酒趁年華》,蘇軾就是從陶淵明身上汲取了精神能量,坦然面對人生起落、世事無常。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李杜諸人莫及」,連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陶淵明。木心在《文學回憶錄》對陶淵明的整體評價:讀陶的詩是享受,寫得樸素,精緻。
  • 陶淵明是什麼意思內涵?女朋友說陶淵明是什麼梗?
    陶淵明是什麼意思內涵?女朋友說陶淵明是什麼梗?時間:2017-09-04 22:2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陶淵明是什麼意思內涵?女朋友說陶淵明是什麼梗? 最近公司來一個90後美女同事,前凸後翹,很高冷。有一天看偷看老闆手機,竟然發現老闆和她的聊天記錄。 老闆:周六,苛?
  • 千萬人中之第一人
    這就是一首寫給神的情詩啊,他用噴湧的感情來告訴所有他身邊的人們,你們棄神如敝履,我卻珍其如至寶,祂是如此完美,如此奪人心魄,祂是我眼中的第一人,在千萬人中,在億萬人中,祂是第一人。有一首我很喜歡的詩歌,名為「人中第一人」。
  • 陶淵明為什麼愛菊花?
    桃大山人突然拿起花器,端詳著盛開的小菊花,說:「突然明白了陶淵明為什麼愛菊花?這株菊花在水裡已經插了十幾天了,它的莖竟然沒有腐爛,花還是原來的樣子沒有變……」確實,插在水裡十多天依然保持著「凍齡」的生命力,省去了日常中花卉需要精心打理的繁瑣,也正應了菊花延年長壽的寓意。「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陶淵明為什麼愛菊花?答案不是惟一的。
  • 像陶淵明一樣過一生
    關於陶淵明其人,蘇軾曾經說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做官便做官,歸隱便歸隱,窮有窮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這便是陶淵明。梁啓超曾評價陶淵明:「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世人皆羨慕陶淵明,常常因內心少了一份恬淡從容,卻活不成陶淵明。放得下那首《歸園田居》,人人都耳熟能詳,這也被認為是陶淵明的「明志」之作: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