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劇:不只「蝦油味」為 還贈一枝春_福州新聞_福建頻道_新聞中心...

2020-12-24 海峽網

作為有著四百年歷史的古老劇種,閩劇積澱深厚,過去常以富含「蝦油味」為人稱道。到了視聽娛樂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戲曲靠什麼挽留觀眾?在八閩首邑福州,記者發現,閩劇正以更現代、更年輕、更生活化的樣式,表達著傳統藝術的存在和追求。在一群閩劇人的推動下,閩劇努力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圈,綻放著優秀文化的春意——

不只蝦油味 還贈一枝春

拓展新舞臺 尋覓新觀眾

12日上午,在福州地鐵1號線東街口站內,忽然響起的鑼鼓聲讓林宇軒停下了腳步。一陣喧鬧中,許多身著戲服的表演者「從天而降」。水袖翩躚、唱腔繾綣,《荔枝換絳桃》《貽順哥燭蒂》等閩劇經典劇目的折子戲在地鐵站內依次上演。

原來,這是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開展的「非遺明珠 閃耀地鐵」閩劇文化快閃活動。一時間,行色匆匆的人們都聚攏過來,品嘗片刻的文化小點。

「還以為自己穿越了,原來是零距離的戲曲表演。真是十足的驚喜!」林宇軒迫不及待地拍了段視頻發朋友圈,「我剛帶外地朋友逛完三坊七巷,偶遇閩劇,讓我們對福州的歷史文化更有感觸,也更加了解。」

「作為一個古老的劇種,閩劇是非常優美的。對它的欣賞與傳承,不應只局限在固定的劇場內。作為福州新興的重要交通工具,地鐵運載著南來北往的人。在地鐵站,閩劇的五光十色可以傳播得更遠。」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書記、主任楊東如是說。

為了把閩劇送到更多人身邊,近年來,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進行了多種嘗試。2018年秋天,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創作的閩劇《銀箏斷》在福州首演後一路向南,進劇院走高校,頻頻開展以「青年當自強」為主題的巡演活動。

據了解,《銀箏斷》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與林則徐曾外孫女沈鵲應悲壯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歌頌了革命者為國家獨立、民族強盛奮鬥犧牲的信仰和精神。演出通過閩劇再現歷史,讓青年觀眾在欣賞閩劇之美的同時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激勵他們敢於創新、勇於拼搏。這次巡演,讓閩劇離開了熟悉的福州方言區,讓更多觀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經受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也擴大了劇團的觀眾群。

發揮劇種優勢服務社會

「我辭官卸職求自潔,可這山這水這地這方,誰守誰保誰擔當……」11月20日下午,在福州市茶亭公園的荷香戲臺,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的梅花獎演員吳則文將閩劇《林則徐復出》中的《擔當》唱段演繹得淋漓盡致,博得戲迷們的滿堂彩。

與福州市文旅局攜手,劇團當天編排了好幾個充滿正能量的節目,將理論性很強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

「閩劇不只是老人茶餘飯後的餘興,它雖然歷史悠久,但一直是兼容並蓄、創新發展著的,在今天也能服務我們的精神生活。」楊東介紹說,自今年9月上旬開始,福州市推出《大美園林·非遺閩劇》大型主題文化系列活動,發揮閩劇的劇種優勢,進一步拓展公園服務,促進古典園林與戲曲藝術的融合。活動中,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堅持服務理念,加入了經典閩劇《蘭花賦》等節目,將反腐倡廉的故事與園林景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今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劇團的日常演出和訓練被迫暫停。能不能利用閩劇的影響力為抗疫做一點實事?國家一級演員、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副主任林穎很快申請了抖音號和今日頭條帳號,錄製並播放閩劇說唱《防抗疫情歌》。100多天裡,她堅持每晚在播出平臺與觀眾交流防疫心得,用福州方言普及閩劇常識與閩都文化小知識,帳號的瀏覽量、評論數、轉發數迅速攀升。在她的帶動下,許多閩劇演員也轉戰「線上」,一齊為抗疫加油打氣。

打造傳播閩劇的新支點

林穎的戲劇工作室,坐落在三坊七巷衣錦坊,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的戲劇名家工作室。剛創辦時,沒有固定經費,沒有穩定團隊,沒有成型項目,但她笑言自己「砸鍋賣鐵也要邁出實踐的第一步」。「我想在大劇場之外做一些嘗試,看能不能拉近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能不能讓更多人關注閩劇。」

雖比不上大劇場氣派,但坊巷的書香氣質,提供了特別的觀看體驗。對閩劇的推廣,林穎採用「講座+演出+體驗互動」的形式。華麗的頭飾、精美的戲服道具,觀眾可以親手撫摸,真切體驗;試穿上戲服,戲曲「小白」化身角色,更能明白傳統表演的規律和審美追求;為了吸引更多「流量」,林穎嘗試形式更活潑的小戲,將每段表演控制在十分鐘內,鼓勵觀眾錄像、拍照,多在朋友圈發布活動內容,做更多傳播……

「大家參與度高了,漸漸就會感覺閩劇不再遙遠。」讓她驚喜的是,每場活動後都有新面孔加入「觀眾群」,很快就得再開新群。因為互動頻繁,工作室的推廣效果顯而易見:觀眾的年齡層顯著變低,大部分參與者的年齡在40歲以下,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會帶上孩子參與,讓下一代也來感受傳統文化。這讓林穎感到十分欣慰。

戲劇工作室的開展,為閩劇的傳播打造了新的支點,對林穎自己而言也有重要的意義。「閩劇的傳幫帶,我們這一輩人責任在肩,面對普通觀眾時這一份感覺更甚。疫情防控新常態下,工作室讓閩劇文化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間,最終目的還是要吸引大家走進劇場,來看看我們各種行當的精彩。到那時,閩劇會帶給大家更美的春天。」林穎說。

(記者 吳恩兒)

相關焦點

  • 閩劇:不只蝦油味 還贈一枝春
    [新聞頁-臺海網] 作為有著四百年歷史的古老劇種,閩劇積澱深厚,過去常以富含「蝦油味」為人稱道。到了視聽娛樂高速發展的時代,傳統戲曲靠什麼挽留觀眾?在八閩首邑福州,記者發現,閩劇正以更現代、更年輕、更生活化的樣式,表達著傳統藝術的存在和追求。
  • 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在福州舉辦 76臺劇目參加演出5臺閩劇
    正在舉行的第七屆福建藝術節讓榕城市民在家門口樂享文化大餐。本屆藝術節共有76臺劇目參加演出,18個劇種亮相,涵蓋面廣,福州市民熟悉的閩劇也在其列。記者昨天從藝術節組委會獲悉,閩劇《銀箏斷》《杏林風》《青天》《龍臺駙馬》和《玉玲瓏》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 福州:「蝦油味」宣講,講到心坎裡
    一隻銅鈸、一塊醒木、一把紙扇、一條手帕、一張方桌,臺上講得眉飛色舞、深入淺出,臺下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1日,在福州市臺江區茶亭街道的「茶亭書場」,福州市福華評話藝術中心的老師張彬官用「蝦油味」十足的福州評話,向居民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不時贏得陣陣喝彩聲。
  • 2019世界福州十邑春晚除夕夜全球播出
    閩劇等地方特色節目亮相,讓晚會充滿了福州「蝦油味」。圖為晚會錄製畫面。 呂明 攝中新網福州2月3日電 (張羽)記者3日從福州廣播電視臺獲悉,備受全球福州人關注的2019世界福州十邑春節聯歡晚會將於2019年除夕夜全球播出,向外界傳遞僑鄉福州創新、開放、綠色、幸福的發展新風貌。
  • 聊贈一枝春是描寫梅花的嗎 聊贈一枝春螞蟻莊園[多圖]
    螞蟻莊園聊贈一枝春是不是描寫梅花的詩句?1月12日帶來的問題是關於梅花的,愛梅者非常多,關於梅花的詩句也很多,那麼在下方的問題中,大家知道哪一個才是正確描寫梅花的詩句嗎?遊戲鳥小編也會給大家帶來詳細的答案。
  • 福州音律,見證文化的變遷
    十番:蝦油味的民間交響樂 十番音樂文化發源於福州茶亭,2006 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古老民族的生命記憶」。可以說, 茶亭十番音樂是一種「活」的非物質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漢族民間傳統音樂。 十番音樂依託於人這一重要載體,以表演聲音與演奏技藝為表現手段,身口相傳,傳承至今。
  • 【劇苑採擷】傳統閩劇劇目系列——《一文錢》
    蕙英為解父母煩憂,自願代嫁毛瑞,蘭英則與吳起成婚,姐妹易嫁。毛瑞進京應試,到吳府求借盤纏,蘭英擲一文錢奚落毛瑞,毛瑞氣憤而去。吳起得知此事,追尋毛瑞並加以厚贈。適逢寇亂,張元夫婦遇兵燹投靠吳府,蘭英拒不收留。張元夫婦路盡途窮,幾欲自盡,幸在旅店遇到毛瑞,得以救助安置。吳起外出回府,對妻子蘭英不賢不孝的行為深惡痛絕,想要殺了蘭英。蘭英苦苦哀求,被吳起驅出家門,等找到父母后夫妻二人再相見。
  • 武夷山:舞動的「夜經濟」_福建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武夷山:舞動的「夜經濟」 2020-07-27 16:26:00  來源:新華社      暑期以來,福建武夷山旅遊持續升溫
  •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武漢!慈谿科技館已將最硬的一塊龍鱗交給...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武漢!慈谿科技館已將最硬的一塊龍鱗交給你!」在慈谿,也有一群人為支援武漢捐贈了數批物資,市科技館與遠在800公裡外的同行遠程協作,將4批物資送至防疫一線人員手中,在特殊時期共同寫就了一段「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戰「疫」情。近日,武漢科學技術館收到了一批從慈谿出發的物資,其包裝上就印寫著古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福州:各方齊心協力 共建一流大學城_民生_福州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
    福建師大:是親歷者、參與者、受益者  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李寶銀告訴記者,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福建省省長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  李寶銀表示,作為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建設和發展的親歷者、參與者、受益者,福建師範大學將充分發揮學科、人才、科技、文化綜合優勢,為加快建成宜學宜業宜居宜遊的一流大學城貢獻智慧和力量。
  • 「最美逆行者」中的臺胞身影_福建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醫院還與周圍社區聯動開展防疫指導,製作各類宣教、科普視頻惠及民眾。  臺籍醫護星火馳援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對抗。作為醫務工作者,特別是呼吸內科醫生,在國家需要時,有責任也有義務衝在前面。」2月初,遼寧省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臺胞黃建寧隨該省危重症患者救治醫療隊馳援湖北。
  • 他是來自福州的饒舌歌手,喝咖啡的時候愛加蝦油
    在福州人的飲食文化裡,蝦油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勺蝦油,足以讓平平無奇的食材瞬間變得鮮美動人。鍋邊糊、太平面、拌空心菜、荔枝肉、南煎肝等常見的福州小吃和家常菜,都要用上蝦油,似乎只有鹹鮮的蝦油味,才能滿足福州人挑剔的味蕾。「調味常需相輔佐,烹羹每賴滴瓊漿」這一副形容蝦油的楹聯,更是道出了福州人對蝦油的喜愛。對很多在異鄉的福州人來說,最難以忘懷的,就是那一抹蝦油味。
  • 百度百家號福州中心成立 榕城文創產業發展新生態
    2020年12月8日,百度百家號福州中心成立暨非凡福州項目啟動儀式在「八閩首府」福州成功舉行,標誌著百度百家號本地中心正式落地福州,將為有福之州的內容創作者們提供線上線下的一體化成長服務,作為百度內容生態的重要樞紐做好城市宣傳與服務,為福州文創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 品牌助力 超級靚聲福州唱區新聞發布會暨最美逆行首映禮成功舉行
    《超級靚聲2020》福州唱區新聞發布會暨《最美逆行》首映禮於2020年8月16日下午在福州五洲佳豪大酒店舉行。《超級靚聲2020》福州唱區新聞發布會暨電影《最美逆行》首映禮由湖南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福建電視臺《品牌福建》、靚聲音樂、芒果TV、福州紅顏互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嗨唱文娛平臺發起單位泉州市軍武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協辦。
  • 央視新聞頻道高清上新啦,福建廣電網絡全國率先接入!
    央視新聞頻道高清上新啦,福建廣電網絡全國率先接入!    接到頻道上星加密傳輸的通知後,福建廣電網絡集團第一時間制定全省信源調整工作計劃,於7月19日凌晨順利完成央視新聞頻道高清信號的接收、解擾、轉碼、復用等技術操作。
  • 康佳KKTV楊俊鋼: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他指出,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具有豐富影視內容、多類視頻平臺、多樣性娛樂功能的智能電視將獲得較大的增長空間,為智能電視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也將催熱整個行業的產業創新。未來,在5G、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技術的賦能下,智能電視以大屏、公屏等優勢,將成為智能家居的核心控制中心,智能電視將從遠程控制、跨設備聯動、家庭相冊功能等方面實現全場景智能化。
  • 福州百年波斯皂莢掛起金黃「風鈴」_社會_福州新聞_新聞頻道_福州...
    福州新聞網6月2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張旭/文 陳暖/攝)6月的福州,波斯皂莢開花了,猶如金黃色風鈴。你知道嗎?在福建師範大學呂振萬樓旁邊,也有一棵波斯皂莢,園林專家說它應該已有「100多歲」,可以說是「祖爺爺輩」了。  昨日,記者從福建師範大學倉山校區正門口過馬路,沿著上三路向西步行約百米來到呂振萬樓,這棵百年波斯皂莢就位於樓背後。
  • 福州:九九重陽節 濃濃敬老情_福州要聞_新聞頻道_福州新聞網
    福州新聞網10月2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王玉萍 李白蕾 池遠 顏瀾萍 賴志昌 通訊員 李一明 謝靖雯)25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市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歡度佳節,重拾民俗傳統,進一步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榕城到處洋溢著孝老愛親的濃厚社會氛圍。
  • 蝦油味、青紅酒、蟛蜞醬...還別說,咱連江人就好這一口!
    其實是你了解還不夠!最經典的吃法——海蜇皮蘸蟛蜞醬連江算不上一個太現代的城市,離鄉下又不太遠,城裡鄉間倒頗能找到些手作好滋味味。用一杯茶就可以慢下來福建人好茶,日常生活裡更少不了茶。清時福州茉莉花茶成為貢茶,那時茉莉香片是最時興的。
  • 他曾多次來福州
    2004年10月中旬,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舉辦「梨園百花春」戲曲晚會,當時譚元壽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一起到福州,合演了折子戲《定軍山》和《沙家浜》選段《朝霞映在陽澄湖上》。閩劇界首位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乃春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二團宣傳隊擔任隊長,曾跟著銀幕上的譚元壽,學過郭建光的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