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區」讓外籍居民協同共治!順義邀請他們當物業經理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武亦彬/攝 資料圖 圖文無關

上周二,記者來到順義區空港街道新國展社區時,市政工人正在裕京花園小區外的馨園二街安裝燈杆,20盞路燈通電試亮,出門夜跑的居民再也不摸黑了。這是裕京花園小區物業「洋經理」履新後辦的一件實事。

「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礙於語言、文化、習俗的差異,如何進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找到歸屬感,成為迫切要解決的難題。

為此,裕京花園物業專門設立了一個副總經理的崗位,聘請外籍居民來擔任,負責收集居民訴求和策劃文化交流活動。「經過多方考察,一位中文名叫茉莉花的外籍居民成為首任副總。」物業經理王曉磊介紹,茉莉花在中國已經生活了40年,還取得了中國藝術史的碩士學位,是位名副其實的中國通。熱心腸的她總為初來乍到的鄰居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這裡的生活方式,居民們都非常喜歡她。

茉莉花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請居民參加咖啡清談會。大家圍坐在一起,說看法、提建議,茉莉花反饋給物業公司、居委會、街道等部門後一一解決。小區外的道路沒有路燈的事就是上一次會上大家提出的訴求,沒過幾天就得到了解決。

咖啡清談會每周二上午召開,參與的居民越來越多。記者採訪時恰逢周二,也當了一回旁聽者。

「小花園那邊的攝像頭有盲區,上回丟了個包一直沒找著。」「街角公園的兒童遊樂設施少,孩子不夠玩。」「每家門前的『其他垃圾』桶不夠用,建議再加一個。」十幾位來自瑞典、英國、巴拿馬等國家的外籍居民輪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中文,有的講英語,交流得很順暢。

茉莉花不僅英文地道,中文更是流利,邊聽邊問,筆記本上很快密密麻麻寫滿了。「補上監控盲區、公園的遊樂設施需要向社區求助,垃圾桶可以馬上添上,還有大家念叨了好幾回的剪紙活動要跟街道申請再安排幾場。」記者跟隨茉莉花回到辦公室,整理好需要協助的項目清單後,來到了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尋求趙華的幫助。

「茉莉花就是外籍居民的『12345』。」在趙華的眼中,這位「洋經理」的出現,拉近了社區與外籍居民的距離,社區活動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洋面孔,一些工作的推行也更加順暢。今年3月,新國展被劃定為疫情高發國家入境北京的旅客轉運集散地,需要周邊居民嚴格執行防疫措施,新國展社區有上百名外籍居民主動報名志願者,二話不說上崗值勤,還有不少居民想方設法從境外購買防疫物資送到防疫一線。在推行垃圾分類工作時,大家的熱情也空前高漲,經過數輪探討,共同決定改變之前集中投放的方式,而是在每家每戶門口放置「廚餘」和「其他」兩個垃圾桶,保潔員定時去家門口收。家庭中一旦產生可回收物或有害垃圾,只需給物業打電話,隨有隨收,廚餘垃圾分出率每天都在增長。

臨近年底,茉莉花在策劃一場派對,邀請小區裡的中外居民一起熱鬧熱鬧。在這位「洋經理」的努力下,外籍居民從「接受」轉向「參與」,從「你們」變成「我們」。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正在文化的交融中成長。

記者手記

社區治理讓居民唱主角

隨著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的不斷推進,將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國際化社區。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居民共同參與到社區公共事務中來,既能更好地服務居民,也能促進多元文化交流。

在順義,外籍居民聚居的社區正在嘗試形式多樣的溝通方式,在邀請外籍人士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同時,鼓勵他們為社區治理建言獻策,增強其認同感和歸屬感。良好的議事機制能拉近居民的距離,更準確地了解居民的需求,從而有效推動共同參與的社區治理模式,促進文化交融,讓外籍居民也成為城市協同共治的重要力量。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王可心

流程編輯 吳越

相關焦點

  • 順義有位物業「洋經理」,她成了外籍居民的「12345」
    在順義區空港街道新國展社區,市政工人正在裕京花園小區外的馨園二街安裝燈杆,20盞路燈通電試亮,出門夜跑的居民再也不摸黑了。這是裕京花園小區物業「洋經理」履新後辦的一件實事。「裕京花園小區1750位常住居民中1026人是外籍居民,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是個非常典型的國際社區。」新國展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華介紹,多年來,物業公司提供服務,居民訴求基本不出社區。小區內的日常維修養護等問題,物業基本可以解決,但涉及到社區公共事務,就需要街道和社區來共同協商。
  • 靠翻譯軟體暖心服務外籍居民,順義這個社區書記被點讚了
    幾天前,順義勝利街道太平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巖的手機上,收到了一條用英文寫的感謝信息。發信人是住在社區裡的外籍居民戴女士。疫情期間,她和家人因語言不通在生活上遇到了種種問題,多虧王巖靠著翻譯軟體,幫他們一家一一耐心解答,暖心服務贏得了他們的稱讚。戴女士一家三口來自菲律賓,平時都用英文交流,說不好中文。
  • 共建共治凸顯「紅色物業」本色
    據悉,西岸觀邸物業服務中心第一時間創建了疫情防控微信溝通群,邀請社區工作人員入群,為做好小區聯防聯控進行有效的線上溝通。同時,為了便於及時獲取住戶流動信息、零距離地與業主溝通,紅色管家聯合社區網格員、業主志願者們加入小區的15個單元微信群和3個業主群,在掌握人員來往動向的同時,及時公布最新的小區防疫信息。
  • 清泉街社區:黨建引領 多元共治 提升居民安全感
    為妥善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玉泉區清泉街社區黨委抓住加強黨的領導這個關鍵,推動社區黨委、黨支部、駐區單位和居民難題共解、困難共擔、成果共享,構建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矛盾糾紛化解體系。
  • 徐涇鎮尚泰路社區:用心培育自治共治的「社區管家」
    疫情期間,紅客廳的志願者與居委會工作人員並肩奮戰,在小區的各個角落開展值守、巡邏,參與維護小區一方平安;在社區「戰疫」一線,他們上門宣傳、告知疫情防控知識,讓居民早知道、早預防、早隔離;在居民聯繫微信群,確認記錄在滬人員基本情況,協調聯繫離滬人員,告知來滬後的注意事項等等,為社區防疫工作加「油」充「電」,不斷凝聚社區向心力。
  • 逸景社區:黨建引領「居業協同」治理新模式
    此次小區環境改造工程由奧林居委會黨支部帶領業主委員會、物業、小區居民全程參與,從前期合議「該怎麼改造、由誰來改造」,到監督後期施工進度,都由大家民主商議決定。為了敲定改造方案,居委會黨支部還召集大家開了5次居業議事會。  這些變化源於逸景社區黨委充分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對小區實行依法自治、居業協助、合作共贏的「居業協同」自治新模式。
  • 這個社區,老外「不見外」
    特別在於,小小一個社區,生活著上百名外籍人士,是南京外籍人士集聚度最高的社區之一;特別還在於,社區下轄的仁恆江灣城、華新城2個物業小區,居民普遍高收入、高學歷,是需求相對多元化的社區。 如何向外國友人展現高質量的「中國之治」,讓本地居民享受國際水準的社會治理水平?
  • 化解小矛盾共建大和諧 「紅色物業」構建多元共治糾紛調解機制
    對此,中鐵二局瑞城物業以創建「紅色物業」為抓手,推動物業服務向社區治理深度融合,提升小區服務品質,及時化解日常糾紛矛盾,營造共建共治小區氛圍。黨建引領聚合力 小矛盾不出小區社區治理,離不開黨建引領。強化黨組織的「領頭羊」作用,社區、物業、業主等基層黨組織齊發力,讓小矛盾不出小區。
  • 海滄萬科城、國貿新天地獲評物業服務質量五星級小區
    5508戶,如此大體量的小區,如何做好物業管理,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滿意度?海滄萬科城給出了示範。在黨建引領、居民共治方面,萬科物業的做法值得借鑑。  打造「紅色物業」 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2017年11月,海滄萬科城小區黨支部成立。
  • 上海國際社區的防疫閉環:有外籍紅馬甲,還有每天登門的醫生
    「此前上海給予我了很多幫助,我認為現在是我回饋社區的時候。」Angela Brussino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疫情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的抗疫措施非常有效。這位義大利居民也呼籲更多的外籍人士能夠理解和配合社區工作。外籍志願者Angela正在與社區居民溝通,填寫表格。
  •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路街道:黨建引領社區共治 共建共享「融樂家園」
    在街道社區黨委之下,成立片區工委,依託片區黨建分中心,成立「家園共建委員會」,聚焦「街道無暇顧及而居民區無力解決」的問題,進行片區共性問題的共商共治。從而,在街道與居民區之間的片區層面,既搭建起社區黨委的「腳」,又落細落實了區域化黨建。二是強化資源集聚共享。將政府管理資源、服務資源、社區單位資源及居民區人才資源集聚到片區,協力抓黨建、做公益、辦實事,在共建共享中匯聚起片區治理的強勁合力。
  • 樓社共融 柯橋華舍街道探索社區治理新路徑
    突破:共享共治放大社會治理效能簡單來說,「1+1>2」的運作分為兩步:華舍街道一方面推動社區、社工和社會組織「三社」進樓宇,放大社會治理效能,把社區固有化的政治氛圍、運行機制、人才隊伍、文化生活帶進樓宇
  • 物業、社區、居民共同開展防疫宣傳
    物業、社區、居民共同開展防疫宣傳 2020-11-12 10:00:18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閱讀:10玖惠小區業主嚴華(右)在向其他業主宣傳防疫知識(謝雯珊攝)日前,烏魯木齊萬佳欣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榮惠社區在玖惠小區內開展防疫知識宣傳活動。
  • 西城首個物業管理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解決居民身邊事兒
    5月30日上午,在廣內街道西便門內社區的居委會會議室裡,廣安門北街20號院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後的第一次會議在這裡召開,11位物管會委員及20位居民代表共同議事,解決小區物業難題。成立臨時黨支部 推進社區共治會議首先宣讀物業管理委員會臨時黨支部成立的批覆,這標誌著廣安門北街20號院物業管理委員會臨時黨支部正式成立。
  • 「居業協同」激發社區自治活力
    跟很多老舊小區改造不一樣的是,花果山小區環境改造更新工程由社區居委會帶領小區居民全程參與,從前期合議「該升級改造哪些方面」,到後期施工進行監督,都是由社區居民說了算。為了敲定升級改造方案,社區居委會還召集大家開了10多次居民議事會。 在普遍邊緣化、空心化的背景下,花果山社區居委會強勢回歸緣於一場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實驗」。
  • 共建共治共享,畫出高質量小康最大「同心圓」
    一、中山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實踐創新高質量小康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小康,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必然要求。中山市從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體制著眼,建立了權責明晰、上下貫通的縱向治理架構;從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化解社會矛盾風險、加強公共安全保障等多方面著手;從政治引領、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強基、智治支撐方面入手,構建「五治共促」模式,推動社會治理方式現代化。
  • 6國語言提示、社工翻譯解圍……這個超大型社區溫暖了外籍居民
    圖說:外籍居民主動報名成為志願者 採訪對象供圖這幾天,在嘉定區安亭鎮新安社區,一份「國際版」《溫馨提示》張貼在各小區入口,內容主要是提示居民在疫情期間,出門需要戴口罩、從境外返回要到社區登記,並且留有居委的聯繫方式。
  • 九原區:「紅色物業」讓業主暖心又順心
    「自來水管6年來一直沒有接通,在社區工作人員和物業的共同努力下,現在終於喝上了放心水。」「積存多年的垃圾死角在短短幾天時間,就清理乾淨了。」……連日來,包頭市九原區花園小區的居民們吵吵的一個話題是「紅色物業」。
  • 綏化市推進社區治理工作 建立社區居民公約
    &nbsp&nbsp&nbsp&nbsp1月14日,我市召開社區治理領導小組會議。市委常委、副市長、市社區治理領導小組副組長範厚勝出席會議並就如何做好社區治理工作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