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即可關注聲音的眼睛 | 第1551期
練聲的具體指標有哪些?練習到什麼狀態最好?
今天,我們從聲音的表現力和延展性這個角度來說說我們常用的三個有關聲音練習的指標,分別是:音量、音高和音色。在這三個指標中,有的人單純喜歡追求音色的動聽,忽視了音量和音高的重要作用,也有的人覺得這三個詞從概念上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何訓練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今天我們我們就一起來剖析一下這三個關鍵詞,掌握了這幾個要素的具體內涵和要求,再配合我們的練聲方法技巧進行實踐,相信一定會有很好的練習效果!
音量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它主要決定於氣息和共鳴器。不少人在日常發聲說話以及練聲和誦讀中把握不好自己的音量,或大或小,前者對身體消耗太大,又不利於恰當的表情達意,後者或造成聽眾聽不清,甚至聽不見的現象。因此,音量的把握也需要必要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1.不論在何種場合,音量都要適中,不可太大或太小。2.要根據聽眾的多少和場所的空間大小來確定自己的音量,要使在場的所有聽眾都能毫不費力的聽清你的朗誦。3.要根據朗誦的氛圍和內容來確定音量的大小。比如:朗誦紀念性,追悼性的內容,音量不宜太大,朗誦祝賀,聲討,動員性內容,音量可以大一些。4.根據朗誦內容的長短來確定音量的大小。朗誦內容較短。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大,如果內容較長,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小,以免因為音量較大,持續時間較長,使嗓音嘶啞。
要弄清楚什麼是音高,先弄清楚什麼是音域。音域,是指某一樂器或人聲所能發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間的範圍。通常情況下,人們講話時使用的音域範圍一般只有一個8度,多數情形下,卻只有4、5度。不練習時可以的,沒什麼大問題。
在文章內容情緒激昂的情形下,也不能把8度全用上,(偶爾要用高8度音),因為把8度全用上,時間稍長,會感到非常吃力,高低起伏太大,便會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在練習把握高音時,要依據自己的聲帶情況而定,並且要留有餘地,不要將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盡,否則會給人「聲嘶力竭」的感覺。
另外,還必須注意,同唱歌一樣,起音的音高一定把握好,要適中,起音太高或太低,會給後面的朗誦帶來困難,或者高的朗誦不下去,或者低的聽不清楚。一旦不小心出現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應及時進行調整。
音色是由于波形和泛音的不同造成的聲音的屬性。它主要決定與共鳴器,是聲帶音通過共鳴啟發聲音變和變調的產物。當人的某個或某些發音器官有缺陷或發生病變,音質就會發生變化,聲音會變得不中聽。
還有,儘管沒有發音器官方面的問題,由於發音時存在這樣那樣的毛病,也會影響音質。比如,鼻音過重,呼吸音和雜音等,就會使聲音黯然失色。
過重的鼻音是因為鼻腔的共鳴聲太響亮造成的。要克服這種毛病,主要方法是,發音吐字時嘴要張到位,舌頭要用力一些,以減少鼻腔共鳴。
呼吸音,是由於發音時聲帶沒有充分閉合,大量的非發聲的空氣跑出來,造成嗓音中夾雜著呼吸音,或者是由於朗誦時吸氣過於頻繁,講話過快,用力過度,精神緊張,造成上氣不接下氣,呼吸音過大。克服的主要辦法時,在講話或朗誦時,按照前面介紹過的呼氣與吸氣的方法正確的呼呼吸,自然的呼吸。雜音主要來自嗓子沙啞,嘶啞,喉鳴等。主要是平時保護好嗓子,講話時正確地運氣,發音,從而消除影響音質的雜音,使聲音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