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英國人莫爾寫出《烏託邦》的一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理想狀態中的美好生活。
有人說,桃花源也是一種烏託邦。它們有一些相似度,也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這樣說看起來沒問題,仔細一想就不對了。從邏輯上來說,它們之間並沒有歸屬關係。
陶淵明的那篇文字很短,不到四百字,用現代漢語來敘述,也不過千八百字。在他的筆下,桃花源是什麼樣子呢?
先是一片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接著是一個居住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然後是一些在其中生活的人,「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另外一個世界的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他們熱情招待極為偶然的來訪者,設酒殺雞,輪流請客,還告訴他一段歷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當來訪者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告訴他們,聽完以後,他們感慨桃花源外的世事變化,為外面人們的生活境遇,發出了憂傷的嘆息。
讀過這篇文字的人,都以為這個桃花源是虛構的,表達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以及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現在我們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再想一想:有沒有一種可能,這個桃花源確實存在呢?
我想起了一個叫田疇的人,三國時代的一位俠義之士。他在河北徐無山的險峻屏障之中,找到一塊平敞的空地,聚集村民,遠離戰亂,過著與世隔絕的農耕生活,成為當時為數不多的人間樂土之一。田疇還為大家制定了關於殺傷、盜竊等訴訟方面的法律,有二十多條,又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興辦學校,講授知識。
實際上,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
這就是說,確實有一種可能,某些從秦代躲避戰亂的人,在大山深處找到一個隱秘地方繁衍生息,不為外人所知,就這樣過了幾百年,直到有一個漁民偶然進入再出來,把這個信息傳導到桃花源外面的陶淵明那裡。那麼,這件事情的關鍵之處,不是看桃花源是否虛構,而是講述者陶淵明對桃花源的態度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陶淵明這個人。在他生活的魏晉時代,他並不是太有名氣的詩人。劉義慶寫《世說新語》沒有將他寫進去,鍾嶸《詩品》把他的詩列在中品,只有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說他的詩歌特別精彩。後來,宋代人重新發現了陶淵明。蘇軾獨尊陶淵明,覺得盛唐詩人李白杜甫也比不上他。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只有一篇《歸去來兮辭》。吾愛陶淵明,最愛「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田園,不僅是幾間老屋,幾畝舊土,而是他的老家,他的根。那是陶淵明獨立精神的家園。
因此陶淵明與眾不同,他特別羨慕春秋時代,那是思想的時代,造就了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學說,而老子提倡的小國寡民主義,孔子尊崇的克己復禮思想,儘管有所不同,都是想留住一個比較好的時代,不讓它沉淪。但他們的努力無濟於事,他們去世後,他們的國家自秦代開始,進入了一個禮崩樂壞的專制時代,不適合人們的生活。
陶淵明的時代,離老子孔子的時代只有幾百年,往上看去,還看得見他們。他們的理想也就成了陶淵明的理想。在《桃花源記》中,那些過著悠閒生活的人,是沒有生活在秦代以來專制壓迫之下的人,「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於是,才有了他們寧靜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才有了他們可愛的家園,「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才有了他們優美的環境,「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