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洋芋和它的艱難歲月

2020-12-23 小說廣場

食不果腹的年月,假如天天有煮洋芋可吃,即便算不上小康,也不至於忍飢餓。如果不挨餓,算是小康人家了吧?

說煮洋芋之前,先講兩個小故事。

小時候,家裡沒啥可吃,常去姥爺家混肚子。冬天的清晨,姥姥會煮一鍋洋芋當早飯,說早飯太遲,說午飯過早,其實是介於二者之間,也叫晌午飯。

一盤子(此盤是木製的,長方形,有邊有沿)煮洋芋端上炕桌,姥爺先要對圍坐在炕桌旁的我和表弟、表妹們示範講解吃洋芋的要領。洋芋皮要輕輕剝、小心剝,不能讓洋芋瓤掉下來,如果不小心有一點渣渣掉落在炕席上,要立馬撿起來餵進嘴裡。

姥爺講解示範時,及其謹慎認真。姥爺當過兵,所以他給我們講解時,像在帶新兵,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甚微的動作。

剝完皮的洋芋,要用雙手掬著捧著吃。多年以後,第一次在動物園見猴子吃東西的模樣,就想起我和表弟們在姥爺的指導下吃煮洋芋的情景。

姥爺教我們吃洋芋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杜絕浪費。

第二件,也與煮洋芋有關。

大伯家的碎女子,我叫碎姐,她從小刁蠻任性,大娘呢,又護短,見不得聽不得別人說碎姐不是。有一次,全家人坐在院子裡吃洋芋,碎姐吃的很隨意,一顆洋芋一掰兩半,左咬一口,又咬一口,一顆洋芋就算大而化之吃完了,然後把剩餘部分高高拋起,等快落下來時像踢毽子那樣連踢幾下,洋芋瓤就四處飛濺,引來大花狗和老母豬,圍著碎姐,舔食地面上的洋芋。

碎姐的行為大家都看在眼裡,只有大伯忍無可忍,攆上去,在碎姐屁股蛋子狠狠踹了一腳,碎姐就像個雞毛栽的毽子那樣,飛出去,落在地上,嗚嗚大哭。

"你個馬猴,吃的東西就是這樣隨便糟蹋的嗎?"大伯帶罵著,出去了。只見她手上還拿著一顆大洋芋。

農村人種洋芋,必不可少,就算沒有籽種的人家,借錢買、拿小麥兌換洋芋籽,無論如何都要種二畝。如果誰家不種洋芋,來年準挨餓。

種洋芋,鋤洋芋,挖洋芋,那麼,最後挖回來的洋芋怎麼存放、在哪儲存呢?這時候就該洋芋窖出場了。

村裡,家家戶戶有一口洋芋窖。而我們所處山林地帶,土壤陰暗潮溼,沒有誰家的洋芋窖是乾燥的,尤其冬天,蓋洋芋窖的石板上粘著一層厚厚的霜花或冰凌。因為潮溼,窖口容易坍塌,坍塌的窖口每年要翻新一次。

翻新,其實就是把頭一年箍在窖口腐爛的木頭拆掉,換上結實的新木頭,木頭上面鋪一層石板,石板上面覆蓋一層土,只留出一個可供人出入的洞口。

小時候,最不願幹的事就是下窖掏洋芋,窖內陰暗潮溼,有好多不知名的蟲子從頭頂的木頭縫隙裡掉下來,很多次,聽見二姐在洋芋窖裡吱哩哇啦亂叫。一定是有蟲子落到身上了。

我家院裡挖過三口窖,一口窖因為後來要在那建豬圈,不得不填埋。填埋,實屬無奈,因為這個方位和地址,是陰陽先生打針盤定下的。

挖第二口窖的時候,是個秋天。八月十五一過,就該挖洋芋了,所以得趕工期,抓緊完工。吃罷晚飯,天色很快暗下來,娘和父親還在後院一棵大白楊樹下忙乎。借著暗淡的夜色,一鍬一鍬黑土烏鴉似的從窖內飛出。

直到天完全黑的什麼也看不見了,才收工。

翌日清早,娘第一個來到未完的窖口前,剛要跳進去時,看見清亮亮的半窖水,水上面落著幾瓣發黃的樹葉……

這種挖窖出水的現象在村裡很常見,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可是讓娘忙不迭地喊父親的原因是,水面上還飄著一隻淹死的小豬娃。

父親本想把豬娃和水一起填埋了的,可聽隔壁愛講迷信的舅爸說,這樣不好,容易觸犯家神。沒轍,父親把死豬娃撈上來,裝進背篼,背到村頭的河灘裡埋掉了。

未完工的洋芋窖,就停工了。

無獨有偶,有一年,我家一隻豬娃又掉進別人家的空窖裡。村裡人,很多人家有兩口窖,一口用來存放大洋芋,一口用來存放碎(小)洋芋。後來專門有了加工洋芋粉條的人,所以,碎洋芋不再儲存,而是用來做粉條用,大洋芋留著吃。既然做了粉條,原來存放碎洋芋的窖就閒置下來,也沒見誰家填埋。

好多窖口,平時蓋著一塊石板,沒人過問。有些人,懶得管,連一塊石板也不蓋。我家的一群豬娃跟隨老母豬四處閒逛,有一隻不小心掉進閒置的洋芋窖。掉進去也沒事,事就出在窖主人身上。

此人是一位年過半百的五保戶,村裡只有一位嫁人的外甥女,偶爾見她拎只瓦罐,給舅舅送飯。大多時候,他一個人住,一個人生活,一間房,一口鍋,一面土炕,僅此而已,院子有,但沒有院牆,他住在裡面,像古廟裡的看香佬。

我們找到豬娃,想要回時,五保戶不依,說豬娃是他剛從集市上花五塊錢買來的。村裡人誰見過他養豬,誰見過他趕過集市?從來沒人看到過,一個連自己養活不了的人,哪有閒心養豬。

為只豬娃,兩家人大吵大鬧一番。高潮處,他以死相威脅,揚言說,誰敢動這隻豬,就一頭撞死在石頭牆上。為一隻豬,不划算,這是父親說的。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豬哪是窖裡養的。有一天,五保戶趴在窖口給豬餵食,一頭栽了進去,豬娃被砸死,人落得個半身不遂。殘疾後的五保戶,常坐在門口曬太陽,看到父親路過,不知嘴裡嗚嗚啦啦說著什麼。

後來,他被一個遠方的外甥接走了。他住過的院子就空下來了,慢慢地,院內長滿荒草,屋脊也陷下去一個大坑。

荒草,沒有長滿我的記憶。

大坑,是五保戶留給村莊的空白。

村裡還發生過一件特別離奇的事,也與洋芋窖有關。

有年春天,離村子外面不遠的山路上,一輛滿載韭菜的卡車出了車禍,車從山坡上滾下,司機死在山坡上的亂石堆裡,綠油油的韭菜撒滿半山坡,那正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節,因為韭菜的緣故,山坡上遍變得格外綠。

就近的村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前去看熱鬧,看著看著,有人臨回時竟然抱了一捧韭菜,說回家包韭菜餃子,後面就有好多人開始效仿,有說烙韭菜盒子的,有說蒸韭菜包子的,總之,綠油油的山坡,很快失去光澤,變回原來的褐紅色。這裡沒有土壤,全是褐色的沙子。

村裡有個姓母的,撿拾韭菜時,聽見亂石堆裡有嘀嘀嘀的響聲。尋聲找見,原來是一塊黑色的盲人手錶,正在整點報時呢。表軸不見了,沒法戴,他吹去灰塵,用手掌擦拭兩遍,裝進衣兜,揣回家了。

這年秋天,姓母的這個人無緣無故就瘋掉了,犯病時不穿鞋,滿山遍野亂跑,一時間,母瘋子成了村裡人嚇唬孩子的良方,只要對孩子說"母瘋子"來啦,鬧騰的孩子立馬安靜下來。

母瘋子鬧騰的時間不長,就死掉了。

那段日子連綿陰雨,有人說誰把天爺捅破了,兜不住,才下雨的。剛割過麥子的麥茬地裡,長出韭菜似的麥苗,枯子蔓沿著麥子碼瘋長,最令人著急的是,沒拉上場的麥垛,麥穗上長出了新芽!

下雨的日子,常見母瘋子在村北的山巔上瘋跑瘋唱。

雨,突然停了。清早,人們推開房門,天瓦藍瓦藍,不像洗過的,倒像是油畫大師畫上去的,給人一種喜悅的不真實感。

可是,人們沒有看到母瘋子的身影,也沒聽到母瘋子的聲音。

晌午時分,有人說,母瘋子死了,死在他家廢棄的洋芋窖裡。窖裡有半窖水,水像紅墨水,是母瘋子的血染紅的。他娘在嚎哭,妻兒沒有什麼反應。

母瘋子死後,村裡掀起一股填埋洋芋窖的風暴。但總歸沒有填完,後來類似的事情又發生了,有人家的牛犢掉進去啦、馬駒掉進去啦……

讀小學時,一到冬天,班長帶乾糧不像別的同學那樣帶饃饃,經常帶幾顆昨晚上家裡吃剩的煮洋芋。進教室的第一件事是躬身彎腰,頭探進土爐子下面落灰的灰膛裡,從書包掏出帶來的洋芋,一顆一顆埋進爐灰,再用木棍把撥拉到洋芋上面,直到洋芋完全被爐灰苫住。

早讀課下來是一堂語文課,語文課下課後,班主任不急於離開教室,而是蹲在爐子旁,撥一滾燙的洋芋出來,吹吹打打,清理乾淨爐灰,認真剝皮,然後,滿教室瀰漫著煮洋芋的香味。那時節,好多同學都被煮洋芋吃膩了,直到現在,小學同學群裡聊起吃洋芋,有幾個同學說,有啥吃頭,想起來夠天夠地的。

煮洋芋經過回爐烤熱再吃,有種別樣的風味味,就像現在人吃烤紅薯一樣,家裡煮的,怎麼也比不上街市上買的烤紅薯,又綿有面,吃起來容易噎人。被烤過的煮洋芋,也是這樣。

一貫嚴肅的班主任,只有在吃洋芋的那一刻,和藹可親,像我們的家長,邊吃邊和我們聊天。班長家日子和大多數同學家的日子一樣,清油細白面很稀缺,加上他家剛和伯伯、叔叔們分家,家裡糧食捉襟見肘。他家的洋芋品種與別人家的不同,形狀像紅薯,這種形狀的洋芋品種是老品種,個頭小,產量低,吃起來水汪汪的,但經過爐灰炙烤,水分揮發後,口感大有提升。因此,有一個林場職工子弟,常拿黃璁璁的千層餅兌換班長的烤洋芋。

生活物資上的匱乏,導致班長頑強的性格,他小學畢業就輟學當民工去了。現在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長。有人在群裡抱怨當年吃煮洋芋的時光時,班長堅決反對:沒有當年的煮洋芋,哪有我的現在?

現在,煮洋芋成了稀罕物,別說農村吃不到,城裡就更吃不到了。有一年陪朋友去崆峒山旅遊,好多餐廳裡供應煮洋芋,但價格高的離奇,一盤煮洋芋的價格快趕上一斤手抓羊肉的價格了。

吃完洋芋出來,朋友說:"還不如吃手抓羊肉。"

現在的洋芋,品種繁多,吃的花樣也多,粗皮的,細皮的,白洋芋,紅洋芋,紫洋芋,要有盡有。幾天前,聽母親念叨煮洋芋,就跑到就近的菜市場買了五斤洋芋回來。蒸了一鍋,賣相特別好看,煮熟的洋芋個個笑逐顏開,但吃起來卻沒有小時候的味兒。

我以為光我自己吃不出原來的味兒,兩天過後,母親才說:"現在的洋芋好看是好看,沒有在老家時好吃。"

聽了母親的話,我倒想起老家時的一位老人來。吝嗇鬼葛朗臺比起他,略遜一籌。出山勞作,他從不把一個完整的饅頭掰碎了吃,說吃了可惜,只把碰掉的饅頭渣,一粒一粒吃掉;在他的勤儉下,蓋起一間上房,有天晚上有人找來問話,他都不捨得把窗戶打開,說一開一關,怕把窗子磨壞。這個被稱為"細鬼"的人,臨死前對老伴說:"我啥也不想,就想吃一口煮洋芋。"

由此可見,拋開別的不說,就煮洋芋而言,對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的有多麼重要!

最好吃的煮洋芋,莫過於中秋前後,和姐姐去對面山地裡挖一籠子洋芋,用頭把抬下上來,在村口的小河裡淘洗乾淨新鮮泥巴,又白又嫩的洋芋芙蓉出水一般臥在籠子裡,讓人慾罷不能。

大姐煮一鍋洋芋,拌一盤蘿蔔絲,蘿蔔是剛從洋芋地裡拎回來的,再做些疙瘩湯。等娘和父親外出幹活回來,往往人沒進來,就聽見娘的讚嘆:"我的娃,今天又做啥好吃的了,老遠就聞見香味!"

當然,看似再普通不過的家常飯,卻承載著一家人的酸甜苦辣。去年秋天,帶女兒去大姐家,大姐煮的洋芋,做的疙瘩湯,兩個外甥嫌不好吃,沒怎麼動筷子,女兒象徵性地吃了一顆洋芋。外甥和女兒,一定體會不到我和大姐當年吃煮洋芋的滋味,但是,我暗暗希望,他們能像洋芋一樣活著,雖然樸素,卻深受老百姓喜愛。別成天想著留什麼髮型,今天洗牙,明天校正牙,今天崇拜這個明星,明天又對另一個明星愛的驚聲尖叫。

兩年前,和家鄉久別重逢,在當地林場部門的改造下,以前的村莊被推土機夷為平地,整體重新規劃修建,有的地方當成苗圃地,有的地方荒草高過人頭,如果不仔細辨認,根本找不到當初我家所在的位置。

找來木棍,撥開蒿草,終於發現一塊石板,石板是當年父親從遠處用架子車拉回的,用來當洋芋窖的蓋子。上面長有青苔。剝去青苔,清去雜物,有我小時用鐵釘刻在上面的詩句:爛煮園蔬,熟煨山芋,白髮蒼顏窮秀才。

這是班主任吃完烤洋芋寫在黑板上的,我又抄在書本上。不解其意,但對"秀才"二字頗有好感,於是,就把它刻在石板上。

不管是秀才還是窮秀才,我都不是,充其量是個市井小民,但對於煮洋芋和煮洋芋的歲月記憶,永留心間,可能,還將想念下去。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憨豆——洋芋
    洋芋歷史悠久,公元前8000年前就有載培史,它的故鄉在秘魯南部的高寒地區。印第安人曾把它種植在房前屋後,作裝飾用,洋芋花開,滿目驚豔。從南美輾轉到歐洲,再到亞洲,它的體量和性情也變了,碩大、憨厚,不再以花招搖,而是默默專注於黑暗中的根系,結果、生長,一聲不響地完善自己,然後爬上餐桌,以實誠養胃,和番薯玉米成為歲寒三友,成為養育人口大國的主力。
  • 【情懷】洋芋:鄉愁、鄉親、以及我對故鄉的無限眷戀
    金黃色的洋芋,圓溜溜的,帶著泥土的清香,不由人想起洋芋做熟以後那沁人心脾的味兒。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樸實的洋芋,既是填充肚子的主食,又是百吃不厭的蔬菜,還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在兒時的記憶中,家裡上頓下頓離不開洋芋,煮著吃,蒸著吃,炒著吃,吃得最多的是「洋芋酸拌湯」和「湯湯洋芋」。我上小學背的書包、用的鉛筆本子、穿的衣服之類東西,幾乎都是用洋芋換來的。
  • 六月洋芋熟,桌上洋芋片香,一道簡單的自製零食竟然喚起了80後最深的兒時記憶,這就是奶奶做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我家裡種了很多土豆,父母把這些土豆分成了三等分,第一部分留住做菜吃,第二部分就曬成洋芋片,第三部分就留點做種,然而,幾十年之後,洋芋片的味道,在我心裡還是揮之不去,這也成為了我兒時中一道值得記憶的菜品和零食,現在老王為了把家鄉的土豆帶向全國,也決定照著父母小時候的做法曬點洋芋片,讓自己的小孩子也吃下,話不多說了,老王決定把製作的方法分解一下,你們如果還學不會的話
  • 保衛「開花洋芋」
    假「開花洋芋」的衝擊,讓剛脫貧的李子溝村和正起步的東川洋芋產業面臨威脅。保護好東川洋芋和李子溝開花洋芋品牌、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培育新種薯,提高畝產,成為當務之急。儘管「開花洋芋」知名度高,但傳統的耕種方式和品種,無法實現批量生產,無法提供穩定的供貨。
  • 一個洋芋在彌勒的「死法」!!!
    即便是個洋芋、也是有夢想的~我是一個來自彌勒大山裡的洋芋從小我就嚮往大城市漸漸長大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洋芋~可一到彌勒,我就遭受了N種死法!    死法稍慘,煮熟之後的洋芋搗成泥捏成粑粑,放進油裡炸得金黃,再配上特質的佐料,吃起來是妥妥的!
  • 東北人不知道洋芋是什麼,它曾經拯救了整個歐洲
    瀋陽人不知道洋芋是什麼!前不久看到一個視頻,裡面有一個可愛的娃娃,大人問他早上吃什麼,說洋芋!中午吃什麼,也是洋芋!晚上吃什麼,還是洋芋!有一位東北朋友在視頻下方留言「什麼是洋芋,是山藥還是芋頭」,很多熱心網友回答了他的問題,洋芋等於土豆,雲貴川一帶都叫洋芋。
  • 麻辣洋芋片 ‖ 我們吃的是回憶
    麻辣洋芋片便是這樣一種和兒時記憶牢牢捆綁在一起的小吃,起碼於諸多甘谷80、90後來說它就是這樣一種魔性的存在。 這種用料便宜,製作方法簡單、做工粗陋的美食,隱匿在甘谷各中小學校門口,與菜夾餅、燒烤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常年割據和拉扯著小學生的錢袋和胃。 同時,也將成年人的魂牢牢勾住著。
  • 【相約六盤水】翻身洋芋把歌唱,凉都表示很淡定!
    六盤水市天使土豆片廠,專門產天使土豆片的,以前是生產糖果和月餅,它前身廠址是在火車站汽車出口處烏洋芋屬於喀斯特地區特產,四川雲貴等地都有,凉都人的習慣是,烏洋芋不適合烙鍋和燒吃,最佳方式是「煮」……,盤縣的烏洋芋也很出名,煮過的烏洋芋用來做主食或配色菜十分不錯。
  • 貴州洋芋為何輸給雲南洋芋?
    後被網友改編成:洋芋分成大中小,大洋芋,賣八角;細洋芋,賣六角;不大不小的賣七角。山歌飄出山外,讓遠方的朋友在歌聲中頓然獲知了農產品的信息:貴州的土特產中,竟然還有洋芋。透過民間文化,網絡平臺發現了貴州洋芋的潛力,遂在網上發起了「貴州洋芋PK雲南洋芋」的美食秀活動。
  • 上遊•互動丨都市熱報丨洋芋疙瘩 - 喻宏彬
    每年的伏天,這個時候農村豇豆,茄子罷市了,頓頓都是水藤菜和南瓜吃得讓人心中生厭。媽媽就會炒洋芋疙瘩這道硬菜,來喚醒我們的味覺神經,讓我們有信心戰勝炎炎的溽暑。農村的小洋芋如指頭那般大,差不多都餵豬了,或者倒掉,基本上沒人煮來吃。但媽媽卻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堆放在牆角,像寶貝似的珍藏著,在三四個月時光的流逝中,我們都靜靜地等待著媽媽的惠心巧手,讓它們華麗的轉身。
  • 愛吃炸洋芋的朋友,偷偷告訴你這個炸洋芋真是簡單又好吃
    因為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腸胃對洋芋的吸收較慢,停留在腸道的時間比米飯長,所以更抗餓,而且洋芋還能吸收一些油脂和垃圾,具有排毒作用。洋芋原產地是南美洲,但它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西南地區是我國洋芋的主產區之一,所以,在雲南地區洋芋的吃法多種多樣,炸洋芋就是其中之一。俗話說:「吃洋芋長子弟」。
  • 【家鄉】兒時的鍋鍋灶—野外燒洋芋
    尤其是在秋季,洋芋成熟的時候。大人們在田地裡忙著刨洋芋,而孩子們則在半山坡玩起了鍋鍋灶,不光是孩子們喜歡,大人也喜歡。以前,家裡生活困難,出門隨便做點「為嘴添肚」而「偷摸」的事兒是有情可原的,尤其到了青黃不接(柜子空了,莊稼未上場或還未打碾)的時候。我上學、讀初中時,乘星期天放假之際,約上幾個小夥伴,頂替大人們放羊、放牛、放驢。
  • 一個洋芋在瀘西的N種死法!感覺用盡了洪荒之力!
    這種……最常見,死的也簡單,就是將一整個土豆切成小塊兒(如果是個兒很小的新土豆就不用切),放進油鍋裡炸再拌入各種味道,當然也有人嫌炸得太慢而先將土豆煮到七八分熟再油炸的~兩種味道是不一樣的。用自家醃製的酸菜和切成片的洋芋一起煮湯,酸菜的酸辣鹹搭配上洋芋片的澱粉清香味,絕對是下飯的最佳湯選。
  • 蹲個西北人:洋芋擦擦夾夾格格顆顆到底是啥?
    陌生的概念和陌生的描述挑戰著我的腦細胞,我決定先下單再說! 既然是洋芋片店,洋芋片也來一份,我還加了一碗流汁寬粉——《風味原產地·甘肅》同款打卡。
  • 洋芋根莖塊膨大劑有哪些?洋芋什麼時間打根莖塊膨大素?洋芋膨大用...
    洋芋也就是日常所說的土豆,屬於高產作物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對種植戶來說,如何栽培出高產優質的洋芋是最為關心的事情。那麼,洋芋種植該怎麼科學管理獲得高產?洋芋用什麼肥料根莖塊膨大?一起往下看看吧!
  • 袍笑 • 素善《鮮辣洋芋球》
    ♪點上方綠標,一起來聆聽素廚的內心獨白吧~月色如水,芳草葳蕤叩夢為譜,輕撥歲月的琴弦以溫婉的清韻,奏響心之歌軟糯的土豆球,拌上香濃的醬料汁鮮辣誘人,一口一個,超滿足香辣洋芋球,極致美味簡單易學,驚豔四座細數流年,淺唱歲月盈一份懂得,感懷一份淡泊丹青流韻,紙上芳華書寫最初的浪漫與美好守著一份從容,看年輪重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洋芋四季豆箜飯 不連吃三碗不過癮
    準備材料:洋芋、四季豆、大米、食用油、豬油、鹽 美食步驟: 1、洋芋切塊,四季豆擇好後切成食指長的條;2、把米飯煮到七分熟的樣子,然後撈起來用筲箕進行過濾,備用;念叨重慶小面和火鍋太久,你若問重慶人,哪種飯最具山城特色,能勾起小時候的回憶?那答案一定少不了箜飯,尤其是以洋芋四季豆箜出來的飯。那個滋味,安逸得很,簡直不擺了,好吃狗都吃得舔盤子。4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市民王阿姨家,記錄了她製作美味箜飯的全過程。
  • 洋芋成精了?騰衝村民家的洋芋長出「腳趾頭」!這麼像可還行
    兩天前,家住騰衝市騰越鎮侍郎壩的村民董豔花,在自家地裡挖出一個形狀奇特的洋芋,一家人倍感稱奇。「把它留下來,不要吃它!」「可以申報金氏世界紀錄!」「吃了那麼多年的洋芋,我從來沒有見過長成這樣的!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董豔花說。據董豔華介紹,大多數騰衝人都喜歡吃洋芋,一般栽種和食用的都是本地的老品種。「騰衝老品種洋芋從個頭上看屬於比較嬌小的,但吃起來口感又香又甜,本地人都很喜歡吃。」
  • 「巫溪洋芋」入選「重慶市第一批川渝智慧財產權合作優質地理標誌...
    11月20日,記者從重慶市巫溪縣市場監管局了解到,「巫溪洋芋」入選「重慶市第一批川渝智慧財產權合作優質地理標誌保護名錄」。據悉,該目錄從全市200多個地理標誌商標中遴選出30個優質地理標誌商標,建立了成渝雙城經濟圈智慧財產權保護共治協同機制。
  • 重慶街邊小吃「鍋巴洋芋」,原來這麼簡單!學會了你也可以擺地攤
    ,酸蘿蔔切丁,土豆切塊,如果是小土豆,就直接把新鮮的小土豆煮熟透,去皮備用,那如果是大土豆,就先把皮削掉,然後再切塊兒,冷水下鍋,放上少許的鹽,煮的七八分熟了,撈起來瀝乾水備用;第二步:平底鍋倒適量的油,放入煮熟的土豆,煎至表皮金黃起鍋巴,如果土豆太大,可以在煎制的過程中破開土豆,讓土豆的更多面起鍋巴,這樣會更加有焦香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