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宰門街上的老字號
作者:楊曙明
後宰門街地處老城腹地,東起縣西巷,西接曲水亭,南依巡撫院,北鄰大明湖,交通四通八達。也正因為如此,往昔這條街便成為店鋪林立的商賈聚集之地。雖說商味不如芙蓉街濃鬱,但也有很多老字號盛名濟南府。如潤美齋、天興齋、林寶齋、聚寶齋、信寶齋、華夏齋、文美齋等等,其中尤以九華樓、同元樓、遠興齋和慶玉藥店為「四大名店」。
九華樓飯莊
創辦於清光緒年間的九華樓飯莊,位於後宰門街東首路南,股東是杜某和邰某。據說杜某對「九」情有獨鍾,所開商店皆以「九」字冠名。由於這個原因,他經常到邰某開辦的小吃店「九華園」去吃飯,久之兩人就成為好朋友。由於情投意合,便合股將「九華園」更名為「九華樓」,並遷址到後宰門街。
「九華樓」的規模不算太大,但有名師高手主廚,且尤以烹製豬下貨見長,「九轉大腸」為其首創。其具體做法是:先將大腸洗淨切成寸段,用白水煮到八成熟,而後再加入糖、醋、醬、酒和蔥、姜、蒜等佐料,以及名貴中藥砂仁、肉桂、豆蔻等,放入油鍋中翻勺煸燒至十成熟,出鍋前還要淋上花椒油,再撒上芫荽末。如此烹飪而成的「九轉大腸」,不僅紅潤透亮,肥而不膩,而且酸甜香辣鹹五味俱全,所以很受食客們歡迎。
「九轉大腸」原先名為「紅燒大腸」,關於更名之事,市井有這樣一個傳說。某天,杜某宴客,席中上了「紅燒大腸」,眾客品嘗後讚不絕口。有位朋友就藉此說道:「如此美味佳餚,取名紅燒大腸未盡其意。」杜某聽後,立即表示願意聆聽指教。這位朋友對杜某知根知底,為了迎合其喜「九」之癖,當即獻上「九轉大腸」之美名,並解釋說:「道家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這紅燒大腸的烹製功夫猶如煉丹之術,而且品其美味,可與仙丹媲美,所以名『九轉大腸』寓意更深刻。」杜某聽之大喜,舉桌賓客也為之叫好,從此,「九轉大腸」逐漸叫響開來,且名氣日盛,久之便成為魯菜名吃。
「九華樓」的建築面積不算太大,但卻很別致:大塊石料牆基,灰磚壘砌的牆體,牆角處用條石加固,雙坡硬山灰瓦屋頂;坐南面北兩層高,「凹」形院落,二層有迴廊;木門窗、花窗欞,朝陽南面開大窗;臨街北樓正中是用青石為框的拱券門,上嵌石匾「九華樓」,兩側各有一圓形花窗。遠看「九華樓」的北立面,像是頑皮孩子的笑臉:大大的眼睛,寬寬的鼻子,張開的大嘴,猶如動漫畫。這種造型別說是在老城,就是在濟南也是獨一無二的。2002年12月,在縣西巷拓寬改造中,「九華樓」被拆除後異地重建,遷址到武嶽廟內。重建後的「九華樓」,雖然模樣與先前差不多,但朝向由坐南面北改為坐西面東。
遠興齋醬園
遠興齋醬園開辦於清朝末年,東家是章丘東北鄉的李某,後宰門街上的醬菜園是其在濟南開辦的八大「興」字商號之一。
遠興齋醬園位於後宰門街與珍池街的交匯處,整個院落全部是用料石壘砌,因而十分堅固。據說當初建造時,因為地下泉水眾多,不得已採用了梅花樁地基。
當年的「遠興齋」與「北厚記」「德馨齋」「興順福」幾家知名醬園齊名,並在老城及商埠開有幾家分號,當然,要說規模還是位於後宰門街的老號最大:兩進四合院,門面是三開間的兩層樓房,院落之大從後宰門街延伸到珍池街的鴨子灣,鼎盛時儲有三百多個,五百斤裝的醬菜缸。
「遠興齋」以醃製醬菜為主,但也釀製醬油和食醋,尤其是其用玫瑰花釀製的「玫瑰池」燒酒也遠近聞名,很受顧客的青睞。上世紀40年代之後,「遠興齋」的經營日漸萎縮,而後被改為客棧,多年後成為民居雜院。
同元樓飯莊
同元樓飯莊位於後宰門街中段路南,是由歷城董家鎮呂家莊的呂本禮兄弟四人創辦的,時間是1911年。據傳,由於辛亥革命之緣故,他們就把飯莊定名為「同元樓」,寓意「同心開創新紀元」。
「同元樓」是由兩個平行的兩進四合院組成。東側為住宅,西側是雅座和灶間,每個院落之間相互連通,珍珠泉北流的泉水經鴨子灣(珍池)流經院內天井。飯莊內有20多個房間,其中面積最大的南屋可以同時擺放6張八仙桌。為了招徠顧客,他們還在後院水池中蓄養了鯉魚,顧客選中池中之魚,即可當即烹製,因而引來很多回頭客。當年不少到大明湖遊覽的遊人,常有到這裡歇息就餐的。
「同元樓」招牌是「京津小吃,隨意便餐」,可在實際經營中卻是以魯菜為主。其特長菜是糖醋鯉魚、荷花粉蒸肉、罐兒蹄等。尤其是其「冰糖肘子」,可謂魯菜中的「大件」名菜。它是將大塊帶皮豬肘洗淨,添加醬料和冰糖,放在鍋裡煮燉,肉爛後出鍋即可。這「冰糖肘子」不僅味道濃鬱,而且食客用筷子輕劃,肉皮即會脫掉。
此外,「同元樓」的麵食也非常出色,其豬肉灌湯包、金絲卷、銀絲卷、素菜包子最為有名。尤其是蒲菜豬肉灌湯包,採用的是大明湖新鮮蒲菜和用上好佐料調製的刀切肉餡,在添加高湯肉皮凍之後上籠蒸熟。如此出籠的灌湯包,聞著清香撲鼻,吃起來肥而不膩。
上世紀50年代,「同元樓」停止營業,從此成為歷史的記憶。時下後宰門街40號與42號門口之間,雖然掛有文物保護單位的標牌,可此地早已成為居民住宅。
慶育藥店
清朝同治年間,紅頂商人胡雪巖在杭州創辦了胡慶餘堂中藥店,隨後全國各地多有效仿,後宰門街原43號的「慶育藥店」,是為尹姓老闆開辦的,其店名「慶育」二字就是利用了「慶餘」的諧音。
慶育藥店是傳統的前店後坊模式。鋪面三開間,前出廈,後院為兩進四合院。當年其自製生產的「至聖保育丹」為兒科良藥,配上藥引子可治癒多種兒科病症。「不服保育丹,便吃鷓鴣菜」,這是當年濟南民間流傳的說法。「保育丹」指的就是「至聖保育丹」,而「鷓鴣菜」則是芙蓉街上明春堂藥店自製生產的,也是治療兒童疾病的良藥。
上世紀50年代,慶育藥店的鋪面改為百貨鋪,後坊改為民居雜院,不過,其門額上的「慶育藥店」四個字,至今仍清晰可見。
【作者簡介】楊曙明,祖籍沂源的濟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歷下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歲月無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覺遠》《凝固在記憶裡的時光》《光陰的印記》《我的父親母親》《歷下名士尋蹤》等九部散文集,《有話明說》《話由明說》兩本時評專著;曾為《齊魯晚報》「有話明說」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歷下傾城》《詩意歷下》《歷下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