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臍部護理是非必要的,處理不好會引發嚴重後果。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當了母親的都知道,臍帶是連接母體和胎兒的樞紐,當孩子脫離母體,臍帶剪斷結紮,這才代表嬰兒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上。
而肚臍正是臍帶結紮的末端,也是大部分孩子身上第一個開放的創口。
在過去醫療不發達的年代,很多孩子因為出生後期待處理不當,肚臍很容易發生各種感染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
隨著醫學的發展與進步,分娩也變得越來越安全了,臍帶的處理也更規範,因此而感染的孩子也越來越少,但是作為普通的家長,在這方面的知識和認知依然不足。
臍部護理依然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父母應該如何護理孩子的肚臍?
預防感染的主要方式:注意臍部清潔並保持乾燥
新生兒肚臍最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感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紅腫、滲水或者一觸摸孩子會因為疼痛而哭鬧。因為肚臍是結紮後的創口所在,因而最容易被感染。
孩子在出生之後的20天之內,雖然臍帶被結紮了,但其內部的管腔狀結構還在,這也給細菌的侵入創造了便利的條件,輕則感染導致發炎,重則會引發各種疾病,嚴重的會危及性命。
為了減少孩子感染的風險,一是要確保醫生進行規範的臍部結紮,這一點在正規的醫院都能得到保證,二是需要加強臍部護理,這是父母非常需要注意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結紮的殘端因為失去血液會逐漸變乾枯,最後脫落,孩子基本也就沒有什麼風險了,但在臍殘端脫落之前,也是最危險的階段,這個時候保持臍部清潔個乾燥非常重要。
清潔臍部既可以保證阻斷細菌的沾染或侵入,另一方面保持乾燥又能確保減少細菌的繁殖,同時還能加快殘端的脫落速度。
根據世衛組織WTO推薦的準則,清潔臍部保持乾燥要注意以下幾點:
別讓臍部沾水,用擦身體的方式代替洗澡;包尿片不要把肚臍包進去,避免臍部因為尿液浸溼而感染;消毒準則按照細菌感染風險更高的發展中國家標準為宜。國際權威醫療雜誌《柳葉刀》的一篇文章分析曾得出結論,在尼泊爾,相比使用普通的肥皂和清水來給臍部消毒,使用當地更嚴格的消毒洗劑清理臍部孩子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會更低。
雖然避免孩子臍部出現感染的重點在於預防,可一旦發現孩子臍部出現感染的跡象,也不能忽略,要及時就醫處理。
臍部出現血跡
除了最危險的臍部感染之外,臍部出血也是偶爾會出現的情況,造成臍部出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衣物或者尿布的摩擦到臍部殘端所致。
其餘的原因還有結紮不緊、血凝功能異常或者是感染的前兆,有時殘端快脫落時也會出現少量血跡。
如果出血不多,家長可以用紗布輕壓肚臍幫助止血,如果無法止血,及時送醫治療。
臍部殘端脫落的處理
大部分孩子的殘端會在出生後1-2周內逐步脫落。有的也會時間更長一些,但如果超過了2個月還沒脫落。那麼無論情況如何,家長都要帶娃去醫院檢查一下問題出在哪。
殘端脫落之後,有的孩子臍窩處會出現一個小的創面,之後還需要10多天才能癒合,在徹底癒合之前,也可能會出現少量的液體分泌物,需要家長及時清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創面處出現一些顆粒狀的紅色肉芽,別猶豫,及時就醫的就對了。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孩子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出現膿性分泌物、出現糞水或者氣體、出現清亮的液體、出現臍茸等等。這些情況無一例外都需要就醫治療,有的可能還需要手術。
小貼士:關於肚臍的認知誤區
此外,在民間還有兩種關於肚臍的誤區認知。家長要注意別被忽悠了。
1)肚子咕咕叫是肚臍進風了?
有些地區會有這種說法,當孩子肚子咕咕叫的時候,認為是肚臍漏風了,需要採取針扎等措施來「治療」。這完全是沒有科學道理。
這種所謂的「咕咕叫」其實正常的腸鳴音,是孩子腸子中氣體和液體流動發出的聲音,根本不是什麼肚臍漏風。
2)肚臍不能清洗容易生病?
這個想必是很多地區都存在的一種誤讀,肚臍是人體比較脆弱的部位,確實不適宜用手去摳或者勤觸摸。
但事實上,肚臍是完整的也是安全的,日常清洗護理是沒問題的,相反,如果嘗試按不清洗反而會因為汙垢殘留容易誘發臍部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