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
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根據新安社區外籍居民的國籍,這些內容被翻譯成「中、英、日、韓、德、法」6種語言,版面上還加了漂亮的美工裝飾,看起來既溫馨又美觀,方便轄區外籍居民。
超大型社區「國際化」居民眾多
作為全市最大的基層社區之一,新安社區佔地2.4平方公裡,14個低密度、開放式的苑區裡,住著200多名外籍居民,主要是企業高管、雙語學校教師,還有一些留學生。新安社區居委會主任陳莉萍說:「疫情期間,外國朋友生活、出行,比我們更不容易,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為了讓《溫馨提示》的內容足夠準確,社區發動了多位志願者線上幫忙共同完成。平時藏龍臥虎的志願者,關鍵時候個個挺身而出。日語翻譯由留學日本的設計師卓越擔任;韓語翻譯由曾經留學韓國的朝鮮族居民安忠國完成;法語版的翻譯者張龍旅居法國17年,還曾擔任過法國尼斯管弦樂團首席和坎城交響樂團客座單簧管首席。
「老外」解除觀察後當起志願者
來自德國的居民Karsten,居家觀察期間出門採購物資,忘了向保安索要出門證,回來時被攔在小區門外。不會中文的他,無法和保安溝通,手足無措時,正好被社工郝健美看到。郝健美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她用流利的英語仔細詢問Karsten的需求,在幫助擺脫窘境之後,郝健美還加了他的微信,熱情地告訴他:「有什麼需要可以隨時聯繫我。」此後,在郝健美的幫助下,Karsten順利辦理了「三色卡」「通行證」等業務。「在我最無奈的時候得到郝小姐的幫助,真的很感激。」Karsten看到社工和志願者連續工作,上萬社區居民行動一致,非常佩服,「中國真的很強大,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工作這麼高效,人心這麼齊!」
居家觀察結束後,Karsten為居委送去了他從德國帶過來的兩盒口罩,包括70個醫用口罩和20個閥門口罩。社工們的熱情與團結深深感動了Karsten,他申請當一名志願者,但是中文不行,沒法與居民交流。郝健美完成了《溫馨提示》中英語部分的翻譯後,提出把德語部分的翻譯工作交給Karsten。Karsten很高興地接受了這項工作,並把自己最近在中國的見聞告訴了遠在德國的媽媽。他說:「媽媽本來很擔心,現在她看到我在中國做志願者,還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她很放心。」
想回國卻犯了難,社工成了「解憂達人」
來自德國的20歲女孩Ronja,利用假期時間在上海實習。她每天關注全球疫情新聞,想念遠在德國的父母,父母也希望女兒能早日回到身邊。沒想到準備回國時,Ronja的中耳炎發作了,無法承受飛行中氣壓的變化。她想在安亭附近找家醫院就診,可是不會中文,不認識醫院,也不知道疫情期間就診需要準備什麼資料,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居委會尋求幫忙。
社工們在了解她的情況後,馬上分頭行動,有的幫忙確認她近期未離開上海,有的聯繫安亭醫院確認外籍人員就診所需的信息。一切準備妥當後,Ronja由郝健美陪同,來到安亭醫院就診。經過入口檢查、排隊、掛號後,Ronja終於來到了耳鼻喉科。她在科室外的通知屏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十分好奇,說在德國醫院沒有見過。安亭醫院特地為她找來了骨科醫生趙梓汝做翻譯,耳科醫生詳細了解了用藥史,詢問了症狀,開了藥,並叮囑她下周再來複診一次。醫生還安慰她:「在異國他鄉生病,又碰到疫情,難免會害怕。通過短期治療控制住病情,就可以飛回家啦!」付費取藥後,Ronja感激地對社工說:「遇見你們真是太幸運了!」
目前,根據全球疫情的發展,新安社區正在全面排摸外籍居民的出行情況,對未返滬的外籍居民逐一電話詢訪。對於正在進行居家隔離的外籍居民,社區與他們保持溝通,根據需要提供上門服務。目前每周三由社工收集居民的物資需求,周四統一採買後送上門。「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際化社區,並不僅僅是外國朋友多」,新安社區居委主任陳莉萍說,「真正的國際化,是海納百川,讓外國朋友在這裡有家的感覺,也認同我們中國的社區文化。」
通訊員 劉一劍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