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面前戰術不值一提?為何說德國就是贏得所有戰役也必然會輸?

2020-12-23 騰訊網

作為用僅僅10年不到就迅速東山再起的國家,納粹德國有著強大的實力和戰爭潛力。

但問題是它的對手更強,盟友更菜。這意味著二戰期間的德國和一戰時的德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作為一把利劍而存在,靠著強大的國力凝聚成恐怖的爆發力進而取得巨大戰果。

二戰期間的閃電戰就是德國凌厲風格的登峰造極之作。

而這也意味著,一旦一鼓作氣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德國馬上會因再而衰導致三而竭進而一敗塗地的尷尬局面。尤其是當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陷入兩線甚至三線作戰,且被拖入持久戰的深淵時,德國的失敗就已經不可避免。

從這個角度來看,決定德國成敗的戰役根本不是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而是1941年的莫斯科會戰。因為這場戰役即便德國取勝,因為陷入了持久戰的深淵,喪失了閃電戰的凌厲,錯過了對蘇聯一擊必殺的可能,所以德國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畢竟,持久戰拼的就不再是戰術和戰鬥力,而是綜合國力,而德國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同蘇聯相提並論的。

而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關於德國的失敗,早在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西洋上簽訂《大西洋憲章》時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此時的德國正在大踏步橫掃蘇聯的路上,蘇聯大軍在一潰千裡和喪城失地,完全沒有反敗為勝的跡象,美國和英國卻已經開始準備德國的後事了。

這是未卜先知嗎?當然,而美國和英國之所以能將德國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有這樣的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美國攫取世界霸權的一出大戲,而納粹德國和英國等國不過是美國的演員罷了。

一戰結束後,英法主導的國際社會對德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懲罰,這讓德國怒火中燒。而因為一戰也未能讓美國實現打入歐洲的目標,所以美國財團開始全力扶持希特勒奪取政權。

納粹德國的崛起,向西牽制了英法,向東阻擋了蘇聯的革命輸出,實現了美國向歐洲滲透的目標。但納粹德國並不想被美國擺布,再加上德國的發展模式本就是寅吃卯糧、飲鴆止渴,即用未來的資源發展現在,所以為了維持運轉,德國必須對外發動戰爭,用戰爭的紅利彌補巨大的赤字。

而因為崛起的時間太短,導致德國陸軍一家獨大,且不得不依靠閃電戰的方式。事實上德國也是靠著閃電戰迅速擊敗了波蘭和西歐各國,雖然沒有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但也達到了橫掃西歐大陸的目標。

而後德國陷入不列顛之戰的泥潭,不得已留著後患向東閃擊蘇聯,而當閃電戰遇到蘇聯這樣的大塊頭時,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概括來說,德國的勝利是戰術層面的,而美蘇英等則是戰略層面的博弈,所以德國就算贏得所有的戰役,也最終會輸掉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別說盛極而衰,就算全盛時期也不存在打贏某一次戰役就改寫全局的可能性。

「美國棋子」的定義,是納粹德國最大的悲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閃擊戰對莫斯科戰役無效?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
    雖然蘇德戰爭已經過去了那麼長時間,但閃擊戰的話題一直經久不衰,原因就是德國進攻蘇聯時,前期打得順風順水,卻在莫斯科戰役中遭遇瓶頸。是閃擊戰不適合攻城作戰,還是蘇軍找到了戰勝閃擊戰的辦法?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一個閃擊戰術與戰場環境脫節的問題。01閃擊戰適合在什麼樣的戰場環境下作戰?
  • 毛澤東如何處理戰略與戰役戰鬥的關係
    毛澤東認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重性一樣,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一方面他們武裝到牙齒,成百萬千萬地吃人,表現為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從這一點上講,要重視他們並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在每一個局部上,在具體鬥爭問題上,採取謹慎態度,講究鬥爭藝術;另一方面他們逆歷史潮流而動,喪失人心,終究會轉化為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因此要藐視他們並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在根本上,在整體上,敢於同他們鬥爭
  • 二戰勒熱夫戰役,為何莫德爾能成防禦大師?與朱可夫側重南線有關
    從這個角度講,德軍贏了「火星行動」輸了史達林格勒,蘇軍贏了「天王星行動」輸了第三次熱勒夫之戰,算是打個平手。但從整個全局看,德軍僅僅守在熱勒夫原地沒動,而蘇軍收復了史達林格勒,還殲滅了德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保盧斯集團,戰略上是先勝一籌。
  • 蔣介石可以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何輸了,人生最重要的解放戰爭
    蔣介石是國民革命軍領導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國軍最終以八年時間,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八年時間就是為了將日寇趕出國門,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可以說是普天同慶。 當然了,蔣介石能贏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有許多因素,除了全國軍民一致對外以外。
  • 李綺紅:誰說可愛在性感面前不值一提
    提到李綺紅,可能有些人會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只要提起郭襄,相信不少人一定會在腦海中浮現出那個熟悉的臉龐。在古天樂版的《神鵰俠侶》裡面,李綺紅飾演天真爛漫的郭襄,其演繹之經典,至今仍被觀眾所津津樂道。
  • 韓戰讓我們明白:美國才是人海戰術
    一般很多人會忽視一個問題,美軍的火力投送是當時中國軍隊的12.5倍,空軍要比中國強44倍,總體武器裝備超過中國2.5代,如果靠人海戰術怎麼可能贏得下超級大國美國的軍事力量,如果要是以當時的日軍對美軍的話 ,早就敗得一塌塗地。真正的人海戰術是當年的日軍和蘇聯紅軍對抗時,當時有一次日軍1500人奮不顧身拼命的向前衝,結果只存活了三個人。
  • 蘇聯能贏下史達林格勒戰役,並不全是自己的功勞,還有一人成關鍵
    可以說——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所有軍事調令均出自希特勒本人之口。然而筆者覺得:「希特勒為何要分兵?或需要結合當時德軍整體部署,以及其他戰場上遇到的阻礙有關。史達林格勒戰役前夕,德國北方集團軍抽調了約50個師團,重組防線、囤積物資後,朝著蘇聯東部傑米揚斯克發起進攻。 除此之外,德軍還抽調了約100萬部隊,向著南部,也就是史達林格勒、頓河平原、高加索山區發動衝擊。雖然德軍的裝甲車、坦克成濤濤鋼鐵洪流,從三個方向衝擊蘇聯。
  • 《三國志戰略版》裡應外合 一個人就能改變一場戰役
    主公們在勢力混戰中不乏能夠從歷史上的經典戰役活學活用,甚至舉一反三,更進一步的案例,本欄目烽火播報——從歷史上的經典戰役來為各位主公們帶來《三國志・戰略版》的戰局戰術分析。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權謀戰略之間的較量,風起雲湧。
  • 德國進攻蘇聯,希特勒讓日本幫忙,為何日本不攻蘇聯反打美國?
    作為德國的盟友,日本深知此戰意義重大,希特勒進攻蘇聯,就是在做一個豪賭,如果賭贏了,德國將成為世界的老大,整個世界或許都會顛覆在希特勒的手中,而如果賭輸了,他將萬劫不復!可以說,當時德國已經集中了他們所有的全部力量,孤注一擲。然而,作為德國的盟友,當希特勒發出邀請後,日本為何坐視不理,反而在幾年後去招惹美國呢?
  • 中途島戰役,消失的一小時:南雲忠一的理智,日本戰略的失敗
    在戰術指揮上,漏洞百出。戰鬥機,俯衝轟炸機,魚雷機編隊全部迷航。笨重緩慢的魚雷機反而先期到達戰場,在沒有戰鬥機掩護下,被零式戰機打得全軍覆沒。日軍的表現也很奇怪,這麼大的戰役,前線指揮官對戰役目的,竟然不甚明確。到底是奪島還是打援,沒有戰場突發情況的預案。導致南雲在奪島還是打援之間多次搖擺,導致了致命的「消失一小時」,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 二戰法國實力不輸德國,為何會如此不堪一擊?
    法軍的精銳,裝甲力量其實並不弱,在戰役初期也曾經阻擋過法西斯軍隊的進攻。但是法軍有一個致命傷,那就是他們的戰機實力太差,在與德軍同行的較量中被完虐。失去了空中優勢,沒有戰鬥機保駕護航的裝甲力量,就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樣,被德軍的各種戰機蹂躪,使得法軍失去了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戰役機動力量,為德國法西斯最終橫掃法蘭西打下了基礎。其次戰役判斷失誤。
  • 在1940年夏季假如希特勒這樣做,德國有可能贏得二戰
    在擊敗法國後,整個歐洲大陸上除了東面的蘇聯和退守孤島的英國外,德國再無對手,而在此後的一年中英國是唯一對抗德國的大國。然而,德國也站在一個戰略十字路口上,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全力擊敗英國,二是調頭向東進攻蘇聯。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和對"生存空間"的訴求,希特勒選擇了後者,歷史證明這是導致第三帝國走向敗亡的致命決策。那麼,如果他做出相反的選擇,戰爭的走向又會怎樣?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引言二戰德國陸軍以長於進攻而著稱,以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裡安提出的「閃擊戰」戰術給德國陸軍提供了強大的突擊能力,集中使用坦克所帶來的巨大威力把坦克戰上升到了一個戰役級高度。即便在蘇德戰爭的初期,面對佔據明顯數量優勢的蘇聯陸軍,德軍依舊證明了其無與倫比的進攻能力。
  • 解密二戰德國為什麼會輸
    這麼說吧!在希特勒進攻蘇聯之前,沒有哪個國家想直接和軸心國對著幹,因為怕軸心國跟蘇聯結盟,因此英國想方設法在蘇聯和德國之間製造矛盾,美國想方設法拉攏日本制衡蘇聯和德國的聯盟史達林是一個極端務實理性的戰略家,翻臉比翻書還快,既能與德國瓜分波蘭又能與日本做遠東交易,毅然解散只為了更好地與他國促成聯盟。
  • 《灰獵犬號》背後的德國潛艇「狼群戰術」興衰史
    而此時同盟國最大的依仗就是大西洋另一側的美國,通過英美間的「大西洋海上交通運輸線」,英國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取戰略物資儲備反攻力量。所謂「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裡所有的龐然大物不寒而慄,在它們的輪番圍攻下,即使百獸之王也難以倖免於難。而德國潛艇部隊所謂的「狼群戰術」,就是多艘潛艇組成小分隊,像狼群一樣輪番對敵方軍艦和運輸船發起水下攻擊,不斷摧毀軍艦、運輸船等重型艦船,以達到破壞盟軍海上運輸線的目的。
  • 波蘭戰役時期的波蘭軍隊,其實並非弱不禁風,軍事實力並不弱
    如果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波蘭軍隊,網絡段子總是層出不窮,其中一個最為著名的段子就是波蘭騎兵用馬刀砍坦克,說的是在波蘭戰役期間,波蘭軍隊的騎兵勇敢的用馬刀迎戰德國坦克,最後被德國裝甲部隊打的七零八落。當然了,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這是個笑談,波蘭軍隊雖然說輸給德國人,可其作為歐洲軍隊,又曾經擊敗過蘇軍,怎麼也不會愚蠢到用馬刀去砍坦克。
  • 勝利大逃亡——真實與虛幻的敦刻爾克戰役(上)
    ,與戰術空軍密切協同的戰術戰役模式。,以及戰役/戰術敏感性,比很多德軍高級將領更有天賦…他立刻預感到:這個毫無新意、拾人牙慧、新瓶裝舊酒的方案,必然難以獲勝,「空城計」難道能唱兩次嗎?● 比利時軍隊沒有納入英法盟軍指揮序列(因為比利時尚未與德國開戰),在沒有統一指揮、協調的戰場上,41個英法師與 23個比利時師,會混亂成何種程度?● 德軍的軍事思想率先實現了第八次戰術飛躍:德軍較少的坦克部隊,被集中編成裝甲師,並在法國戰役中進一步編成軍級裝甲集群。
  • 讓德國傘兵崩了門牙的克裡特島戰役,為什麼德國精銳當場撲街?
    如果說德國傘兵遇到過什麼最讓他們痛心疾首的事情,那莫過於是他們經歷過的克裡特島戰役。經過這場戰役之後,德國傘兵們元氣大傷,連陣亡帶失蹤死了4000多人。可憐的德國傘兵從沒有進行過什麼大規模戰役,基本上算是退出了一線。
  • 二戰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責任到底該不該讓希特勒來背?
    對於這場戰役失利的責任,很多德軍的高級將領以及戰史研究學者,都歸咎於希特勒,為什麼會這麼說?這麼說到底對嗎?時間的流逝,只會對蘇軍越來越有利,所以,首先打破在東線的對峙就是德軍唯一也是無奈的選擇。從這一點來說,希特勒決意發動庫爾斯克戰役,在戰略上並沒有錯誤。 對希特勒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的詬病,主要是批評他一再推遲戰役發起時間,表面看起來是為了生產更多的「虎式」坦克,以增強德軍的裝甲突擊力量。但增加了一兩百輛「虎式」坦克,並不足以一舉摧毀蘇軍的防線。
  • 法國實力非常強,最後還是輸給了德國,原因是什麼呢
    從這些數據中就可以看出來,法國他們當時的實力是有多麼的強悍,很多國家的實力跟他們是比不上的,德國跟他們有差距。法國當時的工業發展也是非常好的,跟當時的德國相比,增長速度甚至要比他的速度高上兩倍,如果德國對他們發動戰爭的話,很大的可能是德國被法國人打敗,畢竟在當時的那個時間,法國絕對是西歐實力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