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活指南:放下偏見,才能看見真實的世界

2021-02-13 快讀慢活

之前,何炅早年和陳冠希的一段往事大火。

早年何炅做過一檔音樂節目,節目請來了當時最紅的歌手陳冠希,但這位當紅的偶像歌手,卻讓一向以脾氣好著稱的何炅對他有很大的意見。

因為在採訪的時候,陳冠希一直衝著何炅笑。

有時是神情有些不屑地笑,有時是低頭摸著鼻子偷笑,鼻子裡還會忍不住笑出聲音,並且沒完沒了地笑了一整期,這讓何炅覺得他十分的不禮貌。

出於主持人的基本素養,何炅沒有當場表露不滿的情緒,而是強忍著錄完了一整期節目。

節目結束後,何炅還是沒忍住,找到陳冠希說了這樣一番話:

「陳先生,您是很火,但是對我來講,你只是我今天的一個來賓,我尊重你,但我覺得你也要尊重我的工作。不管怎麼樣,你還是應該認真地聽人家講話,就算你跟我不熟,你一直在那邊笑也是不對的。」

陳冠希聽完之後告訴他,我今天一直笑是因為你一直管我叫「Eason」。

Eason是陳奕迅的英文名,而陳冠希的英文名其實是叫「Edison」。

何炅這才明白,原來問題還是出在了自己身上。

其實,我們如何去看待別人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比如說何炅在接觸陳冠希之前就擔心陳冠希不好相處,所以他看到陳冠希在笑的時候,就覺得他不尊重自己。

繼而印證自己之前的擔憂,陳冠希不好相處。

即使陳冠希沒有笑,而是一直不說話,很嚴肅,何炅也會印證自己的擔憂,覺得他很冷酷,不好相處。

如果何炅沒有對陳冠希說出那番話,沒有把誤會弄清,那麼他就會一直覺得他不好相處,然後陳冠希就真的變成了他設想中不好相處的人。


你看偏見就是如此可怕,其實不僅僅是何炅正在犯這樣的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畢淑敏曾經說過一個很精彩的故事:

當時她從西藏趕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渾身是土、看起來很可憐的人要搭車。

她想讓他上來,但是司機不肯,然後畢淑敏和他聊了一下,感覺他不像壞人,就讓他上來了。

她和司機坐前面,那個人坐後面,司機對畢淑敏說,他們車隊的一個老師傅,曾經被一個人殺死了。

那個人化裝成可憐人騙取了他的同情,上車之後殺死了他,搶了他的車,還把他甩在了沙漠上。

所以,從那之後他都堅決不搭任何陌生人了。

聽完這番話之後,畢淑敏再去看那個搭車的人,眼神完全變了,充滿了戒備。

她一直盯著那個人,看到那個人在靠近她的行李,似乎要偷她的東西。

為了不讓他得逞,於是她和司機商量加快了車速,顛簸的道路上,搭車的人在後車廂裡被撞來撞去,但他一直不肯離開她的提包。

眼看搭車人「賊心不死」,最後他們兩個決定給他來個急剎車。

果然,搭車人被甩了出去,狠狠撞在了車廂的前擋板上。

到站後,那個搭車人也到家了,他剛準備走,畢淑敏表示要他等一下,她要查一下提包裡有沒有少東西。

然而,她進了車廂才發現,他的行李被那個搭車人很好地綁在一起,行李沒有少一樣。

車開得那麼快,男人依舊在顛簸中幫她綁好了提包。

原來他不是賊,而是想要表達感激,用生命在幫她護住行李。

男人走的時候,她又覺得對方的背影高大起來。

一開始她覺得這個人很可憐,然後她看這個人的樣子都是可憐巴巴的,然後司機說了他可能是賊,然後她去看那個人的眼神又變了,最後誤會解清,她最後又覺得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人吶,一旦提前做了預設,認定他是一個好人或者壞人,其他細節通通都會佐證自己的觀點。

即使他不是這樣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偏見,讓誤會越來越深。

這就是心理預設的強大之處,你覺得自己的預言被實現,實際上只不過是你選擇性地把一部分事實解讀成自己想要的「真相」罷了。

還記得我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時候,認識一個女同事,她長得很漂亮。

長得漂亮的女孩就會面臨更多的流言蜚語,承擔更多的偏見,很多同事暗地裡都說她私生活混亂,因為他們看見每天都有不同的車來接她下班。

公司裡的同事大多對她敬而遠之,非常排斥她。

後來有一次我幫朋友轉賣車子,恰好被她看到了,推薦我們去了一家接收二手車的店面。

我這才知道,她男朋友做的就是買賣二手車的生意,之所以每天換著車去接她,是因為這裡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過來賣車。

可笑的是那些同事,他們首先對這個女孩有偏見,然後看到有不同的車來接她證實自己的偏見,最後完成了對一個女孩評價的閉環。

其實我和那個女孩有接觸過,她是一個很好的人,完全不是他們講的那樣。

這個女同事無端被人惡意揣測,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背負了好幾年的罵名,然而她其實什麼也沒做。

這個漫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仔細看這段對話,你就會覺得其實非常搞笑。

在這些人的心裡,已經自動把美國孩子歸類為更高級的那一類,所以不論他們怎麼做,教授都能找到理由誇獎他們。而中國孩子不管怎麼做,得到都是批判。

就像那句話一樣: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

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是人的心裡已經先做出了這種預設,才會在看到國外的月亮的時候,下意識覺得好像比中國的月亮「圓」了一點。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證實性偏差」:

就是你一旦相信一個事實,就會下意識地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選擇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並且排斥那些和你觀點相悖的現象,從而得出一個符合自己意願的事實或真相。

就好像當你在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哪怕對方對你施以援手,你都覺得他是在嘲諷你。

當你喜歡某個人的時候,眼裡也全是對方美好的一面。哪怕對方說了挖苦你的話,你也會下意識覺得對方應該是在鼓勵你。


因為大部分人所作出的判斷不是基於事實和證據,而是基於自己內心的情緒。

我們太容易基於片面信息、基於偏見,去評判一個人的品行,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支配, 可是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放下情緒,卸掉偏見,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更寬廣、更真實的世界。

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我們再來答一下。

假如要從以下四個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人類。你會選擇哪一位?先來看看他們的基本條件。

候選人A:篤信巫醫和佔卜,偷偷養了兩個情婦,嗜好吸菸喝酒。

候選人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讀大學時因吸食鴉片差點被開除,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煙不離手。

候選人C:曾是國家戰鬥英雄,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不談女色,只偶然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酷愛讀書,懂藝術,有專著出版。

候選人D:相貌英武,年輕時積極投身革命,曾參與刺殺清政府要員,其「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激勵了許多有志青年。

單看這些個人信息, 你是不是要決定選誰了呢?

別著急,我們來公布答案。

候選人A,是美國總統羅斯福。

候選人B,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候選人C,是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候選人D,是臭名昭著的賣國者汪精衛。

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否會令你感到意外?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要告訴你,我們可以先減少一些偏見,畢竟很多東西是很複雜的,在黑與白之間還有很長的光譜。

先入為主是個很強大的東西,當一個人腦子裡已經被預先植入一些概念時,你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因為你有了自己的思維定式。

這個錯誤在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

看到紋了花臂的大漢,就自動代入對方兇狠的樣子,繼而斷定他是個不太友善的人。

看到穿著洋裝的女孩,就自動腦補對方去強裝可愛的場景,繼而斷定她是個心理幼稚的姑娘。

看到形容憔悴的路人,就自動猜測對方遊手好閒的生活,繼而斷定他是個不思進取的人。

可是眼睛有時也會蒙蔽我們, 紋花臂的大漢,可能只是從事了紋身相關的職業;穿著洋裝的女孩,可能只是出於喜歡洛麗塔的風格;形容憔悴的路人,可能只是熬了一晚上才剛剛下班。

如果我們體驗過被人誤解的感覺,那麼一定知道這是個什麼滋味,偏見有時會比利劍傷人更深。

我常常會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的偏見?說到底還是在某些人的眼裡,那些偏見,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全世界。

這些年有一個流行詞叫「選擇性失明」,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選擇性地忽略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的那樣:很多人以為他們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見。


人人都不喜歡偏見,可人人都會有偏見。

而避開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事情未明之前,選擇閉口不言,不要輕易下決斷。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但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哪一面。

文字  by  桌子

編輯  by  藝琳

圖片  by  網絡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現已溫情上市!。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之前,何炅早年和陳冠希的一段往事大火。

早年何炅做過一檔音樂節目,節目請來了當時最紅的歌手陳冠希,但這位當紅的偶像歌手,卻讓一向以脾氣好著稱的何炅對他有很大的意見。

因為在採訪的時候,陳冠希一直衝著何炅笑。

有時是神情有些不屑地笑,有時是低頭摸著鼻子偷笑,鼻子裡還會忍不住笑出聲音,並且沒完沒了地笑了一整期,這讓何炅覺得他十分的不禮貌。

出於主持人的基本素養,何炅沒有當場表露不滿的情緒,而是強忍著錄完了一整期節目。

節目結束後,何炅還是沒忍住,找到陳冠希說了這樣一番話:

「陳先生,您是很火,但是對我來講,你只是我今天的一個來賓,我尊重你,但我覺得你也要尊重我的工作。不管怎麼樣,你還是應該認真地聽人家講話,就算你跟我不熟,你一直在那邊笑也是不對的。」

陳冠希聽完之後告訴他,我今天一直笑是因為你一直管我叫「Eason」。

Eason是陳奕迅的英文名,而陳冠希的英文名其實是叫「Edison」。

何炅這才明白,原來問題還是出在了自己身上。

其實,我們如何去看待別人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比如說何炅在接觸陳冠希之前就擔心陳冠希不好相處,所以他看到陳冠希在笑的時候,就覺得他不尊重自己。

繼而印證自己之前的擔憂,陳冠希不好相處。

即使陳冠希沒有笑,而是一直不說話,很嚴肅,何炅也會印證自己的擔憂,覺得他很冷酷,不好相處。

如果何炅沒有對陳冠希說出那番話,沒有把誤會弄清,那麼他就會一直覺得他不好相處,然後陳冠希就真的變成了他設想中不好相處的人。

你看偏見就是如此可怕,其實不僅僅是何炅正在犯這樣的錯誤,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

畢淑敏曾經說過一個很精彩的故事:

當時她從西藏趕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渾身是土、看起來很可憐的人要搭車。

她想讓他上來,但是司機不肯,然後畢淑敏和他聊了一下,感覺他不像壞人,就讓他上來了。

她和司機坐前面,那個人坐後面,司機對畢淑敏說,他們車隊的一個老師傅,曾經被一個人殺死了。

那個人化裝成可憐人騙取了他的同情,上車之後殺死了他,搶了他的車,還把他甩在了沙漠上。

所以,從那之後他都堅決不搭任何陌生人了。

聽完這番話之後,畢淑敏再去看那個搭車的人,眼神完全變了,充滿了戒備。

她一直盯著那個人,看到那個人在靠近她的行李,似乎要偷她的東西。

為了不讓他得逞,於是她和司機商量加快了車速,顛簸的道路上,搭車的人在後車廂裡被撞來撞去,但他一直不肯離開她的提包。

眼看搭車人「賊心不死」,最後他們兩個決定給他來個急剎車。

果然,搭車人被甩了出去,狠狠撞在了車廂的前擋板上。

到站後,那個搭車人也到家了,他剛準備走,畢淑敏表示要他等一下,她要查一下提包裡有沒有少東西。

然而,她進了車廂才發現,他的行李被那個搭車人很好地綁在一起,行李沒有少一樣。

車開得那麼快,男人依舊在顛簸中幫她綁好了提包。

原來他不是賊,而是想要表達感激,用生命在幫她護住行李。

男人走的時候,她又覺得對方的背影高大起來。

一開始她覺得這個人很可憐,然後她看這個人的樣子都是可憐巴巴的,然後司機說了他可能是賊,然後她去看那個人的眼神又變了,最後誤會解清,她最後又覺得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我們人吶,一旦提前做了預設,認定他是一個好人或者壞人,其他細節通通都會佐證自己的觀點。

即使他不是這樣的人,也會因為我們的偏見,讓誤會越來越深。

這就是心理預設的強大之處,你覺得自己的預言被實現,實際上只不過是你選擇性地把一部分事實解讀成自己想要的「真相」罷了。

還記得我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時候,認識一個女同事,她長得很漂亮。

長得漂亮的女孩就會面臨更多的流言蜚語,承擔更多的偏見,很多同事暗地裡都說她私生活混亂,因為他們看見每天都有不同的車來接她下班。

公司裡的同事大多對她敬而遠之,非常排斥她。

後來有一次我幫朋友轉賣車子,恰好被她看到了,推薦我們去了一家接收二手車的店面。

我這才知道,她男朋友做的就是買賣二手車的生意,之所以每天換著車去接她,是因為這裡每天都有不同的人過來賣車。

可笑的是那些同事,他們首先對這個女孩有偏見,然後看到有不同的車來接她證實自己的偏見,最後完成了對一個女孩評價的閉環。

其實我和那個女孩有接觸過,她是一個很好的人,完全不是他們講的那樣。

這個女同事無端被人惡意揣測,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背負了好幾年的罵名,然而她其實什麼也沒做。

這個漫畫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仔細看這段對話,你就會覺得其實非常搞笑。

在這些人的心裡,已經自動把美國孩子歸類為更高級的那一類,所以不論他們怎麼做,教授都能找到理由誇獎他們。而中國孩子不管怎麼做,得到都是批判。

就像那句話一樣:外國的月亮都比較圓。

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不過是人的心裡已經先做出了這種預設,才會在看到國外的月亮的時候,下意識覺得好像比中國的月亮「圓」了一點。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叫做「證實性偏差」:

就是你一旦相信一個事實,就會下意識地去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選擇性地注意和收集信息,並且排斥那些和你觀點相悖的現象,從而得出一個符合自己意願的事實或真相。

就好像當你在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你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好的一面。哪怕對方對你施以援手,你都覺得他是在嘲諷你。

當你喜歡某個人的時候,眼裡也全是對方美好的一面。哪怕對方說了挖苦你的話,你也會下意識覺得對方應該是在鼓勵你。

因為大部分人所作出的判斷不是基於事實和證據,而是基於自己內心的情緒。

我們太容易基於片面信息、基於偏見,去評判一個人的品行,被自己的固有印象支配, 可是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放下情緒,卸掉偏見,或許可以看到一個更寬廣、更真實的世界。

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我們再來答一下。

假如要從以下四個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人類。你會選擇哪一位?先來看看他們的基本條件。

候選人A:篤信巫醫和佔卜,偷偷養了兩個情婦,嗜好吸菸喝酒。

候選人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讀大學時因吸食鴉片差點被開除,每晚都要喝許多白蘭地,煙不離手。

候選人C:曾是國家戰鬥英雄,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不談女色,只偶然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酷愛讀書,懂藝術,有專著出版。

候選人D:相貌英武,年輕時積極投身革命,曾參與刺殺清政府要員,其「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名句激勵了許多有志青年。

單看這些個人信息, 你是不是要決定選誰了呢?

別著急,我們來公布答案。

候選人A,是美國總統羅斯福。

候選人B,是英國首相邱吉爾。

候選人C,是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候選人D,是臭名昭著的賣國者汪精衛。

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否會令你感到意外?

舉這個例子只是想要告訴你,我們可以先減少一些偏見,畢竟很多東西是很複雜的,在黑與白之間還有很長的光譜。

先入為主是個很強大的東西,當一個人腦子裡已經被預先植入一些概念時,你就很難做出客觀的判斷,因為你有了自己的思維定式。

這個錯誤在生活中也經常可以見到:

看到紋了花臂的大漢,就自動代入對方兇狠的樣子,繼而斷定他是個不太友善的人.

 

看到穿著洋裝的女孩,就自動腦補對方去強裝可愛的場景,繼而斷定她是個心理幼稚的姑娘。

 

看到形容憔悴的路人,就自動猜測對方遊手好閒的生活,繼而斷定他是個不思進取的人。

可是眼睛有時也會蒙蔽我們, 紋花臂的大漢,可能只是從事了紋身相關的職業;穿著洋裝的女孩,可能只是出於喜歡洛麗塔的風格;形容憔悴的路人,可能只是熬了一晚上才剛剛下班。

如果我們體驗過被人誤解的感覺,那麼一定知道這是個什麼滋味,偏見有時會比利劍傷人更深。

我常常會想,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會有那麼多的偏見?說到底還是在某些人的眼裡,那些偏見,就是他所能看到的全世界。

這些年有一個流行詞叫「選擇性失明」,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選擇性地忽略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的那樣:很多人以為他們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見。

人人都不喜歡偏見,可人人都會有偏見。

而避開偏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事情未明之前,選擇閉口不言,不要輕易下決斷。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們每個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但重要的是,我們選擇了哪一面。

文字  by  桌子

編輯  by  藝琳

圖片  by  網絡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著有暢銷書《你只是假裝很努力》,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現已溫情上市!。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相關焦點

  • 讀柴靜的《看見》看見他人,而非淪為無知與偏見的附庸
    然而就如同我們看見的總是他人,要通過鏡子才能看見自己一樣,忽略他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必須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看見》這本書,便是柴靜通過她所看見的形形色色的人與事,向我們呈現了她看到的社會。黑與白,喜與悲,抑或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介於喜與悲之間的」無」。「一個國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
  • 何炅和papi醬都「翻車」:偏見到底多可怕?
    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看見自己想看見的世界,而這個世界正是自己內心的世界。大多數人心目當中都對某個人、某件事有屬於自己的認知,一旦這種認知逐漸固定下來,就很難再改變。學會放下自己的偏見,我們才能看到全部的人生真相,不會一葉障目,從而失去客觀判斷的能力。
  • 何炅談論陳冠希:我太丟臉了,人應該放下偏見,才能看清世界
    何炅一直在娛樂圈中備受尊敬,對於他來說,基本沒有任何關於品質上的負面新聞,前不久在大熱綜藝《嚮往的生活》中,何炅首次談到和藝人陳冠希的淵源,何炅的一番話讓在場的很多人都沉默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或許你對一個人的態度僅僅是出自於自己的偏見,偏見是如此可怕,我們任何一個人也許都會範這樣的錯誤。這些年有一個流行詞叫做「選擇性失明」,就是說一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選擇性的忽略那些和自己觀點相反的信息。 就像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說的:很多人以為他們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新排列自己的偏見。
  • 翻譯社之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
    為大家推薦的是世界名著《傲慢與偏見》。該書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等,道壹翻譯解讀。她在十三四歲就開始寫東西,顯示了她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奧斯汀終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勢力強大的鄉村,加之家境殷實,所以生活圈子很小。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於普通鄉紳的女兒戀愛結婚的故事當中,而她的作品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勢力的觀點。作品主要通過淑女紳士們的社會交際,日常對話來反映家庭和社會的道德標準。《傲慢與偏見》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千金的求愛之旅。
  • 社交偏見真可怕
    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偏見是指根據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象。 梁文道說: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充滿偏見的時代。現代社會信息爆炸,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更容易獲得豐富全面的信息,會降低社交偏見的發生概率。但實際上,社交偏見依然牢固。尤其是在網絡上,網友們更容易形成信息「孤島」。
  • 學生考試第一名,被老師質疑作弊,我們每個人應該放下自己的偏見
    一個13歲的生命就此在這個世界上消失,留下的父母和親人無盡的傷痛,或許她的未來會很美好。可能到了18歲考入了一所大學,20歲遇見了自己喜歡的男孩,然後畢業結婚生子……又或許不是這樣的,會是另一種生活,但是這一切都隨著孩子落水溺亡結束了。消息一報導後,很多人都對老師的做法非常不滿,指責老師的不應該懷疑學生,導致學生心理受到傷害。
  • 《天道》:只有放下勝負之心,才能看見神之一手,亦是覺悟天道
    「只有放下勝負之心,才能看見神之一手」如是觀照。神之一手,無處不在,無處不顯,只因心中只裝著勝負,所以神之一手,便只會視而不見。太奧妙了。便在看破,放下。只要心有執念,便不能覺悟《天道》。法之妙用,非思維之所能窮究的。
  • 《傲慢與偏見》預告:這部作品,為何被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每個人都是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用盡心思都很難窺得真實,是什麼力量,能讓你只用一眼,就堅定了愛的立場呢?或許,愛和人生,就是在堅定和猶疑裡,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下一周,365讀書微信公眾號將和您共讀英國作家簡·奧斯汀的著作《傲慢與偏見》。我喜歡看英國電影,其中一個緣由是影片裡呈現出來的田園風光。
  • 書籍:《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英國女小說家,父親是學問淵博的牧師,母親出身於富裕的家庭,優良的家庭條件和讀書環境培養了她的寫作興趣和在語言表達方面的才能,使得她在十三四歲時就開始了寫作。主要作品有《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曼斯菲爾德莊園》、《愛瑪》和《勸導》等。
  • 整理6本男女主相愛相殺文,放下傲慢與偏見,攜手站上人生頂峰!
    很久很久以後姬玉說——「我馬不停蹄地奔赴一場準備好的玉石俱焚,沿路諸景皆為業火而我為鬼魅,可我偏生看見了她。她並沒有攔我於半途,她只是望著我,帶著熾熱心跳聲與我擦肩而過。我卻舍了結局棄了馬重為人,調轉方向踩過業火去追她,說我陪你一起走。」<閱讀指南>佛系冷靜亡國公主*病嬌復仇第一說客,史上最冷靜公主和她的黑化白月光。
  • 讀《道德經》:誠實才能看見真實
    世界上很多事物如同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最初的樣子,之後一旦漫不經心,很快就會破敗不堪;管理一棟房子、一個工廠也是這樣。這倒符合「熵增」定律:萬物都從有序走向無序;人亦如此,一旦出生就走向死亡。嬰兒剛出生時混身通紅,這是人最初的樣子,也是最好的樣子。這時屬於「出廠模式」,所有配置都是原裝,肉體和精神是全新、潔淨的,沒有任何損耗。
  • 這樣走,才能看見真世界——作家上官亂專訪
    基於此,她成為了一個前媒體人,自由寫作者,《這樣走,才能看見真臺灣》的作者。就如同她的新書《這樣走,才能看見真臺灣》的誕生一樣,她在臺灣旅行一個月時間,出發前收集、整理、閱讀臺灣的資料用了將近整整一年時間,作品一出版,就讓讀者對臺灣有了新鮮生動的認識。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有句話說,人之所以尊崇記憶,因為記憶從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
  • 蒼井空曬娃網友卻冷嘲熱諷 希望網友能對她放下偏見
    蒼井空曬娃網友卻冷嘲熱諷 希望網友能對她放下偏見時間:2020-11-20 13:03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蒼井空曬娃網友卻冷嘲熱諷 希望網友能對她放下偏見 近日,蒼井空曬出了兒子玩耍的照片,並附文是我兒子,沒想到卻有些網友在評論區冷嘲熱諷。
  • 《傲慢與偏見》:從人性、愛情和生活狀態解讀作品的藝術價值
    可是,因為根植在達西心中的階級觀念和伊莉莎白對他的偏見,讓兩人的感情走了很多彎路,但愛的力量促使他們各自為對方做出了許多改變,經歷了很多波折之後,兩人終於走到一起,成就了一段美麗的愛情佳話。小說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筆觸,精煉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向讀者鋪展開了一幅英國上層社會人物與中等收入家庭成員的生活畫卷,以及他們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追求。
  • 學會放下,才能風輕雲淡
    人生,得意時要學會放下。沒有人能站在成功的頂端一輩子,放下驕傲,放下虛榮,才能收穫平和的人生。 執著時,要學會放下。執著於一件事,並不是壞事,但執著到了不顧一切時,就要學會放下。要靜下心來尋思,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執著的意義是什麼。學會在執著的時候放下,才能收穫從容的人生。 得不到時,也要學會放下。明知前路不通,還不管不顧地往前衝,是對時間的浪費。
  • 張嘉益:放下自己,才能進入角色
    《裝臺》贏得好口碑  張嘉益:放下自己,才能進入角色  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  由李少飛執導,張嘉益、閆妮領銜主演的電視劇《裝臺》正在央視一套熱播。「有時候說藝術高於生活,但在這部戲上,我們要重新進入生活,融入生活情境當中去觀察生活,這樣才能夠與更多普通人產生情感共鳴。」張嘉益說。  城中村體驗生活,走進「裝臺」人生  裝臺,即舞臺搭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就叫「裝臺人」。電視劇《裝臺》就展現了一群最平凡普通、靠手藝吃飯的裝臺人的真實生活。
  • 怎樣,才能放下一個人
    很多人都曾經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如何才能徹底的放下一個人?你是否在為了放下一個人做過這樣的事,你將他的聯繫方式刪除,你告訴自己受過的傷,你克制住自己想質問的心情,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裡,你過得並不快樂。真正想要放下一個人真的很難,因為畢竟真實地去愛過,而在一段感情走到盡頭的時候,心裡也總是有很多的不甘心,越想要放下,卻又事與願違,過去的美好總是時不時在腦海中出現,但是,沒有關係,總有一天,你能夠心平氣和地釋懷。所以,放下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其實是不用勉強自己,讓時間去治癒那些傷痛,最後坦然接受離別。
  • 《綠皮書》:一段動人的友誼,一次關於偏見和歧視的探討
    在出發前,樂團經理給了託尼·利普一本綠色的小冊子作為出行指南。01 綠色小冊子的由來這本綠色的小冊子,嚴格說來,並不僅僅是一本出行指南,更是一本黑人保命手冊。上面標註了美國各個城市可供黑人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等場所,以幫助黑人規避旅行時的風險和麻煩,避免黑人誤闖入他們不該去的地方而被打死。
  • 張嘉益:放下自己,才能進入角色
    「有時候說藝術高於生活,但在這部戲上,我們要重新進入生活,融入生活情境當中去觀察生活,這樣才能夠與更多普通人產生情感共鳴。」張嘉益說。城中村體驗生活,走進「裝臺」人生裝臺,即舞臺搭建,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就叫「裝臺人」。電視劇《裝臺》就展現了一群最平凡普通、靠手藝吃飯的裝臺人的真實生活。
  • 怎樣讀書思考,才能避免重新整理偏見?
    」認為,這是他們先入為主的偏見和或可能在某個地方看一篇文章痛批貼了看抖音的人云雲的標籤,以自己不與這些被批評的人為伍,自動遠離這款妖魔化的產品。還有一些帳號分享反欺詐案例,還有一些帳號分享你的隱私如何洩露,還有一些帳號分享國外生活和國內的差異,他們的實踐經驗無私奉獻給你,這可能是價值體現。話說回來,我們人的偏見是與生俱來的,人一出生時周遭環境,自己能接觸到的鄰居和玩伴們,他們眼界決定你的認知程度。如果你不讀書只能是這樣,可如果你讀書,沒有一個開放開明的底層思維模式,去看書讀書,一個勁兒地選擇那些助長你偏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