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酥燒餅:一爐燒餅三百年 兩手酥香八方客

2021-02-17 安陽縣新聞

———點擊藍字 ↑ 輕鬆關注———

有「銀水冶」之稱的安陽縣水冶鎮,從古至今商賈雲集。聲名遠揚的「王家酥燒餅」,就是三百多年前從這裡興盛起來並傳承至今的。

10月29日,記者來到市甜水井街,水冶王家酥燒餅第十八代傳承人王順國正穿著圍裙在鋪子裡忙活著。空氣中瀰漫的油香,熱氣騰騰的燒餅,王順國忙碌的身影,無不訴說著王家酥燒餅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故事。

1 手藝傳承三百年 慈禧嘗過連聲贊

「我們家的燒餅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慈禧太后都吃過!」忙碌間,今年57歲的王順國驕傲地告訴記者。早在明末清初,王家先祖在盛行於當地民間一種叫「油卷饃」麵食的基礎上,研製出一種便於攜帶、保存、口感更好的面點,也就是現在的「王家酥燒餅」。傳說被慈禧封為「百官楷模」、任過兩廣巡撫的清代廉吏馬丕瑤進京趕考時,曾攜帶一個月都不發黴、不變味的王家酥燒餅當乾糧。馬丕瑤科舉考試交卷後,手捧著從老家帶來的酥燒餅吃。主考官看見後十分好奇:「這孩子在吃什麼東西?用手捂得嚴嚴的。」近前一問,才知是一種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酥脆掉渣的燒餅。於是,主考官向馬丕瑤要了幾個獻給慈禧。慈禧品嘗後甚是喜悅,連聲稱讚。從那時起,王家酥燒餅名聲大振。

經過王家多代人的苦心經營,王家酥燒餅逐漸成為豫北百姓餐桌上的美食,被商賈當作乾糧帶到四面八方。解放前,王家酥燒餅店鋪坐落於商埠名鎮水冶鎮中心,得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王家酥燒餅自然而然走俏水冶。改革開放以來,水冶王家酥燒餅第十八代傳承人王順國接手。因為是家中獨子,為傳承百年的老手藝,王順國17歲便開始和父親學做燒餅,至今已經40年。父親過世後,王順國扛起了傳承家族技藝的重任,並將王家酥燒餅推向了市區,把店鋪遷移至安陽古城中心甜水井街。

多年來,王順國燒餅店前的顧客一直絡繹不絕,既有步履蹣跚的老人,也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其中不乏許多老顧客。「父親曾經對我說一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做燒餅不僅是一種謀生手段,也是對歷代先輩的一份承諾』。」王順國意味深長地說。

2 小小燒餅不簡單 把它當成大事幹

燒餅攤前,食客們都在用期待的目光看著王順國。只見他在桌上撒了一層乾麵粉,然後將提前備好的麵團分成一個個小麵團,兩手掌把小麵團搓圓,再放在桌上用手掌按扁,順手勾起攤在掌心;右手抓把白糖,塞入扁麵團內;左手掌一收攏,右手虎口一擠捏,包入白糖的麵團已經「天衣無縫」。如此熟練的動作令等候的食客們驚嘆不已。欣賞王順國熟練的手藝,看著從面到餅的生成,既是一種藝術,也是口福之外的享受。

一爐燒餅剛出爐,爐子周圍早已準備好的食客們蜂擁上前。「我家小孩喜歡吃剛出爐的燒餅,於是趕緊排隊來買了。」市民李女士說,她隔幾天就會過來一趟,「我們全家人都愛吃這家燒餅,入口柔脆,鮮香可口。」

北方人愛吃麵食,燒餅更是種類繁多,風格各異。那麼,王家酥燒餅的特點在哪兒?王順國說,他家做的燒餅用料十分考究。選用石磨加工過的精製麵粉。炒酥時,選用精選的芝麻香油和驢油使燒餅酥脆可口、營養豐富。這樣製作出來的燒餅外觀看起來金黃透亮,內部酥軟,入口噴香。

多年來,王順國在保留髮面、炒酥、做餡、擀餅這一系列工序的基礎上,改良了烘烤方式。「原先是用火爐烤制,不太環保。現在使用電烤箱,口感更加酥軟,老少皆宜。一些老年人吃麵包都咬不動,就獨愛這酥燒餅。」王順國說。

對於燒餅,王順國秉承著一份執著的情懷。燒餅雖小,他卻把它當成大事幹,麵粉要選最好,用油要選最佳,從和面到烤制,都親力親為。在王順國多年的努力經營下,水冶王家酥燒餅於2010年被列入安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 特色技藝代代傳 老舊器具閃光彩

對於未來,王順國心中早有打算,將自己數十年的手藝傳授給女兒和兒子。

今年27歲的王恩玲和25歲的王長林是王順國的女兒和兒子。據王長林介紹,他和姐姐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基本掌握了王家酥燒餅的製作方法。閒著沒事時,他和姐姐也偶爾在店裡幫忙。雖然燒餅利潤低,但看到水冶王家酥燒餅被列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姐弟倆還是決定要把王家酥燒餅的技藝繼承下來。「年輕人學什麼都快,他倆早就出師了。」談話間,王順國臉上流露出自豪的笑容。

在採訪中,王順國不斷重複著一句話:「把王家酥燒餅做長久,代代相傳。」在王順國的燒餅店鋪裡,至今仍保存著先輩使用過的許多器具。一口刻著花紋的大缸,是盛油與炒好油酥的器物;一個滿是鐵鏽的鏊子,不知烙過多少個燒餅;還有一隻底子已經破損的木水桶,王順國走到哪裡,就把它們帶到哪裡。雖然這些老器具已經「退休」,但它們見證了王家酥燒餅的發展,也折射出豫北地區餐飲文化的樸實。

目前,王順國正在為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忙碌著,還計劃把王家酥燒餅這一久負盛名的中華老字號推向全國。儘管這條路很漫長,但看到這些常來買燒餅的老顧客和滿牆的榮譽,王順國做燒餅就更起勁了,還有什麼比經營一家傳承百年的鋪子更讓他驕傲呢!

連結 王家酥燒餅起源於民間

古時,小麥產量很低,民間摸索出粗糧細做的方法,把雜糧面和驢油經炒酥調配,包在小麥麵粉和成的麵皮中間,蒸或烤製成型,形成蒸包酥團或烤包酥團,這種風味麵食在豫北地區極為流行,後又逐漸變為油酥卷饃餅。安陽水冶始終是中原地區的物資集散地和著名商埠,油酥卷饃餅是餐飲業和百姓常用食品。明末清初,「王家酥饒餅」創始人在糅合油酥卷饃餅製作技藝的基礎上打造出「酥饒餅」新品,店鋪在豫北重鎮水冶開業,經過多代人的苦心經營,至清末民初,「王家酥燒餅」成為聲名遠揚的名優特色品牌之一。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安陽縣新聞官方微信AYXTVXWB

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點擊右上角,複製連結,發送給朋友



相關焦點

  • 〓印跡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家酥燒餅
    印跡安陽·非物質文化遺產(11)王家酥燒餅一爐燒餅三百年 兩手酥香八方客
  • 中華『燒餅』哪家強?井陘缸爐燒餅能排第幾?
    首先要做爐燒餅用的「缸爐」,即把一個盛糧用的陶瓷在甕下部鑿去底的「二鬥甕」,使之上口收小,爐肚較大。其次,備好爐燒餅用的碳,一般用煙煤燃燒後無煙的乏炭,俗稱「蘭炭」,以使火力適中切無煤煙味。淄川肉燒餅製作首先將和好的面撮下饅頭大小一塊包上肉餡,然後在面板上揉一揉,接著放到一個光滑的凸形瓷器上,用手沾著水壓得更加薄一些,這時往早已鋪好密密一層脫皮芝麻的板子上一沾,一個直徑20多釐米的燒餅就放進爐內烤。烤爐的直徑約有一米多,裡面是燃燒的鋸末,無煙,無火焰,火上方約40釐米是一塊鐵板,用笤帚將不帶芝麻的那一面往板上用力一貼,5分鐘一個又大又香的淄川肉燒餅就出爐了。
  • 一方水土:河北易縣的古法製作缸爐燒餅
    3.就是這種燒餅。它的名字叫缸爐燒餅,出產在河北易縣的良崗和坡倉等地方。因為是用水缸做爐灶烙出來的燒餅,所以就叫「缸爐燒餅」。用水缸做燒餅,在河北一帶很盛行,但是做法並不一樣。河北曲陽一帶是把水缸立起來,把缸底鋸掉。
  • 原來如皋老爐燒餅和義大利披薩是一家?有圖有真相!
    這是如皋老爐燒餅▼燒餅/攝於中國江蘇如皋迎春橋老爐燒餅店這是義大利披薩▼
  • 濰坊美食:鼓燒餅、酥燒餅和肉燒餅
    在我小時候,由於生活條件有限,留在記憶中的濰坊美食也是屈指可數,其中燒餅讓我印象深刻。說起濰坊燒餅,與淄博周村燒餅倒有幾分類似,也是一面沾滿了芝麻,只不過在個頭上要比周村燒餅大上那麼一圈兒,咬起來特別香,酥脆可口。
  • 看天下燒餅還是啞巴燒餅正宗 —記遵化美食東新莊啞巴燒餅(有獎徵集作品展示)
    東新莊村聘請了米春林、楊瑞林兩位麵點師傅,在主街心道西給村民打燒餅,當時用的是缸爐,也叫「缸爐燒餅」。說完,聞貴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做起來,第一爐燒餅出爐後,只見外形圓潤,個個鼓起,焦黃的外皮,散發出誘人的芝麻焦香,清香四溢,食之燒餅竟有七八層之多,酥香兼備,得到二位師傅的認可。
  • 鄉味|芝麻燒餅
    據說,蘇北燒餅有三大派:如皋燒餅、黃橋燒餅、泰興草爐燒餅。黃橋燒餅抗戰有功,名氣最大,厚而酥,缺點是油膩。據說過去石莊的草爐燒餅很有名,但是很早就沒有了,現在草爐燒餅似乎只有泰興還有。草爐燒餅與如皋燒餅大概是近親,但前者強調橫灶草烘,後者多為高爐炭烘,就外表而言,如皋芝麻燒餅更薄更大,怎麼個大法?約一隻藍邊碗碗口大,或者說小孩臉那麼大。
  • 何雨生:劉合心燒餅店 陳毅、粟裕都稱讚的黃橋燒餅店!
    傳說如皋有一位知縣品嘗了一回黃橋燒餅後讚不絕口,難以忘懷,便經常派快馬來黃橋購買燒餅,這不禁使人想起「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詩句來。  劉潤寶的燒餅店始建於1932年。劉潤寶世居黃橋花園橋口,祖上就曾做過燒餅,十三歲從師,十五歲自立門戶,十八歲那年他在黃橋致富橋外、鎮東頭嚴福興油坊隔壁開了一家兩間門面的燒餅店,取名「合心燒餅店」。
  • 燒餅與火燒
    選擇題:燒餅和火燒的區別1、做法:燒餅是烤出來的,火燒是烙出來的(  )2、面:燒餅是死面的,火燒是半發麵的(  )3、芝麻:燒餅有芝麻,火燒沒芝麻(  )選哪條?有點含糊?沒關係,咱想想那些叫火燒、燒餅的北京小吃,看看是不是有所提示呢?
  • 許富強:吊爐燒餅飄香
    吊爐燒餅飄香文/許富強一次外出旅遊,出發前從劉隅首路過,遂萌生吃吊爐燒餅的念頭,就買了幾個帶上。坐上火車後,天近中午,肚裡有了餓意,就自然想到了吊爐燒餅。隨著袋口打開,一股馨香撲面而來,還未等我開口,就聽到「好香」「好香」的贊聲。我驚奇地發現,幾個相鄰旅客正目光射向我手裡的吊爐燒餅,充滿好奇地觀看。我頓時明白了,慌忙解釋說:「這叫吊爐燒餅,是我們單縣的美食。」遂拿出請各位品嘗,幾位推辭再三,見我誠心誠意,再加上誘人的芳香,就接過分享。
  • 燒餅王家康
    對於燒餅的思念,還是從我離開家鄉那一年開始的。  16歲那年,因父母工作調度,北上入津。
  • 石家莊晉州市名吃——永傑傳統燒餅
    王永傑和他的愛人杜顏軍自幼學藝從事麵食生意,王永傑主要從事燒餅的製作,而杜顏軍則是炸果子的高手,也正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才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也正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才使得他們夫妻相親相愛,也正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才使得他們的燒餅店能一直三十年不衰,也正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靠著自己的雙手才使得自己的女兒在學業上有所成就,也正是兩個人的共同愛好在如此高房價的情況下才使得他們在城內有了兩套屬於他們自己的房子
  • 老北京的芝麻醬燒餅丨六道水火
    烤制時使用的爐具不同,又可以分為吊爐燒餅,缸爐燒餅和悶爐燒餅等。   北京的燒餅,一般都是作為早點或是加餐的食品,作為正餐除了吃烤肉、涮肉以外餐桌上少見它的蹤影。賣燒餅的店鋪,都是很小的,大部分是以賣早點為主。我記憶中的燒餅鋪,印象最深的是三座橋頭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鋪子。
  • 記憶中的濮陽味道——吊爐燒餅
    三十年的老味道 兩代人的記憶說到記憶中的濮陽味道,有一家燒餅老攤兒絕對讓大家印象深刻,因為這家燒餅攤不僅見證了三十年紅旗路巨變,更是不少90後的童年記憶。這對老夫妻從1991年開始便在紅旗路口西南角打燒餅,生意最好的時候,老兩口一天能賣出近300張燒餅。三十年過去,燒餅的價格從當初的兩毛錢一個漲到了兩塊錢一個,但變的是價格,不變的是手藝和味道。
  • 一口氣吃了20個燒餅,終於把你們要的燒餅合集整理出來了!
    の父子燒餅在餘姚的時間絕對算長的,它在餘姚燒餅界地位也是一等一的。這家開了26年的燒餅店,已經從老父親手上傳到了兒子手上,一代傳一代這家燒餅店也算是元老級的,原先在北站開了10年,搬到東朝街後又是5年,地址雖然有所變遷,15年的手藝還是在的。
  • 吊爐燒餅市井裡的親切美食
    這裡我們想說的吊爐燒餅,是活躍在北方民間的一種傳統麵食,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傳承,至今已有百年多歷史,雖不是山珍海味,卻凝結著許多人的情思與鄉愁。 傳統手藝的美味 張雲山做燒餅已經有32年了,他老家是山東菏澤,來寧夏多年,一直堅持做著他的老本行。
  • 老北京的燒餅,到底有多神奇?!
    要說北京人最愛吃的還得是「老北京漢堡」——燒餅夾肉。把一個燒餅中間切開,裡邊塞上幾塊肘子或是醬牛肉,本質跟漢堡沒什麼區別。但實際上這口感可差多了。漢堡一口下去,滿嘴都是各種醬料的味兒。但燒餅下去,燒餅的香味夾雜著肉香和麻醬的香氣。而且最大的區別,就是這麻醬燒餅,吃著層次感十足。
  • 火遍鄭州的灌湯燒餅你吃過某?【200份免費燒餅邀你嘗鮮】
    在社會裡摸爬滾打了好些年,賺過錢,也賠過錢,練就了一個聰明腦袋,也擁有了本不該屬於這個年紀的成熟。倒騰手機的那些年,讓他有了積蓄,也終於有機會讓他成為夢想中的「燒餅店老闆」。打燒餅是一個苦差事,夏日灼熱的氣溫加上燒餅爐火熱的炙烤,狹小的操作間仿佛一個令人窒息的桑拿屋。燒餅師父身著短袖短褲,在爐子前一站就是一天,10個小時下來,腿幾乎都麻木。
  • 恩施味道|土家燒餅
    得知我是恩施人,大多數的朋友第一印象居然是土家燒餅,對的!兩年風靡全國的土家燒餅就是來自我們的這個小城。
  • 男人一起睡,為什麼要說「貼燒餅」?
    那喜兒便說道:『咱們今兒可要公公道道的貼一爐子燒餅,要有一個充正緊的人,我痛把他媽一肏」。「貼燒餅」一詞,《紅樓夢大辭典》這樣注釋:「燒餅,即爐餅。有芝麻的叫胡餅,用酵面擀劑,成小餅形坯,餅面刷糖水,餅內包餡(或不包餡),入拖爐內炕熟。賈璉小廝隆兒和賈珍小廝喜兒、壽兒齊到花枝巷,一張炕上睡三個人嫌擠,喜兒便說:『咱們今兒可要公公道道的貼一爐燒餅。』貼燒餅比喻排起來擠得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