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去親戚家裡做客,二姨特別熱情地招待了我,讓我留下來吃了晚飯再走。
期間她還讓3歲的寶寶表演數數:1、2、3、4、5……聽著孩子雖然還吐字不清但總算能流利地念出來。
二姨為此很高興,卻沒發現孩子對著面前的小物品數1-10,而小手指卻指在了3上。
數字和數量不是一個概念,在早期,孩子學會了數數,但是數量的概念並沒有理解,所以點數的方式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
不少家長讓孩子從2歲就開始練習數數,3歲學寫,4歲開始學算數,小學後又開始上各種奧數班,家長們似乎對數學的興趣總是不斷的。
但是這樣的方法真的有用嗎?其實數字啟蒙的正確打開方式,是培養孩子的"數感"。
什麼才是數感?
數感其實就是對數學的感覺,從內心表達出來。美國哈佛大學史培基教授研究表明,數感這項能力在學習算術有很高的相關性。
同時從數學教育心理學家的角度來看,具體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學運算具有敏銳的感受力,從而以客觀的角度去觀察,去解釋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善於捕捉問題中潛在的數學特點。
數感人們一般理解為就是數字和數字的一些運算。這樣解釋其實是做出一些數學上的判斷,其實並不能解決一些複雜的問題。而數感可以更為深刻的理解,就是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去解決問題,並不是去機械化的去判斷。
那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當你朋友來家做客時,你朋友在你家裡溜達,你會不由自主的想到家裡的面積是有多大?或者你去看電影的時候,你會把現場的人數和上座率進行一個比較。這都是建立在數學的思維上而產生的一種理解。
正如同華羅庚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新的數學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決數學問題本身更為重要。但如果我們錯過了孩子啟蒙數感的這個年齡段,那麼孩子今後在數感這方面是很難培養的,而且如果孩子缺乏數學思維能力的話,同樣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可以觀察得到。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感"?
在中國的傳統數學教育下,很多孩子到中學時很容易就陷入數學瓶頸,從小訓練各種算數和練習,越到後面卻越起不到什麼作用。
其實,家長可以運用一下的方式幫助孩子打敗"數學瓶頸":
鼓勵孩子在家裡多玩數字遊戲
很少有孩子會在數學課堂上燃起對數學的興趣,而更有可能在一些數字遊戲、思維遊戲中激發出來。
可以嘗試運用數字迷宮或者骰子的遊戲來激發孩子享受數學的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更願意思考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係,發展數字技能和思維邏輯。
當孩子在遇到數學難題時,多鼓勵他們
不要再對孩子說"這麼簡單都會算錯"這類話了,而是在孩子做錯題目是,站在孩子的思維上嘗試尋找他們的思維邏輯。
簡單的舉例,比如孩子講5×6算成11時,你可以說:你可能是將它們相加了,但是這是乘法,實際是5組6相加。
這樣能讓孩子更加清晰快速地明白自己的錯誤,就算家長看不出孩子的邏輯,也可以先問問孩子的解題思路,在糾正孩子的錯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