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會讓人失望呢?
名著就是這樣,隔個三年五年的,就又會被人搬出來演繹一次。就像金庸的小說,差不多都被影視拍爛了。
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也是這樣。
影視之所以選擇名著改編,就是因為名著已經是被時間驗證,已經被大眾熟悉,對於投資者來說,沒有風險。所以,像《茶花女》這樣的題材,常常是影視投資的首先。
1935年,葛麗泰-嘉寶因為主演電影《茶花女》,獲得第三次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1955年,她獲得第2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1990年病逝。1999年,被評為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可以說,葛麗泰-嘉寶獲得這些榮譽,都跟她飾演《茶花女》有脫不掉的關係。
影視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有時候是一部片子成就了一個藝人,有時候則是一個藝人成就了一部片子。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有的片子本來是一個爛片,結果,因為藝人的卓越,挽救了爛片。有的時候,是一部卓越的片子,推高了一個很一般的藝人。像《茶花女》這樣的片子,有葛麗泰-嘉寶這樣的演員,算是佳偶天成,不成功都不行。
像葛麗泰-嘉寶這樣的藝人,在我的心中,就是那種可以把一部爛片變得有市場的藝人,所以,說她是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不是溢美之詞。
茶花女其實是一個十分簡單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阿爾芒」的青年,與巴黎上流社會一個叫「瑪格麗特」的風塵女子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作家小仲馬的真實經歷。所以,小說中那些刻骨銘心的細節,才讓人每一次讀後都有那種悲痛欲絕的感覺。這就是小說的魅力,也可以說是小說的力量。
小仲馬的父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就是大仲馬。
大仲馬在那個時代就開始寫暢銷書,《三個火槍手》就是暢銷書作品,為大仲馬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但大仲馬沉迷於巴黎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生活,拋棄了小仲馬的母親,並從小仲馬母親的手中奪走了小仲馬。
這些童年的經歷,包括後來的經歷,都刺激著小仲馬。同時,也成為小仲馬的寫作源泉。特別是拋棄與背叛,都讓小仲馬在寫作感受上區別其它的作家。於是,一次失敗的愛情,卻成了小仲馬在法國文壇的成名作,寫成《茶花女》那一年,小仲馬24歲。
在我第一次讀《茶花女》的時候,並不知道是什麼世界文學名著。那時候,崇洋媚外,只要是法國小說,英國小說,以及俄羅斯的小說,通通喜歡。
生活常常是這樣,喜歡讀書的時候,能讀到的好小說不多。
當桌上擺滿小說的時候,能讓自己讀進去的小說,還是不多。只有經典,總是不會讓人失望,於是,又開始讀《茶花女》。