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雲南省保山市8月13日訊(記者郭紅燕) 「我們兩口子在春風源芒果基地上班3年了,負責給芒果樹剪枝和打藥,每個月有穩定的3000元工資收入,日子比以前在家種玉米的時候好多了。」在繁茂的芒果樹林旁,農民婦女何夠美高興地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
何夠美在春風源芒果基地給芒果樹修剪枝葉。 經濟日報記者 郭紅燕/攝
春風源芒果基地由雲南春風源農業公司開發建設。這家保山市本土企業在潞江鎮芒旦村流轉土地5600畝用於種植芒果,同時在林下套種魔芋,帶動周邊農業產業從傳統的糧食作物轉型,發展芒果種植產業規模1.5萬多畝,形成了萬畝芒果產業集聚區。這個芒果基地平時有220名農民務工,農忙的時候會增加到800名左右。農民大多來自芒旦村及周邊村莊。「我們要把基地發展成為集科學種植、分選加工、平臺分銷為主的現代農業企業。」春風源農業公司總經理孫玉仙追求的企業發展願景如今成為現實,並正在進一步提質增效。春風源芒果基地已經被授予保山市現代農業莊園稱號。
「2019年11月,農業農村部認定我們江東村(火龍果)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可是以前,江東村是雲南省掛牌的重點貧困村,全村341戶中有立卡貧困戶207戶。保山市興邦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我村土地3000多畝建設火龍果基地以來,已經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興邦農業公司發揮資金、技術、品種、市場優勢,引進現代農業種植和管理。我村有40戶近200人在火龍果基地務工,每人每個月大約有2500元收入。2018年,我們村實現整體脫貧。」談到翻天覆地般的巨大變化,江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為十分感慨。
江東村農民在火龍果基地包裝火龍果。經濟日報記者 郭紅燕/攝
沒有對比就沒有幸福。江東村農民畢其福、陳國豔夫婦分別是火龍果基地的經理和主管,現在夫妻二人每月共有8000餘元的工資收入。他們說:「我們現在的收入是以前種地收入的3倍,就在家門口上班,還能照顧孩子和老人。這樣的日子才是我們農民的幸福生活。」
興邦農業公司是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入駐潞江鎮的浙江企業。董事長朱躍興說,公司在建設美麗鄉村、提高農民收入方面採取了許多辦法,如每年按每畝地付給農戶租金平均在650元,提高了農民從土地獲得的經濟收入;每年收購江東村所有農戶的農家肥3000噸,每噸支付300元左右;引領農戶在公司務工,每年支付每人工資3萬元左右;培養公司中層管理人員12人,每年支付工資在3.6萬元至6萬元;每年火龍果採收時節都招收200多人進行分揀包裝工作,支付他們工資大約2萬元至2.5萬元;江東村統籌20萬元入股興邦農業,每年固定分紅2萬元,壯大集體經濟。
不扒房,不毀田,不搞房地產;專果業,拓市場,空心荒廢村變咖啡農莊園。老石梯寨村78歲老人陳富連滿意地對保山山頂一號莊園公司執行董事王大勇說:「早知道你們不拆房子,我第一個就搬下山了。」這是農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解和褒獎。2019年11月,保山市批覆《高黎貢山?山頂一號咖啡莊園修建性詳細規劃》。該項目依託老石梯寨村400年來的格局與風貌,對65個院落因地制宜修繕,或重點保護結構品質較為完好的院落,或按原規制和風貌修繕及重建破損的院落。目前,一號咖啡莊園正在用幾十個院落及糧倉遺址建設老石梯寨村村史館、咖啡實驗室、茶馬古道和高黎貢山人文地理館、少年兒童自然教育空間、咖啡晾曬房和民居體驗區等。一號莊園公司將投資5000萬元,於2021年12月建成高黎貢山?山頂一號咖啡莊園。王大勇信心滿滿:「我們從深圳來老石梯寨村投資,要建設中國版『翡翠莊園』:量產優質的ARABICA精品咖啡;要打造我國咖啡原產地產學研基地:集聚代表性品種、景觀種植、全流程管理、量化數據;要建設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典範項目: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
遊客徜徉在新寨咖啡博物館,在參與咖啡加工、學習咖啡文化、了解咖啡旅遊、品鑑咖啡產品、享受咖啡餐飲和住宿服務的時候,或許才能夠更加真切地體驗新寨村(咖啡)這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的風範。新寨咖啡博物館由新寨村黨總支聯合有關企業投資247萬元改擴建老村委會而成,年接待遊客6000餘人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43萬元。村黨總支還牽頭成立「新寨教育基金」,形成「村集體經濟投入+愛心咖啡企業捐助+村民捐資」的模式,對困難學生給予資助,已累計發放教育基金52600元,幫助40名學子圓了大學夢。「孩子們是美麗鄉村的未來。美麗鄉村要培養孩子們成才。」 被廣大咖農親切稱為「咖啡書記」的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情懷滿滿地說。新寨村有四家咖啡專業合作社,農戶入社476戶,入社率95%。新寨村咖啡種植面積13600畝,佔全村總耕地面積的95%,產量4000噸,被譽為「中國咖啡第一村」。在2020年雲南咖啡十大品牌排行榜,「新寨」赫然名列其中。新寨咖啡公司是新寨村的合作夥伴,總經理謝顯文表示「要進一步把新寨品牌弘揚光大。」
潞江鎮街區新貌。經濟日報記者 郭紅燕/攝
企業駐村是美麗鄉村發展的基礎。潞江鎮有29個村,每個村分別有本土企業5家、產業合作社8家,有的村還招商引資了省外企業。企業入駐鄉村有許多優勢,如帶來初始資本投入、先進技術和經營模式,促進小農耕作轉變為規模化生產,對接市場並弘揚品牌等。春風源農業公司投資3000餘萬元建立了高效節水灌溉及水肥一體化系統,有效解決工程性缺水和傳統灌溉的短板,實現科學施肥灌溉全覆蓋;興邦農業公司與中國熱帶農業研究院、中國柑橘研究所及有關省農科院研發水果種苗,在芒旦村建設「興邦良種柑橘種苗繁育基地」,每年可以生產大約120萬株優質種苗,推廣到3萬餘畝種植。興邦農業公司出資300餘萬元架設10公裡的引水管道,解決了白巖村人畜飲水問題。有關公司建設的這些系統工程和科研基地,是農民個體無法企及或實施的。
農家工隊伍發展壯大是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潞江鎮有一個穩定的大約2000人的農家工群體。農家工有別於單純種地的農民和背井離鄉去城市打工的農民工。他們常年在駐村企業或合作社務工,有工資或打工現金收入,在家門口蝶變成為工人,照看家人和掙錢兩不誤,其樂融融。潞江農家工分季節性工人和公司管理層員工。季工每天可以領到酬勞80至200元不等,員工每月可以領工資1500至4000元不等。合作社主要吸納季工。如果每戶農民有一個農家工,形成半工半農的家庭人口結構,將進一步夯實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潞江鎮貧困人口發生率從2014年的4.13 %降至2019的0.4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12558元增長到2019年的17958元。「農家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是重要原因」。潞江鎮黨委書記陸柱偉總結說。
有關專家對潞江美麗鄉村建設進行考察和指導。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照新認為,要從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過渡,要實現自然過渡,從以「生產供給」為中心轉變為以「市場需求」為中心,以「產品銷售」為中心轉變為以「服務體驗」為中心,以「物質需求」為主擴大到「精神、文化」需求。農業農村部農業物聯網技術集成與應用重點實驗室主任徐珍玉表示,傳統農業正在向智慧農業過度,數字鄉村是美麗鄉村發展方向。採用物聯網傳感技術收集更多數據,用大數據指導生產,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實現綠色消費。
保山市副市長張雲怡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近年來,保山市堅持向「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現代農業方向發展,創造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一座保山」,重點發展石斛、茶葉、核桃、咖啡四大「拳頭」產品,推進「一縣一業」創建及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昌寧縣柯街鎮、灣甸鄉和隆陽區板橋鎮等先後獲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支持。保山市提出了三個「百億」目標,即到2035年末,咖啡、果蔬、旅遊產值預計分別達100億元以上,經濟總產值預計300億元以上。
今天,站在花果飄香、人喜業旺的潞江壩上,人們欣喜地看到,在怒山與高黎貢山之間的怒江大峽谷末端,在東西寬30多千米、南北長70多千米的土地上,潞江這座國家旅遊名鎮,在新時代美麗鄉村的發展中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漢族、傣族、僳僳族、德昂族、彝族、回族等多個兄弟姐妹民族團結奮進,用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美麗鄉村的畫卷,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農民有錢,農村變倩,農業發展,「三農難」正在轉變成為「三農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