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ourreader 讀一本書,走一段路,認識一群人. 悅的讀書,您的戶外書房
結識翁子光導演,源於幾年前看過他的《明媚時光》之後,在微博上的幾番交流。在他的長片處女作《明媚時光》裡,複雜微妙的父子、母子、夫妻和情侶關係,以及對人生終極意義的追問,就被展現得非常到位。而到了《踏血尋梅》這部電影裡,翁導對於人性和存在意義的刻畫,更顯純熟。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剛好讀了中山大學丁瑜老師關於珠三角地區小姐的社會學研究論著,而《踏血尋梅》描寫的,也正是一位從事性工作少女的悲劇故事。將書和電影裡的講述結合起來看,能品出很多不一樣的味道。
電影的女主人公王佳梅出身湖南農村,由於所在家庭的種種問題,來到香港之後,沒念完中學就宣告退學。農村出身、外地移民、低學歷,這些特徵中的每一點,都決定了剛剛成年的她,只能在香港的社會底層掙扎。可偏偏王佳梅正如《她身之欲》裡的那些主人公一樣,擁有一顆強烈希望成為都市主體的心。她希望成為模特,在T臺瀟灑走姿;她希望能買得起貴重的耳環,不再受到媽媽朋友索要耳環的羞辱;她還希望賺到更多的錢,來買電腦、遊戲機,並且貼補遠在湖南的父親家用。而這些願望,都跟佳梅自身較低的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融入香港,真正成為這個國際性大都市的主體,似乎只能從事性工作這一條路可以走。
然而,真正的都市主體化,絕不簡簡單單是一定的金錢收入就能夠換來的,它還包括一個穩定、有質量的朋友圈和社會關係網,以及自身的被尊重和認可。無奈的是,「援交少女」的工作,只能給佳梅帶來金錢收入,卻無法換來高質量的社會資本和自身的認同感。在眾多嫖客眼中,她要麼只是一個發洩慾望的工具,要麼就是打發無聊的對象,嫖客口中「女朋友」的稱呼僅僅只是一種逢場作戲,交易完成之後,佳梅還是孤身一人,無枝可依,除了那點金錢酬勞之外一無所有。
這或許也正是影片安排佳梅跟一個騎木馬的小姑娘對話鏡頭的用意。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小姑娘面前,佳梅或許還能找到些許溫情,雖然只是短暫一瞬。佳梅希望藉助「援交少女」的工作來實現自身之於香港的主體化,然而幾經周折下來,她發現這份工作帶來的,只能自身的進一步異化。這樣不可抑止的孤獨感,和對自身存在意義的質疑,或許正是她選擇讓丁子聰終結自己生命的原因,而之所以讓丁子聰來完成這一使命,多少還是因為丁子聰對自己還有一點真正的感情。
反觀丁子聰自身,儘管當時處在吸毒狀態,但他並非不清楚殺死王佳梅的嚴重後果。或許在經歷了童年母親慘死、成年後少有真正的朋友、喜歡的姑娘慕容又只是對他若即若離等種種事情之後,他對自身的存在意義同樣產生了深深的質疑,甚至多多少少會有薩特所言「他人即是地獄」的感覺。他儘管對佳梅有了好感,但由於佳梅的「援交少女」身份,他又非常害怕佳梅的親近只是一種虛情假意,害怕自己再次受到傷害,正如他事後對臧警官所說的那樣:「我不是厭惡女人,而是厭惡人」。正是在這樣的動機支配下,他選擇了順應佳梅的請求,終結其生命。也正是因為這種對他人的恐懼和厭惡,他才在佳梅死亡之後,又對其進行碎屍、肢解,甚至撕下其臉皮。
可能很多觀眾,對影片中反覆細緻地播放丁子聰碎屍的血腥暴力鏡頭,感到不適甚至恐懼,然而這種在審判和法庭現場閃回碎屍鏡頭的畫面,從影像表達的層面來說,其實無可厚非。藉助於丁子聰的講述和暴力鏡頭的交疊,一種關於「罪與罰」動機與根源的追問,在觀眾心中油然而生。這樣的講述方式,其實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經典小說如出一轍。而從翁導的處女作《明媚時光》中就可以看出,翁導非常喜歡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並且深受其影響。
永恆的孤獨感和對存在意義的追問,不只體現在王佳梅和丁子聰身上,在影片的另一主角臧警官身上,同樣有生動而豐富的展現。臧警官婚姻離異,有一個心愛的女兒,卻很少有機會相見。孑然一身的他,幾乎把全部心力都投入到探案工作上。他之所以不斷去調查丁子聰的犯案動機,一方面可能源自對於警察職守的忠誠,另一方面也是源自他對於人性的一種相信與堅守。在他看來,沒有積怨、沒有因吸毒完全喪失理智、沒有經濟糾紛,這種諸多動機的缺失,為什麼會造成犯案,實在是不得其解。他不相信天生的惡魔,不相信人可以沒有任何來由地殺死另一個人,因此他就像那個不斷推石上岸的西西弗斯那樣,頑固而執著地探究著丁子聰的犯案動機。他的孤獨與對善的堅守,同樣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部影片的成功,不只體現在上述對於人性和存在意義的深刻展現與追問上,影片的敘事結構同樣值得讚嘆。全片分為《尋梅》《孤獨的人》《踏血》《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這樣四個部分,每個章節裡,都不斷採用倒敘、插敘、閃回等多種手法,保持劇情的張力,在犯案的場景還原和動機浮出水面的時候,又通過佳梅房間上一串拼音字母的設置,保持著劇情的懸念與包袱,直到最後,字母指向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真相大白,而這樣的字句指向,又恰應了佳梅尋求主體化而不得的悲劇命運,跟影片主題形成呼應。全片渾然一體,各種影像敘事和展現方式,都在強化著導演關於人性與存在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其實在翁導的電影作品裡,有著一以貫之的延續。
為翁導在這部新作裡的成長與進步而欣喜,期待看到他更為出色的電影作品。
2016.8.21晚作於竹林齋
(本文配圖來源於豆瓣網電影頻道。)
本篇文章作者:江海一蓑翁。
轉自微信公眾號:蓑翁論書,
微信ID:wengonbooks。
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繫:9292659@qq.com
請關注並分享我們的公眾號請用手長按此二維碼三秒鐘
使用二維碼識別後關注我們
微信ID:ourreader
歡迎加微信9292659,以獲取悅的讀書更多信息
投稿、批評、建議、意見等各種摻和都請聯繫:9292659@qq.com
...如果今天的分享讓你有所收穫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微信號
...並推薦給身邊愛讀書的朋友
...讓我們一起用閱讀
...匯聚碎片時間
...點亮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