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總有一些記憶,像天上的星星閃爍在歲月的深處,讓人銘記,就像團場的那一盞盞馬燈,仿佛照亮了那些激情燃燒的日子。
安集海墾區是與新中國一起誕生的,地處準噶爾盆地南緣自然環境惡劣的沙漠邊。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一批批懷揣革命理想、豪情萬丈的軍墾人在這裡建場。他們白手起家住在簡陋的地窩子裡,漆黑的夜晚用馬燈照明。一盞盞防風的馬燈,成了這片荒野之地最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沉寂萬年的大地,像一團團燃燒的生命之火,喚醒了沉睡的荒原。
小時候,父親經常提著一盞馬燈,在團場連隊的條田裡澆水。一把鐵鍬、一盞馬燈、一雙膠靴,是當時連隊澆水班人員的全部家當。茫茫的黑夜裡,一盞盞明晃晃的馬燈,遊走在漆黑的曠野裡。那如豆的光亮,像黑夜的眼睛,把光明帶給了夜行的人們。在偏僻的團場,生活艱苦,尤其在寂寞難熬的冬夜裡,家裡有一盞馬燈,便擁有一屋子溫暖的光,讓溫馨和快樂伴隨著燈火跳動。也把人間的煙火播種到了這片荒野。
後來,父親給連隊餵馬,長長的馬廄裡掛著一盞馬燈。暑假裡,每天晚上我跟著父親去馬廄,幾匹馬見了我們便打起響鼻,像和我們打著招呼。父親走過去摸摸馬的額頭,把馬燈掛在柱子上。頓時,馬廄裡亮了,馬兒興奮地用蹄子刨地。那匹高大健壯的棗紅馬,溫順地低下頭,舔著父親手裡的黃豆,大眼睛裡透出柔和的光。父親給食槽加足了草料,每匹馬都有半斤黃豆,馬兒歡快嚼著食,感激地望著父親和我。父親說:「明天這些馬兒都要披掛上陣,拉著大車往連隊運麥子,今晚給它們加一點料。」說著拍拍每匹馬,像在給它們加油鼓勁。馬燈的捻子靜靜地燃燒著,把昏暗的燈光灑滿了馬廄。
第二天清晨,父親趕著棗紅馬駕轅的馬車最先出發。他長鞭一甩,「啪啪」幾聲脆響,棗紅馬穩穩地駕著轅向前奔去。夏收時節,團場虎口奪糧,他們一直忙到晚上,那盞馬燈又掛在了車轅上,照亮了前行的路。連隊的土路上,一輛輛大車在黑夜裡慢慢前行,一盞盞的馬燈的燈光連成一線,像一串美麗的珍珠,在黑夜裡閃閃放光。
忙完了一天工作,父親安頓好馬廄裡的馬,才提著馬燈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當微弱的燈光出現在路口時,站在門口的母親便向屋裡喊:「繼兒,你爸回來了,快去幫著他提馬燈。」我快步出來向著燈光跑去,遠遠地聽到父親喊:「慢點,小心腳下。」我接過馬燈在前面給他照亮。進屋後,父親把馬燈掛在柱子上,屋裡一下子亮了許多。一家人在溫暖的燈光下,圍在桌子邊開始吃晚飯。雖然,桌上只有玉米粥鹹菜外加玉米面發糕,但是,其樂融融氣息伴著溫馨的燈光瀰漫在土屋裡,歡笑聲從窗戶飛了出去。
那些馬燈照亮的歲月,給我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那時,我們的教室裡也常掛著一盞馬燈。冬日的早晨,天亮得很晚,第一堂自習課,都是在馬燈下完成的。那位扎著兩條長辮子的年輕女老師,提著一盞明晃晃的馬燈在教室裡走動。她臉上洋溢著溫和的笑容,走過每個同學的身旁,如一縷清風,讓我們從馬燈的燈光裡感到溫暖和愜意。她看完每一位同學的作業本,把馬燈放在講臺上,用甜美的嗓音講課。天也慢慢亮了,窗外響起了小鳥悅耳的鳴唱。她擰滅了馬燈,大聲說:「新的一天開始了,同學們加油呀!」我們聽著老師悅耳的語音和清脆的鳥鳴,開始了一天緊張的學習。
團場通電那天,同學高興得歡呼雀躍。當明亮的電燈照亮教室時,我們都聚在燈光下,享受著電燈的光明。老師更是喜形於色,滔滔不絕講述著,有了電,學校慢慢會有廣播室、電教室,夜晚自然也會明亮起來,馬燈下的歲月也將一去不復返了。
雖然,當時只有一臺柴油發電機只能給很少的居民照明供電,但是,這已經讓人欣喜不已了。父親在電燈下,久久地凝視著發光的燈泡,無法想像它竟然能夠發光,直到把眼睛看花了,搖搖頭自嘆無知。那時供電是有時間限制的,從20時到23時,這可把母親忙壞了,所有的活都要趕在熄燈前做完。誰不想借著明亮的燈光多幹點活呢?那些日子,吃過晚飯,只要電燈亮了,母親便抓緊時間先做針線活,再幹其他活,幹不完的活熄燈後點馬燈再幹。而我則要在電燈下完成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雪亮的電燈讓人忘卻那些曾經給我們帶來光明的馬燈。
歲月悠悠,幾十年過去了,團場人早已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古樸、老舊的馬燈早已帶著那些艱苦的歲月遠去了,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每每站在博物館裡看見那盞沾滿歲月滄桑的馬燈,那些馬燈照亮的歲月便浮現眼前,一股股暖暖的情意也蕩漾在心頭。
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張藝馨
【來源:兵團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