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明·可染丨藝術家朱可染創作分享會,同藝術來一場不期而遇

2021-03-01 言幾又文化


朱可染。

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畫至不可畫方休的畫家、藝術家油畫碩士,師從何多苓;現生活、創作於成都;曾創辦多次個人展覽與群展;

部分曾辦展覽:

個展: 

「澄明•可染」朱可染作品展-藍頂美術館-四川·成都

「雲上的日子」朱可染作品展-M5 club-四川·成都

「無色 深藍」朱可染作品展-寬雲美術館-四川·成都

 

部分群展:

2020

「真實與理想:藝術家的2020」-成都·藍頂美術館

「我們的世界」五人展-成都·D空間

2019

「和光.同塵」何多苓師友展-國風藝術館-深圳·中國

2018

「雙城記」法蘭克福藝術家邀請展Studio Kai-法蘭克福·德國

「疊映」2018中英當代藝術邀請展-三美畫廊-倫敦·英國

2017

「知覺變體」2017卡塞爾公共藝術活動-卡塞爾·德國

2016

「天天向上」2011-2015名師提名回顧展-築中美術館-北京·中國

「視差--來自成都、廣州的繪畫藝術」扉藝廊-廣州·中國

「線粒體·源--藝術展」中亞美術館-成都·中國

「國際女性視覺藝術展」大華博物館-西安·中國

"澄明·可染:朱可染作品展"近期在藍頂美術館順利舉行,也借這次的作品展的契機,她向世界交出了一張煥然一新的答卷,展覽中包含了她的新作品《水何澹澹》和《雲卷‧雲舒》系列;如果你了解過她以前的作品如充滿了文學敘事,有象徵性的《物‧象》系列、《浴室》和《失樂園》,你會發現,現在她從日常圖像轉向了對大自然中的抽象性的關注。在中國古代的文人畫中水、雲、松是比較常用的題材,由此讓我們會想到南宋馬遠的《水圖》,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拍的《海景》系列,前者成為宋畫傳世的一種經典美學範式,後者成為當代攝影的重要作品,無論古今都會有藝術家用作品對這個永恆的自然題材去表達敬意。促使這個轉變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不禁讓人將這份轉變與今年的新冠疫情聯繫在一起;張小濤老師評論說:往往人在一個孤獨和封閉的環境中隔離其實是很煩躁,甚至是極度壓抑的囚禁感,才會讓她避開世俗化的物象符號,從而走向更加內心化、抽象化的一種表達,這就是從外部圖像世界轉向心理世界的變化,她的繪畫變得超然物外,褪盡了人間的繁華,走向了樸素與極簡。她的老師何多苓曾說:我在她的畫裡看見了想看見的東西。所以,不管有沒觀念,這是一幅好畫。有人會說,畫面上只有一個女孩,或站,或坐,或躺,或跳躍,如此而已。但我讀到了更多的信息。凝重的表情,清冷的色調,白色的衣裙,纖細的手指,都指向一個個謎底。這還不是我所看到的全部。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我要看出這一切是如何畫出來的,每一個筆觸的精微與粗疏,每一根線條的得與失。我偏愛有這些信息的畫。我認為,這樣的畫有血有肉,過程與結果融為一體。即使還未能完全做到,至少看得出作者有此動機,歷經一番掙扎,不是光靠腦洞大開,而是窮盡內力方能畫成。我自己是這一類畫家,所以偏愛這一類作品。我還喜歡一句話:風格即所有技窮之處的總和。對於創作這一幅畫的初衷是什麼?當被問到《失樂園》時的創作緣由是,朱可染這樣說到:「畫中的旋木是真實存在的。「創作源於她的一次經歷,有一次她開車翻越龍泉山,在山頂上無意發現了這座荒廢的旋木。走近一看,上面爬滿了藤蔓,一股憂傷油然而生,在夕陽的餘暉之下,那一瞬間觸動了她。於是把它畫下來,紀念她逝去的童年。朱可染說:「我畫的每一幅畫都跟自身的經歷是有關的。」她我的作品跟她個人的狀態有關,不願把自己的作品過於符號化,她希望觀眾首先看到一幅好畫,而不是在說故事,看符號。因為她相信,好的作品都是會引起共鳴的,會在某一點,某一刻引起的顫動。石光華老師曾評論:在朱可染的作品中,我確實看到了生命的細微、弱小、羞怯、不安。來到世界,又怕被世界所傷。但是,我也從中看到了生長,看到了青春對世界的詢問和渴望。即使,這種詢問和渴望,是小心翼翼的。那時,無論她的紙本素描,還是布上油畫,雖然,她總是用很細膩的敘述,讓呈現緩慢下來,色彩低調下來。我依然能夠從中聽到明亮的聲音,細緻傾聽,輕聲的訴說中,柔軟而有力量。朱可染曾經不斷地柔軟地打動我們,那是一顆雖然在壓抑之中,但是,在出現,在來到,在生長的心,感受著世界。大家總會不經意間把「柔弱、敏感、唯美」這些詞理所當然地放在女性藝術家身上,儘管事實如此,卻不是所有的事實。如果沒有非同一般的硬朗和堅決,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怎麼去維持一個不錯的狀態?她們執迷於在個人的精神領域中深耕,較之於男性,未嘗不是更加開闊。她們給人以鋒芒的印象不多,但在不容退步之處,也更加勇敢和深情。什麼樣的繪畫才能在藝術史中傳世呢?繪畫和今天的生存經驗與文化現實有什麼關係?觀念性繪畫是對繪畫邊界的拓展,是一種解放,是一個顛覆的過程,而我們解構經典以後究竟要建構什麼新的美學範式?更多的問題與思考,讓我們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探討;在11月15日與大家在言幾又成都IFS店展開一場關於藝術與創作的分享;屆時到場的嘉賓還有:石光華老師、何多苓老師、謝禮恆老師;此外朱可染老師還帶來了一份書單,書籍,亦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希望我們從事任何行業的創作時,不忘學習、不忘閱讀;《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很著名、很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作者選取了中國繪畫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類別--山水畫、花鳥畫,作為其研究對象,以這兩類畫的興衰史為切入點,一一剖析畫中的表現的主題與其背後蘊含的意義,結合藝術和社會史,解讀一代代中國古人在繪畫中編織的思想與夢想。既是藝術作品的賞析品味,更是社會學及人文精神的闡述。由譯者從詩人踏入詩壇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詩集中精選並譯出。詩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態度鮮明的叛逆者,以百折不撓的倔強抗爭權勢與時俗。這本書的新奇點是以小見大,分析日本畫這種特定的流派就可以直逼日本文化底端的東西。所謂「日式風格」這種東西從何而來?日本畫原貌如何?中國山水畫如何演化為日本山水水墨畫;使日本成為一個國家的緣由是什麼?本書對此都有了完美的詮釋。通過對國畫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錢選、石濤、倪瓚、八大、馬遠、陳洪綬、夏圭、法常等畫家及其畫作的介紹,將這些國畫作者的人生經歷、境界和追求揭示出來,同時在介紹過程中將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訴諸筆端,讀來頗令人感懷。全書文字優美,意境高遠,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橫溢的才氣及深刻的人文情懷。《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一本頗有鮮明個人風格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如果你在年輕時有幸生活於巴黎,那無論你在哪裡度過餘生,巴黎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黑塞的代表作。這部抒情詩般的小說,講的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印度年輕人的成長、發展、成熟,通過畢生的探索、發現直至垂暮之年終於實現理想的漫長過程,是全世界知名的「成長小說」。不論語言還是表現手法,簡約如同素描或速寫,唯求情到意達為止。黃昏的御花園,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傾聽來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馬可·波羅講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個縈繞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題,事關人類生存的所有命題。《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

相關焦點

  • 藝·展丨以形達意,寓意於形!佛山市藝術創作院41位藝術家作品集結亮相
    在造型藝術的領域中,由於所使用的物質材料和表現手段的不同,不同的藝術種類的美學特點各有差別。例如繪畫與雕塑,攝影與繪畫,雕塑與工藝美術,它們彼此間的差異性也許是天壤之別。雖然它們同屬造型藝術範疇,但是我們對它們的審美要求則各有不同。然而儘管造型藝術的各個門類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徵,我們從中還是能夠發現一些共性的東西,正如萊辛所說: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
  • 《藝術家的圖畫日記》——金磊磊創作分享(上篇)
    磊磊的分享主題《藝術家的圖畫日記》,從如何開始畫畫,到用畫畫來記錄生命歷程和生活經歷。從磊磊的圖畫日記中,那些明快的、敏感的、憂傷的、幸福的、激烈的、慈善的情感記錄,深深感染和打動現場不少藝術愛好者的心,磊磊說「我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生活」,是的,我們從她的分享中真真切切看到了一個女孩、學生、老師、人妻、母親、藝術家多重身份交互影響和碰撞的成長經歷;看到了從不諳世事、蛻變成蝶、到成熟和寧靜的回歸,也感受到瘦瘦弱弱身軀蘊含著一種執著的生活態度和堅韌不拔的力量!
  • 藝術創作的未來,會屬於能畫能寫可演奏的人工智慧嗎?
    圖說:陳俊愷作品 《和鳴》 官方圖 下同人工智慧(AI)與藝術創作的融合,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對人類的藝術發展產生了影響,更令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AI在藝術上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它的「作品」能否稱為藝術品?
  • 「藝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逃逸」~蔣銳藝術創作解析
    藝術,是一場永不停息的逃逸蔣銳藝術創作解析何宇紅著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生人在中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達馬」代表的只不過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區或某個圈子的一種顯著特徵,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印記。它甚至是學不來,抹不去,防不慎防的。蔣銳在地球的另一端開著車,以我熟悉的「語氣、語速、語言習慣」說著話,前行.....好像我就坐在他的旁邊。我得知,二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們幾乎同時從同一個地方分別出發,奔向不同的方向;他去了美國,我來了法國。
  • 【藝術人物】鄧國源:弟子不必不如師 「同修」也許是更好的師生關係
    ▲▲《授業與同修》第三回展展覽現場《授業與同修》系展邀請全國各大美術院校具有開放精神和實驗性並活躍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由他們提名教授過的優秀學生一起參加展覽,共同展示師生的新作,分享他們近年來的藝術成果,是一次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跨媒介的成果展現,此次推出的青年藝術家都是活躍於藝術現場的新銳,他們認知世界的獨特視和導師互為鏡像,構成一種精神對話與思想傳遞
  • 內心澄明,一切皆美
    人心本無欲,奈何世俗染惟願不改初心,心境澄明心是一片海,可以容納萬千悲喜,一個人的內心若澄明了,那麼世界再無塵埃,人生的風景,多是內心的風景。得失如雲煙,轉眼風吹散。淡,在歲月裡;靜,在心境裡;而清歡,則在眉眼間。
  • 典藏今藝術丨網際網路+藝術 藝術市場的電商時代
    顯然,多數畫廊不太願意把影像、影片、聲音或其他數字媒材帶到博覽會上,因為他們找不到銷售這類藝術的途徑。於是我想在這方面應該做點什麼。這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多人合力。雖然我並不相信市場本身,但我確信,創建一個平臺來支持那些創作優秀數字作品的藝術家是必要的。
  • 恬靜澄明的境界●王志敏書畫印作品欣賞
    禪宗思想固只是西土佛教中的一個流派,然而從文化意義上論,她的意義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幾乎可與作為吾國文化之主流的儒家、道家思想相媲美。若單論藝術創作,她的影響必要比儒家、道家文化還要深遠且巨!「法向師邊得,能從意上生。」這是吾家白樂天的妙句,此句頗得禪機,大可移來形之王志敏的金文書法創作。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 潮眼te丨童年記憶破壞者,暴力半解刨潮流藝術家
    潮流藝術 / 潮流玩具 / 潮物 / 藝術家 / 設計師吐槽 丨 品牌 丨 周店 丨 人物 丨 周物 丨 潮玩 丨 乾貨人物欄目藝術家 Matt Gondek01對抗抑鬱步入解刨創作藝術家 Matt Gondek 做了十幾年的藝術家,早期迫於生計一直在做商業插畫。商業插畫對他來說討厭並且抑鬱,使得他沒有更多時間做自己的喜歡的創作。
  • 冀少峰:澄明之境——讀沈勤的畫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南京是一個極具藝術品格的城市。六朝的流風遺韻,明清的華彩樂章,臺城的煙柳和石城的女牆,既讓人迷醉,又讓人傷懷。這是因為南京本身就是一個遲暮、內蘊、深沉、沉重的藝術家,它與藝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更因富含悲劇意味的歷史積澱而讓人迷醉。」
  • 香雲見萩丨古老民藝+藝術跨界+商業中心 = ?
    與常見的非遺展不同,本次「深業上城香雲見萩展」是首次以「香雲紗的跨界&藝術創作」為非遺傳承主題的藝術展覽,9位藝術家/原創設計品牌以香雲紗為創作主題,探討嶺南傳統手工藝、穿越1700年歷史的古老面料在當下語境下的藝術化表達及現實性意義。
  • 以藝術定義鋼鐵|「不滅」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發布會現場
    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2020德龍杯·鋼鐵雕塑創作營發布會現場北京德澤燚燚藝術中心總經理、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出品人、總策展人丁澤華,《美術》雜誌社編審、副主編、本次活動評委會主席盛葳,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策展人、靜舍文化藝術總監、青年策展人李克非,獨立策展人、批評家段君,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副主任、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劉禮賓,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雕塑系教師
  • 吐槽丨國際疫情動蕩,國外Kaws、Daniel Arsham潮流藝術家們都在家...
    潮流藝術 / 潮流玩具 / 潮物 / 藝術家 / 設計師吐槽 丨 品牌 丨 周店 丨 人物 丨 周物 丨 潮玩 丨 乾貨吐槽欄目國內早已平復大部分疫情,而如今國際上還處於疫情動蕩,許多國家都採取措施下令大家居家隔離。///居家隔離,共同抗疫。
  • 40對藝術家情侶的創作與人生:他們的愛情是互補還是折磨?
    同時這也是一場策展極為豐富精彩的展覽,共呈現了20世紀上半期40對藝術家情侶的600多件物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書籍和信件等。比如,丹麥插畫師葛爾妲·魏格納(Gerda Wegener)和跨性別女性莉莉·埃爾伯(Lili Elbe,她也是《丹麥女孩》的靈感來源)之間的關係只由一張魏格納創作的埃爾伯肖像來呈現。
  • 二手玫瑰梁龍:沉浸於創作的藝術家
    創作熱情也遭遇到打擊。無奈之下,只能回到哈爾濱。  1998年,梁龍和曾經的黑鏡頭成員不期而遇,再次組建樂隊,他們商量著重新給樂隊起個名兒。他覺得自己在北京的日子,音樂圈都在模仿。他將這種狀態命名為帶有反諷意味的「二手」。這幾個困在農村的年輕人對姑娘的嚮往,則被稱之為「玫瑰」合起來就是「二手玫瑰」。  他們一合計,去郊區的新華村,投奔一個叫蘇永生的會吹拉彈唱的農村。
  • 潮眼te丨探索女性心靈夢幻可愛風藝術,村上隆女弟子 ob
    ///藝術家 ob 出生於 1992 年,在受到網絡社交媒體影響較深的一代,作為日本京東藝術高等院校的大學生,時常在網絡上發布分享作品,結交各路同齡藝術,並慢慢在京東有了一些小型的展覽。藝術家 ob(Via ins:ob0o0)01丨 年紀輕輕 C 位出道在剛畢業的時候,年僅 20 出頭的藝術家 ob 的作品在日本的插畫分享網站 pixiv 廣受關注,甚至超越了很多同輩藝術家。
  • 【裝置藝術】藝術家不簡單,好霸道,好逆天!
    ,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裡,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餘德耀美術館美國藝術家KAWS個展「始於終點」2017基隆童話藝術節  企鵝.海象 虎克船長等氣模都來助陣【紙藝美陳】Diana Beltran Herrera鳥類剪紙藝術真人版巨型俄羅斯方塊暴走虹悅城!
  • 科技能不能顛覆藝術創作?用VR繪畫說來就來了
    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於是Google推出了一款VR繪畫軟體「Tilt Brush」它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人們遠距離觀賞藝術作品的局限並且讓藝術家可以在虛擬實境中創作立體畫面打開軟體帶上VR眼鏡你就可以走進畫中自由釋放創作力和想像力下面這位小姐姐可厲害了可謂是VR作畫界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