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涇鎮尚泰路社區:用心培育自治共治的「社區管家」

2021-01-18 澎湃新聞
徐涇鎮尚泰路社區:用心培育自治共治的「社區管家」

2020-04-26 2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作為徐涇鎮人口最多社區之一的尚泰路社區,有近7000名社區居民,其中來滬人員近5000人,分布在四個小區的57個樓棟中。今年以來,尚泰路社區圍繞建設「美麗社區、美麗小區、美麗樓道」,落實有效舉措引導社區居民主動融入疫情防控工作;與此同時,在「垃圾分類、三大整治、創全」等具體工作中,也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力量和智慧,努力營造人人都是「社區管家」的氛圍,一起用心用力建設自己的家園。

從「民情」著力,凝聚平臺效應

「疫情來得急,但是我們的工作開展還是挺穩妥的,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措手不及,這還多虧了社區裡的志願者團隊。」尚泰路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李海英介紹道。

這支活躍在小區裡、由 「婆婆媽媽」和「爺叔伯伯」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從起初的40位到後來的72位,由小區內部的黨員志願者、業委會人員、物業人員和樓組長等組成,這些人員也是「尚泰·紅客廳」志願者團隊成員。大年初三,團隊從召集到組建僅僅幾天,但是卻始終堅守在一線,在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尚泰· 紅客廳」是尚泰路的黨建品牌。疫情期間,紅客廳的志願者與居委會工作人員並肩奮戰,在小區的各個角落開展值守、巡邏,參與維護小區一方平安;在社區「戰疫」一線,他們上門宣傳、告知疫情防控知識,讓居民早知道、早預防、早隔離;在居民聯繫微信群,確認記錄在滬人員基本情況,協調聯繫離滬人員,告知來滬後的注意事項等等,為社區防疫工作加「油」充「電」,不斷凝聚社區向心力。

「接下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尚泰· 紅客廳』的引領作用,在社區自治居民共治中形成平臺效應,通過黨組織的具體指導,及時傾聽民意民情民聲,發揮民智民力,為居民解決各類『急、難、愁』,不斷提升社區凝聚力、向心力,推動尚泰路社區各項工作再上新臺階。」李海英說道。

從「小事」著眼,提升居委服務能力

「不久前,一位志願者在巡邏時發現草坪上出現一大袋垃圾,隨後便調取小區監控影像,不一會就確定『髒物』是從13樓扔出的證據;居委會立即召集小區網格、物業、業委會、志願者等,來到業主家進行上門宣傳、引導、告知。」李海英說道,「雖說高空拋物只是一件小小的垃圾,但是糾正高空拋物這種行為,意義遠遠大於實際這袋垃圾的大小,這種行為不僅影響了小區環境面貌,還對小區居民出入安全造成極大影響。」

龐大的社區人數、複雜的人員結構,給社區管理的確帶來了很多難題。如何有序推進社區公共環境衛生整治,提升居委會服務能力,營造「安全、整潔、團結」的和諧社區,始終是居委不變的工作重心。

「針對外來人員流動性強的特點,我們居委在管理細節上做文章,把培育『社區管家』計劃作為今年社區共治的重要抓手,推出樓組長信息公開告知的舉措,把每棟樓的組長信息通過公開告知的方式,張貼在每一幢樓的電梯裡。」 李海英介紹道,這樣一來,可方便新進的租戶直接聯繫到相關樓棟的負責人,縮短排摸住戶基本信息的時間,為做好長期疫情防控與順利開展社區管理與服務做好前期鋪墊。

從「社情」著手,助推社區自治

「我們社區有一位草根攝影『老法師』,尚泰路4個小區裡電子大屏幕每周滾動不同主題的宣傳片都出自他之手。」李海英每每說起小區裡面的志願者事跡,都如數家珍。事實上,居委幹部黨員以及業委、物業、志願者、保安、保潔們在疫情一線的所作所為,深深地感染、感動了社區居民。小區的安全、居民的安居樂業,時時刻刻有這麼一批志願者「衝鋒陷陣」。

「我們這些志願者、社區工作者團隊在開展各類社區活動時,展現出來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李海英介紹,疫情防控將成為今年社區治理的一部分,同時,穩步有序推進對小區電瓶車規範擺放、創全工作推進、垃圾分類等日常工作;做好社區服務是我們的天職,居民們的滿意是我們的工作目標。「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各方的攜手努力,社區才能建設的更加好。居委會也將依託社區居民志願團隊力量,進一步提升他們參與自治共治能力,全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群眾滿意的尚泰路社區環境。」李海英說。

記者:沈鳳娜

資料:微徐涇

原標題:《徐涇鎮尚泰路社區:用心培育自治共治的「社區管家」》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童涇彩,創未來~說說徐涇鎮兒童友好社區
    在已形成「1+1+X」的矩陣的基礎上,主動融入徐涇特色會展文化,以徐涇鎮兒童服務中心為平臺,與社區兒童之家、兒童友好公園、四葉草志願者基地(進博站)、鑫牛合作社、微笑農場等兒童友好實踐點形成「一中心多站點」的網絡布局,整合各類服務資源,形成服務菜單,切實讓兒童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 這個社區的「小區管家」,專治疑難雜症!
    今年5月,新源社區推出了安居樂源「37℃小區管家」項目,管家團隊由小區管家、社區居民、物業人員、業委會委員、共建單位人員等共同組成。成立後,「解決過道排水難」問題被提上了日程。 管家自治團隊現場巡查,統計坑凹、積水點的位置和數量。
  • 探索「五議」制度 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多元共治
    張 景 孫道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讓村民變成了居民,享受到了高品質的社區服務。但新型農村社區人地分離、居戶分離、管服分離給社區治理、村民自治帶來了新的挑戰。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始終根植鄉土文化,因地制宜探索出「五議」制度,構建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多元共治架構,不僅改變了村民的生活環境,更是讓群眾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 為了社區更和諧 越城區社區「五鄰社」聯合會推進互助自治記事
    通過活動開展、宣傳發動,全區組建起978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備案組織,經過資金注入、培育孵化、組織管理,逐漸培育出「愛心驛站紅娘館」、「360和事佬」、「好鄰舍」等一批深受居民群眾歡迎的服務品牌。每周二下午,城南街道育才社區「愛心驛站紅娘館」裡,總是坐滿了前來諮詢交流的大齡青年家長。負責人丁美娟說,為解決大齡青年婚戀難題,她和另外幾位退休工人作為志願者,免費為大齡青年牽線搭橋。
  • 「雲林一家親」社區文化節落幕 情景劇看雲林「新貌」長成
    中國江蘇網11月15日無錫訊 11月15日晚,熱熱鬧鬧的2019「雲林一家親」社區文化節在雲林文化廣場拉開帷幕。作為2019「雲林一家親」社區文化節的「壓軸大戲」,本次晚會採用情景劇的形式,帶現場觀眾一同了解如今雲林的新風貌和新成就。
  • 芝罘區新海陽社區:立足民需,打造睦鄰和美新社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雪麗 通訊員 蘆陽近日,民政部官網、《中國社區報》刊發《知民所需精準服務深入推動社區治理改革創新》《芝罘區推行民需項目服務法構建服務型社區》等文 章,芝罘區社區治理工作得到高度認可。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治理社區新舉措 美好家園共守護(圖)
    守護家園 「小巷管家」在行動  興南街南馬路社區為了調動社區居民積極維護社區長治久安,共同守護社區美化家園,在10月16日, 啟動了「小巷管家」公益創投項目,該項目被列入南開區第三屆公益創投大賽「小巷管家」培育計劃。  南馬路社區居委會主任呂斌介紹,「小巷管家」公益創投項目的開展,將會深入推進「小巷管家」志願服務的長效管理。
  • 南通光明社區:鄰裡管家自治園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
    智能門禁安裝後,社區「鄰裡管家」對小區規範停車設施維護進行監管中國江蘇網1月13日「自從裝了智能門禁,來小區裡發傳單的外來人員不見了,樓道裡的小廣告、亂張貼也少多了。」日前,南通市崇川區紫竹苑小區的居民吳阿姨高興地說道。
  • 上海市閔行區古美路街道:黨建引領社區共治 共建共享「融樂家園」
    (二)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片區黨建」新模式 貫徹落實區委「網格化黨建」要求,基於所轄居民區的自然地理分布,合理劃分6個黨建片區;深化拓展區域化黨建的實踐成果,聚焦社區治理中「資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的問題,積極探索片區黨建的有效模式,打造「一公裡黨建服務圈」。一是加強片區共商共治。
  • 民生家園社區開展「八點半學習課堂」活動
    為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升社區幹部教育培訓的先進性系統性,服務轄區居民的綜合能力,12月23日早8點30粉,民生家園社區再次組織全體工作人員開展了「吉社家園」八點半課堂集中學習。
  • 黃埔街五治同創陽光社區,展現老城區新活力
    信息時報訊(記者 麥思容)10月24日上午,由區委政法委、區禁毒辦、黃埔街黨工委、黃埔街道辦事處主辦的大型主題宣傳活動「黨建引領·五治同創陽光社區暨平安無毒健康人生文藝匯演」在港灣一村社區舉行。活動旨在通過黨建引領,凝心聚力,全面創建「五治同創」陽光社區,展現老城市新活力。
  • 清泉街社區:黨建引領 多元共治 提升居民安全感
    為妥善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玉泉區清泉街社區黨委抓住加強黨的領導這個關鍵,推動社區黨委、黨支部、駐區單位和居民難題共解、困難共擔、成果共享,構建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矛盾糾紛化解體系。
  • 楊國水、董清清:探索未來社區「平臺+管家」服務新模式
    依託未來社區智慧服務平臺,藉助精服務、懂管理、擅經營的社區管家,為居民提供各類精準生活服務,助力社區空間管理與資產運營,並最終激活未來社區「共治、共享、共生」的生活內涵。(四) 社區通過營造特色鄰裡文化空間,打造鄰裡互動生活共同體,營造交往、交融、交心人文氛圍,實現從引導式管理到共治共創式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鄰裡氛圍。
  • 「居業協同」激發社區自治活力
    2011年, 花果山社區將社區工作站與居委會分離,在全市率先撤銷社區工作站。原社區工作站的管理服務職能併入社區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政府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託給專業化社會服務機構運營。相對的是,強化居委會的樞紐、議事、監督三項職能,讓居委會重新煥發活力,落實社區黨委領導下的居民自治。 社區工作站撤銷後,花果山社區的管理層級從四級管理,變成了三級管理,縮短了管理鏈條。
  • 北京南路社區30多個孩子當起「小管家」,參與社區管理有模有樣
    創新淘氣的孩子成了社區小管家「熱愛社區、家人支持社區工作、具有文體美術方面的特長。這三個條件,至少要滿足兩個才成。」南路社區的工作人員說,去年,有著兩千多戶居民的南路社區要招募小管家了。別看「小管家」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可參與的都是社區裡的「大事兒」。垃圾分類,光碟行動,自行車怎麼擺放,樣樣不落都會成為小管家的議題。
  • 馬鞍山雨山區:鵲橋社區上榜城市基層黨建省級示範社區
    近年來,在上級黨組織的堅強領導下,鵲橋社區黨委面對新時代小區治理之問,以「鄰裡黨建」為載體,將黨建與睦鄰文化建設、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推進社區德治、法治、共治和自治,打造出共建共享、向上向善的和諧家園。
  • 嘉興經開區不斷強化社區治理提升幸福感
    減負增效 推進社區建設專業化 為全面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增強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今年,開發區各街道按照有利於社區管理、有利於居民自治、有利於資源整合、有利於功能發揮的要求,穩妥推進社區區劃調整。 長水街道結合「一編三定」、疫情防控等工作,各社區聯居幹部、社工、志願者等共走訪居民戶39689戶,其中困難、殘疾和特殊家庭1311戶,走訪企業1698家,收集問題763個,已解決761個,代辦事項3770個,獲得百姓對入戶訪民工作的認可。
  • 青山區:創新社區服務模式提升群眾「幸福感」
    近年來,青山區立足社區治理體制改革,深化推廣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優秀成果,把社區治理工作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切入點,通過開設老少樂園、引進紅色物業以及志願者服務等社區治理創新模式,不斷探索加強社區治理的新路徑、新舉措,大力推進社區服務再上新臺階,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紹興「五鄰社」創新社區互助自治
    如今,紹興越城區創建了社區「五鄰社」聯合會互助自治平臺,這是浙江省第一批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的實驗項目。目前,已實現越城區全區78個城市社區「五鄰社」全覆蓋。「五鄰社」的做法,在全省基政會議上得到與會領導、專家的廣泛好評。    走出自家鐵門 擁抱社區大家庭    家住書聖故裡社區探花臺門的耄耋老人孫有民夫婦有兩個女兒,但一個定居美國,一個在重慶生活,成了空巢老人。
  • 新明樓街道:「紅管家」凝聚合力 激活居民自治「微細胞」
    小區有新戶入住,他們及時登記信息;鄰裡有矛盾糾紛,他們熱心上門調解;樓道衛生環境不理想,他們主動提醒打掃……今年以來,新明樓街道6個社區成立了16支以居民黨員為主體,吸納在職報到黨員、居民志願者參與的「紅管家服務隊」,通過劃分責任區,擔任小區、院落治理的宣傳員、監督員、調解員、示範員,帶動居民有效開展自治,逐步形成黨組織搭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