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京劇音配像——尚小雲全集

2021-02-13 京劇藝術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臺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因家道中落,尚小雲年僅7歲時就投身梨園。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社,更名正樂社,演於民樂舞臺。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餘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雲出科前後,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裡,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綠衣女俠》、《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五大名伶新劇奪魁評選活動」,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奪得第一。 30年代,他被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天下。

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臺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尚小雲被陝西省京劇院的「造反派」以「舊戲霸」、「反動學術權威」、「封、資、修黑尖子」等政治帽子關進「牛棚」,遭受各種殘酷的批鬥,直到1976年含冤去世。

1980年9月1日 ,中央文化部為尚小雲平反,將尚小雲骨灰遷移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尚小雲先生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周揚主持儀式,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致悼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瀾濤以及王崑崙、趙守一、賀敬之等領導同志和尚先生的親屬、好友、學生共計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鄧小平、彭真、烏蘭夫、楊尚昆、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同志發來了唁電。

相關焦點

  • 京劇名伶——尚小雲
    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餘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 京劇大師尚小雲與青島的不解之緣
    點擊京劇 一鍵關注中國京劇——戲迷票友之家為廣大京劇戲迷票友提供:京劇經典唱段、
  • 紀念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 京劇《秦良玉》首演一年後升級再登臺
    11月29日晚,由重慶市京劇團研究整理改編的失傳劇目京劇《秦良玉》在國泰藝術中心成功上演。距今120年前的1900年,一個男孩出生在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廠大院。他7歲投身梨園,隨後用長達76年的人生譜寫了一段與京劇有關的傳奇。他就是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
  • 李瑞環談京劇藝術:音配像工程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一)
    )        今天,我們大家歡聚一堂,慶祝京劇音配像工程勝利完成。全國政協常委張永珍兩次慷慨解囊,幫助音配像工程渡過難關。音配像涉及七十多個單位、三萬餘人次,其調配、聯絡、協調、組織工作千頭萬緒。音配像的二十一年真是艱辛呀!        音配像是一個搶救性工程。上世紀二十到五十年代,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是京劇藝術的鼎盛時期。經歷這段時期的老藝術家多數已經過世,有的還健在。音配像就是要搶在這些老藝術家健在時把像配完。
  • 朱文杰:尚小雲在西安
    尚小雲在西安  朱文杰    京劇藝術大師「四大名旦」的尚小雲先生曾住西安菊花園,他1959年應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習仲勳及陝西各界人士的多次盛情邀請,決定支援大西北文化建設事業,帶領家人和劇團赴陝,移居西安。陝西省政府撥出地處菊花園內的一套公館,作為尚小雲的安家之所。
  • 吳素秋:「音配像」配念白要比配唱難
    今日推送之《「音配像」配念白要比配唱難》錄自《中國京劇音配像紀念文集》。吳素秋(1922-2016),京劇旦角演員,山東省蓬萊縣人。
  • 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雲(1899-1976),原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省南宮縣,後定居北京。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工京劇老生,後入三樂班坐科。尚小雲在三樂班先習武工,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1912年春他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臺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他名聲大噪,人人稱道。
  • 葉厚榮《音配像紀事》(六)澄清流言
    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1985年由李瑞環同志提出並組織人員在天津試錄了7出戲,1994年開始批量錄製,並委託已故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先生操辦此事
  • 尚小雲的一輩子
    更多精彩 點擊上方藍字"梨園雜志"↑免費訂閱  一九八四年一月十二日至十六日,中國戲劇家協會等七個單位
  • 尚小雲的南宮情結
    當時的冀南,包括石家莊、德州、邢臺、邯鄲、聊城、安陽大部分地區,直到黃河邊上,範圍就是解放初的平原省。冀南行署有個民主建設京劇團,主演李和曾,也是京劇的一個高潮。如今盛況空前,尚小雲是四大名旦,京劇的最高峰,本地人為之驕傲,周邊各縣群眾趕集上廟一樣湧來,流傳一句話:砸了鍋,賣了盆,也要看看尚小雲。
  • 尚小雲最後的日子
    這時,陝西京劇院催他回去做「政治結論」,尚小雲當然也惦記著這件事,便風風火火地跑回去。到了劇團,兩名工人宣傳隊的隊員板著面孔向他宣布了結論:「敵我矛盾,按人民內部矛盾處理。」他一下子愣在哪兒,半天沒動彈。
  • 尚小雲的賣身契與遺囑
    1924年《順天時報》評選「京劇四大名旦」中,尚名列第二,成為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齊名的表演藝術大師。尚小雲和尚派藝術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崇高地位,是無可動搖的。然而,人們很少知曉,尚小雲的幼年及晚年卻充滿悽苦、悲涼。世道成全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也戕害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尚小雲祖籍河北南宮縣,祖父任過清朝清遠縣令,父親初為清(蒙古)那王府更夫,後被提拔為王府總管。
  • 【人物】大青衣——尚小雲的戲劇人生
    少年時期的尚小雲   名門後裔的艱辛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76年,原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后裔  尚小雲是平南王尚可喜的後人。尚可喜這個人,一生頗具傳奇。在中國歷史上,他得以留名的理由有二:一、隨清兵入關,戰功顯赫,被封「平南王」;二、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死後被加封「平南敬親王」。  無論尚可喜的功過後人如何評價,就尚氏族門而言,因為有了尚可喜,尚氏才得以門第顯赫,血統高貴,後人中才能有很多人為官。
  • 他是張派創始人,15歲登臺、16歲成名,是京劇旦角藝術的集大成者
    雖然年紀輕輕便一舉成名,但張君秋並未因此而驕傲自滿,像有些演員那樣曇花一現,而是虛心向前輩藝術家求教。由於師父李凌楓曾拜在京劇旦角的「通天教主」王瑤卿門下,已有名氣的張君秋很快引起了王瑤卿的關注,得到了王瑤卿的隔輩傳藝,並由此結識了「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由於他性格溫良、為人謙遜,梅、尚、程、荀四位先生都主動無私地向他傳授自己的拿手好戲。
  • 戲劇大師尚小雲往事
    我會說:這是一個奇蹟。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同時也是一個不會再現的奇蹟。一個藝人辦的科班,比我們眾多的藝術院系不知高明多少。現在的教育部長、司長、局長、處長、院長,有幾個能像他——有如父母之於子女、農夫之於土地般的撫愛後生?有幾個能比得了他呢——以人格、資格、教法、身體、精神、才幹、技能和感化力去有效地達到預期的育才目標?  沒有了,永遠地沒有了。
  • 向經典致敬——京劇「四大名旦」!安排了
    中國文藝 · 向經典致敬他們是中國20世紀20年代在京劇舞臺上異軍突起的四位藝術大家共同創造了京劇舞臺爭奇鬥豔卻同樣為發揚光大京劇旦角藝術而殫精竭慮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京劇經典劇目他們就是被稱為「四大名旦」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 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一門七代」傳奇
    自「伶界大王」譚鑫培創立京劇第一個老生流派以來,祖孫六輩代代繼業。譚氏一門歷經近200年,梨園香火不斷,為中國戲劇史上世家之最。        京劇譚家起始於譚鑫培的父親、漢調名家譚志道,但譚家真正揚名是從譚鑫培開始的。過去梨園行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對成名藝人一般用「老闆」二字來尊稱。
  • 親歷音配像工程——遲金聲:「有生之年多做點事吧」
    「音配像」中,或許沒有像他一樣能身兼數職的——既是舞臺導演,調動著臺前幕後的千軍萬馬;又作為馬派傳人,親自上臺為恩師配像。「為京劇盡忠,為恩師盡孝」,時至今日,年逾90的遲先生仍在踐行著李主席的諄諄囑託。採訪中,遲先生始終低調而謙和,對於自己為「音配像」的付出,他只是平和地說:「有生之年盡力多做點事吧。」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荀慧生、尚小雲與梅蘭芳、程硯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京劇四大名旦。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京劇《火牛陣》(馬連良版 音配像)
    看戲網由河南省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主辦   ▲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