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來自杭州的「數學神童」,因為學習速度太快,他還有一個外號叫「火箭碩」,更神奇的是,半年學完初高中的數學知識,3個月學完高等數學。而這時候,他還僅僅是個小學生。
他不愧是「神童」,10歲時,就在「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總決賽中,獲得小學中年級組金牌。
11歲時,在美國數學大聯盟杯總決賽上,拿下了個人金牌和團隊金牌。
他,就是葉豐碩,在分享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經驗時,這個才十幾歲的孩子,特別有想法:「我不是江湖中的大俠,只是會幾招武林秘技,讓我混得如魚得水。」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除了天賦之外,這位神童,是有什麼樣的「武林秘技」,而我們天賦一般的孩子,學習數學方面,又有什麼啟發呢?
8年報近30門興趣班:不堅持就是最大的堅持
葉豐碩從小就與別人不一樣,一歲半時,媽媽帶他去打車,下車時給了司機50塊錢,沒想到小豐碩居然大喊:「媽媽,要找回26塊。」這讓她難以置信,從來沒教過兒子數學,什麼時候就學會了兩位數減法呢?
還不止這些,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他的不一樣,小豐碩看到衣服上的五角星,會算五角星每個角多少度,學校裡的足球賽,人家加油,他卻關注的是球飛出去,落下是什麼角度,又踢了多遠。
豐碩的父母都是理科出身,他們在兒子來問問題時,總會不厭其煩地充當起了兒子的「數學百科全書」。
注意!除了天賦,豐碩的父母做了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激發出了兒子的數感。
數感是什麼呢?
數感,就是指一個人對數與運算的理解。
很簡單吧?那就說得更具體些,在有數感的人的眼裡,他所看到的世界,是具體而且量化的,就像葉豐碩所看到的世界一樣,這樣的孩子碰到可能和數學有關的問題時,頭腦裡會自然地與數學聯繫起來,並用數學的思想方法來進行處理與解釋。
數感好的孩子,他懂得運用數學建模,並且將枯燥的數學,變成某些場景、圖像和表格來表現。
史丹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喬.博勒做過一個實驗,她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道題:
18×5=?
她的要求很有意思,不用給出具體答案,而是讓孩子們把這個數學表達式,用圖像的方式表示出來。
結果,雖然孩子們大多都寫出算式結果,但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能夠通過畫圖來表示,而且畫的圖還都各不相同。
這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發:激發孩子數感,從小開始,幼兒園前後就可以開始了。數感激發出來後,孩子對數學產生了興趣,也就有了動力。
所以,葉豐碩從2歲到10歲,學過鋼琴、素描、書法、武術、遊泳、作文、英語,最多時一周上11節課,學了近30門興趣班,最後很多都停掉了,從開始到結束,都是他自己做決定。
葉豐碩的媽媽說:
「我會將適合他的課程列印出來,告訴他這些課的特點和大致內容,由他自己決定。現在很多家長告訴孩子『你要堅持到底』,堅持是好的品質,但沒找到方向前,這種堅持是無謂的。」
堅持是一個方向,與此同時,父母也要學會「止損」:我們投入的時間與精力,是非常寶貴的,而且這樣的投入往往意味著沒有時間精力再去投入別的方向之中。
這意味著什麼?
那就是及時的止損,是堅持還是止損,一個是看孩子的興趣,如果發現孩子不論怎麼培養,都對此沒有興趣,那麼請止損,二是看投入的時間精力與要達到的目標,比如學彈鋼琴,像我家鄰居那樣,一節課200元起,需要帶女兒去廣州考級,學下來三年了,沒發現孩子有晉升的空間與機會,那麼就需要我們止損。
實際上,到了這一步,孩子早就厭倦了,只是看起來還在堅持,那只是一種對父母的應付。
千萬不要被無謂的堅持「自我感動」,適當的「止損」才是正確的做法。
給孩子解釋,但能接受多少,並不強求,不能因為小而打壓
愛問問題,是很多孩子的「通病」,面對這種情況,葉豐碩的父母們的做法又不太一樣。
比如,孩子們總會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他的父母把所有的過程和所有名詞,只要是自己知道的,都告訴了葉豐碩。
再比如,很多問題會很深奧,像相對論,浮力等等,他們只要兒子問,就會解釋,但到底能聽懂多少,他們不強求,正是這樣的態度,讓葉豐碩一直保持著主動提問的習慣,因為他知道,父母一定會事無巨細的告訴他答案。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聽不懂,所以不解釋,又怕孩子問「害羞的問題」,所以就敷衍,事實上這並沒必要,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想當然了。
聽不懂,是孩子的事,他總有一天會懂,但我們的態度首先是一種鼓勵和支持。「害羞的問題」是成年人的看法,對於孩子來說,身體的奧秘,不是跟吃飯喝水一樣的普通嗎?你越神秘,這事越引起孩子好奇,我們的淡然,正是告訴孩子正確的態度。
所以,一個頭腦裡裝滿了各種想法,隨時頓悟的孩子,就帶來了這樣的效果:
有一次,在討論著時事時,葉豐碩媽媽說:「做人不能太驕傲!」結果葉豐碩卻自言自語說:「驕者必敗……」「嗯……失敗呢是成功之母,這麼說來驕傲是成功的外婆?」
葉豐碩媽媽一口飯噎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樣的孩子,有很多缺點,調皮,吃飯不那麼守規矩,但他特別,所以,正如他的媽媽說的那樣:「不給他限制,讓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他有需要,我們就儘可能提供幫助。」
兩周吃透了《九章算術》,三種能力很重要,從小要培養
小學參加了培訓班後,葉豐碩對數學越來越感興趣,他的父母都盡力滿足他的需求,但隨著兒子的水平越來越好,葉豐碩的父母「不知道看哪些參考書」來給兒子了。最後找到的,是一本中國數學經典《九章算術》,還是古文版本。
這個孩子覺得很好玩,居然兩周時間就把書裡246個問題都「吃」完了,這時候的他,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只要跟數學掛上鉤的,他都興致勃勃。
對於自己在數學上的成績,葉豐碩的心得是,從小就要具備三種能力:自學能力、自控能力和自勵能力。
自學能力上,有幼兒和小學的家庭教育打底,有興趣和數感的動力,加上好書,他在數學上的收穫滿滿。
數學對他來說,就像玩遊戲,在不斷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了大量多巴胺,這種幸福與開心的物質,就從最喜愛的數學中得來。
而自控方面,不會沉迷於喜歡的武俠小說裡,又會安排好自己的睡眠時間,葉豐碩說,每天自己能睡10小時以上,他深知,充足的睡眠有益身體,這是保持學習效果的做法。
自勵能力又與自信、自學與自控息息相關,一個有自信、陽光的孩子,會安排自己時間的孩子,也會自我激勵,這來源於早年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引導與培養。
那麼,相信你讀到這裡,已經發現了學好數學的奧秘,那就是: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孩子的數感,這個時間段,從幼兒園階段的3、4歲就可以開始,小學6年級前,我們都有機會讓數學在孩子的內心紮根。
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