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情結

2021-02-07 中國青年作家報

    早在英國人莫爾寫出《烏託邦》的一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理想狀態中的美好生活。

    有人說,桃花源也是一種烏託邦。它們有一些相似度,也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這樣說看起來沒問題,仔細一想就不對了。從邏輯上來說,它們之間並沒有歸屬關係。

    陶淵明的那篇文字很短,不到四百字,用現代漢語來敘述,也不過千八百字。在他的筆下,桃花源是什麼樣子呢?

    先是一片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接著是一個居住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然後是一些在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另外一個世界的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他們熱情招待極為偶然的來訪者,設酒殺雞,輪流請客,還告訴他一段歷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來訪者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告訴他們,聽完以後,他們感慨桃花源外的世事變化,為外面人們的生活境遇,發出了憂傷的嘆息。

    讀過這篇文字的人,都以為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表達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現在我們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再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桃花源確實存在呢?

    我想起了一個叫田疇的人,三國時代的一位俠義之士。他在河北徐無山的險峻屏障之中,找到一塊平敞的空地,聚集村民,遠離戰亂,過著與世隔絕的農耕生活,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人間樂土之一。田疇還為大家制定了關於殺傷、盜竊等訴訟方面的法律,有二十多條,又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講授知識。

    實際上,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

    這就是說,確實有一種可能,某些從秦代躲避戰亂的人,在大山深處找到一個隱秘地方繁衍生息,不為外人所知,就這樣過了幾百年,直到有一個漁民偶然進入再出來,把這個信息傳導到桃花源外面的陶淵明那裡。那麼,這件事情的關鍵之處,不是看桃花源是否虛構,而是講述者陶淵明對桃花源的態度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陶淵明這個人。在他生活的魏晉時代,他並不是太有名氣的詩人。劉義慶寫《世說新語》沒有將他寫進去,鍾嶸《詩品》把他的詩列在中品,只有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說他的詩歌特別精彩。後來,宋代人重新發現了陶淵明。蘇軾獨尊陶淵明,覺得盛唐詩人李白杜甫也比不上他。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只有一篇《歸去來兮辭》。吾愛陶淵明,最愛「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不僅是幾間老屋,幾畝舊土,而是他的老家,他的根。那是陶淵明獨立精神的家園。

    因此陶淵明與眾不同,他特別羨慕春秋時代,那是思想的時代,造就了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學說,而老子提倡的小國寡民主義,孔子尊崇的克己復禮思想,儘管有所不同,都是想留住一個比較好的時代,不讓它沉淪。但他們的努力無濟於事,他們去世後,他們的國家自秦代開始,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專制時代,不適合人們的生活。

    陶淵明的時代,離老子孔子的時代只有幾百年,往上看去,還看得見他們。他們的理想也就成了陶淵明的理想。在《桃花源記》中,那些過著悠閒生活的人,是沒有生活在秦代以來專制壓迫之下的人,「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於是,才有了他們寧靜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才有了他們可愛的家園,「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才有了他們優美的環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相關焦點

  • 桃花源並不是陶淵明的虛構
    這是陶淵明心目中桃花源的描寫,桃花源看起來和外界的村莊田園是非常相似的,但這裡的人們怡然自樂,在陶淵明看來是因為桃花源在統治和壓迫之外。陶淵明不完全是逃隱者,早年的他有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而後動蕩於仕與耕,最後徹底脫離了官宦生活,然而這並不是消極的逃避,反而有批判的積極。你可以感受到《桃花源記》裡有一種濟世的願望,理想社會的願望。
  • 說桃花源——陶淵明的小孔成像
    好的短篇作品往往是抽刀斷水般的瞬間留存——而《桃花源記》正是這樣的斷章,因此,它最終註定要落到劉子驥尋訪無果上頭去(為此陶淵明甚至順手把朋友劉子驥在這個故事的結尾寫死了)。然我常想,好遊山水、虛退寡慾的「高尚士」劉子驥所「欣然規往」的桃花源,恐怕也未必便如漁郎所見。
  • 暗戀桃花源(讀陶淵明)
    暗戀桃花源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田曉菲在《塵幾錄》說,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完美定格,這個畫面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陶淵明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解決方案。上一期,我寫《詩酒趁年華》,蘇軾就是從陶淵明身上汲取了精神能量,坦然面對人生起落、世事無常。蘇軾評價陶淵明說:「李杜諸人莫及」,連李白、杜甫也比不上陶淵明。木心在《文學回憶錄》對陶淵明的整體評價:讀陶的詩是享受,寫得樸素,精緻。不懂得精緻就難以感受到樸素。同樣,不懂得樸素的也很難感知其精緻。
  •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桃花源 陶淵明給予我們的美麗源泉
    夢入桃花源,紅樹青山斜陽古道。夢入桃花源,桃花流水,福地洞天,夢入桃花源。」多麼美的意境。閉上眼睛聽歌,眼前都是山河美景,唯美的畫面,從眼前一幅幅閃過。睜開眼,還得面對現實的世界。世人都知桃花源,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桃花源,在自己心中修籬種菊。這是陶淵明創造的,老人家給予我們對美好的嚮往與渴望,一種心之所向的寄託,往往是我們精神力量的美麗源泉。在《桃花源記》中,陶淵明塑造了一個與當時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桃花源那樣的理想環境裡,陶淵明先生是肯定不會辭官不做的。
  • 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裡?莫衷一是,桃園美景其實就在每個人心中
    桃花源到底在哪裡?一千五百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寫下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記》。文中說道,武陵這個地方一個漁夫,沿著一條小溪航行,忽然看到山中有一個缺口,就丟下船從這缺口裡走進去,發現了另外一個世界——桃花源。
  • 桃花源記描寫詭異,很可能陶淵明給我們說了一個鬼故事
    說起陶淵明這個人物,大家一定都不會覺得陌生。他的種豆南山下更是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當然要說起陶淵明的話,我們都會了解到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而今天我們正要說到陶淵明所留下來的著作桃花源記,可以說我們第一次在讀到桃花源記的時候,就會被其中的桃花源給吸引。畢竟像這樣完美的一個理想世界,又怎麼可能會不讓大家喜歡呢?
  • 我終於知道陶淵明說的那個桃花源在哪裡了
    蒲松齡和眾多文人一樣,有一個高貴的毛病:桃源情結。《聊齋志異》裡他就多次發病,最明顯一次是在《翩翩》這個故事裡。 蒲松齡在羅生和仙洞之間埋了這樣一條敘事線:「羅生進入仙洞→離開仙洞→返回仙洞→仙洞消失」,這完全就是《桃花源記》裡「漁人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返回桃花源→桃花源消失」的高仿。
  • 真的有桃花源,現實版陶淵明桃花源——壩美村
    ——《桃花源記》。桃花源記以前讀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只覺得世上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地方,不巧今天發現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北部八達鄉和阿科鄉交界處的一個村子壩美村。進出村子主要靠村前村後兩個天然的石灰溶巖水洞(分別長800多米),村民們要摸著巖壁趟水、撐竹筏、劃獨木舟、坐小船,經過800米長的幽暗水洞進出,像極了《桃花源記》。下面小編就為你揭秘桃花源壩美村。
  • 細思極恐,陶淵明《桃花源記》背後的真相,竟然這麼詭異
    大家聽說過魏晉詩人陶淵明嗎?相信很多人在讀書時期都學習過這位詩人寫的《桃花源記》。現在可能大家都記不清楚了,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這篇文章。這次我們的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可不是像我們學校的老師一樣,各種角度對它進行賞析。大家是不是就會開始疑惑了?
  • 從陶淵明千古迷文的內證,可破解桃花源幽蔽在衡山的未解之謎
    晉末宋初的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創作的曠世奇文《桃花源記並詩》自誕生之日起,迄今為止,無人讀懂其深刻內涵。古人不知所云就望文生義、指鹿為馬;今人不得要領就捕風捉影、識龜成鱉。陶淵明寫的武陵漁人,本是借代漁隱名士劉子驥的,竟被唯心主義者脫離實際,謬解是武陵這些真地名之漁人,還把借代為陶的太守也誤為武陵太守,這麼直白地解讀千古奇文,不是無知無腦,就是孤陋寡聞。哪有把隱士疑竇叢生和含義深刻之隱晦曲折奇文,無需動腦就能平鋪直敘去解析之理?實在是與陶潛藏人物、隱瞞真相的主旨格格不入、相差萬裡。
  • 在合肥280米的「雲端」入夢,進入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即將迎來一周年慶的合肥君悅酒店由大名鼎鼎的LTW創始人林豐年親自操刀酒店室內設計靈感來自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從走進合肥君悅酒店的那刻起你會發現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藏在這裡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不同於一般酒店入口
  • 021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唉,這篇文章太經典了,而且你上了初中還會重點學到,我苦思冥想了好久,最終還是決定,讓《桃花源記》渾水摸魚一下,早點進入你的視野,讓你多了解一下它。其實,你熟悉的成語——世外桃源就是來源於《桃花源記》。桃花源,是一個陶淵明想像出來的理想國度。那這個地方,怎麼就能成為理想國度呢?咱就從頭開始讀一讀吧!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 仙境般的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在陶淵明的筆下,桃花源被寫得宛如仙境一般,引得無數人神往。但在文章的末尾,那個發現桃花源的漁人卻沒有能夠再次找到桃花源。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又在哪裡呢?根據陶淵明的描寫,桃花源是被一個在武陵居住的漁人發現的。由此推斷,桃花源就算不在武陵,那麼也應該離武陵不遠。
  •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深藏的眾多秘密!
    僅僅是因為沒有找到桃花源,就死了,是不是很奇怪?作為偉大的文學家,李白、孟浩然的偶像,陶淵明才不會這麼膚淺,他的這篇作品背後另有深意。我們來一一破解,以下內容可能燒腦、包含推理學、倫理學、考古學、心理學,外加一段慘烈的歷史。一、桃花源是個什麼地方?
  • 五個疑點,帶你看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詭異之處,讓你毛骨悚然!
    五個疑點道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不簡單。疑似所寫的是一個死人國。 首先是捕魚的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既然以捕魚為業該是熟知水路,怎麼會迷路呢?
  • 暗戀 · 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 劇照(暗戀部分)一個清冷的舞臺,一束清冷的燈光,一架清冷的鞦韆,兩個相戀的男女,他們在談著遙遠的後來,這是《暗戀桃花源》的開場。東晉陶淵明寫下的這個落英繽紛的桃花源,成了後世許多人追尋而不得的理想之國,或許他自己也未可知。當時有南陽高尚之士劉子驥,欣然往之,卻是尋而未果,終至病終,後世遂無問津者。
  • 世外桃源何處覓:《桃花源記》極可能是廣告軟文
    全國以桃花源命名的景區,據說有數十家之多,都自稱是晉代詩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桃花源。由於常德桃花源更接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辭海》和《詞源》等權威工具書中,都將常德桃花源注釋為「世外桃源」真跡地。常德位於沅水下遊,楚國和秦代時屬黔中郡,西漢改為武陵郡,曾是武陵蠻(又稱五溪蠻)聚居區。
  • 陶淵明,歸去來兮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可以和陶淵明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連李白也沒資格。蘇東坡就說得更過分了。他說,陶淵明這個人,李白杜甫也比不上:「李杜諸人莫及。」陶淵明為什麼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呢?1某種程度上講,陶淵明和杜甫的命運有些相同,他們的詩,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那麼高的評價,有很高的地位,是到了後來才被發現並受到推崇。
  • 《桃花源記》講的是個鬼故事?
    這些當時的墓地標配,在《桃花源記》全齊活了。陶淵明和郭璞的活躍時間,只相差短短幾十年。這種違反當時社會風俗的大bug,陶淵明這種大文人會注意不到嗎?當然,僅憑這點,可能還不夠信服,有過度解讀的嫌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線索,說明那個漁夫誤入的就是陰間,還遇到鬼了。課文中說,桃花源村民的祖先是秦朝人。
  • 閱讀賞析——《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