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在浙江大學,海歸教授彭笑剛的化學課堂討論激烈,很受學生歡迎。作為第二批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彭笑剛自2009年辭去美國阿肯色大學教職,全職加盟浙大化學系以後,一直在推進大學教什麼、怎麼教的教學改革。
近日,浙江大學啟動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給了彭笑剛等基礎學科教授們更大的支持力度與施展才華的空間。
據有關人士介紹,浙江大學決定對數理化、文史哲以及社會學學科等骨幹基礎學科實施長期穩定的經費和政策支持,計劃經過兩個5年時間(2016~2025年)的建設,全面提升基礎學科的實力與水平。
浙江大學理學部常務副主任李浩然表示,浙大向來是工科強,要扭轉理學、人文等基礎學科的弱勢地位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在以科研項目、經費以及論文數量「論英雄」的大環境中。不過,去年以來浙大在制定和實施高峰學科計劃、一流骨幹基礎學科計劃中提出,重振基礎學科的建設,扭轉科研第一、教學次之的導向等。
浙江大學在與世界上同類型大學比較中發現,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大學共同的特點是,基礎學科很強大,且有不少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親自給大學本科生上課。
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表示,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浙大要實現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願景與目標,必須有一批一流的基礎學科作為支撐。
李浩然說,浙大改變評價機制讓基礎學科不再坐冷板凳,對理學、人文學科按需配置科研經費與項目,給教師提供更高的地位與更大的舞臺,目的是引導一批45歲以上的教授,以及長江學者、兩院院士把精力回歸到基礎教學中來,成為大學教學的「主力軍」,推動基礎學科與其它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