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漢高祖劉邦一曲《大風歌》,唱出了徐州人的壯志豪情、博大胸襟。北宋年間,主政徐州的蘇軾寫下「使歲得中熟,則民猶小康」之願。在漫長歲月裡,徐州屢遭災害、戰亂頻仍,人民飽受苦難,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渴望愈加深切。時光流轉,大風再起。淮海戰役吹響了解放全中國的號角,徐州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新中國成立後,徐州憑藉千裡煤海建設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為國家發展貢獻巨大;改革開放的東風喚醒了這片土地的千年小康夢想,徐州人敢為人先、搶抓機遇,經濟社會變化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水平快速躍升;進入新時代,徐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建設「強富美高」新徐州的徵途上昂揚闊步,確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徐州時強調,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徐州卸下老工業基地「包袱」,全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區域樣板,實現脫胎換骨的歷史性巨變,撕掉「百年煤城」舊標籤,展現「強富美高」新風貌。
產業層次從低到高。圍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錨定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主攻方向,著力推動產業發展邁上中高端。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51.35億元,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27位。三次產業佔比為9.5∶40.4∶50.1,實現了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到40.1%和40.6%,新舊動能轉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城市功能從弱到強。過去的徐州,城區基本都是工礦區、棚戶區,基礎設施落後、城市功能薄弱、整體面貌較差。近年來,徐州對標國內一流城市提升發展標杆,優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淮海國際陸港建設全面提速,聚焦產業、交通、生態環保和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深化區域協同發展,在淮海經濟區的龍頭作用進一步強化,城市發展能力動力活力顯著增強,規劃中的「定位」正在加快變成實際的「地位」。
區域環境從灰到綠。大力實施顯山露水、退漁還湖、敞園改造、精品園林、還綠於民等生態工程,雲龍湖、大龍湖、金龍湖、潘安湖、九裡湖綠水悠悠、碧波蕩漾,如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山巒峻岭之間。今天的徐州,呈現出北方城市少有的山水園林風光,彰顯出「南秀北雄、楚韻漢風」的獨特氣質,城市形象不遜江南,被評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成功摘得「聯合國人居獎」。
人民生活從貧到富。2019年,徐州完成了佔江蘇全省四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口和經濟薄弱村的脫貧任務,扶貧開發綜合考核連續兩年全省第一。按照人均收入不低於6000元的江蘇省級脫貧標準,徐州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瞄準「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的目標,民生福祉水平有序提升,人民共建共享幸福溫暖「大家庭」。
文明程度節節攀升。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既追求物質上的富裕,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打造大漢文化、運河文化、鄉村文化三大名片,加快建設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遊目的地,進一步推廣「馬莊經驗」,全面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素質和農民精神風貌,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先進位造挺起脊梁。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時強調,中國這麼大,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能走單一發展、脫實向虛的路子。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製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徐州堅持調高調輕調優調強思路,著力構建「6+6」先進位造業體系和「333」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建設以工程機械為重點的世界級裝備製造中心和以光伏為重點的世界級新能源產業基地。
新興產業加速壯大,「四新經濟」方興未艾。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新經濟」,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19年,徐州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9%,佔全市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38%,四大戰略性新興主導產業發展真正立起了「四梁八柱」,其中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是10年前的18倍。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網際網路經濟,電商產業帶動一方農村富起來,誕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的「徐州地標」、譽滿海內外的產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快速聚集,區域高地加快隆起。牢牢把握服務業項目、集聚區、企業「三大抓手」,統籌推進囊括三大生產性服務業、三大生活性服務業、三大新興服務業的「333」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建設。堅持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規模化並舉,創新樓宇招商,猛攻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等重點領域招商引資。2019年,全市服務業佔GDP比重首次過半,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行業部門。
搶抓「一帶一路」機遇,開放型經濟乘風遠航。把做大做強樞紐經濟作為重點任務,加快建設淮海國際陸港,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內陸型國際中轉樞紐港,構建集聚高端要素的「強磁場」。加快聯通全國、融入全球,著眼「一港多點」,將陸路港、內河港、保稅港、航空港等進行整體規劃。著力完善鐵、公、水、空、管多式聯運體系,提升貨運中轉和集疏能力。如今的徐州,國際班列滿載著大宗貨物發往中亞和歐洲,來自各國的化妝品、紅酒等商品依託跨境電商走進千家萬戶。
徐州素有「百年煤城」的稱號,今天卻是「一城青山繞,半城湖水俏」,青山綠水相互映照。「不要汙染的GDP」,已經成為徐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相繼打響大氣環境治理、柴油貨車和船舶汙染治理、水源地保護等汙染防治攻堅標誌性戰役,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對於環保不達標企業,生態環境部門不是一關了之,而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一企一檔」臺帳,加大重點行業優化整合力度。
為把「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資源,徐州全面有序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打造一批有影響、老百姓交口稱讚的生態修復項目。對25萬多畝採煤塌陷地進行分類改造,使塌陷地變成各類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區,為城市新添大小上百個湖泊、溼地和景觀區。賈汪的潘安湖溼地公園,曾是傷痕累累的採煤塌陷地,經過生態修復,變身為一座集生態溼地、人文景觀、遊憩、科普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將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生態環境修復結合起來,通過生態綠化、巖壁造景、歷史遺存保護等手法,進行山體治理和景觀提升,將一座座滿目瘡痍的山體變為風景優美的宕口公園。
徐州全面梳理挖掘大運河徐州段歷史文化資源,積極探索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方式方法,精心打造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黃河故道在徐州境內總長234公裡,沿線區域生態退化、土地貧瘠。通過全面實施黃河故道綜合開發,如今的黃河故道區域變了模樣,成為風光旖旎、產業帶動突出的「綠色經濟生態走廊」。
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引領徐州文明實踐步入新高度、新境界。
徐州市賈汪區,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探索出「5453」工作模式(即整合五大平臺、建設四支隊伍、堅持雙五標準、完善三項機制),在實踐探索中趟出了路子、攢足了經驗、打響了品牌。遠近聞名的馬莊村,從當年的貧窮落後到開礦起家,從關停小煤礦到轉型發展生態文旅產業,每一次大變化背後都是精神的力量、文明的指引。
徐州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孕育誕生的「淮海戰役精神」具有豐富營養、永恆價值。近年來,徐州以本土紅色革命故事為題材的地方戲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紅色文藝創作「好戲連臺」,用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和傳播了「淮海戰役精神」等重大革命題材的內涵和價值。這些紅色文化作品,充滿著信念的力量、奮進的力量、鬥爭的力量,激勵鞭策幹部群眾奮發有為、奮勇開拓。
徐州全面挖掘、開發漢文化資源,展露「大手筆」,揮毫「大文章」,全力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遊目的地,讓兩漢文化走出徐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傳承和推廣漢文化,徐州重點圍繞「四個一」項目發力。即:一件衣,漢服;一部劇,《漢風飛揚》;一首歌,《難忘徐州》;一個品牌,「國潮漢風」。在漢風勁吹之下,漢文化元素不斷融入徐州百姓生活。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徐州高起點實施鄉村振興行動,高標準推進老城棚戶區改造、農民住房改善,闖出城鄉協同發展與治理新路子,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共同過上高品質生活。
把棚戶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來抓,通過優化體制建設、合理資源配置、規範徵遷程序等措施,探索並破解了棚改區改造所面臨的資金、安置等一系列難題,創造了棚戶區改造的「徐州模式」,有力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按照「四化同步」要求,把農村住房條件改善與配套建設、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和社區治理統籌推進,改善鄉村面貌,開啟新鄉土時代。睢寧縣姚集鎮高黨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落後村,如今已變成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現代化農民集中居住區。截至2020年6月,徐州累計改善農房32000多戶,一批極具特色的農房改善示範帶已然形成。
創新社會治理,建設幸福「大家庭」。創新構建以黨建為統領、德治為先導、自治為基礎、法治為保障的「四位一體」社會治理體系,持續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銅山區棠張鎮創新「黨員中心戶」制度,精準「把脈」鄉村治理,探索智慧治理新模式,堅持「把黨員中心戶建立在網格上」。雲龍區每棟樓成立一個理事會,實現獨立的樓棟自治。一個樓棟的事由住戶商量著辦,人數少了,效率高了。邳州開展公共空間治理,把「公共」屬性作為出發點,以公共空間治理「小切口」做好基層治理「大文章」,喚醒「公」的意識,匯聚「共」的力量,取得「治」的效果。
新時代的「大風歌」鏗鏘激昂,徐州未來的光明前景值得期待。「一往無前,決戰決勝」的淮海戰役精神,必將持續釋放出巨大的力量。實踐充分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確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優勢,必須矢志不移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正確方向堅定前行。
堅信思想的力量,必須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徐州取得巨大發展成績,根本就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引,在於新發展理念對實踐的巨大引領作用。正是因為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摒棄陳舊落後的發展理念,才凝聚起以轉型促振興、促跨越的高度共識,形成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這啟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切實用新思想來解放思想、統一思想,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信人民的力量,必須心繫百姓、提升境界。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根本上是為了人民,也時刻依靠人民。從產業轉型升級到生態環境修復,從改善農民住房到治理公共空間,無不是站穩群眾立場、滿懷人民情懷的實際行動,也正是因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徐州才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事。實踐證明,以百姓心為心才是大情懷、高境界,必須把順應百姓期盼作為做決策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信奮進的力量,必須創新不止、破浪前行。精神狀態決定發展狀態,奮鬥腳步決定前進步伐。徐州人敢闖敢幹、勇於突圍,跳出徐州看徐州、站在「雲端」看徐州,才成功打破思維定勢、破除思想堅冰,科學回答中心城市怎麼建、生態損壞怎麼治、鄉村振興之路怎麼走等關鍵問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然會面臨更多新的風險挑戰,必須勇於開頂風船,永葆「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保持「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務實態度,在乘風破浪中英勇前行、建功立業。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21期
作者:江蘇省委宣傳部調研組(調研組組長:周鋒;成員:李程驊、金雯、馮仰琦、沈正平、蘇勝利等)
責任編輯:蘇勝利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