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與昆汀,這個假期就靠他們度過

2021-01-09 邑人電影院

侯孝賢之《童年往事》

大景深,長鏡頭,平淡的細膩,讓我止不住淚流。

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喚出我無數的回憶,被接到城市前的記憶被悉數打開,就像是回到了另一個世界,不知不覺便在心底懷念了起來。

侯孝賢的這部電影,說是文藝片,其實更像是紀錄片,只是簡單地為我們講述故事,簡單的鏡頭,即使長得不像話,我也不願意眨一下眼,生怕錯過引動情緒的某一瞬間。

我始終覺得這是一個悲劇的故事,父親的死,母親的死,還有阿婆的死,沒有任何渲染情緒的鏡頭,甚至連配樂都沒有更改,就只是簡簡單單地告訴你這麼一件事,但我到現在都沒有找到我為此哭泣的理由,是因為那玄而又玄的共鳴嗎?我說不上來,我只覺得,每個人在世界上走這麼一遭,好像誰也說不清是為了什麼,無形中的這種氛圍,讓我的心又痛又癢,從內而外的感覺到可悲。

在文化沙龍看完這場電影後,我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受到侯孝賢的影響。成長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即使鏡頭下的故事仿佛並沒有太多的邏輯關係,但阿婆帶阿孝回大陸的那個下午,足以與布恩迪亞上校面對行刑隊而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媲美。成長仿佛就像是因為失神而掉落一地的芭樂,一下子就塞滿了整個畫面。

這種簡單仿佛成了深淵,一下子將所有的時空碾碎而又糅合在一起,自己也置身於空洞之中,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也不知道自己要走往哪處。就像最後的收殮人的眼神,不僅是對生命的質問,也是對靈魂的拷打。

還有什麼可說的呢?這部電影是一個永遠矗立在那的標杆。

昆汀·塔倫蒂諾之《被解救的姜戈》

很舒服的電影,讓我忍不住地看下去,雖然是一個很傳統的故事:勇士救出自己心愛的姑娘,但看完後卻回味無窮。我喜歡它的調色,以及不斷穿插的配樂,即使有時一些快速拉近的鏡頭讓美感突然有些脫軌,但仍然掩蓋不住這部影片應有的魅力。我最想談論的是牙醫舒爾茨,一個非常有深意的人物,由他最先講述故事,卻以一種近乎潦草的方式死去。再一細想,正是因為他的死去,才讓他更加的完美...

舒爾茨醫生是一個敬重法律的人,即使十分的鄙視奴隸制,但是在達爾文的種植園裡看著正被狗咬死的奴隸,他也無可奈何。因為在那時的法律中,奴隸是一個財產,奴隸主有權利以任何方式處置他。

而後來舒爾茨的死,其實也和這個被狗咬死的奴隸有關,鏡頭不斷的切換,展示出舒爾茨的糾結,即使是貝多芬的曲子,他也聽不下去。而正是因為對法律的敬畏,讓他與達爾文的較量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他不會狠下心來使用暴力。而當達爾文非要與舒爾茨握手時,他實在忍不住了,用手槍打死了卡爾文,隨後死在了槍下。

我把舒爾茨的死這幾個鏡頭反覆觀看了好幾次,我不相信他是來不及開槍而被射死,他的死也許就是自殺。他認為殺死達爾文是一個違反法律的事情,所以在做完這件事情之後,也就沒有任何生活下去的想法了,於是寧願自己被人射死。

我寧願影片在這裡終止,而不用再加上什麼勇士披荊斬棘救出美人的故事了。如果再自私一些,我寧願這次故事的主角換成舒爾茨先生。

一個如此有原則的人,理應被我學習和效仿。我到現在也始終無法體會一個人因為觸發自己定下的原則而選擇去死亡是一個怎麼樣的心情,所以我只能把它定義為偉大。

昆汀的影片故事性很強,並且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我應該把它的影片都看完的。

作者:小果

相關焦點

  •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他們宅出三種「樂」
    在這個特殊的假期,他們宅出三種「樂」 2020-02-26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封面 侯孝賢為什麼是侯孝賢
    而用朱天文的話來形容,侯孝賢的「電影導演養成記」更像是一種「土法煉鋼」,有著迥異於學院派條理分明、循規蹈矩的特色。 對此,黃文杰說,「侯孝賢的身上帶有一定天才的色彩,但我們也不能夠說,他完全是靠著天才走到了今天。」侯孝賢在年輕時代即投身到臺灣本土蓬勃發展的電影工業中去,以助理的身份跟隨以嚴格著稱的李行導演進行實踐學習,靠著大量的實踐積累起對於電影的經驗。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四
    在侯孝賢和朱天文合作的早期,他們完成的作品比如《小畢的故事》、《風櫃來的人》和包括這部《冬冬的假期》,都是描寫青少年成長的一系列的題材。《冬冬的假期》作為兒童成長的電影描述;正因為有了編劇朱天文的精妙的脈絡和情結鋪墊,侯孝賢的冷靜而又不失細膩的導演風格,才能夠讓觀眾和劇中的冬冬和婷婷一樣,站在一個比較低的視角上,去客觀的審度臺灣的社會面貌和體會成年人世界的複雜情愫。觀眾體會最深的是;很多的時候,因為是站在童年的角度去仰視世界,那種無法確定的故事的隨機性,讓人覺得稍感突兀但也饒有趣味。
  • 如何觀賞一部侯孝賢電影?
    不過從《風櫃來的人》到《海上花》,侯孝賢關於長鏡頭的態度還是有所轉變的。「從前以為鏡頭必須拉遠一點,才能展現出一種俯視的、不帶情緒的關照,到了《海上花》我發現其實不然,這種視角取決於你如何呈現劇中人,如果你自己在現場是非常冷靜的、冷酷的,你喜歡他們、熱愛他們,可以和他們一起,但又有一雙眼睛在一旁看著他們,即使鏡頭再近還是可以有那種效果。」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 侯導經典作品回顧
    侯孝賢,這名字聽起來更像是電影大師,而阿孝咕這個小名卻更真實更生活化,也是對侯孝賢影響最深的一段時光。
  • 昆汀!昆汀!昆汀!
    當然,過多地去討論結構上的精妙設計其實也是一種對昆汀的誤讀。當昆汀帶著他的處女作《落水狗》亮相聖丹斯電影節時,另一位年輕導演也帶著他的第一部作品《殺手悲歌》來到了那裡,他就是羅伯特·羅德裡格茲。兩人在一個電影研討會上初次見面,在短暫的交流之後發現志趣相投。他們很快便成了好朋友。1996年上映的《殺出個黎明》是二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由羅德裡格茲執導,昆汀出任編劇並在片中與喬治克魯尼搭檔飾演男配角。
  •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侯孝賢獲終身成就獎 侯孝賢代表作電影資料介紹  第57屆金馬獎於8月24日召開執行委員會議,全票通過選出侯孝賢為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表彰他在電影美學的卓越成就以及對電影傳承的苦心竭力。據悉,頒獎典禮將於11月21日舉行。
  •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假期生活?假期來臨,如何讓孩子們在家過一個安全、充實、快樂的假期?提醒家長一、保持積極心態面對生活,無論遇到任何事情,引導孩子從積極的方面去思考,找到事情積極的意義。
  • 侯孝賢
    1984年,執導了劇情片《冬冬的假期》,憑藉該片獲得了第30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4]  。1985年8月3日,執導的劇情片《童年往事》上映,獲得了第2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5]  。1987年8月22日,執導的劇情片《尼羅河的女兒》上映。1989年,執導了劇情片《悲情城市》,該片獲得了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 【導演合集】侯孝賢 Hsiao-hsien Hou
    侯孝賢 Hsiao-hsien Hou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  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國中高中皆就讀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在退伍後考上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 深度解析:楊德昌與侯孝賢
    楊德昌與侯孝賢,這兩位功成名就的大導演,他們同於1947年出生在中國大陸,之後都和家人一起移居臺灣省,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他們創作的電影卻完全不同。侯孝賢的電影之路則與楊德昌完全不同,侯孝賢最早是一名助理導演,早期都是執導一些青少年歌舞片,在執導的過程,不斷的的深入學習,越來越具有自己的個人色彩,1982年11月27日,侯孝賢編導的劇情片《在那河畔青草青》上映,由此獲得了第1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 侯孝賢電影觀感之六
    而其中的侯孝賢極端推崇現實主義的自然法則;早期的電影幾乎完全和歐洲現實主義電影的創作理念相同,長鏡頭、自然光,而且絕大多數故事都來源於真實生活的人物、場景和事件……《童年往事》實際上就是這個時期侯孝賢系列電影的一個代表作。
  • 不止電影:侯孝賢二三事
    除了這樣的「妖女形象」,使她拿下金馬影后和柏林、坎城評委並長青不墜的,是另一類全然不同、荷爾蒙直線降低的角色:像霓虹燈一樣摩登迷幻的千禧「小姐」;精緻而憂鬱的晚清歌妓;孤獨又神秘的雙性戀搖滾歌手;燙著老式捲髮、兒女成群的軍眷太太……現在,在這個序列中又多了一個成員:比刀尖還鋒利、比良夜還黑沉的唐朝女殺手聶隱娘。當然,它們無一例外都出自侯孝賢之手。
  • 侯孝賢《刺客聶隱娘》2015 日本完整版 [1080P]
    ©豆瓣侯孝賢,臺灣電影導演。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屬外省籍客家人。侯孝賢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在臺灣高雄縣鳳山市度過,國中高中皆就讀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在退伍後考上國立藝專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 世間只得一個侯孝賢
    其人  從「阿孝咕」到侯孝賢  侯孝賢,這名字聽起來更像是電影大師,而阿孝咕這個小名卻更真實更生活化,也是對侯孝賢影響最深的一段時光。在半自傳體電影《童年往事》中,他對阿孝咕的回憶毫不掩飾,乾脆連主人公也用了這個名字。
  • 侯孝賢 等雲到
    不是導演規定的狀態,而是演員自己的狀態。張震還記得第一次與侯孝賢合作,是2005年《最好的時光》,劇本只有一頁紙。「很多時候連導演開機他都不會喊,他就會跟你講說,你直接進來這個房間,你要做什麼事情,他跟你溝通完以後,你就照著他的去做,他攝影機在旁邊什麼時候開機我是不知道的。」他對《人物》回憶。侯孝賢要求演員近乎本能的真實和自然,攝影機則一直捕捉他們的反應。
  • 侯孝賢的兒童電影也冠絕華語影壇 你應該看看這部片子,重溫下童年的暑假
    上世紀 80 年代,侯孝賢電影裡重現了侯孝賢、朱天文、吳念真三人三段對應的個人經歷,這些影像清新自然,私密卻具有普遍代表性,對國共內戰結束後在島嶼上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而言,意味深長。它講了很多小事,最後也只是一個暑假過去了,絕沒有像電影開頭的優秀畢業生代表那樣,用奇怪、矯情、聲情並茂的朗誦腔,去背出那些大人們總結好的人生中心思想。這部電影我在十幾年前就看過了,每到夏天暑假——雖然這個名詞在我人生中已經消失了許久,都會想著可以看看它。
  • 主題放映 | 侯孝賢電影放映
    《童年往事》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導演: 侯孝賢編劇: 侯孝賢 / 朱天文主演: 遊安順 / 田豐 / 梅芳類型: 劇情 / 家庭 / 傳記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閩南語 / 客家話上映年份:1985
  • 侯孝賢的「奇遇人生」
    畢業後,苦於沒有門路,侯孝賢未能順利走入電影圈,幹起了推銷員的工作。偶然間,老師打電話來問,願不願意到劇組做場記。面對這樣一個擺在面前的好機會,侯孝賢聽罷趕忙應下。而這個尋找場記的劇組就是李行導演的《心有千千結》。這一年是1973年,也是侯孝賢第一次接觸電影拍攝的一年。
  • 侯孝賢:與大師無關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發現螞蟻爬到了她的身上,他們才知道一直昏睡的祖母,已經去世了。殮屍人掀過祖母的身體,發現身下已經流出了血水。他回頭狠狠看了他們一眼,眼神明顯在罵「不孝子孫」。這三個眼神都跟死亡有關。在這些瞬間,侯孝賢正慢慢形成看待世界的方法。一個熱情的白羊座導演,為什麼拍出來的電影總有股蒼涼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