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度是影響音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演奏者在日常技術訓練中要有力度,同時也要會用力度,要用巧力,而不是蠻力.力度過大,音色嘈雜;力度過小,音色虛飄.最好的狀態是能夠做到「強而不躁,弱而不虛」.
古箏演奏中的力度包括力量、過弦速度和運動方向三個因素.力量是由力源部位肌肉的收縮產生的.力度的大小要求、指法的不同以及音樂情感的激烈程度決定了力量的發力力源有指尖、中關節、指跟、手腕、小臂、大臂、腰部等幾個部位.
力源越靠近指尖,力度越小;力源越靠近大臂與腰部,力度越大.在觸弦前的準備階段,要使整個手臂放鬆,能夠感受到小臂與手掌自身下沉到琴弦上方的重力感,使力源到指尖這個「通道」暢通無阻,力源部位的肌肉呈現「待命」狀態.觸弦時,力源部位的肌肉瞬間收縮發力,指尖部位集中感覺,夾彈法時向琴弦斜下方45度運動,提彈法時向琴弦斜上方45度運動,把力量傳送到琴弦上,把聲音「推打」出去.
同時,過弦速度要快.速度越快,聲音反應越快,音色越乾淨集中;速度越慢,聲音反應越慢,音色越渾濁鬆散.觸弦後,力源肌肉立即放鬆,感覺力度能夠「反彈」回來,手指連接進入到下個音的準備狀態中.整個過程要使音色既有爆發力,又不失彈性.在演奏具體音樂作品時,音樂的情感表達和表情變化要求力度服務於音樂,不可機械不變.
所以要做到力度與音色的收放自如.強力度演奏時,一是不要將力量太滿地放出,要將力度有所保留.這樣,才能使音色不失圓潤.二是要將力量放出去後能夠立刻收回,這樣能使音色富有彈性.弱力度演奏時的狀態要與強力度演奏時的狀態保持一致,不要以為弱力度就不用使勁了,整個狀態就可以鬆懈下來.若狀態沒有保持住,則音色就會發虛發散.相反,弱力度演奏時更要小心控制,使音色依然能夠通透集中.只是比強力度演奏發力少,感覺距離「遠」了些而已.力度漸強及漸弱時,要使肌肉收縮的鬆緊度與指尖的運動幅度能夠自然過渡.製造一種「由遠及近」以及「由近及遠」的距離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