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名家印 中 發售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最新出版
精裝1函 32開 10冊 精印叢書用創新的編纂理念
豐富的使用功能
精緻的印製工藝
旨在構建一個體系完備的中國篆刻基本圖像文獻庫
給創作借鑑、印史研究和教學參考帶來方便。
全套含書匣,原價680元
本網代理包郵只收618元。
支持微信付款,
購書方式見帖尾。
本書系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輯印的《中國篆刻聚珍》的第二輯,本函為《名家印》(中),分裝為十冊。每本書在《凡例》之後,會就每冊所收專題材料分別撰以《概述》。印章則為主體部分,每印附序號、釋文。另外,每冊還擇錄與本卷主題相關的史料和評析文獻。合裝為一函,另附拷貝紙摹印專用箋一百枚冊子一本。
《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編纂,在繼承傳統歷代印譜編撰精華的基礎上,還從大量存世書畫名跡、稀見印譜、善本古籍和其他各類書契文獻等第一手資料中搜集代表性印跡,充實到相應的專題卷次之中,對了解明清文人篆刻全貌特別是探析文人篆刻淵源與流變影響,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也是對已有印譜編撰的極大豐富與拓展。第二輯編纂印製中,汲取第一輯出版以來諸多專家、讀者的建議,在編撰製作中對相關體例、形式、工藝細節等做了進一步完善。每冊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本冊主題概述;第二部分為印蛻及釋文,其中名家流派篆刻附部分邊款;第三部分輯錄與本冊主題相關的史料和評析文獻。其中第二部分為每冊基本單元,一般遴選三百到五百枚印蛻,資源流傳存世特別多或特別少的則有例外。
該叢書以印學史框架為學術支撐,以歷代璽印篆刻遺存和印學文獻為基礎,定位於篆刻學習臨摹、創作借鑑、印史研究和教學參考,滿足篆刻研究者、愛好者、創作者臨摹鑑賞和教學研究所需,成為學習、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模板與理想參考。每卷印蛻的排序,側重於從易到難的臨習鑑賞進階安排,兼顧類型特徵和審美傾向。部分印作斷代缺乏確切記載與考訂依據的,姑以審美特徵歸類。
第一冊《鄧石如》145頁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遊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遊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鄧石如以書法為基礎,在篆刻中做到了「書從印出,印從書出」,打破了漢印中隸化篆刻的傳統程式,首創在篆刻中採用小篆和碑額,拓寬了篆刻取資範圍,在篆刻上形成了古樸秀逸、剛健婀娜的風格。
第二冊《吳讓之》241頁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徵(今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吳讓之印作頗能領悟鄧石如的「印從書出」的道理,運刀如筆,迅疾圓轉,痛快淋漓,率直瀟灑,方中寓圓,剛柔相濟。其體勢勁健,舒展飄逸,婀娜多姿,盡展自家篆書委婉流暢的風採,無論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應手,技術上已如庖丁解牛。
第三冊《趙之謙》296頁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第四冊《徐三庚》243頁
徐三庚(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詵郭,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餘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精於金石文字,善篆隸篆書。苦習《吳紀功碑》,參以金冬心(金農)的側筆用法,纖細流麗,飄逸多姿,在吳熙載、趙之謙外另闢面目。
徐三庚刻印由浙派入手,力追秦漢,參學完白山人意趣,早年所作渾樸古厚,中年後流轉妍美,線條疏密感極強,筆勢飛動,時人譽為「吳帶當風,姍姍盡致」,惜習氣漸深。印款多隸楷,刀法猛利,有生辣遒勁之致。
第五冊《胡钁》236頁
胡钁(1840—1910),一名孟安,字菊鄰(菊一作匊),號老鞠、廢鞠、不枯,又號晚翠亭長、竹外外史,晚年又號南湖寄漁,別署不波生,葆光亭主人,書畫作品多落晚翠款,鈐:晚翠書院,葆光亭主人印。清浙江石門(今桐鄉)洲泉屠家壩人。清同治八年(1869)中秀才。善書畫篆刻,工詩詞。書法初學虞世南、柳公權,後致力於漢魏碑版,古拙遒勁,頗見功力。山水峰巒渾厚,筆墨蒼茫;蘭菊亦娟逸有致。善治印,工刻竹,治印名聲和吳昌碩相媲美,不相上下,雖蒼老不及而秀雅過之,刻竹極精,所刻扇骨技藝亦不下於蔡照。
胡钁篆刻專宗秦漢,「宋元以下各派絕不擾其胸次」。所作朱文別於時人的玉筯鐵線,作粗闊的處理,白文則作細於漢玉印清朗明淨的處理,並借鑑秦詔版與漢魏鑿印中的穿插、避讓、欹側等手法,輔以瘦勁挺拔的刀法,使印作在渾樸妍雅、疏密自然中表現出一種有意無意的錯落之美。
第六冊《清名家印(上)》156頁
第七冊《清名家印(下)》158頁
第八冊《吳昌碩》248頁
吳昌碩(1844年—1927年),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等,漢族,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後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的篆刻初學浙派、秦漢印,繼法鄧石如、吳熙載,並受鄧石如、趙之謙「印外求印」的啟發,遂取石鼓文、封泥、瓦壁、碑碣之意,融合貫通,自成一格。用刀則將錢松切中削的刀法。又將疏密跌宕、虛實相生的畫理及其山傾海立、氣象雄闊的書法特色融入印中,通過剛柔曲直、縱橫轉舒的線條交互運用,使其篆刻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第九冊《黃士陵》183頁
黃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號倦叟,別號黟山人。黟縣西武鄉黃村人。黃士陵幼年承繼家學,讀書、寫字、制印、繪畫並舉,年方20歲就已以在家鄉成為知名人物。
黃士陵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師承皖派鄧石如,融皖、浙兩家之長為一體,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黟山派"。他的篆刻藝術,取法於秦璽漢印,取材於鐘鼎、錢幣、詔版、碑額、磚瓦等文字,各體悉入,無格不備,兼收並蓄,熔於一爐。
第十冊《齊白石》221頁
齊白石(1864年─1957年),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詩、書、畫、印均卓絕出眾的藝術家。在近代篆刻藝術史上是繼吳昌碩、黃士陵之後又一位能開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學浙派中的丁敬、黃易。後學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強調疏密,空間分割大起大落,單刀切石,大刀闊斧,橫衝斜插,極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創造出一種「寫意篆刻」的獨特風格。
極具借鑑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名家印 中 發售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最新出版
精裝1函 32開 10冊 精印叢書用創新的編纂理念
豐富的使用功能
精緻的印製工藝
旨在構建一個體系完備的中國篆刻基本圖像文獻庫
給創作借鑑、印史研究和教學參考帶來方便。
全套含書匣,原價680元
本網代理包郵只收618元。
溫馨提示:
點擊帖尾#原文閱讀#進入微店購買 ,可跟蹤快遞。
鳳凰書畫網公眾微信平臺編輯部出品
總編輯:柳青凱
本輯執行編輯:李夢
鳳凰畫館客服電話:15010375788
鳳凰畫館客服微信(fhhg2016)
鳳凰書畫網收稿郵箱:754226291@qq.com
引領審美消費
鳳凰畫館名家精品在線……
點擊圖片進入專場目錄
快速進入鳳凰微拍(每周三場 精彩不斷)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微拍
快速進入鳳凰書畫網微店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微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