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是個什麼東西?| 爭鳴

2021-02-19 音樂周報

文 | 麥瓊

音色(Tone colour),是音樂家們,尤其是演奏家常常掛在嘴邊的名詞。音樂表演(或稱作音樂表現)中,音高音準、時值節奏、力度的強弱是比較容易把握的,甚至可以說有著相對客觀的標準。而這音色就比較麻煩,情況複雜得多。音色的物理屬性不難了解,顯然這裡提出的這個命題不是物理性質的音色,而是指音樂表現和音樂接受上的音色。因為在音樂表現上對音色的理解很難做客觀描述,主觀色彩過重,常常令人迷惑。尤其是對於同一種樂器的演奏和聆聽,常常是雲裡霧裡,難以琢磨。然而,在音樂實踐中音色又被強調到無以復加,似乎可以觸手可及。偶爾有機會詢問演奏家對音色的掌握與解釋,大多都是語焉不詳,而音樂學習者對此的反應更是一臉的懵懂。到底怎麼回事?

也許是音色的概念太過於籠統,人們才容易在音樂表演和審美中產生困惑。如果音色指的是聲音的特性,即中學物理課程的概念,那是比較容易說清楚的,聲音的物理屬性(attribute),決定於物體(樂器)振動方式和聲波的傳播,可以通過考察聲波或者頻譜得到細緻客觀的數據,即考察聲音信號在時域和頻域上的函數值。可是,這麼解釋音色顯然不符合我們的音樂經驗。對於音樂來說,音色可以指樂器的音質(Timbre),或者音品,是音樂性的基礎。譬如對某一樂器聲音質地的評價、對某人的聲音條件是否優越等,主要是看發聲時基礎音和泛音列的組合情形。傳統音樂觀念中,音樂天然地追求美好的聲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音質,而這音質當然也就是音色問題了。問題在於,談論音樂的語境中,音色顯然不僅是指物理屬性,也不是對音質的基礎性認知,而是音樂屬性(musicality),或者說是藝術性的音色。這個就是比較主觀的概念了,也是容易讓人困惑的地方。

那麼,在音樂實踐中藝術性的音色是如何呈現和變化的呢?雖然單一聲音也有音色的辨識度,由基礎音和諧波不同的分布所決定,譬如不同的樂器、音區有客觀的音色,但我們一般認為單一聲音構不成音樂意義的聲音,只有音與音的結合才有可能形成音樂。音樂中的音色,比較容易把握的是對音樂的和聲色彩描述,比如調性和弦的明亮與黯淡,表現為三個或四個音組合後產生的「色彩」效果。在調性的前提下,確實能體會到「色彩」的明顯對比。當然,這一定是伴隨著調性和聲體系的功能性理解,不是純然的音感色彩。進而言之,音樂的旋律調性所產生色彩也更容易感知和理解。但是,調性色彩容易體驗感知卻難以言說,類似於「味道」一詞在美食中的表述。音樂曲調所造成的音程關係和變化,也就是旋律進行中的張弛,會自然地引起審美心理的緊張度。不同音樂文化在音樂語言上的色彩差別就是在調性體系中音的相互關係中得以體現。即不管是和聲進行還是旋律進行的緊張度,都是在對比變化中產生音樂的色彩意義。因此常常在理論和實踐中將這種色彩感覺導向音樂的表現意味,再因音樂的表現沒有語義性而導向情緒和情感內容。將音樂色彩與情感色彩做關聯和比照,從而讓音樂的演奏和接受有了細膩入微的描述和表達,也是所謂的藝術魅力呈現方式之一。音樂表現中的暖色調和冷色調,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很感性的表達,與人們的心緒、情感緊密關聯。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音樂的藝術性音色表達,其實也是一種情感表達的「對應物」(counterpart)。很多音樂老師在強調音色變化時常常不自覺地使用表情術語,就不足為奇了。

追求音色的目的是什麼? 演奏家常說,能不能讓音樂吸引人,關鍵在於音色。聽起來很高級,可是要貫徹人們對音色的想像是非常困難的。那麼,音色的要求是不是僅為一種個性追求?或者說是一種聲音的辨識度而已?事實上,我們在崇拜某些演奏(歌唱)家和樂隊(合唱隊)的演奏時,確實在追求某種特定的音樂表達模式和音響質感,卻很難做出客觀、理性的解釋。由於音色的主觀色彩很強,又因為音色獲得的途徑很複雜,也給音樂表現帶來難以琢磨的神秘色彩。藝術經驗(演奏、演唱和聆聽)不同的人,對於音色不太容易在同一個頻道上做順暢交流。所以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對學生強調什麼音色的時候,學生陷入迷茫。

音樂史告訴我們,傳統藝術音樂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定型、膨脹之後,音樂的創新之路愈加艱難。從20世紀初開始,作曲家們便無不在音色上探索音樂的無窮魅力。一個比一個認真,一個比一個迷狂,有追求和聲曼妙的德彪西,有發明色彩樂器的斯科裡亞賓,更有利蓋蒂等搗鼓電子音樂企圖將音樂視覺化,樂此不疲地創造「色彩音樂」,可惜後來發現此路並不通暢。在筆者看來,無論自然現象還是藝術創造,一定要符合一定的「道」(規律)才會產生美,而這「道」的解釋也一定有其數學模型。這裡絲毫不懷疑音樂家們對音色的敏感和探索,只是目前人們的感性智慧和理性的數學模型尚未結合起來,苦煞追求色彩美的求道者。

在一篇短文裡討論音色的問題顯然捉襟見肘,甚至是隔靴搔癢。之所以提出這麼個論題,旨在拋磚引玉,引發大家的思考,希望方家學者來回答這個問題,解除人們的困惑,尤其是音樂學習者面對老師和專家的音色要求時的不知所措。

- THE END -

 熱門文章精選 

疫情促藝術培訓行業「大洗牌」,未來教學將雙軌並行

全國演出市場因疫情退票超300萬張:等待重啟依靠本土

共同抗疫•遠程授課 | 全球頂級教師伴你練琴進階

只要說起合唱,他的聲音裡永遠透著堅定與熱情 | 人物

亞健康!中國歌劇之現狀

不要錯過!半部當代中國音樂編年史就在你的眼前……

好的合唱團,好在哪裡?

聲樂老師,你的聲樂理論從哪裡來?

Q:想訂閱《音樂周報》?

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相關焦點

  • 爭鳴詩社《日子》專刊
    ↑點擊上方「爭鳴詩社」關注我們總編:
  • 「凌空勁」是個什麼鬼東西?
    筆者以《武魂》2013年第1期《學術爭鳴》欄目中的一篇文章《凌空勁的探討》為例予以說明,作者崔勇先生在文中還配了兩張練功照。從拳照中看出,崔先生在武術中浸染多年,是頗有功底之人。然文中所提觀點,閱讀之後實在不敢苟同。思之再三,深恐誤導後學,特寫一篇有感短文供愛好者共鑑。
  • 究竟是什麼影響了吉他音色?
    琴弦的好壞對音色影響很大,同檔次的琴弦,如果琴弦的型號不同音質也不一樣,0.12-0.54粗的比較厚重適合指彈,0.11-0.52的就適合彈唱。 在我們這裡先不提手工定製演奏專業吉他,因為吉客Geake講堂是給大眾看的,什麼叫大眾?一群眾多的人,也稱為群眾.收集了一些比較影發思考的論點。
  • 力度對音色有什麼影響?
    力度是影響音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演奏者在日常技術訓練中要有力度,同時也要會用力度,要用巧力,而不是蠻力.力度過大,音色嘈雜
  • 【碰撞】楊振寧、丘成桐、王貽芳三位大家 到底因為什麼而爭鳴?
    爭鳴雙方有理有節,讓公眾明白了什麼是學術爭鳴的正確範式,也是一次難得的高能物理科普課。  爭論各方要多發科學理性之聲,充分辨析什麼當投,什麼不當投,什麼必須現在投,什麼可以未來投。決策者要多聽科學理性之聲,胸懷創新自信又不妄自尊大,立足國情把握機遇與窗口,該出手時不猶豫,該堅守時不盲動。
  • 官方視頻:NORD三個最受歡迎鋼琴音色是什麼?用GRAND一個個來演示!
    每天為您提供全球精彩的NORD資訊熱點測評案例演示互動NORD瑞典官方發布最新演示,是來自NORD三個最受歡迎鋼琴音色,用Nord Grand一個個演示出來,請來了鍵盤手Jesus Molina開了一個專屬系列叫:Thankfulness,這三個三角鋼琴音色分別是:Studio grand 第一個視頻White grand 第二個視頻Imperial grand 第三個視頻
  • 電吉他手必備知識-音色與效果篇
    來源:知乎作者:Rain man小編作為一個組樂隊多年的渣渣主音吉他,交過很多彈電吉他的,發現有兩類人,第一是不太注重音色效果的技術大牛;第二是過分強調音色效果卻彈個單音也不乾淨的。因此,小編覺得,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電吉他手,必須具備基本的兩點,第一是音要彈得乾淨,第二是音色效果要調得恰到好處。今天先從音色講起,希望以下文章對大家有幫助。
  • 低音樂器如何走出冷門困境 | 爭鳴
    我們所說的低音樂器一般指低音提琴、巴松、大號等,低音樂器在推廣普及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體積過大不方便攜帶、音色太過低沉、樂器比較昂貴、師資匱乏等原因都會影響樂器的推廣。| 爭鳴民族管弦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Q:想訂閱《音樂周報》?A:請進入「音樂周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Q:想投稿?A:發這裡 yyzb1979@163.comQ:想合作?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 NORD的PAD音色到底有夢幻?聽這四個音色演示,看看能不能感動你?
    眾所周知,NORD擁有開放性的系統可以灌入很多官網提供的音色,其中有一大類是PAD,這類音色可以獨立使用也可以和其他音色搭配
  • 沙啞音色的塑造,讓你的音色更迷人!
    沙啞的音色或者說顆粒感的音色如今是流行音樂的一個趨勢。這樣的聲音不僅有一定的辨識度,而且也會更迷人。
  • 從低、中、高頻著手,調節音響系統的音色
    平直的曲線並不代表音色的優美 很多朋友喜歡利用頻譜儀或者頻譜分析軟體來進行均衡調節的參照,這種方法直觀,但要注意平直的曲線並不代表音色的優美,因為人耳朵的聽音曲線並不是平直的,系統的音色調節最終還是要依靠調音師的耳朵。
  • 爭鳴詩刊「六一」專輯
    ↑點擊上方「爭鳴詩社」關注我們總編:
  • 清音,過載,失真,法茲 - 都是什麼樣的音色?|初學者的音色指南
    不過當你真的開始想玩「失真」的吉他音色時,卻發現失真也有很多種...到底哪種才是你需要的呢?不過在搞清楚三類破音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清音」吧。清音」在英語裡一般稱為'clean tone',也就是吉他信號從拾音器輸出之後,從音箱乾淨地放大出來,聲音特性沒有發生改變的音色。一般來說,只要你把吉他音箱的增益度(Gain)控制在三分之一之內,聽到的都會是清音的音色。
  • 【課】音量、音高、音色:是什麼?怎麼練?
    練習到什麼狀態最好?今天,我們從聲音的表現力和延展性這個角度來說說我們常用的三個有關聲音練習的指標,分別是:音量、音高和音色。在這三個指標中,有的人單純喜歡追求音色的動聽,忽視了音量和音高的重要作用,也有的人覺得這三個詞從概念上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如何訓練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 樂說音響|前級放大器與「音色濾鏡」
    比如企業做個微信公號,開個淘寶店的,現在叫「網際網路+」;買個手機,弄個iPad,叫擁有了「個人移動終端」;耳機、耳麥、眼鏡式屏幕叫「可穿戴設備」;在網上放高利貸、非法集資叫「P2P金融」;編故事向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借錢,也沒打算還,叫「眾籌」••••••輪到古老的前級放大器了,最近被有些人說成是「音色濾鏡」,還富有煽動性地說,不要以為只有後級功放才需要前級,合併功放其實也要加前級,聲音更出彩。
  • 木吉他演出錄音都需要什麼效果器才能演奏出漂亮的音色
    如果需要,那麼都需要配備什麼效果器呢,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就與大家共同探討分享我自己用木吉他效果器的一些心得,純屬個人見解,如有誤區,還望大家指正。首先,木吉他舞臺演出早期使用的是麥克風拾音,容易吸收環境噪音,對音色影響很大,後期隨著拾音器的發明,吉他音色可以直接被拾音器拾入調音臺,這樣就避免了環境噪音,但這樣的音色動態很差,琴弦之間,琴箱的共鳴被大大削弱,可聽但不動聽,由此,木吉他各種拾音器應運而生,極大的解決了各種問題,使木吉他在舞臺演出的時候大放異彩。
  • 小提琴音色及其訓練方法
    同樣的道理,學生在理解教師用文學語言形容的特定情感時,是沒有什麼障礙的,除非語言不通。然而問題就在於,學生無法將所理解的情感通過恰當的途徑轉換成特定的聲音。這又是為什麼?實際上這是因為聲音沒有像語言那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表達情感的符號體系。
  • 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響電聲吉他的音色?
    到底什麼在影響電聲吉他的音色?綜合了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影響吉他音色的環節實在太多,我們能關注的,其實只是一部分。 拾音器是電吉他的靈魂,用做拾音器的東西很多,一般有磁鐵線圈、壓電陶瓷、電阻應變片等等。最最常見的自然是磁鐵線圈。常見有單線圈和雙線圈兩種形式。補充一點。好線圈拾音器,也要用到高純度無氧銅做線圈。
  • Cort - 音色的形狀
    對於木吉他來說,琴體的形狀及尺寸對於音色來說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 說前級放大器即音色濾鏡,元芳你怎麼看?
    在音響系統中,前級放大器是決定音色的主要環節,把它說成「音色濾鏡」確實很有誘惑力,也無大不妥,但咂巴咂巴個中味道,總覺帶點誤導消費的意思。(Lannge可是廠家喔,有售模擬前級、數字前級諾稍微貴一點的則把前後級放大器分開做,在後級放大器前選個符合自己音色喜好的前級,是絕大多數音響發燒友的選擇。雖然大部分初燒者在理念上追求「平直」、「原汁原味」、「不失真」,但耳朵卻只能接受美化了的東西,原汁原味的聲音反而覺得是不好聽的。所以初級的音響裝置在前級部分都有音色調節系統(高低音提升旋鈕),更考究的還引入頻響均衡器、DSP處理器(數字聲音處理系統)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