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染。
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畫至不可畫方休的畫家、藝術家。油畫碩士,師從何多苓;現生活、創作於成都;曾創辦多次個人展覽與群展;
部分曾辦展覽:
個展:
「澄明•可染」朱可染作品展-藍頂美術館-四川·成都
「雲上的日子」朱可染作品展-M5 club-四川·成都
「無色 深藍」朱可染作品展-寬雲美術館-四川·成都
部分群展:
2020
「真實與理想:藝術家的2020」-成都·藍頂美術館
「我們的世界」五人展-成都·D空間
2019
「和光.同塵」何多苓師友展-國風藝術館-深圳·中國
2018
「雙城記」法蘭克福藝術家邀請展Studio Kai-法蘭克福·德國
「疊映」2018中英當代藝術邀請展-三美畫廊-倫敦·英國
2017
「知覺變體」2017卡塞爾公共藝術活動-卡塞爾·德國
2016
「天天向上」2011-2015名師提名回顧展-築中美術館-北京·中國
「視差--來自成都、廣州的繪畫藝術」扉藝廊-廣州·中國
「線粒體·源--藝術展」中亞美術館-成都·中國
「國際女性視覺藝術展」大華博物館-西安·中國
"澄明·可染:朱可染作品展"近期在藍頂美術館順利舉行,也借這次的作品展的契機,她向世界交出了一張煥然一新的答卷,展覽中包含了她的新作品《水何澹澹》和《雲卷‧雲舒》系列;如果你了解過她以前的作品如充滿了文學敘事,有象徵性的《物‧象》系列、《浴室》和《失樂園》,你會發現,現在她從日常圖像轉向了對大自然中的抽象性的關注。在中國古代的文人畫中水、雲、松是比較常用的題材,由此讓我們會想到南宋馬遠的《水圖》,日本藝術家杉本博司拍的《海景》系列,前者成為宋畫傳世的一種經典美學範式,後者成為當代攝影的重要作品,無論古今都會有藝術家用作品對這個永恆的自然題材去表達敬意。促使這個轉變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呢?不禁讓人將這份轉變與今年的新冠疫情聯繫在一起;張小濤老師評論說:往往人在一個孤獨和封閉的環境中隔離其實是很煩躁,甚至是極度壓抑的囚禁感,才會讓她避開世俗化的物象符號,從而走向更加內心化、抽象化的一種表達,這就是從外部圖像世界轉向心理世界的變化,她的繪畫變得超然物外,褪盡了人間的繁華,走向了樸素與極簡。她的老師何多苓曾說:我在她的畫裡看見了想看見的東西。所以,不管有沒觀念,這是一幅好畫。有人會說,畫面上只有一個女孩,或站,或坐,或躺,或跳躍,如此而已。但我讀到了更多的信息。凝重的表情,清冷的色調,白色的衣裙,纖細的手指,都指向一個個謎底。這還不是我所看到的全部。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我要看出這一切是如何畫出來的,每一個筆觸的精微與粗疏,每一根線條的得與失。我偏愛有這些信息的畫。我認為,這樣的畫有血有肉,過程與結果融為一體。即使還未能完全做到,至少看得出作者有此動機,歷經一番掙扎,不是光靠腦洞大開,而是窮盡內力方能畫成。我自己是這一類畫家,所以偏愛這一類作品。我還喜歡一句話:風格即所有技窮之處的總和。對於創作這一幅畫的初衷是什麼?當被問到《失樂園》時的創作緣由是,朱可染這樣說到:「畫中的旋木是真實存在的。「創作源於她的一次經歷,有一次她開車翻越龍泉山,在山頂上無意發現了這座荒廢的旋木。走近一看,上面爬滿了藤蔓,一股憂傷油然而生,在夕陽的餘暉之下,那一瞬間觸動了她。於是把它畫下來,紀念她逝去的童年。朱可染說:「我畫的每一幅畫都跟自身的經歷是有關的。」她我的作品跟她個人的狀態有關,不願把自己的作品過於符號化,她希望觀眾首先看到一幅好畫,而不是在說故事,看符號。因為她相信,好的作品都是會引起共鳴的,會在某一點,某一刻引起的顫動。石光華老師曾評論:在朱可染的作品中,我確實看到了生命的細微、弱小、羞怯、不安。來到世界,又怕被世界所傷。但是,我也從中看到了生長,看到了青春對世界的詢問和渴望。即使,這種詢問和渴望,是小心翼翼的。那時,無論她的紙本素描,還是布上油畫,雖然,她總是用很細膩的敘述,讓呈現緩慢下來,色彩低調下來。我依然能夠從中聽到明亮的聲音,細緻傾聽,輕聲的訴說中,柔軟而有力量。朱可染曾經不斷地柔軟地打動我們,那是一顆雖然在壓抑之中,但是,在出現,在來到,在生長的心,感受著世界。大家總會不經意間把「柔弱、敏感、唯美」這些詞理所當然地放在女性藝術家身上,儘管事實如此,卻不是所有的事實。如果沒有非同一般的硬朗和堅決,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怎麼去維持一個不錯的狀態?她們執迷於在個人的精神領域中深耕,較之於男性,未嘗不是更加開闊。她們給人以鋒芒的印象不多,但在不容退步之處,也更加勇敢和深情。什麼樣的繪畫才能在藝術史中傳世呢?繪畫和今天的生存經驗與文化現實有什麼關係?觀念性繪畫是對繪畫邊界的拓展,是一種解放,是一個顛覆的過程,而我們解構經典以後究竟要建構什麼新的美學範式?更多的問題與思考,讓我們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探討;在11月15日與大家在言幾又成都IFS店展開一場關於藝術與創作的分享;屆時到場的嘉賓還有:石光華老師、何多苓老師、謝禮恆老師;此外朱可染老師還帶來了一份書單,書籍,亦是藝術創作靈感的源泉,希望我們從事任何行業的創作時,不忘學習、不忘閱讀;《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很著名、很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敘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以闡明藝術史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作者選取了中國繪畫中非常重要的兩個類別--山水畫、花鳥畫,作為其研究對象,以這兩類畫的興衰史為切入點,一一剖析畫中的表現的主題與其背後蘊含的意義,結合藝術和社會史,解讀一代代中國古人在繪畫中編織的思想與夢想。既是藝術作品的賞析品味,更是社會學及人文精神的闡述。由譯者從詩人踏入詩壇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詩集中精選並譯出。詩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態度鮮明的叛逆者,以百折不撓的倔強抗爭權勢與時俗。這本書的新奇點是以小見大,分析日本畫這種特定的流派就可以直逼日本文化底端的東西。所謂「日式風格」這種東西從何而來?日本畫原貌如何?中國山水畫如何演化為日本山水水墨畫;使日本成為一個國家的緣由是什麼?本書對此都有了完美的詮釋。通過對國畫歷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錢選、石濤、倪瓚、八大、馬遠、陳洪綬、夏圭、法常等畫家及其畫作的介紹,將這些國畫作者的人生經歷、境界和追求揭示出來,同時在介紹過程中將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訴諸筆端,讀來頗令人感懷。全書文字優美,意境高遠,字裡行間表現出作者橫溢的才氣及深刻的人文情懷。《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一本頗有鮮明個人風格的非虛構文學作品。"如果你在年輕時有幸生活於巴黎,那無論你在哪裡度過餘生,巴黎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場流動的盛宴。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黑塞的代表作。這部抒情詩般的小說,講的是一位天賦異稟的印度年輕人的成長、發展、成熟,通過畢生的探索、發現直至垂暮之年終於實現理想的漫長過程,是全世界知名的「成長小說」。不論語言還是表現手法,簡約如同素描或速寫,唯求情到意達為止。黃昏的御花園,暮年的蒙古大帝忽必烈凝神傾聽來自威尼斯的青年旅者馬可·波羅講述他旅途中的城市。五十五座城市,十一個縈繞在每座城市上的主題,事關人類生存的所有命題。《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