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就,叫做《阿花的味增湯》。
故事裡的小姑娘名叫阿武花,小名阿花,紅蘋果般的臉蛋上,有對明亮的眼睛,笑起來像彎彎的月牙一般。5歲的阿花早上起床就開始洗臉、刷牙、散步、做味增湯、曬衣服、吃早餐、上學校,還能給爸爸做晚飯……
阿花如此「充實」的生活,讓很多大人暗嘆不及!
原來阿花的母親「千慧」是乳腺癌患者,在生下阿花9個月後,癌症復發了,就想在剩下不到幾年的時間裡,給孩子留下些什麼?什麼才是對阿花最重要的?經過反覆思量,最後她決定把做家事的功夫交給阿花。
阿花從四歲開始自己動手做飯,學著整理家務,第一次拿刀時微微顫顫,第一次曬衣服時從凳子上摔得疼痛不已……每一次都讓母親「千慧」心疼不已,但她忍住沒出聲,也沒伸手幫忙。
時間很慢,時間也很快,阿花的媽媽最終被病魔帶走了。
當爸爸因為媽媽的去世傷心不已,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時候,阿花端著一碗美味的味增湯來到爸爸面前,像是天使一般照亮爸爸茫然無措未來。
都說孩子是「明天的太陽」,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傾注無數心血,可是很多時候卻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家長的意識裡「做什麼」是非常重要的,卻意識不到「不做什麼」也同樣重要。這就是所謂的加法做不好,減法不屑於去做。
1、明確孩子未來的目標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向前發展的過程,如果沒有長遠目標做前提,就很難在眼前的問題面前找出解決方案。所以,雖然說以終為始是為了將來,但也是為眼前。
對教育孩子來說,以終為始就是你要選擇做什麼和不做什麼。
拿阿花為例,阿花的媽媽「千慧」認為生活比金錢更重要,所以在她生命的最後階段,她非常用心的教會阿花如何去做味增湯,如何去晾曬衣服,如何做家務,如何更好的生活,並將最終的目標學會生活,落實在當前的方方面面。
2、給孩子歸屬感
有些孩子想要歸屬感,但是他們的努力的方向很笨拙,其行為讓人討厭。比如說一個孩子想獲得到媽媽的認可,就一直向媽媽索要各種各樣的關注,認為媽媽應該事事滿足她,才是愛她,結果反而遭到媽媽的拒絕。另外一個孩子想要得到媽媽更多的寵愛,就故意裝身體不舒服,結果被媽媽發現了他的謊言以後,不允許他再撒嬌,搞得自己很沮喪。
相對而言父母們在這個方面的表現也是很笨拙的,我們很多家長都想對孩子表現出無限的愛護和信任,可是孩子就是接收不到。
當我們的父母和孩子的行為越是惹人煩,或者是越是惹人生氣的時候,他們就會越急迫的追求歸屬感,因此也就越發容易做錯事表錯情,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3、給孩子責任感和榮譽感。
孩子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家長想讓孩子幹家務活,很困難,孩子總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藉口去推諉。但是如果是這個孩子在班級裡面被大家委任為勞動委員、勞動小組長,那麼他就很開心了。每天打掃教室、掃地、擦玻璃、搬桌椅都是最積極的,為什麼?因為他有了責任感和榮譽感,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集體裡被委以重任,你一定要表現出開心和自豪,鼓勵孩子多多參加這樣的活動,也多為孩子提供類似良好的環境條件,因為這能幫助孩子的社會感和歸屬感更快的萌芽。
4、從錯誤中學習
人無完人,沒有不犯錯誤的人,這個思想人人都理解,但總是做不到,一旦孩子犯了錯誤,90%都會受到家長的責備、說教以及訓斥。
雖然理解家長想要急切的改變孩子錯誤行為的想法,但更應該根據錯誤看到價值所在。比如樊登老師曾經講過一件事情,有一次他的孩子把花瓶打碎,花瓶很貴,樊登老師很是心疼,但他沒有追究孩子錯誤,只是用平靜的語氣問孩子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還表揚了孩子誠實,一起來探討如何下次避免錯誤。孩子很虛心地接受了,並自己思考提出了解決辦法,說下次可以離花瓶遠一點,小心一點。
這就是從錯誤中學習的魅力,在錯誤中發現問題,並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我們要以長線目標為原則,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細節幫助孩子成長,可以想像一個圖景,過20年後你的孩子已經出外求學或者工作了,有一天他回來看你,當你的孩子站在家門口按響了門鈴,你起身去打開門的那一刻,你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具有怎樣品質和能力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