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居民半數來自境外,上海這個國際化市民中心又有三個「首創」

2021-01-07 上觀

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事務受理板塊功能再升級。

上海「一網通辦」總門戶正式上線已滿2周年,近日,古北市民中心實現「三個首創」,包括首創社區版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首創境外人員服務站、虹橋海外人才薈、移民融入服務站點、蒲公英雙語稅收服務站、「一網通辦」古北市民中心服務站等「五站合一」的服務平臺,首創海外人才「政社聯動」服務模式。

海外人才「一窗受理」

「我在古北工作,現在只要來一趟古北市民中心,一次就能辦好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實在太方便了。」10月16日,伊藤忠貨運代理(上海)有限公司的日籍員工渡邊先生,成為上海首個在社區「單一窗口」同時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A類)和外國人居留許可的境外人員。

長寧區是上海境外人員密度最高的城區之一,全區登記境外人口8萬餘人,佔全市境外人口比重超1/5。其中,虹橋街道是上海境外人士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境外人士約2.6萬人,古北市民中心所在的榮華居民區,境外人士比例更是高達51%。

虹橋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厚曾介紹,去年1月古北市民中心開設「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A類)」受理業務後,一年多來,街道著力在「減跑動、減時間、減材料」上做文章。今年,街道在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長寧公安分局、長寧區科委等部門指導下,整合市民中心辦事窗口、再造業務流程,實現境外人員「兩證」一窗受理、一周辦理、一併發證。

「原來我辦理居留許可要去古北路上的長寧出入境,辦理工作許可則要到金鐘路上的虹橋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那裡已經快到虹橋機場了,現在家門口的古北市民中心就能一次搞定。」澳大利亞人勞倫·羅傑斯(Lauren Rogers)是上海耀中國際學校的教師,去年來到中國後,在「辦證」這件事上花費了不少精力。而現在,羅傑斯和同樣來自境外同事們不僅只跑一次,材料也只需在市民中心一次性提交,其餘都交給後臺系統進行信息流轉。

記者了解到,根據原流程,外國人工作許可(A類)申請的審批時間為10個工作日,辦結完成後方能申辦外國人居留許可,後者的審批時限為7個工作日。而今,通過流程再造,這一前一後的串聯審批升級為並聯審批,總體時限也縮短至7個工作日。「工作人員告訴我,下周我的『兩證』就能快遞到家了。」渡邊告訴記者。

本地居民「一網通辦」

古北市民中心「一網通辦」自助服務專區    舒抒 攝

自2013年古北市民中心正式啟用以來,已先後集結多項境內外居民服務內容,包括受理「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業務的境外人員服務站,上海首家在社區設立的海外人才服務窗口「虹橋海外人才薈」,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A類)受理窗口等。今年,虹橋街道新建「一網通辦」古北市民中心服務站(單一窗口),為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人工受理和自助辦理服務。

記者在古北市民中心一樓看到,政務服務線上自助區裡,5種智能化自助辦理機,讓居民通過「一網通辦」自助服務終端機便捷地辦理就醫記錄冊更換、城保繳費情況列印等495項業務。趙厚曾介紹,市民中心3樓的老年助餐點開設一年多來,現在老人們不僅中午、晚上能在這裡用餐,每周五還有慢性病診療和現場配藥服務,自助終端能讓老人隨時列印新的就醫記錄冊,或是線上查詢就醫記錄甚至公交卡的餘額。「老年人即便不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能在家門口共享智慧生活。」

古北市民中心

日前,家住虹橋路的居民俞阿婆享受了一趟「跑腿幫辦PAD"服務。喪偶多年的俞阿婆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和高血壓,她的女兒因患紅斑狼瘡和腦梗也行動不便。最近,想要為女兒辦理退休職工住院互助醫療保障繳費和醫療費用補助等事項時,俞阿婆犯了難。打電話給居委幹部後,她很快接到了虹橋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打來的電話。第二天,工作人員就帶著一塊平板電腦上門,在這臺連接長寧區大數據中心的移動PAD上為俞阿婆登陸「一網通辦」門戶,完成了線上申請、後臺審核等流程,迅速辦理了俞阿婆女兒的醫保繳費並籤署代扣款協議。工作人員還主動為俞阿婆辦理了臨時救助申請,讓老人家頗為感動。

趙厚曾介紹,「跑腿幫辦」是長寧區大數據中心為古北市民中心配備的一套5G移動辦理終端,專門解決社區孤老、行動不便居民等困難群體以及有特殊需求的商辦樓宇提出的各類服務需求。此外,虹橋街道還自主研發了事務受理小程序「移動窗口PAD」,可為社區居民辦理5大類22項高頻業務。自助辦稅終端機可提供個人納稅、企業營業稅繳納、發票填報等3大類5項日常業務,滿足中外居民更多元的辦稅需求。港澳臺自助籤注一體機入駐市民中心後,將為我市居民、持上海市居住證的外省市居民提供電子卡式往來港澳臺通行證旅遊籤注的自助加籤服務。

同期新設的古北市民中心政務服務站,是上海首家由社會組織共同參與運行、服務的人才服務站點。依託虹橋街道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與社會組織「上海外籍人士中心(TEC)」共同搭建穩就業、推創業、促興業等「三業」的海內外人才工作交流平臺。今年9月,雙方共同舉辦了首屆「三業」展,吸引近1000名境內外人才、近90家跨國和本地公司、機構參與,為生活和工作在虹橋的人士提供更安心的就業機會和更便利的創業政策服務。

相關焦點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Angela Brussino來自義大利都靈,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曾在上海交通大學學習過中文課程,目前是名全職媽媽。平日裡,她就非常熱心,常參加社區活動。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居民區第一書記盛弘介紹,在疫情開始後,Angela Brussino主動與她溝通,詢問是否有自己可以幫忙的地方。
  • 社區國際化 城市更包容 杭州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新路子
    杭州城市國際化的腳步向前,昔日的歷史文化名城正在華麗轉身,漸漸成為受世界遊客歡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身邊不時擦肩而過的「洋面孔」越來越多,杭州城市國際化建設已邁入新時代。  據統計,截至2016年7月底,主城區(不含蕭山、餘杭和大江東)抽樣的364個社區中,有341個社區居住有境外人員,佔社區總數的93.68%。
  • 兜牢「網底」,守住國際化社區的「安全屏障」
    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防疫戰中,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了講好中國防疫故事的社區窗口,這就是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日的早晨,是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朱穎的疫情班,她負責對回滬人員進行初訪。
  • 臨港新片區法律服務中心揭牌,上海首批5家同城分所入駐
    而引進上海知名律師事務所在新片區設立分所,能滿足企業現實和潛在的需求,也能發揮知名律所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效應,吸引更多服務生產要素進入,助力新片區產業發展,同時也能提升上海本地律所的國際化程度。上海市司法局制定發布了《境外仲裁機構在臨港新片區設立業務機構管理辦法》,推動全國首個仲裁開放政策在新片區落地,率先允許境外仲裁機構在臨港新片區設立業務機構。在全市率先突破允許上海本地優秀律師事務所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同城分所。
  • 便民服務零距離,這個黨群服務中心很親民!
    「益家親鄰幫鄰」是南七街道智慧雲黨群服務中心的一個志願服務品牌,通過社工、志願者參與鄰裡幫扶、政策宣傳等方式,讓群眾感受到來自黨組織的溫暖。「感覺身邊像多了個健康守護者。」在服務中心一樓大廳智能慢病管理區,71歲的潘亞欣老人正在接受慢性病檢查,她覺得這裡最應該點讚的是該中心依託智慧化手段為老年人提供了全方位、無時不在的養老服務。作為國家第二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街道,南七街道依託「燭光媽媽」智慧養老平臺,對轄區內老年人健康與安全信息進行主動動態跟蹤,並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老人提供慢性病管理以及安全守護。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與發展建議
    充分發揮戶籍政策在國內金融人才引進集聚中的激勵和導向作用,對緊缺金融人才採取有競爭力的稅收優惠制度。集聚高水平緊缺金融人才,打造高度國際化的人才高地和支持服務體系。為夯實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體系支撐,須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要內容的「6個中心與1個系統」為重要抓手。
  • 破「疫」2020④|在這個街道,調解矛盾的「老娘舅」竟是外國人?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市民與社會》節目聯合上觀新聞「思想匯」欄目等單位聯合推出特別專題: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區之治系列大討論。系列節目圍繞五個議題,邀請社區工作者、居民代表、社會組織、屬地單位、專家學者等嘉賓,在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浦東新區花木街道、閔行區吳涇鎮、長寧區虹橋街道和徐匯區天平街道五個社區展開探討。今天推出第四期在虹橋街道的討論活動。
  • 國際化新社區有了「文化地標」!虹口區嘉興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址啟用
    新民晚報訊 (特約通訊員 龍鋼 記者 袁瑋)「這個文化活動中心好漂亮,住在這裡真是幸福啊!」居住在天虹路上的居民沈芳華近日路過家門口的嘉興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址,不禁發出感嘆。虹口區嘉興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址今天啟用,文化活動中心致力於打造集居民文化、體育、教育、交流、展示、培訓為一體的多功能活動中心,被譽為國際化新社區的瑞虹新城地區從此有了「文化地標」,這也是繼嘉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新址啟用後,該街道又一民生實事項目落地。圖說:虹口區嘉興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新址啟用。
  • 這個關於「愛」的巡迴展,在古北市民中心揭幕!
    由上海外語頻道ICS主辦的「My Favorite Shanghai·愛上海的理由」巡迴展映日前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揭幕,正式和大家見面啦。,走進綜合性國際社區、文化地標和對外服務機構等,將孩子們眼中最棒的上海傳遞給更多的人。
  • 上海將啟動新一代110接警中心,接警模式全國首創
    今天下午14時,上海市公安局110報警服務臺將正式啟用新一代接警中心,在全國首創「雙中心、熱備份」接警模式(即由原先一個接警中心拓展為兩地雙中心共同接警),大幅提高了接處警效率和系統穩定性,從而能夠更好地為市民群眾提供服務。啟用儀式上,市公安局還向在110報警服務臺入職20年和10年的文職輔警頒授榮譽章,感謝他們為城市平安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
  • 這個在上海首創「線上運動會」的區,是怎樣讓市民都來賽的?
    上海話中的「來賽」可以理解為「來比賽」,也可以理解為「能幹 、有本事 」。陳姚雖然是殘疾人,但他積極參加線上線下的桌球比賽,被大家稱讚:「來賽!」10日,嘉定區第二屆市民運動會總結會在區政府綜合大樓舉行。陳姚和其他9位市民一起獲得「運動達人獎」。
  • 住著8000多外籍居民,這個國際社區開了個「白天不懂夜的黑」通宵...
    浦東花木街道的聯洋社區是一個住著1.6萬戶居民,約5萬人口的大型社區,其中外籍居民8000多,來自全世界78個國家。最近,「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社區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聯洋社區的每個居民區都有一部接人專用「老人機」,只要手機鈴聲一響,居委、花木派出所民警和聯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三人工作組就會立即趕到小區門口接應,籤署籤收單,測溫登記、陪同居民到家,告知相關居家健康管理要求。隨著上海疫情防控重點國家從4個增加到8個,整個社區所涉及的境外返滬居民越來越多,社區緊急調整了工作模式和節奏,實行早、中、晚「三班倒」工作制。
  • 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
  • 助力「第一家園」,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出入境大廳增設臺胞證受理專...
    9月1日起福州市市民服務中心出入境辦證大廳新增啟用「臺胞證受理專窗」向臺灣居民提供「一次有效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及「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新證和換補發證受理服務(以下簡稱臺胞證)為方便臺灣居民就近靈活選擇辦證地點,助力打造我市成為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福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可是做了不少工作噢
  • 全國自貿區制度創新近半來自上海首創!上海自貿區播撒眾多創新...
    人們從四面八方湧來,見證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成立的歷史性時刻。從「破冰之旅」出發,上海自貿區砥礪前行,走過7年歲月。7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廣播制度創新「良種」,形成了300多項向全國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國務院先後推出的6批向全國複製推廣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經驗中,約一半為上海首創。
  • 城市的昨天和今天裡,有萬千居民的幸福故事
    圖說:「我的小康我幸福」社區日活動現場 官方圖市民進入文化上海雲、上海數字文化館、上海市民文化節公眾微信號、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公眾微信號,可點擊進入「2020我的小康我幸福」活動主頁面。走進浦東陸家嘴社區活力102,有非遺文化、社區射箭、林峰西洋棋圖書館開放日活動供老、中、青各人群體驗,累了喝杯咖啡,附近居民一家三口、老少齊上陣,其樂融融。2018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破舊的老城區,在浦東新區「美麗街區」專項工作實施以來,活力102經過舊城區改造煥然一新,新型「體育+」社區生活空間正式對外開放,一攬子滿足全家人的需求。
  • 棕櫚油期貨首次引入境外交易者
    新華社上海12月23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宋薇萍)大連商品交易所12月22日正式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棕櫚油期貨交易,棕櫚油期貨國際化啟航。至此,我國對外開放期貨品種已達7個。作為國內已上市農產品期貨中的首個特定品種,棕櫚油期貨國際化吸引了各方關注。上海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棕櫚油境外客戶開戶、交易進展順利,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棕櫚油期貨的首日實現了穩起步。記者從大商所獲悉,12月22日共有19家境外法人客戶參與了棕櫚油期貨國際化首日交易。
  • 想做核酸檢測的看過來~浦東還有三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可以
    小布了解到,浦東新區除了7家醫院設置核酸檢測採樣點之外,在大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航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設有核酸採樣點,有需求的市民可就近前往。11月24日下午1點左右,小布來到航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遠離門診的一側單獨開闢了一處核酸採樣點。
  • 上海今有十例境外輸入患者治癒出院,公衛專家談「上海方案」
    截至當日,上海累計境外輸入型出院病例破千。一名年輕的出院患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是一名江蘇人,在上海工作多年,此前被派往日本工作,於11月29日從日本飛回上海,在隔離期間出現發燒症狀,並於12月1日被轉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接受進一步治療,「當時入院時是輕症,有一些發燒,還有輕微的咳嗽,最高體溫達到38.2攝氏度。」
  • 武江增設婚檢諮詢服務窗試點 市民可在婚檢中心免費婚檢
    近日,有市民向本報記者反映,婚檢流程複雜了,要先去武江政務服務窗口拿表格,再去婚檢中心體檢。具體情況真的如市民反映的這樣?帶著疑問,記者近日採訪了市婦幼保健院婚檢中心的相關醫生。「市民朋友理解錯了,我們是多了一個渠道可以為自願婚檢的人提供服務,而非一定要先去服務窗口再到婚檢中心體檢。」在市婚檢中心,醫生劉冬娣向記者解釋。原來,為不斷提高婚育質量和出生人口素質,從5月20日開始,市婦幼保健院以武江區為試點,在該區政務服務中心婚登處設立了一個婚檢諮詢窗口。該窗口主要是為來登記結婚、但並未婚檢的人員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