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燒餅的思念,還是從我離開家鄉那一年開始的。
16歲那年,因父母工作調度,北上入津。七年奔波,家道平穩,離鄉在外,嘗盡各類美食,卻始終不能入心,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的燒餅。提到我的家鄉,自然少不了各類麵食,大到滿漢全席,小到燴麵饅頭。但我卻始終鍾愛著這種街頭巷尾都能買到的燒餅。
作為一個沒有時令限制的麵食,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候享受到這種美食。同時人們也熱衷於這種麵食,這對想要在一個對麵食,有著較高要求的人口大省面前,獲得一席之地著實不易。親民的價格,不但沒有降低自身的地位,反而增加了食客對它的喜愛,人們因此給它起了個更加親切的名字——「打燒餅」。
打燒餅,一般出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或者街口巷陌。一米見長的長方體火爐,就是他們的工作檯,沒有醒目的招牌,爐子前懸掛的白布上印著兩個大字——「燒餅」。由於時間的久遠,字跡早已模糊不清,原本乾淨的招牌上多了幾分食客的印記。好在食客們無需它過多的修飾,出爐前的香味已經作出了最好的闡釋 。
打燒餅多為夫妻檔。丈夫總展現出陽剛的一面,賣力和著麵團,妻子則熟練地將切下的劑子塗上酥油,擀成碗口大的餅狀,在放上鐵板前還要撒上芝麻,讓整個餅看起來極富有食慾。整個過程夫妻倆沒有過多的言語,每個工序都已熟稔於心,兩相一望,四下無言。
爐子上有塊可以拉動的鐵板,鐵板下面就是燒得通紅的火爐。待餅烙至金黃,放入爐中烤一二分鐘,餅成焦黃色。面和酥油的香味迸發出火爐,與煤爐的味道交織在一起,這定義了燒餅的味道,同時也叨擾著八方食客。
對於家鄉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模糊、湮沒。對於家鄉這個人口不到百萬的三線城市,兒時的記憶也被城鎮化的腳步拆除殆盡,古街小巷,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每每回鄉,除了親人的掛念,其餘的記憶早已無跡可尋。家鄉也漸漸成為了名義上的家鄉。
迷茫中我一路追尋,萬幸,還能在尋常巷陌中找到家鄉的味道。
世道崩壞,圓了我又一份惦念。
不爭,不搶,延年於世。
王家康,筆名王一樵,河南焦作人,久居天津,現為天津某大學大四學生。從小受父母薰陶,喜文學,愛古詩。
本文作者 王家康 授權河南思客獨家刊發
轉載請註明出處:河南思客
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河南思客
投稿郵箱:2560410387@qq.com
河南思客2017年編委會
編 委 呂佩義 胡耀楨 王銀玲
莊鳳娟 劉文玉
統 籌 楊海燕
本期編輯 王睿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