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官方發布消息稱:2021 年 JCR 報告中關於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將發生變革!
一石激起千層浪
引得眾多科研黨紛紛圍觀
對於辦刊人來說
這則消息更是牽動人心
畢竟影響因子仍舊是期刊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
而本次變革主要來自於
一種名為「Early Access」論文的引入
新的計算方式將釐清 Early Access 論文
並將其納入 2021 年 JCR 的影響因子計算中
不少科研黨認為影響因子將迎來一波「通貨膨脹」
聽說影響因子要漲
很多科研黨樂開了花
但凡事都有兩面性
IF是漲還是跌
我們先來捋一捋幾個關鍵的概念
什麼是 Early Access論文
雖然看起來是個新名詞,但實際上科研黨應該常常與 Early Access論文打交道。想必大家經常會下載到一些沒有年、卷、期和頁碼的文章(SCI-HUB上經常出現此類文章),有些上面還會有「Articles in Press」、「Online First」類似的標記或水印,這些論文就是所謂的Early Access論文。
所以,Early Access論文其實就是指在正式出版之前就已經先在網上掛出來的文章。Early Access版本和最終發表的在線版本除了在卷、期和頁碼信息不同外,其餘都一樣:即相同的DOI和相同的內容。
圖片來源:Chem雜誌官網
WOS將Early Access定義為在論文最終分配到具體某卷某期版本之前,提前在線發布的版本。換句話說,這個文章的內容是出版商正式發表的,並和最終分配到卷期裡面的內容完全一致。
符合Early Access的內容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除了卷/期的最終版本之外,其餘所有內容都不會改變的版本;
包括一個不會改變的DOI;
包括Early Access出版日期;
如果記錄的版本中有引用的參考文獻要包括在內;
不包括卷、期、頁碼或頁碼範圍、最終出版日期;
遵循連續文章出版模式、「build online」模式或僅以印刷形式出版的期刊不符合Early Access索引的條件。
如何影響IF計算公式?
顯然,Early Access 論文已經走完了接收流程,欠缺的是部分出版流程,所以仍然可以引用。Early Access的好處是能夠更快地發現和分析學術內容。所以,WOS將在2021年的JCR報告中引入Early Access內容,以更準確地反映Early Access的動態引文情況。那麼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這一動作是否會對影響因子產生影響呢?我們先把2021年6月份將要發布的2020IF的計算公式擺出來:
現在要把Early Access論文放進上面這個公式的分子和分母當中,這時就出現了兩種情況:
// 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正式出版日期是同一年
這種情況下比較好算,直接套用上面這個公式就行。
// 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正式出版日期非同一年
舉個例子,某論文的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年,但正式出版日期為2021年,按照老辦法是按正式出版日期(2021)算,上面那個公式裡的分子分母裡都沒有它的位置,所以這篇文章對於2020 IF是沒有貢獻的。
但是現在新辦法,對於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出版日期不在同一年的論文,將不再使用正式出版日期,而是統一使用Early Access出版日期。
因此也就對於上面的公式產生了影響:
分母不受影響,仍然還是2018+2019的Article和Review數。
分子就比較複雜了,被引次數來自於三個方面的文獻:
1)正式出版日期為2020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和Early Access論文(這一部分就是老辦法的分子);
2)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
3)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19或更早的論文。
綜上所述
機智的你一定發現了問題
那就是明年六月將發布的2020 IF中
分母不變,但是分子裡面還加了兩條!
那麼這就意味著
影響因子將迎來一波普漲!?
看到這裡是不是各位已經準備敲鑼打鼓慶祝了?
別急,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
因為還有補充說明!
補充說明1
科睿唯安表示,Early Access出版日期和最終出版日期不是同一年的論文是比較少的,所以影響應該不是很大。
補充說明2
2020 IF要漲,那2021 IF會怎麼樣?
相對於2020 IF,這個公式的分母中將引入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而分子則只剩下正式出版日期為2020的非Early Access論文和Early Access出版日期為2020的論文。
因此,分母增大而分子減小,所以2021的IF又要普遍下跌了......
所以,保持一顆平常心也是搞科研的必備素養之一。在破除「SCI 至上」,破「四唯」,破「五唯」的大形勢下,過分關注影響因子有點不合時宜,所以保持淡定,兢兢業業搞好我們自己的科研就好了,提升自身硬實力才是關鍵,比如做好實驗、算好數據的同時,再畫的一手好插圖,高分文章絕對不是夢。#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納米人
諾獎評選也以GDP論英雄?中國何時迎頭趕上
基因操作的核技術:凝膠電泳
「幫導師報了兩年假帳後,我退學了」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