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電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主創都會為這些人物寫一個故事背景,以此來豐富人物,也能讓演員找到角色的心理定位,但諾蘭為了創造小丑謎一樣的生平歷史,故意不去過多解釋小丑為何變成了影片中的樣子。
但希斯萊傑為了讓自己徹底和小丑合二為一,他自己試著寫小丑日記,用小丑的人設去記錄現實世界發生的事情,還有將自己對小丑的感受和分析都一一記錄下來。
據報導稱,希斯萊傑有和諾蘭聊過小丑的故事背景,大概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小丑類似於《計程車司機》那樣的退伍軍人,回到哥譚市看到的是社會的冷漠,從而要報復社會,這也是片中小丑為何如此熟悉各種武器運用的原因。
還有一個方向是小丑以前是心理學教授,所以小丑更能讀懂人心,從而攻破人心。
但這些諾蘭都沒有給出正面的回答,依然決定讓小丑的身世和背景故事劃上問號,從而增加小丑的神秘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黑暗騎士》劇本絕大部分是由喬納森.諾蘭撰寫的(他弟弟),諾蘭在喬納森開始寫劇本之前,要求喬納森去看一部1933的《馬布斯博士的遺囑》,導演是大名鼎鼎的「黑暗大師」,德國表現主義學派弗裡茨.朗。
該影片大概講述了馬布斯博士被抓進精神病院後,依然實行自己的「犯罪無限統治」精神,影響了精神病院的所有人,一直到馬布斯死後,他的那套理論和精神意識形態,似乎還在策劃和影響著城市間的犯罪。
《馬布斯博士的遺囑》影響深遠,之後被無數導演致敬和「融梗」,該作品也是「犯罪」和「毀滅」的心理精神焦慮黑暗電影典範,是關於心理學和思想控制的類型作品的先河,所以我們也能看到《黑暗騎士》的小丑人設,有幾分相似於馬布斯博士。
去年鳳凰叔的《小丑》上映,大家自然也拿《黑暗騎士》來和《小丑》對比。
在我看來,鳳凰叔更多展現了亞瑟成為小丑之前的掙扎和壓抑,然後如何成為無瘋不成魔的小丑,而希斯萊傑版本因為小丑已是完成時,所以更多展現了小丑對世界的宣洩和對抗。
從觀賞性娛樂的角度來說,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復仇之火已經在心中燃燒已久,
所以希斯萊傑的表演會更直接和狂躁,帶來的衝擊力也會更強。
《小丑》和《黑暗騎士》的小丑,處在兩個不同表演的舞臺,《小丑》舞臺更廣也更有下沉空間,而《黑暗騎士》小丑畢竟不是第一主角,舞臺雖小,但希斯萊傑的舞姿更為劇烈。
聊到這裡,我們也不禁要問,為何小丑這個角色如此吸引人。
除了之前說的小丑高智商的洞察力和悲慘過往遭遇,最重要的還有滋養小丑的環境,和我們現在的世界太相似。
正因為相似,我們對小丑產生了很大的共情情緒。
《黑暗騎士》小丑中的經典語錄,都揭示了現實中人們對世界的不滿。
我其實對小丑這個角色有著相當複雜的心情,一方面我同情他的瘋癲狀態,甚至覺得他說的有些話並不全是瘋言瘋語。
但另一方面,我當然不贊同他對待世界的方式,也極力反對像小丑的人存在於這世界上,畢竟小丑就是超級大反派沒得洗。
所以我在解析小丑時,站在很克制中肯的角度點評小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或許小丑的不幸比普通人要更慘烈,但無論如何,這些都不能成為報復社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