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作品的英譯者回憶,村上如何成為世界級作家?

2020-12-22 好奇心日報

《村上春樹和我》

內容簡介

本書寫了傑伊·魯賓和村上春樹因書結緣的種種趣事,一切從村上春樹打給魯賓的一通電話開始,延及兩位的文學交往,比如兩位的初次見面竟是在一次馬拉松比賽上,第一次拍到的照片竟然只拍到了魯賓的兩隻腳等等,這本書中不僅有魯賓在翻譯村上小說過程中發生的種種事件,也有文學觀的交流、翻譯技巧的探討等。

作者簡介

傑伊·魯賓, 1941 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哈佛大學名譽教授,翻譯家。

著有在日美同步出版的長篇小說《歲月之光》《傾聽村上春樹》等多部作品。翻譯過多部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日本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尤其作為《1Q84》《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等村上春樹重要作品的譯者而聞名世界。村上春樹及其作品也因為他的譯介,在西方世界得到關注,並獲得好評。

書籍摘錄

終將成為世界作家的村上春樹

在海外被自然而然接受的村上作品

今天,村上春樹成為被認可的世界級作家已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應該特別談一下那兩本作為確鑿證據的書。

第一本是趕著村上 55 歲生日發行的村上春樹編《生日故事》,英語版名為「Birthday Stories:Selected and Introduced by Haruki Murakami」(哈貝爾出版社(harbel pres)、 2004 年 1 月 12 日刊),它成為日本作家以史無前例的方式作為世界級文學家亮相的紀念。大江健三郎和三島由紀夫也都面向西方讀者編寫過英文版的日本文學,但可以說,尚沒有日本作家被給予面向英語圈的讀者選編英美作家作品並解說的機會。

該書收編了包括村上的短篇在內的 12 篇作品。除了村上,還收錄了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拉塞爾·班克斯(Russell Banks)、保羅索魯(PaulTheroux)、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丹尼斯·韋恩·詹森(Dennis Wayne Johnson)、伊桑·坎寧(Ethan Canin)、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安德烈·李(Andrea Lee)、丹尼爾·萊昂斯(Daniel Lyons)、琳達·塞克森(Linda Sexson)、克萊爾·吉根(Claire Keegan)的作品。日語版基本由翻譯作品構成,只有村上的《生日·女孩》按原創的日語收錄,反之,英文版的翻譯作品只有村上的短篇,其餘的均用給村上作品充分滋養的語言寫成。村上寫的介紹文章充滿他對這些收錄作家的個人見解和犀利評價,充滿自信地面向非日本讀者輕鬆自如地侃侃而談。對讀者而言,這位名叫「村上春樹」的作家的國籍和自己幾乎沒有關係,他們把他當成文學的重要發言者,接受了他的立場。

實際上,這個英文版本毫不令人驚異、雲淡風輕地誕生本身就已表明村上現今在海外被十分自然地接受。描寫平安時代物語的芥川、描寫藝伎和茶會的川端、描寫自我犧牲式現代武士的三島,村上和上述作家因異國情趣受到歡迎完全無關。

這本書的誕生緣起於村上經紀人阿曼達·厄爾本女士與英國出版社的出版人克里斯多福·馬克裡豪茲的一次談話。馬克裡豪茲在等待《海邊的卡夫卡》的英譯本完稿期間對厄爾本說想在英國出版村上作品。日文版的《生日故事》是面向日本讀者的,所以正常情況下厄爾本是不知道這本書的,但因為事務所曾以所收錄的數名美國作家的代理人身份交涉過刊載許可事宜,所以她知道村上編集這本書一事,於是她建議出版這本書的英文版,正中馬克裡豪茲下懷。

厄爾本女士說:「春樹如今在英國也人氣高漲,所以他編的文集應該也能得到讀者的信任,因此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冒險。」簡言之,她的意思是,她認為這也是英國出版社理所當然的策劃。然而站在近代日本文學史的角度看,這幾乎成為革命性進展。

村上的職業生涯不僅是海外一般讀者,就連在海外積極致力於村上作品宣傳的出版業界相關人士也並不了解,作為翻譯多部村上作品的譯者,我經常為此感到吃驚。為了補救這種無知, 2002 年我決定寫一本名為《HARUKI·MURAKAMI與語言的音樂》(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的書。

執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海外一般讀者和出版界專家提供日本讀者全都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的信息,比如村上的生平、作品的時代順序排列、村上翻譯的範圍寬泛的美國文學方面的相關信息。(數年後,該書經畔柳和代翻譯、由新潮社在日本出版,書名為《村上春樹與語言的音樂》)。

英語圈的讀者通過《尋羊冒險記》初識村上春樹,所以認定這本書是他的成名作。後來,村上的短篇不斷在英美的雜誌上刊載,卻與他的執筆順序毫無關聯,但雜誌上刊載的作品卻被當成最新作品。

《紐約客》、《廣場》、哈貝爾出版社、阿爾弗萊德·A·科諾普出版社的編輯等歐美出版界享有盛名的人士在村上作品的發行上傾注了出版社的名譽和資金,卻幾乎沒有同步了解村上作品的基本信息,這真令我吃驚。不過,即便他們不能從大的文脈方面把握村上作品,從文學品味來看,也還是完美無瑕的。

阿曼達·厄爾本女士與克里斯多福·馬克裡豪茲先生也許並未意識到自己邁出了日本文學史上前無古人的一步,不過正是這樣,才證明了村上作品向遠在日本海對面的讀者們敘說的力量。

村上作品反向引進的衝擊

假如說 2004 年初出版的 Birthday Stories 暗示了村上作品在英語圈中博得大範圍的青睞,那麼,村上作品的英譯本反向引進也旗幟鮮明地向日本讀者昭示了它的衝擊力度。 2005 年 3 月,為將村上的海外業績介紹到日本,新潮社刊發了村上第一本英文短篇集 The Elephant Vanishes 的值得紀念的日語版《象的消失》。

但是這本書的內容與「原」英文版有幾處不同。首先,日語版中收錄的《背帶褲》是村上根據阿爾弗雷德·伯恩鮑姆編譯的英文版重新改譯的版本,關於伯恩鮑姆編譯的版本,村上如是說:

「作為作品,它相當不賴。(中略)希望讀者們不要太過吹毛求疵,把它當成一種遊戲去享受就好了。」

更為重要的是, 1993 年編纂英文版的科諾普出版社的編輯加裡·L·菲斯凱特約翰先生策劃的「發行寄語」中,村上自己寫的內省式序文「《象的消失》在美國出版之際」也包含其中。

這本書怎麼看都屬於回顧性的一本,但菲斯凱特約翰指出:

「像春樹這樣真正卓越的作家,不會僅著眼於以往的功績,而是始終注目於未來的挑戰。(中略)今天讀下來,這 17篇短篇正如我當初期待的那樣,也就是說,作為作家,春樹具備多樣潛力,他令人驚異的才能跨越國界也不會被撼動,科諾普出版社現今持有版權的 10 部作品的銷量逐年持續上升即為證明。」

在《象的消失》的序裡,村上回顧了 1990 年,當他聽聞阿爾弗雷德·伯恩鮑姆的英譯「電視人」敲定在《紐約客》上揭載時的喜悅和吃驚。

「對我而言,《紐約客》這一雜誌屬於幾乎接近傳說或神話的『聖域』。」

他說, 1993 年,他籤下合同,凡是英譯作品,必定第一個見諸《紐約客》。(村上寫這篇序的時候,已在《紐約客》上刊載了 12 篇短篇,如今已增至 16 篇。)同期,村上與美國出版社中最具權威的科諾普出版社籤訂出版合約,從而讓自己的職業生涯乘上作家在海外所能期望的最高軌道。 The Elephant Vanishes 的精裝版銷量並不驚豔,但平裝版一直在發行,從未停版。

1994 年,村上作為「紐約人作家群」中的一員,與約翰·厄普代克(John Hoyer Updike)、尼克森·貝克(Nicholson Baker)、愛麗絲·門羅(Alice Ann Munro)等著名作家一起,由同樣著名的攝影師理察·艾維頓(Richard Avedon)拍攝了紀念照,隨後,厄普代克在一同參加的酒會上同村上交談,盛讚他的作品。

「我想,那自然是社交辭令,是前輩作家對我的鼓勵,但即便如此,我依然十分歡喜,回想當年,我憶起 15 歲時讀他優美的長篇小說《肯塔羅斯》時的心潮澎湃。今天,它的作者和我居然這樣面對面坐在一起,一同以作家身份進行交談。我——雖然不是卡夫卡——感覺自己仿佛又回到了 15 歲。當時,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雖然歷盡諸多艱辛,但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努力,真好』。」

根據傑·魯賓著、畔柳和代譯、《HARUKI·MURAKAMI與語言的音樂》,新潮社, 2006 年,359-364 頁的內容修訂。

題圖為傑伊·魯賓,來自:上海譯文出版社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世界級的暢銷書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的「萬年陪跑者」
    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了,村上春樹不出意外,又沒有獲獎。我一直認為,除非他的文風發生巨大的改變,或者是諾貝爾獎的評委大換血,否則他得獎的機率微乎其微。然而,每一次開獎之前,他都會被人「惡意」炒作上榜。
  • 劉歡「遇見」村上春樹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譯者嶽遠坤、作家蘇更生、17歲的樂壇新人塗議嘉以及她的新歌《春上村樹》的製作人劉歡等人現場分享了各自與村上春樹之間的特殊連結。讀唱會現場,《中國好歌曲》第一季學員塗議嘉首先講述了她的新歌《春上村樹》與村上春樹的神奇連結。「當時歌曲創作完要取名,不能直接叫『樹』,相關的名字我們想了很多,比如『木又寸』等等。
  • 村上春樹的最新作品,終於完整談起了父親、自我與貓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棄貓 當我談起父親時》,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2019年,村上春樹曾撰文自曝「家醜」,首次對外公布父親的侵華戰爭史,一時激起輿論熱議(詳見:村上春樹再談父親侵華隱秘史,因此拒絕生育和吃中國菜)。村上春樹與父親絕交二十多年,父親人生中經歷過的動搖與恐懼,也成為了他對世界的迷茫與不安。
  • 如何擁有村上春樹式的日常生活?
    / 黑柳徹子 / 餘華 / 王小波 / 張愛玲 / 三毛 等等作家作品的出版公司。村上春樹:把自己的名字活成了一種主義文/劉恩凡盤點一下村上春樹的身份,堪稱多元。他是作家,筆耕40餘年,出版14部長篇小說,有超過50種語言譯本;他又是翻譯家,翻譯過雷蒙德·卡佛、菲茨傑拉德、愛麗絲·門羅等人的60多部作品;他還是長跑者,年年參加世界級馬拉松賽事,酷愛鐵人三項,引領了數以萬計的伏案工作者拋棄沙發、踏上跑道;
  • 村上春樹與寫作結緣的契機:一聲棒球的打擊聲|成為一名作家
    一、初識村上春樹作品的印象在印象中,村上春樹的名字大概已經連續兩三年登上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了,雖然至今還沒有獲得該獎項,可村上作為小說家的大名早已傳遍世界了。在中國,應當也有很多他的忠實讀者吧。我讀過村上春樹的一些作品,一開始是純偶然機會,一口氣讀了三本《1Q84》,那時就意識到這個故事是腦洞大開的作品,如此想像化的、不著邊際的作品為何會受歡迎呢?雖說是如此疑惑著,可是他的故事確實很抓人,把人物的命運架空在一種近乎玄幻的世界中,感覺不是很正經的文學呢。
  • 林少華做客南大談翻譯觀:沒有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村上春樹開始在中國有了不少擁躉,作品一時成為許多文學愛好者追捧的對象,在文壇上形成「村上熱」。這有賴於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可以說,對中國內地的讀者而言,大多都是讀的林少華的譯本。
  • 翻譯家林少華:村上春樹像一個演員
    [摘要]林少華表示,他所翻譯的村上春樹是林氏的,而村上春樹就像一個演員,當他穿上中文戲服演完謝幕下臺,就已經很難返回原原本本的自己。但正是「翻譯的錯位」,讓譯者重新出發和大展拳腳。作為歷屆南方國際文學周的發起人之一,蔡崇達在今年實現了身份上的重要轉變——成為今年最受關注的年度作家之一,《皮囊》的銷量更是一直保持在文學類圖書銷售的第一名。在學者費勇的評價中,蔡崇達的寫作風格和一般的作家有著很大的區別,作品樸素的語言背後卻隱藏著許多更為深沉的情感,是用一種很客觀冷靜細緻的方式在講述真實的故事。
  • 村上春樹「痴迷的」傳奇作家,他的書會讓你上癮
    很多作家都是約翰·歐文的粉絲,而最有名的就是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曾在不同場合反覆表示,歐文是自己的文學偶像;並親自翻譯他的作品,將其介紹到日本;為了採訪到歐文,村上春樹專程去美國,特意到歐文跑步的公園等待,用陪跑的方式完成採訪。這段經歷,最終被收錄在了村上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我們大清早一同在公園裡跑步,談了很多話。
  • 村上春樹談寫作,成為小說家,最重要的不是「才能」
    圖片源於版權方 作為一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在帶有自傳性的作品《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說:「迄今為止,我好歹也堅持寫了超過三十五年的小說,一直作為專業的作家在討生活。」
  • 林少華:我印象中的村上春樹
    本文作者(右)與村上春樹合影關於為人:做「心不 化 妝」之 人我見過兩次村上春樹。一次是2008年10月底,借去東京大學開「東亞與村上春樹」專題研討會之機,和同樣與會的村上作品的臺灣譯者賴明珠女士等四人一同去的。另一次是2003年初我自己去的。兩次相見還是第一次印象深。
  • 在石頭與雞蛋之間,我永遠選擇站在村上春樹這邊
    村上春樹的小說深受歐美作家影響,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氣息。「村上春樹」早已成為一個形容詞、一個符號、一種生活方式的表徵。你可以稱他為小說家,但他可能更願意被稱為「生活家」。————————「我受到村上先生作品的很多影響,甚至可以說自己是『春樹的孩子』。我一直很感謝村上先生。」
  • 村上春樹當DJ去了
    ,「最近世道變了,作家也經常跑步。」▲ 在參加波士頓馬拉松的村上春樹除了跑步,寫作中村上也總是(原詞是almost always)在聽音樂。他認為音樂是寫作的老師,「與其說是從某位作家的小說中,不如說是從音樂中學到了文章的寫法。
  • 平安夜有空嗎,來聽村上春樹的爵士私人歌單!
    眾所周知,村上春樹對聖誕節有特殊的情結。他寫過多本與聖誕節相關的作品,他創作初期的幾部作品主人公生日都是12月24日,他曾擔任美國作家卡波提故事集《聖誕節的回憶》的譯者,甚至他唯一的童話作品《羊男的聖誕節》,都選擇了聖誕為背景,讓主人公羊男帶著讀者踏上神奇、滑稽、一波三折的聖誕夜冒險之旅。
  • 性,導師,村上春樹
    1村上君毫無疑問,是個老司機。在村上春樹那裡,性就是生活品,和聽爵士唱片、喝威士忌,沒有太大區別。很多人初次看村上小說,也許會被村上小說裡直白的性給驚訝到了,因為在以往很多中國作家筆下,性多少是帶著忌諱的事,天地交合往往帶著某種儀式感,馬虎不得。
  • 村上春樹,70歲生日快樂!
    這個諾貝爾文學獎多年的陪跑者,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出生的這一天沒什麼不同。如果有人記錄,大抵為這麼一句:日本京都伏見區的國語教師村上一家今日喜得長子,取名村上春樹,多年後還取了英文名字 Murakami Haruki。當時沒人想到1月12日這普普通通的一天,在若干年後會因為村上春樹而被日本國民記住,排進了當日新聞廣播的社會日程當中。
  • 閱讀的力量|林少華談村上春樹:走出孤獨,邁向剛性與冷色
    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30多年間,林少華翻譯了40多部村上春樹的作品。談到村上春樹,常常離不開林少華的名字。「眼下正值疫情,少了遊花逛景、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感到孤獨亦是人之常情。」3月17日,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線上活動中,林少華來到直播間,從「孤獨」出發,講述村上春樹寫作背後的故事。
  • 村上春樹和他的主角們,在聖誕都聽些什麼?
    村上春樹對聖誕節似乎有種特殊的情結。他有三本書和聖誕節相關,在初期的幾部作品中,主人公「我」的生日也都是12月24日。他親自擔任美國傳奇作家卡波提「聖誕節的回憶」的日文譯者,還寫了唯一的童話繪本「羊男的聖誕節」。
  • 以食之名,品味村上春樹的世界
    以食之名,品味村上春樹的世界    ——車侑陳文藝隨筆《村上春樹•美食》上市《村上春樹•美食》立體書封    喜歡村上春樹的讀者們想必都知道,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在一些隨筆和遊記中,有幾種元素總是在被他反覆提及。比如貓,比如音樂,再比如美食。
  • 最值得閱讀的村上春樹作品都在這裡了
    所謂「一人千面」說的就是村上本村,他的小說面目極多,無論是營造精神世界,描繪情感世界,還是懸疑科幻類,寫實類,讀過的沒讀過的都能道出幾部。村上作品的主角,都是「一個不介意孤獨的主角,樂滋滋但也不以此為傲的,平靜的過著自己的日子」,有人說喜歡讀村上作品的人都有一顆自傲又孤獨的靈魂,這孤獨的表達正是村上春樹作品的核心。
  • 影響青年村上春樹的 3 間爵士咖啡店
    「村上春樹史上初次,自己導演,配合主題的選曲、解說!」點擊閱讀:《村上春樹史上首次當電臺DJ,他都說了什麼?》此時坐在觀眾席的村上春樹,突然想到「對了,說不定我可以寫寫小說。」 於是在那一年,約翰·希爾頓和其所在的養樂多燕子隊拿了冠軍,29 歲的村上則作家出道,獲得了「群像新人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