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喜歡去上海書展,除了琳琅滿目的新書之外,還有豐富的活動。其中不少文學新作首發式,不亞於一堂堂精彩的文學課。
如果沒有貓,日本的文學史說不定就會改寫
了解村上春樹的讀者,都對林少華不陌生。昨天,他把新譯的夏目漱石代表作《我是貓》和作品《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帶到書展現場,為讀者打開一個觀察日本文學的有趣視角。
在林少華看來,貓可以說是給夏目漱石的人生帶來了轉機。「夏目在看報紙的時候,貓就趴在他的手背上;夏目盤腿寫東西的時候,貓又趴在他的大腿上。夏目漱石靈機一動,寫了《我是貓》,聲名鵲起,辭去了教職,當了報社的專職作家。」
村上春樹也喜歡貓。他曾在《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原版後記中寫道:「感謝在過往人生中有幸遇上的許多靜謐的翠柳、綿軟的貓們和美麗的女性。如果沒有那種溫存那種鼓勵,我基本不可能寫出這樣一本書。」
在日本本土作家裡,村上最佩服、欣賞的就是夏目漱石。對此,林少華分析,一是因為夏目漱石塑造的人物,二是因為其確立了日本小說的文體。特別是後者,「在文體上,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夏目漱石成為一個主流,夏目確立文體後,很長時間沒有發生大的動搖。作為文體家,日本近代無人能出其右。」
都市、女性、雙城:理解唐穎小說的三個關鍵詞
餘秋雨曾說:「讀上海,不能不讀唐穎。喜歡都市,亦不能不讀唐穎。」作為「寫上海寫得最準確的作家之一」,作家唐穎昨天下午攜「雙城系列」之後最新中短篇小說集《隔離帶》《和你一起讀卡佛》來到書展現場,和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體會。這些作品延續了她最擅長的「雙城」主題與女性書寫,多為講述上海兒女在異國他鄉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
女性視角是唐穎小說突出的特點,她筆下的女性滿溢生命力、忍耐力以及對物質的抵抗力,在挫折與困惑中不斷實現自我生命的成長。在小說《糜爛》中,女主人公整個人生道路,就像炎症擴散的過程。她選擇的這條人生道路,沒有辦法剎車,她也為選擇的人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唐穎小說的故事取材於日常,尤其是上海與國外日常生活的對照。「我在《和你一起讀卡佛》中塑造了很多上海女孩,她們在國外其實是比較保守的,帶著自己的城市文化和文明的教養,面對一些選擇和突然的變化,能體現出上海人的特點。」
跟機器人相處久了,人類也會忍不住想去充個電
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在自己71歲時推出新作《我這樣的機器》,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邊界。昨天舉行的該書中文版發布會也頗為「跨界」,嘉賓除了作家小白、翻譯家黃昱寧之外,還有亞馬遜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張錚。
與大多科幻小說描繪未來不同,伊恩·麥克尤恩將故事線放在了1982年的倫敦,但作者悄然改變了歷史的發展進程:「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並沒有吃下含有氰化物的蘋果身亡,而是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並推出首批機器人產品——男合成人亞當和女合成人夏娃。主人公查理斥巨款買了一臺亞當,與女友米蘭達計劃共同編程為其賦予人性,卻不料三人陷入了荒誕卻真實的三角關係。
為什麼是1982年?小白說,他曾特意在英國的出版物搜索庫中檢索AI和機器人,發現兩者在1980年代出版物中高頻出現,而這也正是麥克尤恩進入英國作家圈的時期。「因此,這部作品帶有作者強烈的個人印記,雖然是一本科幻小說,但亦可理解為一本文化自傳。」
在黃昱寧看來,機器人的設定讓小說中的感情糾葛不落俗套。隨著情節的推進,讀者會發現機器人深度介入了人類的生活,甚至讓人與機器的邊界變得模糊。在給亞當進行設置時,米蘭達就設定亞當一睜眼就會愛上她,之後亞當憑藉豐富的知識徵服了米蘭達的父親,而一旁的查理卻把自己當成了機器人,悻悻地說:「我去充個電吧。」
對此,張錚的解讀是,機器人與人類確有異曲同工之處,比如學習:「每個人出生時,大自然也只是提供了基本的要素,學習能力才是後天發展最重要的。」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吳鈺 王筱麗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