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2020-12-23 新民晚報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

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根據新安社區外籍居民的國籍,這些內容被翻譯成「中、英、日、韓、德、法」6種語言,版面上還加了漂亮的美工裝飾,看起來既溫馨又美觀,方便轄區外籍居民。

超大型社區「國際化」居民眾多

作為全市最大的基層社區之一,新安社區佔地2.4平方公裡,14個低密度、開放式的苑區裡,住著200多名外籍居民,主要是企業高管、雙語學校教師,還有一些留學生。新安社區居委會主任陳莉萍說:「疫情期間,外國朋友生活、出行,比我們更不容易,更需要我們的幫助。」

為了讓《溫馨提示》的內容足夠準確,社區發動了多位志願者線上幫忙共同完成。平時藏龍臥虎的志願者,關鍵時候個個挺身而出。日語翻譯由留學日本的設計師卓越擔任;韓語翻譯由曾經留學韓國的朝鮮族居民安忠國完成;法語版的翻譯者張龍旅居法國17年,還曾擔任過法國尼斯管弦樂團首席和坎城交響樂團客座單簧管首席。

「老外」解除觀察後當起志願者

來自德國的居民Karsten,居家觀察期間出門採購物資,忘了向保安索要出門證,回來時被攔在小區門外。不會中文的他,無法和保安溝通,手足無措時,正好被社工郝健美看到。郝健美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她用流利的英語仔細詢問Karsten的需求,在幫助擺脫窘境之後,郝健美還加了他的微信,熱情地告訴他:「有什麼需要可以隨時聯繫我。」此後,在郝健美的幫助下,Karsten順利辦理了「三色卡」「通行證」等業務。「在我最無奈的時候得到郝小姐的幫助,真的很感激。」Karsten看到社工和志願者連續工作,上萬社區居民行動一致,非常佩服,「中國真的很強大,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工作這麼高效,人心這麼齊!」

居家觀察結束後,Karsten為居委送去了他從德國帶過來的兩盒口罩,包括70個醫用口罩和20個閥門口罩。社工們的熱情與團結深深感動了Karsten,他申請當一名志願者,但是中文不行,沒法與居民交流。郝健美完成了《溫馨提示》中英語部分的翻譯後,提出把德語部分的翻譯工作交給Karsten。Karsten很高興地接受了這項工作,並把自己最近在中國的見聞告訴了遠在德國的媽媽。他說:「媽媽本來很擔心,現在她看到我在中國做志願者,還有這麼多人幫助我,她很放心。」

想回國卻犯了難,社工成了「解憂達人」

來自德國的20歲女孩Ronja,利用假期時間在上海實習。她每天關注全球疫情新聞,想念遠在德國的父母,父母也希望女兒能早日回到身邊。沒想到準備回國時,Ronja的中耳炎發作了,無法承受飛行中氣壓的變化。她想在安亭附近找家醫院就診,可是不會中文,不認識醫院,也不知道疫情期間就診需要準備什麼資料,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居委會尋求幫忙。

社工們在了解她的情況後,馬上分頭行動,有的幫忙確認她近期未離開上海,有的聯繫安亭醫院確認外籍人員就診所需的信息。一切準備妥當後,Ronja由郝健美陪同,來到安亭醫院就診。經過入口檢查、排隊、掛號後,Ronja終於來到了耳鼻喉科。她在科室外的通知屏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十分好奇,說在德國醫院沒有見過。安亭醫院特地為她找來了骨科醫生趙梓汝做翻譯,耳科醫生詳細了解了用藥史,詢問了症狀,開了藥,並叮囑她下周再來複診一次。醫生還安慰她:「在異國他鄉生病,又碰到疫情,難免會害怕。通過短期治療控制住病情,就可以飛回家啦!」付費取藥後,Ronja感激地對社工說:「遇見你們真是太幸運了!」

目前,根據全球疫情的發展,新安社區正在全面排摸外籍居民的出行情況,對未返滬的外籍居民逐一電話詢訪。對於正在進行居家隔離的外籍居民,社區與他們保持溝通,根據需要提供上門服務。目前每周三由社工收集居民的物資需求,周四統一採買後送上門。「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際化社區,並不僅僅是外國朋友多」,新安社區居委主任陳莉萍說,「真正的國際化,是海納百川,讓外國朋友在這裡有家的感覺,也認同我們中國的社區文化。」

通訊員 劉一劍 新民晚報記者 徐馳

相關焦點

  • 靠翻譯軟體暖心服務外籍居民,順義這個社區書記被點讚了
    幾天前,順義勝利街道太平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巖的手機上,收到了一條用英文寫的感謝信息。發信人是住在社區裡的外籍居民戴女士。疫情期間,她和家人因語言不通在生活上遇到了種種問題,多虧王巖靠著翻譯軟體,幫他們一家一一耐心解答,暖心服務贏得了他們的稱讚。戴女士一家三口來自菲律賓,平時都用英文交流,說不好中文。
  • 住著8000多外籍居民,這個國際社區開了個「白天不懂夜的黑」通宵...
    浦東花木街道的聯洋社區是一個住著1.6萬戶居民,約5萬人口的大型社區,其中外籍居民8000多,來自全世界78個國家。最近,「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社區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聯洋社區的每個居民區都有一部接人專用「老人機」,只要手機鈴聲一響,居委、花木派出所民警和聯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的三人工作組就會立即趕到小區門口接應,籤署籤收單,測溫登記、陪同居民到家,告知相關居家健康管理要求。隨著上海疫情防控重點國家從4個增加到8個,整個社區所涉及的境外返滬居民越來越多,社區緊急調整了工作模式和節奏,實行早、中、晚「三班倒」工作制。
  • 外籍居民突然暈倒在小區門口怎麼辦?這個鎮在雷鋒日成立了一支翻譯...
    如果在小區門口,碰到外籍人士突然暈倒在地怎麼辦?最近,在松江區泗涇鎮文康苑小區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因為語言的不通,社區幹部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後,才了解情況,是虛驚一場。「雖然這名外籍居民並無大礙,但此次事件依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 語言包+健康包+服務包,這個街道為外籍來滬人士送上「暖心防疫包」
    「語言包」,溝通無障礙 街道緊急召集精通英語、日語、韓語的多語種志願者,得到了上海文化貿易語言服務基地的大力支持,立即安排了4名曾參與進博會等國際展會的優秀同傳譯員脫下職業裝,搖身一變投入到社區疫情防疫志願工作。
  • 「洋雷鋒」線上當翻譯 服務上千名外籍居民
    眼下,他的任務是教會「洋居民」註冊使用「隨申碼」。打開他的手機,最先跳入眼帘的就是好幾個微信群組,涵蓋華漕鎮上千名外籍居民。作為鎮上幾乎無人不識的「洋雷鋒」,他不但線上幫忙當翻譯,向外籍居民解釋鎮裡防疫摸查和宣傳等相關信息,還負責線下信息登記、體溫檢測、秩序維護等社區志願服務工作。疫情發生之初,朋友勸其回國,但他婉拒了,「中國政府很負責,這裡很安全,我要留在這裡幫更多的人」。
  • 這個社區,老外「不見外」
    特別在於,小小一個社區,生活著上百名外籍人士,是南京外籍人士集聚度最高的社區之一;特別還在於,社區下轄的仁恆江灣城、華新城2個物業小區,居民普遍高收入、高學歷,是需求相對多元化的社區。 如何向外國友人展現高質量的「中國之治」,讓本地居民享受國際水準的社會治理水平?
  • 走近「最熟悉的陌生人」 杭州2.48萬名社工為何能成居民「定心丸」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杭州市濱江區浦沿街道東信社區社工張彩蓮的電話和微信「炙手可熱」,幾乎每天都要回答居民的問詢。從事社區工作10年,她感覺自己在居民心中的存在感越來越高了。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 「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協同共治!順義邀請他們當物業經理
    「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
  • 這裡有「中國通」助力戰疫,還有多國語言版本的口罩預約連結!
    在社區疫情防控的主戰場上,沒有人是旁觀者。在浦東,眾多外籍人士正用各種方式支持抗疫工作!留在上海共抗疫情陸家嘴街道的仁恆居民區裡近60%的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當「洋居民」得知居委社工們正為了摸排信息忙得不可開交時,主動加入進來。法籍華人Paul及時發揮業主召集人的作用,主動在業主微信群中幫忙擴散信息,讓中外居民們自發接龍,大大提高了社工們的工作效率。
  • 美食連結溫暖 黃貝嶺社區烘焙凝聚居民力量
    街區速遞近日,2020年黃貝街道黃貝嶺社區民生微實事項目「品味生活、焙感幸福」黃貝嶺社區烘焙公益系列活動於近日迎來最後一場「比薩」的烘焙製作,黃貝嶺社區黨委書記江濤與轄區三十名居民一起共享甜蜜時光,感受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 東莞社工活躍在抗疫一線:一抹「橄欖綠」鐵肩勇擔當
    疫情其間緊急支援,撐起孩子「保護傘」今年2月8日晚,東莞市塘廈鎮四村社區社工中心主任曾寶怡手機突然響起,她接到社區居委工作人員的電話,一對外籍夫婦因事未能在家,其12歲的兒子小衝獨自在家,急需解決日常照顧問題。獲悉後,社工與居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來到了解情況。見到陌生人,小衝帶有明顯的防備,話很少。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翻譯「防控疫情告知書」,外籍居民多次討論用詞盛弘介紹,返滬復工高峰開始後,居民區工作人員就每天輪班,在小區門口值守,對進小區的居民、訪客「一測、二看、三問、四登記」。於是,Angela Brussino也穿上了紅馬甲,承擔起了防控責任。
  • 十多位老外住進隔離賓館,缺小語種翻譯,咋辦?上海這個區集結了一批...
    這個寶典是「健康觀察15問」的義大利語版本。針對疫情重點國家,長寧區外辦組織志願者翻譯了英日韓義大利波斯語版本的「健康觀察15問」,社區反響很好,這幾天還在增加其他語種。「長寧區是上海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區之一,居住著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萬多名外籍人士,我們急需大量各種語言的志願者。」區外辦主任劉麗萍說。
  • 重返「戰時」後的北京社區 青年匯社工下沉基層「背水一戰」
    視頻剪輯:綦智鵬  「您好,我是金鵬天潤社區的,和您了解些情況,近期您是否去過新發地、大紅門市場?」6月18日,北京下起暴雨,豐臺區盧溝橋鄉金鵬天潤社區青年匯社工徐洋還在平房和樓宇間穿梭,對轄區的社區居民進行摸排走訪。
  • 社區國際化 城市更包容 杭州探索國際化社區建設新路子
    那時,德加社區就成立了西湖區首個社區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在這個小區「外交部」裡,外籍人士不僅可以在社區辦理出入境證件,還能得到租房、就業、納稅辦理、營業執照等相關諮詢服務。相同的境外人員管理服務站,在文鼎苑社區也有一個,英語專業畢業的社工陳昱鈺的手機微信裡,有一個國際友人微信群,大家有什麼麻煩事兒,都會在群裡「呼叫」她。
  • 「紅衣戰士」背後的戰友——北京疫情中的社區社工
    近日,北京市西城區家和社工事務所社工為居委會的社區工作者送上平安果。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國社區漸次實行封閉管理。為讓因異地返回而需居家隔離的人們多一些便利、平安和笑容,社工們一直與社區工作者並肩行動著。
  • 景山社區聯合惠民社工所舉辦了「情暖送至」包餃子活動
    冬至吃餃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餃子是團圓的象徵,也是溫暖的代名詞。為了讓社區居民們過一個溫暖、溫馨的傳統節日,12月21日上午,景山社區聯合惠民社工所舉辦了「情暖送至」包餃子活動。景山社工前一天就安排採購豬肉、調料、蔬菜和餐飲用品,並通知志願者和熱心居民積極參與。上午九點,社工將早早準備好的餡料、餃皮端到活動室,大家分工合作,有包餃子的,有煮餃子的,還有蒸餃子的。井然有序,忙而不亂,大家有說有笑,都沉浸在愉快的氛圍中。短短二個小時,一盤盤包好的餃子下鍋了。大家吃著餃子、聊著家常裡短,非常地開心。
  • 浦東碧雲國際社區開啟「雙語防疫」模式!
    碧雲國際社區是滬上知名的「小小聯合國」,居民區域面積大、流動人口多、涉外程度高,面對疫情考驗,碧雲國際社區迅速響應,制定並落實了防疫防控預案。通過多方聯動,幫助碧雲外籍住戶安心過年、理性防疫。
  • 靠翻譯軟體幫忙深夜在線釋惑 社區書記收到英文感謝信息
    來源標題:社區書記收到英文感謝信息 「謝謝你,幫了我們大忙!」幾天前,順義勝利街道太平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巖收到了一條英文感謝信息。發信人是社區裡的外籍居民戴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