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臺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因家道中落,尚小雲年僅7歲時就投身梨園。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社,更名正樂社,演於民樂舞臺。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餘叔巖、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雲出科前後,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裡,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綠衣女俠》、《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衝「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五大名伶新劇奪魁評選活動」,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奪得第一。 30年代,他被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天下。
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臺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臺藝術》,錄製《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尚小雲被陝西省京劇院的「造反派」以「舊戲霸」、「反動學術權威」、「封、資、修黑尖子」等政治帽子關進「牛棚」,遭受各種殘酷的批鬥,直到1976年含冤去世。
1980年9月1日 ,中央文化部為尚小雲平反,將尚小雲骨灰遷移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尚小雲先生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中宣部副部長周揚主持儀式,文化部副部長周巍峙致悼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原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勳、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瀾濤以及王崑崙、趙守一、賀敬之等領導同志和尚先生的親屬、好友、學生共計1000多人參加了追悼會。鄧小平、彭真、烏蘭夫、楊尚昆、宋任窮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送了花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鄧穎超同志發來了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