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用僅僅10年不到就迅速東山再起的國家,納粹德國有著強大的實力和戰爭潛力。
但問題是它的對手更強,盟友更菜。這意味著二戰期間的德國和一戰時的德國沒有什麼兩樣,都是作為一把利劍而存在,靠著強大的國力凝聚成恐怖的爆發力進而取得巨大戰果。
二戰期間的閃電戰就是德國凌厲風格的登峰造極之作。
而這也意味著,一旦一鼓作氣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德國馬上會因再而衰導致三而竭進而一敗塗地的尷尬局面。尤其是當二戰期間的納粹德國陷入兩線甚至三線作戰,且被拖入持久戰的深淵時,德國的失敗就已經不可避免。
從這個角度來看,決定德國成敗的戰役根本不是1942年的史達林格勒戰役,而是1941年的莫斯科會戰。因為這場戰役即便德國取勝,因為陷入了持久戰的深淵,喪失了閃電戰的凌厲,錯過了對蘇聯一擊必殺的可能,所以德國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
畢竟,持久戰拼的就不再是戰術和戰鬥力,而是綜合國力,而德國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同蘇聯相提並論的。
而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關於德國的失敗,早在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大西洋上簽訂《大西洋憲章》時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此時的德國正在大踏步橫掃蘇聯的路上,蘇聯大軍在一潰千裡和喪城失地,完全沒有反敗為勝的跡象,美國和英國卻已經開始準備德國的後事了。
這是未卜先知嗎?當然,而美國和英國之所以能將德國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於美國有這樣的實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質上就是美國攫取世界霸權的一出大戲,而納粹德國和英國等國不過是美國的演員罷了。
一戰結束後,英法主導的國際社會對德國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嚴厲懲罰,這讓德國怒火中燒。而因為一戰也未能讓美國實現打入歐洲的目標,所以美國財團開始全力扶持希特勒奪取政權。
納粹德國的崛起,向西牽制了英法,向東阻擋了蘇聯的革命輸出,實現了美國向歐洲滲透的目標。但納粹德國並不想被美國擺布,再加上德國的發展模式本就是寅吃卯糧、飲鴆止渴,即用未來的資源發展現在,所以為了維持運轉,德國必須對外發動戰爭,用戰爭的紅利彌補巨大的赤字。
而因為崛起的時間太短,導致德國陸軍一家獨大,且不得不依靠閃電戰的方式。事實上德國也是靠著閃電戰迅速擊敗了波蘭和西歐各國,雖然沒有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但也達到了橫掃西歐大陸的目標。
而後德國陷入不列顛之戰的泥潭,不得已留著後患向東閃擊蘇聯,而當閃電戰遇到蘇聯這樣的大塊頭時,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概括來說,德國的勝利是戰術層面的,而美蘇英等則是戰略層面的博弈,所以德國就算贏得所有的戰役,也最終會輸掉戰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別說盛極而衰,就算全盛時期也不存在打贏某一次戰役就改寫全局的可能性。
「美國棋子」的定義,是納粹德國最大的悲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